Advanced search
Related Search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mtk, smart phone,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View all
Picture of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淨空老法師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淨空老法師

SKU: FS9102303
《演义》是谛闲老法师将《妙宗钞》做了一个精简的本子,也就是把它重要、精华的地方选择出来,所以《演义》就是《疏钞》的精华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淨空老法師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一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01

  诸位请翻开《疏钞演义》的序分,也就是下面阿拉伯字的页码第一页,翻开第一页,科判后面的第一页。

  这一次承蒙叶居士启请,讲这部《观经妙宗钞》。《疏钞》我们正在印,今天可以送来,送来之后分赠给诸位同修。《疏钞》不但分量多,而且有相当精深的程度,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很难把它讲完的。我们讲座采取《疏钞演义》,《演义》是谛闲老法师将《妙宗钞》做了一个精简的本子,也就是把它重要、精华的地方选择出来,所以《演义》就是《疏钞》的精华。我们这一次跟诸位在一块共同研究,也用精简的方式,使诸位在短短时间当中,对於净宗的理论、修学、因果、成就,都能有个概略的认识,这个讲座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我把老法师的序文也不舍弃,因为他序文写得很好,序文里面重要的也要提一提。

  我们看序文,「观经疏钞演义序」,我们先把它念一遍。「弥陀经以信愿力持佛名号,为至直捷,至圆顿,最极稳当,最易成就,是世尊彻底悲心,普令业重众生,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称异胜方便之法门也。」净土宗最重要的是三部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与本经,称为净土三经。《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概论,将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做一个圆满的介绍,所以是净土宗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弥陀经》是《无量寿经》的精要,它的特色是劝信、劝愿、劝行。这几句话把《弥陀经》的特色统统都给我们说明了,它确实是「异胜方便」,异是奇异,跟其他的经典、法门不相同,胜是殊胜,奇异殊胜无比方便的法门。也就是说任何方法都度不了,这个众生业习太重,都度不了,这个法门能度。所以这个法门的确是第一殊胜的法门。

  我们再看本经,偏重在净宗的理论、方法,方法就是十六观,包括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念佛的方法都在这部经上。同时又给我们说明净土四土九品的因果,比《无量寿经》上讲的「三辈往生」更要详细、更要清楚。所以修净土的人,实在说三经要合起来看,对於净宗才能彻底的了解、认识,信心才能够生的起来。后来这些大德们,像魏源居士将《普贤菩萨行愿品》附在三经之后,成为净土四经。印光老法师,这是我们净宗近代的一位祖师,又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附在四经之后,成为净土五经。我们想想,还有没有必要有什么经附进去成净土六经?实在讲,到五经就真正圆满具足,用不著六经,再也用不著,到这里就圆满了。所以净宗修行,这五部经是圆极了,圆满到了极处,也是顿极了。这是我们这一代的人有福,圆备的经典在这个时候出现。

  我们再看下面这段,「古德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这说明念佛是无上甚深微妙之禅学,不仅是禅,一句「阿弥陀佛」还是无上之神咒,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的。此土密宗是金刚萨埵菩萨传下来的,金刚萨埵是密宗创始人,是密宗第一代的开山祖师,这位菩萨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最初提倡净土,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密宗无上的神咒。你念这句阿弥陀佛,不但是教,也包括了禅,也包括了密,也包括了戒律,所有一切法门统统包括无遗。这个法门不可思议,这是我们首先要把它认识清楚的。

  底下说,「吾人果能依教修行,以真信切愿,但念弥陀,则无论时之久近」。久是你念佛念的时间长,近是你念佛念的时间短,甚至於在临命终时开始念佛也不迟。「功之浅深」,功是讲功夫,功夫是讲伏烦恼、心地清净的程度。「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无可疑者」,到这里是一段,这都是劝我们要认真的修学这个法门。这底下两行很重要,「如其信不真,愿不切,念不专者,不名但念」,这就不叫但念,但念就是专念,《无量寿经》里面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经》讲的一向专念就是此地说的但念。那就不叫做一向专念了。「乃名杂念」,不是专念,是杂念,「虽肯念佛,难臻实益」,虽然念佛,念佛真实的利益不容易得到。什么叫真实利益?这一生往生,那是真正的利益。这一生不能往生就不叫真实利益。「所以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耳」,这个道理就在此地,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得清楚、明白。

  老法师虽然是天台宗的祖师,他是念佛求生净土,在他会下,念佛往生、预知时至的人很多。我们从前听倓虚老法师讲,谛老有个学生,有个徒弟,不认识字,从来没有听过经,没有闻过佛法。跟他老人家出家,他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说你就这一句佛号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将来一定有好处。这个学生实在讲非常老实,对於老师的教导百分之百的依从。他就这样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念了三年,预知时至,站著往生。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等师父替他办后事,这个不容易,往生之后还站三天,谛闲老法师的学生。所以这个事情千真万确。老和尚注解这个本子,是他自己真实修证的功夫,绝对没有一句是妄言,我们应当依教奉行。

  下面序文诸位自己看,我把重要的地方跟诸位提一提。我们看第二页,页码统统看底下的,第四行最后三个字看起。「佛说三种净业,答彼思惟,说十六妙观,酬其正受。」这个「彼」就是韦提希夫人,她是在一个恶劣的环境,她的儿子拿现在话来讲就是搞政变夺权,他的父亲是国王,夺他父亲的权,杀父害母。在这样情况之下,她发心不想住在这个世间,想求生净土,希望佛告诉她有没有好的地方,让她去往生。释迦牟尼佛以他的神力,将一切诸佛刹土变现在韦提希夫人的面前,让她自己去看,自己去选择。她看了之后,她向释迦牟尼佛说明她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韦提希夫人自己选择的,不是释迦牟尼佛给她介绍的。佛度众生,方法是很民主的,不是专制的,不是劝你到哪里去;整个诸佛刹土给你看,你自由选择。当然她选择是最好的,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选择之后,就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怎么样才能去的了?於是佛在此地教给她重要两个方法,一个就是「三种净业」,一个就是「十六妙观」,这是把修净土重要的方法告诉她。

  在这一段里面,谛老给我们说明,「前十二观,为上根人,教观想念佛」,所谓上根人烦恼轻,这个根性是上根。第十三观是「观像念佛」(前面十二观是「观想念佛」),那是为中根,中根就是烦恼比较上要重一点,前面那十二种方法他不适用。最后一观就是第十六观,为下根人,下根是什么人?业重恶人,在第二面倒数第四行,从当中看起。「唯最后一观,为最下根业重恶人,临终狱境现前之时,善友教令称佛名号,即得往生」,这是造作五逆十恶,业障非常重。我们想想我们的业障重不重?有人说,我不是上根,也算是中根,我还没有到下根。其实你把这个经仔细去看看,我们的确是下下根人,我们造的恶业,极重的恶业,自己不知道,自己不觉悟!希望在这一个星期当中,诸位听了之后,自己能够知道自己业障习气之重,你来参加这一会就有收获了。极重罪业的人,什么方法能度?持名念佛能度。业习、罪业重不怕,怕的是自己不知道,不晓得回头,不晓得念佛,那就没法子了。极重的罪业,自己知道业障重,知道念佛,知道求生净土,那就有救,不是没救。所以这个法门实在是不可思议的法门。

  我们再看底下第三页第六行,看最后这一句。「经云,持是经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足证持经持名,无二致也,须知持名一法,法尔圆具三观妙行,所谓吾人日用自不知耳。」这几句话很重要,明白给我们开示,念经跟念佛是一样的。正是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面所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因为自己业障习气很重,这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跟诸位同修提起,什么是业障?佛在《华严》上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妄想执著就是业障。《华严经.出现品》里头佛讲得很明白,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就是所知障,执著就是烦恼障,你有这两样东西存在,你就不能见佛,就不能明心见性。佛法的修学就是去二障而已,他用的方法是戒、定、慧。戒这个东西是以毒攻毒,教你严持戒律,持是执著,用执著这个方法来破执著,以毒攻毒。这是我们要晓得的。

  戒的目的在哪里?目的是得定。戒律持得再好,心不清净,这个戒就变成有漏的福报,变成世俗之间一种善行。世俗的善不是真善,是有漏的福报,一定要得定。好像我们上楼梯一样,戒律好像是楼梯,目的在哪里?要往上面一层楼上上去,不能停在楼梯上不前进,那是错误的。登上楼梯,登上上面一层,必须要舍下面一层才能够上上面一层。所以说舍得,你能舍底下的才能得到上面的。因此戒律要不要?要,要严持戒律。所以古德劝我们持戒念佛。在《无量寿经》,三十三章到三十七章就是戒律,所以我们图书馆同修的早课,我们念四十八愿,晚课我们就念三十三章到三十七章,持戒念佛。我们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的心愿,希望我们的解行,跟阿弥陀佛相应,跟阿弥陀佛相同,这样才能决定往生。这就是说明,读经跟持名功德完全相同。

  念佛目标是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不容易求到,所以劝同修们先念《无量寿经》,先把经念熟,念到能背,背得很熟,这是第一步的功夫。背得很熟之后,那就要修清净心,就要讲功夫。功夫是什么?在这一部经从头到尾不起一个妄想,这叫功夫。如果念了一半打个妄想了,不算,从头再来起。又念到一半又起个妄想了,还不算,还再从头来起。这叫功夫!功夫浅的,一部经当中没有妄想;功夫深的,三部五部也没有一个妄想;再深的,念十部、念十二部,当中都没有一个妄想,那成就了。功夫浅深是从这里说。

  我为什么不说佛号?我们罪业深重,佛号不行,一面念佛号,一面打妄想。所以没办法,功夫浅深,念佛号实在是看不出来,念经看的出来。念经时一个妄想晓得我念错了,错了从头再来,所以功夫浅深在念经很容易觉察。念到自己功夫确实成就了,就是我念十部,一个妄念都不起,那时候就不要念经,专念佛号,那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把这个方法教给诸位,你用这个方法去做,你这一生决定往生。障碍结症在哪里?结症是我们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是非人我太多,你这个东西不放下,不行!所以贪瞋痴慢、是非人我统统要放下。

  好事,好事不如无事,我们今天要什么?要无事,不能要好事。到你功夫真正成就了,希望你多做好事。现在为什不能做好事?你没有功夫,你一做好事就坏了,就要堕落,你的妄想执著断不了。所以好事不要做,人家说我们是小乘,我们是消极,随他讲去。我功夫不够!好像看人掉水里要淹死了,你这个人没有慈悲心,你都不下去救他。我不会游泳,下去白赔一条命,我得赶快去学游泳,人家说你是小乘,自了汉,我在学本事,现在没本事救不了人。所以希望诸位不要做好事。这不是我劝诸位要消极,我看大家没有这个本事,你没有能力做好事,这是我跟你讲真话。

  序我只跟大家介绍到此地,现在我们要看本文,在第五页。《观经疏钞演义》卷上,我们看第一行的题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这是本经的经题,疏是疏通的意思,经太深了,我们初学的人不懂,疏就是注解,给我们解释,把义理给我们疏通,这个叫做疏。注它的名称很多,论是注解,疏是注解,用这些字有什么差别?菩萨注经,像《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注解。我们看李长者李通玄注《华严经》,他叫《华严合论》,用论,他不用疏,不用钞。诸位要晓得,用「论」这个字,就是他自己说明他所注的决定不错,跟佛讲的没有两样,后来的人不可以更动,这个语气非常肯定。菩萨大德注经用这个字。后来这些祖师大德谦虚,就不用论,用疏。疏,可能我里面还有不对的地方,请你多加以改正。论是不可以改正的,我注的跟佛讲的没有两样,不可以更动的。所以,用疏、用钞这就谦虚多了。现代人更谦虚,用讲义、用浅释,这就更谦虚了,连疏、钞这个字都不敢用,愈来愈谦虚。

  这个《疏》实在上讲就是论,是大师谦虚。疏是解释经的,钞是解释疏的,疏还是很深,初学的人还不容易懂。四明尊者这是天台的后裔,再将智者大师,这个疏是智者大师作的,再将智者大师的疏加以解释,这就叫钞。疏钞就好了,这个钞为什么叫「妙宗钞」?底下的解释里面就有了,我们看,就在这页倒数第二行,最后一句。「钞名妙宗者」,这个钞题目叫妙宗钞,「乃取疏释经题大意」。他这个「妙宗」是取智者大师解释经题的大意,就是玄义里,解释经题玄义里,五重玄义里面。智者大师是以「圆妙三观」解释能观,就是解释「佛说观无量寿佛」这个观字。这个观,天台大师用空、假、中三观来解释这个字。能观的观,是圆妙的三观,所观的佛是无量寿佛,所以能观、所观统统是圆妙至极。观的对象,能观的观是空假中三观,这个我们不难体会,所观的境有十六观。十六观,为什么他只说观无量寿佛?他为什么不说日观、水观、树观,他为什么不说这个,说无量寿佛?诸位要晓得,十六观观里面以佛为主,说无量寿佛,依正庄严统统都包括了。譬如我说日观,日观不能包括无量寿佛,说佛是包括了一切,说其他的不能包括一切。第八观是观身相,观西方三圣,第九观是观无量寿佛,所以他就是取第九观。经题所观的是取第九观,观无量寿佛。

  「佛既总摄余十五境」,就是十六观全都包括了,「故知一一皆是圆妙三谛三观也」,这是所观的境界,能观是智,所观是理。「是经既以妙观为宗」,这部经,宗就是修学的方法,就是宗旨,他是以观为修学的方法,「学者应当注重妙宗」,特别注重。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也是观,列在第十六观,如果说是持名里面没有三止三观,那就不符合经义,这个道理许多念佛人都不知道。不知道,他要是能够老实念佛也不要紧,为什么?老实里面,妙观就在其中。我们一般人实在讲就是不老实,老实就好了,谁是老实人?谛闲法师讲他那个徒弟,那才是个老实人。老实人千万人当中难找一个,老实人对老师的教诫,百分之百的服从,没有怀疑。那一句佛号真正念到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这叫老实。我们一天到晚念这个佛号,又想东又想西,又想前又想后,这哪里叫老实,这就不老实。可见得老实真正不容易。

  底下,顶格的,这是原文。「天台智者大师说」,这个「说」是说《疏》,《疏》是智者大师作的。「四明法智大师钞」,这个钞就是注解疏的,是四明尊者,就是知礼法师。四明是地方上的名称,就是浙江的四明,天台山。这两位大师,天台智者是隋朝的人,知礼大师是宋朝时候人,是天台的后裔,对於天台宗很有贡献,可以说是天台中兴的大师。他的著作很多,我们通常尊称他为「四明尊者」,这个钞就是他作的。这两个人的传记我们都把它省掉,诸位在《高僧传》里可以看得到。此地他是智者大师的传略了,四名尊者略略的写了一点,这个我们可以不必去读了。

  我们看他的序文,在第八页,我们看顶格。「夫乐邦之与苦域,金宝之与泥沙,胎狱之望华池,棘林之比琼树」,这四句是两个世界的比较。「乐邦」是极乐世界,「苦域」是我们娑婆世界,先从两个世界生活环境来看,西方极乐世界比我们这里殊胜太多了。我把大意说了,解释诸位自己去看。第二句,「金宝之与泥沙」,这是讲物质的环境。我们这个世界,所看到的是泥沙,大地是泥沙,西方极乐世界是七宝。经上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土地是琉璃,琉璃是什么东西?我们中国人讲翡翠,翡翠是绿色的玉,这是玉里面最好的、最珍贵的、透明的,佛法里面称之为琉璃。西方世界的大地是翡翠做的,不是泥沙,那个地坚固,地是透明的,地底下都看得清清楚楚。经上讲「黄金为地」,黄金是铺马路的。地的质是翡翠的,是琉璃地,琉璃地上铺成黄金的马路,黄金是铺路的,像我们这边柏油、水泥,是铺马路的。你就知道那个地方物产的丰富,这两个世界不能比!我们这个世界人拿著这些七宝镶成手饰,戴在身上很美。在西方极乐世界,那是地上的泥土,是铺马路的材料,谁要这个东西。你就晓得这两个世界物质结构不相同。

  现在我们晓得,七宝跟泥沙如果在化学分析之下是一样的,没有两样,分到最后都是原子、电子,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其实一切物质都是一个基本物质变现出来,这个物理的现象,佛在《金刚经》上给我们说出来了,我们这个世间科学家最近才发现,佛在三千年前就给我们说清楚了。《金刚经》讲什么?「一合相」。「一」就是我们今天讲基本的物质,所有一切的元素都是这一个物质和合组成的,我们今天讲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所排列成的。这个方程式是怎么样把它组成的?给诸位说,这是意识的心变现的,「唯识所变」。识是什么?就是想像。我们心都想恶事,它组合的就不好,结果就不好,就变成泥沙。我们心很清净,所想的是纯善,它的结构就变化,就变成最美好了。所以,这个世界之净秽,人事的善恶,统统是我们心里变现的。

  现在的人心比过去的人心,说老实话要坏得多了,没有从前人那么样的淳厚。所以,现在全球有严重的染污,这个染污几乎叫这个世界人类没有办法生存,所以说环境染污。环境染污从哪里造成?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这个才是根本!如果我们不能从心地去净化,精神上去净化,要在环境上去改善这个染污,是一种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那是标,心地是本,从心地上下功夫,这叫治本。外面怎么努力去做都是治标,没办法彻底真正去挽救。这个第二句是讲物质环境。

  第三句是讲人事环境。我们这个世界胎生,胎卵湿化,胎生,胎生苦。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华池』是七宝池中莲花化生。这个怎么能比?胎生有生、老、病、死苦,化生没有。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佛来接迎我们,莲花化生,化生的身相就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不会比阿弥陀佛矮一点,也不会比阿弥陀佛丑一点,不会的。阿弥陀佛,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你的化身跟佛相同。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个事情记载在《无量寿经》。不但《无量寿经》,而且在四十八愿里面,阿弥陀佛亲自给我们讲的。所以西方世界的人,面貌完全相同、个子大小也相同、皮肤颜色也相同、寿命也相同,统统是无量寿。不会说化生到莲花里面是个小孩,慢慢长大,那跟我们这个世界有什么两样?他只要会变化他就有生死,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没有变化,没有少长,也就没有老死。佛无量寿,所有一切往生的人也无量寿,这是不可思议!我们这边是刹那刹那都在变化,所以这个世间讲万法无常。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变化,他一切法是真常。有变化就不是真的,没有变化这才是真的,这是在《无量寿经》里面讲得非常的详细。

  末后这一句是讲受用。我们这个地方生活艰难,好比在荆棘林,有刺的树,非常之难走,人生从生下来到老死,这条路太苦了,这是比喻这个。西方极乐世界琼林玉树,那完全是享受,是游山玩水,是享受,这不能比。所以,这个四句是简单给我们说出两个世界不同之处。事上我们明了了,为什么不同?这就要讲到什么原因,底下一段就说出来了,实际上这个原因刚才我跟诸位稍稍提到过。

  我们再把这段文念下去,在第九面倒数第四行。「诚由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沉,行开善恶,覩二方之麤妙。」四明尊者在《钞》里面讲,「报之净秽,实从心行二因所致」。两个世界果报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是两个世界的人心不一样、行为不一样,这是把它所以然的原因告诉我们了。心是什么?一个是迷,一个是悟,了就是觉悟,我们娑婆世界人心迷惑颠倒,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人心是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明了。行为,这里头就有善恶,他们的行为完全与真如本性相应,这叫顺,这叫善;我们的行为与真如本性完全相违背,这叫恶。这是说明为什么两个世界果报不相同,他的因不一样。这部经里面特别要说明的,就是把这个因果要详细的告诉我们。我们要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同修要知道,我们的心要净,我们的行要善。心不清净,行不善,念阿弥陀佛也没用处,古人所讲的,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只能说种一点善根,这一生不能往生。所以真正求往生的人,要著重在心行上修持。

  是不是下课了?好,我们休息几分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二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02

  请掀开经本,第十面倒数第三行:

  「喻形端则影直,源浊则流昏」,「形端」,端是端正,比喻净因、善行;影直这是比喻果报,西方因果殊胜是从这里来的。回头看看我们娑婆世界,「源浊」,源是讲心源,我们的心是染著的,拿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染污。经上常常形容我们的世界叫「五浊恶世」,浊就是染污,五种严重的染污。心不清净,所以行为就不善,行为就是造十恶业,行就不善。所以这是「流昏」,流是像流水一样,它自然就不干净了。这个水是「昏」的,这是指我们这个世界。这是两个世界因与果报从比喻上来说。

  底下一段文,「就净示修」,在第十一面第四行。「故知欲生极乐国土,必修十六妙观,愿见弥陀世尊,要行三种净业」,这是大师在此地为我们剀切的开示。想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不知道十六妙观,十六妙观任何一观修成了,都能够往生西方世界。从第一观日观到最后持名,任何一观成就都行,修其中之两、三种观也行,十六观齐修也行,不论多少,只要你能够修成。怎样才叫做成?经文下面会给我们说明的。这个十六统统是妙观,为什么?任何一观里面都是空假中三观圆修,一心三观,这十六种观法统统是一心三观,包括念佛。这是正修,善中之善。「愿见弥陀世尊,要行三种净业」,三种净业非常重要,我们在讲《弥陀经疏钞》的时候,曾经跟诸位细说。在此地还是要跟大家细讲,因为有些同修《弥陀经疏钞》没听到,对我们修净业,关系太大了。这三种净业在后面我们会看到的,到经文的时候会看到的。我们再看下面序文,在第十二面第二行。

  「然化因事渐,教藉缘兴,是以闍王杀逆,韦提哀请」,这段是讲这个法会的来由,怎么会有这么个法会?是因为阿闍世王叛逆的行为,使他的母亲非常之伤感。韦提希夫人是他的母亲,启请世尊,希望往生到一个安乐的净土。这个法会是这么来的,也就是这部经这种教学缘由是这样兴起的。「大圣垂慈。乘机演法」,我们看顶格的这个文,序文。大圣是释迦牟尼佛,在一切圣贤当中,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没有比他更高的,我们尊称为大圣。乘机演法,乘这个机缘演讲这个法门。「曜玉相以流彩,耸金台而显瑞,虽广示珍域,而宗归安养。」这几句话是说世尊放光现瑞,韦提希夫人选择西方极乐世界这段的公案。前面跟诸位略略的提过,释迦牟尼佛将一切诸佛刹土展现在夫人面前,由她自己选择,她看了之后,选择西方极乐世界。在钞文末后这句说,就是第十三面第三行,她说「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这是夫人自己选择的。再看序文。

  「使末俗有缘,遵斯妙观」,实在说韦提希夫人、阿闍世王都是菩萨化身,好像唱戏,演戏给我们看的,哪里是真的有这恶逆?无非是用这个方法来劝我们选择无上、圆顿、第一殊胜的法门,使我们一切罪恶众生当生成就。这是诸佛菩萨真正是彻底悲心,尤其是末法时期,末俗,末法世俗有缘的众生,哪些人有缘?像我们在座同修都有缘。缘有浅深不一样,缘深的,一接触他就相信,他就认真修行。缘浅的,他能信,还放不下,就前面讲的不能专修,杂修,这是缘浅。专修的是缘深,缘深的这一生决定成就;缘浅的是结个法缘,这一生不太容易成就。古德告诉我们,杂修,一万个人当中只能有三、五个往生。专修的人,善导大师说一百个人修一百个往生,一千个人修一千个往生,一个都不漏,万修万人去。这个法门实在讲难信,真难信!

  我们看古来的祖师大德,往往到了晚年才相信,净宗祖师都不例外,莲池、蕅益都是晚年。莲池大师到晚年,我们晓得他真正是彻底觉悟,他才说「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晚年彻底觉悟之后,就是一部《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佛号,其他的统统舍掉。诸位要晓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看看净土五经,你去查,它的条件是信、愿、行。「信」是真正相信,绝对没有怀疑,「愿」是有恳切的愿望,我就想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想见阿弥陀佛,「行」,这一句佛号二六时中不间断、不夹杂,这就叫行。我们看蕅益大师念佛的开示,一个念佛人,又要去持戒、去搭衣、去持钵,又要去诵经,又要去做法会,又要去拜忏,这叫杂修!这个果报只是世间一点的痴福而已,不能成就,把专修完全破坏掉了。

  我们想到莲池大师的晚年,就是一声「阿弥陀佛」四个字。你在《竹窗随笔》上看到,别人向他老人家请教,你老人家教别人修行怎么教法?他说我教别人念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人家问,你老人家自己修行呢?他说我自己修行念四个字,阿弥陀佛。别人就问他了,这是什么缘故?他说「我是一心一意在这一生决定要见阿弥陀佛,经上说执持名号,名号只有四个字,南无不是名号」。所以真的想往生,一切那些客气都不要,都不需要。他说我劝别人,别人未必愿意往生,加个「南无」好,南无是恭敬的意思、是皈依的意思。就是皈依阿弥陀佛、恭敬阿弥陀佛,但未必想去;真正想去,这一切顾忌统统没有。

  这个法门古德讲得很清楚,是华严境界。华严是什么境界?华严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没有障碍;换句话说,没有一切忌讳。阿弥陀佛的像,卧房都可以供。你说这持戒的人,这还得了,这不恭敬!好了,这恭敬使你功夫间断、夹杂了,你不能往生。现在要想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事情不谈了,要紧的是什么?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都能看到阿弥陀佛的佛像,我都能提起「阿弥陀佛」,这就对了,一点都没有错。对於不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那要恭敬,你卧房是普通房间,不可以供佛像。真正想往生的人,什么顾虑都没有,这是诸位要知道。为什么?目的就是叫二六时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决定不能有一次忘掉。我们听到念佛声音提醒自己、看到佛像提醒自己,这比什么都重要,什么顾虑都不要去忌讳,这个法门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这个法门殊胜,圆顿之极,无碍之极,古人讲「专中之专,顿中之顿,圆中之圆」。如果还有这些障碍,怎么能称为圆?那就不圆了。这样不能,那样不能,那就有障碍,不是无障碍。这是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

  我们唯一的一个希望,说老实话,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唯一的希望,是希望我们这一生成佛,是希望我们这一生这句阿弥陀佛不要中断。心里面只有一句佛号,绝对没有第二个妄念,有一个妄念就错了,这个妄念就变成夹杂,就间断了。如何叫我们的功夫不夹杂、不间断,这是一定要遵守的。这叫缘深,缘成熟了,这一生决定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生就决定作佛,你想想这个缘多稀有。所以,彭际清居士在《无量寿经起信论》里面讲,「这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再看底下这两句,「落日悬鼓,用标送想之方」。这就是讲到本经的十六观,十六观第一观是日观,观落日,也就是教我们想西方。它这里头观落日有两个意思,第一个叫心不驰散,心不散乱;第二个叫念念想著西方。这是真正觉悟,彻底觉悟,为什么?我们生生世世都搞六道轮回,太苦了。我们过去生中有没有修过净土?有修过,不但有修过,而且生生世世修过。为什么生生世世修都不能往生,都没去得成?就是我们修行的不如法,功夫不得力,耽误掉了。怎么不如法?杂修,不是专修。这一生如果又犯了老毛病,换句话说,这一生还不能成就,再要等来生。这一生真正觉悟了,从今以后我们专修,决定不杂修了。

  专修,那要问我要修多久才能成就?这就看你自己功夫的勤惰。你如果要精进,时间就不必很长,你要懈怠,那得要好几年的功夫。还要看自己善根的厚薄,什么是善根?真信、真愿这是善根。什么是福德?专念是有福、是福德,这一句名号叫「万德洪名」,专念是有福,杂念,福就薄一点了,专念福是最厚。蕅益大师劝我们专持佛号,一切放下,为什么?一句佛号里面,不但是把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一切法门、所说的一切方法统统包括,即使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一切诸佛菩萨所说的无量无边法门,也超不出这一句佛号。这句佛号是大总持法门,你不念你念什么!念其他的、修其他的是一部分,念这句阿弥陀佛是全体。这个要知道,这个功德不能为比。

  底下一句,「大水结冰,实表琉璃之地」,这第二观,水观。这种观想,《华严经》上把理论给我们说出来了,《华严经》上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楞严经》上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由此可知,一切物境都是分别想像变现出来的,《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从心想生的,心净,变现的境界就是净土;心秽,所变的就是秽土。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不但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在这一生当中,我们的寿命还没有尽,生活在这世间,在世间苦乐祸福自己就可以做得了主宰。只要明白这个道理,自己能作主,自己确实在这一生当中能够享受最圆满、最快乐、最幸福的人生。给诸位说,这叫花报,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果报。

  幸福美满的人生,不一定是很有钱,不一定是很有地位;说老实话,有钱有地位的不见得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什么?是心里头没有牵挂、没有忧虑,这是真正幸福。心里面什么事都没有,心清净、身清净,身心清净,世界就清净,世界是境随心转,世界也清净。这是真正幸福!心里头有忧虑、有牵挂,心就不清净,就有烦恼、就有业障。清净心里头哪来的障碍?没有障碍。所以诸位要想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业障消除了?你什么时候心里头没有妄念、没有忧虑、牵挂,你业障就消除了。这个时候你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感应道交,跟他通消息了,有电报往来,自己往生有把握,有信心了,这个快乐!在这世间就像诸佛菩萨示现一样,游戏神通,到处游玩;到娑婆世界来观光、来旅游的,这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圆满。

  再看下面两句,「风吟宝叶。共天乐而同繁。波动金渠。将契经而合响」。这两句,前面一句是「宝树观」,后面一句是「宝池观」,七宝莲池,我们到后面都能看得到。「观肉髻而瞻侍者。念色相而覩如来」,前面这一句,观观音、势至;后面这一句,观无量寿佛。西方世界,佛菩萨色相相同,佛跟菩萨的差别,就是佛的相头顶不一样,头顶,佛是肉髻相,菩萨是戴的有帽子。实际上,菩萨帽子要拿掉,跟佛完全一样,完全没有差别,他戴个帽子,帽子就有差别。观音菩萨帽子当中是一尊阿弥陀佛的立像,大势至菩萨的帽子当中是个宝瓶。就这一点点差别,我们能够辨别哪是观音,哪是大势至。没有这个相的话就没有差别,完全是相同的。到经文我们就会读到。

  「及其瞑目告终。上珍台而高踊。文成印坏。坐金莲而化生」,这是讲三辈九品往生的,四明尊者解释里面讲得很清楚。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都是活著往生的,没有死了往生,这是诸位要记住。这个法门实在是不死的法门。品位高的,预知时至,看到佛来接引他,跟大家来告别,「我现在跟阿弥陀佛走了」,他才往生的,活著往生的!下品往生的,业障深重的,佛还是来接引,没有说不来接引的。因为他业障重,他也看到佛来接引,他想告诉大家,嘴唇在动,没有声音、没有气力了。下下品往生还是活著往生,绝对不是说死了以后才往生,没有这个道理!

  许多祖师大德告诉我们,人过世之后,断气八个小时不要动他,给他助念。实在讲八个小时给他助念,他没往生。他往生,气没断他就走了,他走了才断气,那叫真往生。但是断了气,八个小时是怕什么?怕他惟恐他没有往生。没有往生,在这个时候他神识没走,我们念佛提醒他。如果在这个时候他忽然想起佛号求往生,他还是能去得了,这是个关键时刻。这就是讲「度中阴」,度中阴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这个时刻以后就非常困难,就不容易了。即使没有往生,这个时候给他助念,实在讲是给他增福,减少他痛苦,帮助他往生善道,不至於堕恶道,目的是在此地。因此求愿往生最好是靠自己,不要靠人助念,不要依赖别人助念。万一到临终时候没有这个缘分,没有人助念怎么办?所以一定要靠自己。

  你看倓虚老法师在《念佛论》里面,给我们讲青岛湛山寺念佛会的那个女居士张氏,人家往生没有要人助念,预知时至。那个人生活很清苦,先生是码头上拉黄包车的,一家四口,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没有生活。自己也不认识字,参加念佛会跟人念佛,在厨房里面打杂,帮人家洗碗洗筷子。她居然佛号念到那么好,走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她走的时候是上午走的,不必要人助念,晓得什么时候走。所以,这些真是现身说法,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身有病苦的人,老实念佛、念《无量寿经》是不可思议。我第一次到北京见黄念祖老居士,老居士告诉我,他有十几个学生,跟他学的。学生告诉我,他们生病不看医生、不吃药,全家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一直念到病好。学生也给我说,他说我们确实是这样做法的。这个经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我们有病痛、有障碍的话,有业障,你念这个经一定能够消除。

  下面说「随三辈而横截,越五苦而长骛」,这两句是讲三辈往生,从上上品到下下品,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横截」就是横超,这是这个法门殊胜之处。修其他法门没有横超的,没有横超就太难了,为什么?他要修四禅八定。四禅生色界天,八定成就了,在无色界天,再要修第九定这才超越轮回,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佛在小乘经里面告诉我们,小乘人断八十八品见惑,证得须陀洹果,从这一天起,天上人间七次往来,才能够把八十一品思惑断尽,修成第九定超越轮回。天上人间七次往来要多长时间?人间寿短,天上寿长,可见这个难。大乘其他法门也不例外,也是要断见思烦恼才能成就。

  唯独净宗不需要断,不要断但是要伏。伏不是断,「伏」古人比喻叫石头压草,没有除根。压到怎么样?压到叫它不起现行。什么是石头?草就比喻烦恼,妄想、执著,比喻这个,石头就是那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用这句佛号把你的妄想、执著、分别压住,不让它起现行。这个东西确实没有断,只要它不起现行就行,就管用,就能往生。但是要压住,压不住不行,压不住不能往生,压住了就叫功夫得力。所以我们念这句佛号,不起烦恼、没有妄念了,这个功夫得力。这一句佛号念到,还起妄念,还生烦恼,功夫不得力。这是特别要注意的。

  「可谓微行妙观,至道要术者哉」,这是这一段里头一个总结。「微」是微妙,微妙至极,修行就是指三种净业,「妙观」这就是指十六观。「道」是成佛之道,「至」是到了极处,成佛之道无过於此。「术」是方法,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三种净业、十六妙观。十六妙观在前面给诸位说过,只把握到一观就成就了。佛世尊跟诸佛、祖师大德们教给我们选择第十六观,选择「持名念佛」这个方法。这个方法,你看净土三经里面,《无量寿经》提倡,《阿弥陀经》也提倡,这就知道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提倡这个法门。即使是谛闲老法师给我们讲解《妙宗钞》,这是他的讲义,你看他序文里面一开端,他也是提倡持名念佛,可见得持名实在是不可思议。我们翻过来看第十六页。

  「此经心观为宗,实相为体」,这是说明本经的明宗辨体。「经以观佛为题,疏以心观为宗」,这是四明尊者一开头就给我们交代清楚明白。详细的、重要的,我们到经文的时候再跟诸位报告。现在我们晓得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三种净业、十六妙观。三种净业很难做到,但是又不能不做,为什么?不做不得往生,不做不能超越轮回,一定要把它做到,这比什么都要紧。它的原理就是此经所说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能念之心是始觉,所念之佛是本觉,所以起心念佛是始觉合本觉,始本不二就是究竟觉。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菩萨成菩萨,念声闻成声闻,念天就生天,念人得人身,念贪瞋痴、念五欲六尘那就三恶道,就看你念什么。

  注解里面,我们看十六页第五行,看第五行末后这句,「今观弥陀依正为缘」。这个经上常常讲观,他为什么不讲念,为什么不讲想,他要讲观?这个字关系很大。如果讲念、讲想容易产生情执,情执就是感情的执著,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你说我现在我不爱这个世间,我爱阿弥陀佛,这不能往生。观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是理智的,就是像禅宗里面所讲的观照、照住、照见,是用的这种功夫。念佛也是念念不离观照的功夫,观照是属於理性,不是属於感情的。所以他用观,他不用念,他不用想。

  「今观弥陀依正为缘,熏乎心性,心性所具极乐依正,由熏发生,心具而生,不离心性,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终日观心,终日观佛」,这几句话是念佛的秘诀,要知道。知道了你才肯念,念成了,极乐世界是什么世界?是「唯心净土」。阿弥陀佛是什么人?是「自性弥陀」。也许有人问,唯心净土跟阿弥陀佛那个净土一样不一样,是一还是二?自性弥陀跟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弥陀有什么关系?给诸位说,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自性变现的,阿弥陀佛也是自性变现的。不但极乐、弥陀是自性变现的,我们现前这个娑婆所有一切芸芸众生,还是自性变现的,这是自性变的秽土。西方极乐世界是你自性变现的净土,为什么?因为你心清净就变成净土。你心不清净,净土变不出来。唯心净土跟西方净土是一不是二,没有边界,自性弥陀跟法藏修成的弥陀也是一不是二。这是真实的原理。

  世间哲学家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本体就是心性。禅家修行要求从根本修,殊不知净宗修行那才是根本之根本,超过禅宗太多了。所以终日念佛就是终日观心,一定要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你念佛的功夫才真正达到了极至,达到最高峰。到这时候我们看一切人都是佛,看一切物也是佛,看一切事还是佛,那就成佛了。佛眼看一切都是佛,凡夫看佛菩萨也是凡夫。由此可知,确实境随心转,「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是一点都不错。

  我们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这是个段落。下午我们就讲到经的题目。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三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03

  请看第十七面第四行:

  「所言佛说观无量寿佛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故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题有通有别,所谓别题,就是於其他经不相同;通题,则是一切经相同的。下面这个「经」字就是通题,上面「佛说观无量寿佛」是别题。此地说「佛是所观胜境」,这个佛是指无量寿佛,境是境界,胜境就是最殊胜的境界,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观佛的因由、观佛的功德。「正报」是佛身,我们观无量寿佛就包括无量寿佛的世界,他的生活环境。「化主」就是教主,也就是老师。提到老师,当然就包括了他的学生,极乐世界就像一座大学校一样,无量寿佛是校长,其余的都可以说是他的学生。观法虽然说了十六种,说佛就将十六种观法统统包括了,周是周全,全部都包括了。所以这个经的题目叫「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者,训法,训常,由圣人金口,故云经也」,我们道场是长年不断的讲经,像这样的通题就可以省掉,就可以不必说了。

  我们再看下面的文。「此经义疏,人悕净报,故说听者多矣。」此经,义疏是智者大师做的这个注解,因为修行人都希望求生净土,这个注解是修净土非常重要的一部书,因此讲的人多,听的人也就多了。这个里面给我们细说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依报正报,因为要不细说,我们无从观想,必须要详细说明修行的方法。所以真正发愿,想在这一生当中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说实在话是不能不知道的。这几句是说明为什么要做注解。下面,「所禀宝云师首制记文,相沿至今,著述不绝,皆宗智者」,这句是讲师承,如果没有师承,则不能取信於人。中国、印度对於师承非常重视,你所学的,你是跟什么人所学的?这个很重要。不像现在,现在人不太重视师承,每个人自己都可以独成一家,在古人没有的。

  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你看《坛经》看到永嘉禅师。永嘉是个非常聪明的人,遇到玄策,玄策看出他是个人才,劝他要找一个高明的人给他印证,给他证明,给他证明的人就是老师。如果没有人证明,说自己学成的,玄策就讲了,在佛法里面说,威音王前可以,威音王之后,要没有师承都是天然外道。诸位想想,这就很严重了。所以,他就劝他到曹溪去亲近六祖,拜六祖为师,这就有了承传。永嘉实在是聪明,见到六祖几句话一谈,他就契入境界。得到祖师给他印证,他就准备离开,就准备走了。六祖大师说,你不要这么著急,留一晚上,明天再走好了。所以他在曹溪称为「一宿觉」,一宿是一个晚上他就开悟、就觉悟了,也证明了我们中国古人所说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师承不一定是要跟老师多久,经过老师指点,自己真正觉悟,彻底觉悟,这就够了。

  这个注解所师承的是「宝云」,注解里面讲,宝云是四明所禀法师也。宝云是高丽国人,是韩国人,他在智者大师会下开悟的。他到我们中国来留学,悟了以后,他想回去,回到自己国家里面去弘法,以后是被我们这边的同修把他留住了。他说佛法没有种族界限的,也没有国家界限,哪里有缘就到哪里去弘,何必一定要回到你自己的国家!所以他就留下来了。宝云有两个弟子,这两个弟子在中国佛教史上都非常出名的,一个就是四明尊者,另一个是慈云遵式大师,这都是天台宗后来可以说是复兴天台主要的几位大法师。他的传记我们也把它省略掉。

  再看下面,「著述用意」,第十九面最后第一行。「岂有不知修心妙观,感四净土文义者耶。」他先从反面来说,岂有就是哪有的意思,哪有不晓得修心、不晓得修妙观,能够往生西方净土?西方是有四种净土,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这句就概括了,四种净土都要修妙观。同样修妙观,为什么生的土不相同?是你妙观功夫有浅深不相同。所以不管修哪一种方法,功夫之浅深,在净宗经典里面讲的,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是大别的分。如果细分,每一种里面又有参差不齐,所以才有三辈九品。

  下面一段,「正示」,说明这个意思了。「良以悯物情深」,物是众生之通称,如果要是说人,就不能包括诸天,不能包括畜生、饿鬼、地狱。所以用物,就是把六道有情众生统统包括了。佛开这个法门,不但要度我们,也要度诸天,也要度三恶道,即使是地狱众生,他能够相信、能够依教奉行都能往生。可见这个法门确实是广大无边,不可思议。这是祖师大德们对於一切众生生起悲悯之心。「适时智巧,故多谈事相,少示观门,务在下凡,普沾缘种。」这就是说一般讲经说法,为了契机,众生根机劣,眼光短,贪图眼前的利益,还不想往生净土,那就给他结个法缘就好了,就不必深讲。这就是「多谈事相,少示观门」。把佛法介绍给别人,确实有善巧方便。先要叫众生生欢喜心,愿意听,愿意接受,不至於听了一次,下次就不来了,所以要用善巧方便来接引他们。等到他入门,稍稍有一点根基了,再给他说真话。你说先一开头就给他讲念佛往生不容易,他下次再也不来了。「这个法门没用,我念了一辈子不能成就,我还来干什么?」所以先要告诉他很容易,到他觉得很容易,学了几年之后,再告诉他,这个法门也不是你想像那么容易。这跟你讲真话。

  所以我们教人,你看教你受持经法,执持名号,先教你熟,这是第一步功夫。熟透了,再教你用这个方法去伏烦恼,也就是用这个方法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忧虑统统伏住。能伏就决定往生,凡圣同居土。到达这种功夫的时候,告诉你,你为什么不要再进一步?进一步是事一心不乱,把烦恼断掉,功夫就更殊胜了。这就要讲观门。所以修学、修行是有次第的,这个法门虽是圆顿大法,它里面还是有次第。正如同《华严》所说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就是次第。

  「方今嘉运,盛演圆乘,慕学之徒,皆欲得旨而修证矣」,这一段话这是说因缘成熟了,因缘不熟不能说,成熟了就可以说。嘉运这是好会,这是最殊胜的法会,圆乘是圆顿一乘。本经是《无量寿经》同类,《无量寿经》古德赞叹为圆中之圆,顿中之顿,大乘当中的大乘,圆教当中的圆教,赞叹到了极处,本经既然和它同类,当然也是圆顿一乘法。能够对这个法门羡慕,想修学,这不是普通的根器。正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是什么样的根器?是成佛机缘成熟,这个人这一生要成佛了,这个不得了!一切根器当中,成佛是第一,比成菩萨还要高。这个人这一生要作佛、要成佛了,才能感动诸佛菩萨来为我们说这个法门,所以称之为嘉运。

  注解里面有几句话说得很好。他说「圆顿初心」,圆顿是讲他的根性,确实是圆满顿超的这一类根性之人,这是菩萨根性。「喜闻圆义」,他听经、读经喜欢读圆教的大乘经典,他才能满足。「仰慕妙宗」,对这种微妙殊胜修学的方法非常羡慕。这个时节因缘成熟绝对不是偶然。我们从这些地方看,诸佛菩萨怜悯众生确实是无法想像的,比父母怜爱子女不晓得要超过多少倍,愈是在苦难的时候,愈容易见到。不是在苦难的时候,就是机缘不成熟,大家还懵懵懂懂,不想求上进,所以佛菩萨不来。当一个大劫难、苦难来的时候,人就会感觉到这人生人世非常痛苦,希望解脱、希望离开这个环境,这时候是机缘成熟,佛菩萨就来了。

  净宗在整个佛法里面是最殊胜的法门,说实在话,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出现於世,一切诸佛出现於世,你要问他,你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度众生成佛道的。你用什么方法?没有一个不是用念佛方法,都是用这方法,所以这是第一法门。为什么说其他的,说那么多经典?那是他的善根没成熟,对於这个法门不能接受,这才讲其他的法门来培养他的根性,诱他回归到念佛法门来,这是如来的苦口婆心的设施。诸位如果深入经藏,你就能够看出来。中国人与佛法有很深的因缘,诸佛菩萨化身在中国非常之多,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则没听说过。这不是佛菩萨有偏心,佛菩萨没有偏心的,是哪个地方众生缘成熟了,他就来示现。因缘没有成熟,再慢慢等待。

  我们这个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甚至於在整个世界历史上,是最痛苦的一个时期,过去没有像我们现在遭的这样大的劫难,所以佛菩萨出现在近代就很多。我们知道的,印光祖师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是我们晓得的。印祖对於蕅益大师《要解》的赞叹,他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蕅益大师是什么人,值得大势至菩萨这样赞叹?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我相信决定是观音菩萨再来的。我们从这个赞叹能够推想到一点消息。在近代这是遭最大劫难,净宗最不容易被人接受,不但我们现代一代中国人不肯接受,外国是更不必说,所以出现了一个夏莲居居士。夏老居士是什么人再来的,没人晓得。我们从许多方面迹象来观察,这个人不是佛再来,也是等觉以上菩萨来的,绝对不是普通人。他出现在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就是要把《无量寿经》重新整理,能够叫这个世界众生普遍欢喜接受,他来干这个的。也就是这一部经流通到中国,多少次的翻译都不太圆满,没有一个圆满的本子。这是佛菩萨再来的,不是普通人!

  我跟黄老居士说过两次,希望他把夏老师的传记写一写,我们给他流通。他老人家这次告诉我,他说不行,时候还没到。为什么?怕写出来人家毁谤。我在大陆上观察一下,确实是时节因缘没有成熟。但是夏老师这个会集本的经,在台湾这样的盛行,这也是我意想不到的事情。我们提倡这个经才三、四年,居然台湾现在从南到北读诵这部经的人这么多,演讲的人也多、印的人也多,真是希有难逢!这是时节因缘成熟,很不容易见到。所以,台湾这个地方是宝岛、是福地,诸佛菩萨护念,龙天加持,这个地方不会有灾难的。我们俗话所谓是有惊无险,不会有大劫难的。

  下面,「述钞所以」,说明他自己做这个注解的意义。「故竭鄙思,钞数千言」,这两句话是四明尊者的谦虚。尊者,说实在话是佛门的通家,通宗通教,为我们讲这个经还费什么心思,不费力的。他这里说故竭鄙思,钞数千言,这是客气话。「上顺妙宗,略消此疏」,就是随顺微妙修学的宗旨,来解释智者大师的疏。「适时之巧,非我所能」,这就更谦虚了。这个意思是讲,时节因缘凑巧,三宝加持,不是我自己的能力。这个话是谦辞,实在也是真话,我们今天能说能听,欢喜信受,都是过去善根现行,现在三宝加持,这是真的。

  下面是他真正的用意,「愿共有情,即心念佛,乃此钞所以作也」。他做这部《疏钞》留给当代、后世,用意就是这两句话。他自己在这部经里面真实的利益得到了,得到之后,希望我们大家统统都能得到。愿共有情,我与一切有情众生,即心念佛。注意!不是口念,不是教你即口念佛,是即心念佛。口里念佛,心里没有佛,没有用处的;心里有佛,口里不念还是有用处,还是管用的。所以要紧就在心,心才是妙宗,从心修叫从根本修。诸位要晓得,妄心里头没有佛,妄心里头有什么?妄心里头有魔。魔是什么?折磨!妄心好苦,你用妄心,受尽折磨;如果你用真心,清净自在。所以真心是佛,我们念佛的这个心是真心,起心念佛,这个心是真心。我起个心念菩萨、念罗汉,这个心不是真心,不是纯真。特别是在一切诸佛里面起心念阿弥陀佛,这是纯到了极处。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是我们自己的本觉,是究竟圆满的大觉,这个心与佛完全相应,这种功德利益,是任何一个法门都没有办法相比的。

  念佛的同修很多,知道事实真相的人不多。如果你真正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会很欢喜念佛,你会不间断的念佛。为什么?确实「一念相应一念佛」。当你念佛的时候,心是佛,口是佛,行是佛,三业已经契入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他能不念吗?所以「念念相应念念佛」,他不念别的,其他东西他都不要念。为什么?念佛,其他所有无量无边法门统统成就。《华严》上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多是无量无边的法门,一就是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法门统统归阿弥陀佛,所以无量即一。念一句阿弥陀佛,一切法门统统都圆满修学,念到一心不乱,所有一切法门都圆修圆证,一即无量。

  古德在世尊一代时教里面做个比较,他说一切经,一切经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大藏经》,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全部经典,比较一下,《华严》第一,这是中外高僧大德都承认的。《华严经》跟《无量寿经》比较一下,《无量寿经》第一。为什么?《华严》如果没有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不圆满,归到极乐才圆满。《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字字句句都讲极乐世界,是《华严经》的归宿,那当然《无量寿经》是第一。夏莲公所会集的经本分为四十八章,这四十八章哪一章第一?第六章第一,第六章是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无量寿经》是两尊佛说法,里面有些经文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四十八愿第一。四十八愿还有四十八条,哪一条第一?这也是祖师大德们公认的,第十八愿第一。十八愿是什么?十念必生,就归到一个佛号。所以到最后你才晓得,原来阿弥陀佛是第一。

  那你要问,「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一部《无量寿经》就是解释阿弥陀佛的意思。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无量寿经》的注解,也就是阿弥陀佛详细说明。再说的详细一点那就是《大藏经》,全部《大藏经》讲什么?就是讲一个阿弥陀佛,你总搞清楚了!这个要没搞清楚的话,真的把阿弥陀佛看小了。所以古德重重较量,这是慢慢比到最后才发现山的最尖峰原来是阿弥陀佛,统摄无量无边法门。所以,能念所念都不可思议。

  四明《钞》里面,末后二十一面最后的一句。「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即心即佛,念佛念心,心佛本自不二,乃所以作此钞也」,四明尊者这几句话,可以说解释得非常透彻。智者大师作疏,目的是教我们「即心念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这个心记住是真心,没有妄念的心。禅家修行的宗旨跟此地讲的没有两样,大珠和尚在《语录》里面一开头就告诉我们,善修的人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心是根本,所以从心地上下手,这叫从根本修。可是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这才是真修行。所以禅宗修行的方法是参究,他不叫研究,我们今天常说,什么事情你好好去研究研究,禅家叫你去参究,不叫研究。为什么?研究用思考,思考是第六意识;参究不用思考,不用心意识。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末那是执著,第八阿赖耶是落印象,这三个东西不要;换句话说,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才叫做参究,参究用真心。世间人用分别心、用执著心,他会落印象,他用的是心意识,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

  大乘佛法统统都要用真心,宗门用真心,教下也不例外。教下,你看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修学的原则。他教给我们,无论是读经、无论是听讲,「离言说相」,就是不分别,不用第六意识;「离名字相」,那就是不执著,不用第七识;「离心缘相」,就是不要起妄念,不要去胡思乱想。经里头意思也不要去想,决定不可以去研究,不用第八识。所以,教下也是离心意识才能大开圆解。净土宗你要不离心意识,用心意识去念,用妄心去念,行!还能往生。这就奇怪了,真不可思议,这跟其他法门不一样。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都是用八识念佛往生的;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是离心意识念佛往生的,这就不一样了。所以,净宗还有个好处,不会用真心也能往生,这是诸佛菩萨之所以特别赞叹。正因为如此,它能够普度一切众生,上中下根性众生统统都得度。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再离心意识,那就方便多了、安全多了,为什么?不要再搞六道轮回,这是这个法门特别方便。

  序,到此地就结束了,介绍圆满。下面这就「入文」,就是《妙宗钞》的正文。正文一开端是天台家的五重玄义,天台讲经、注解都遵守这个原则,就是先用五个大纲介绍全经的大意,将全经大意介绍完毕再讲经文。所以,玄义这个部分非常重要。这种方式在佛法里面,实在讲佛法的注解有两种,就是论有两大类,一种叫宗经论,一种叫释经论。宗经论是根据经义来阐扬、来发挥,不是一句一句来解释经文的,玄义这个部分属於宗经论。到入文解释的时候,一句一句经文解释,那就是释经论。在我们佛经大论里面,《瑜伽师地论》是属於宗经论,他不是一句一句解释经文的。《大智度论》是释经论,他是一句经文一句一句解释的。天台家他把两个揉在一起,宗经论、释经论统统都有,玄义是属於宗经论的。

  「释经五义,名,体,宗,用,教相,云云」,云云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等等,就是他用这五个项目,就是五个科目来介绍全经的大意。我们把底下这个钞念一念。「钞云」,钞是四明尊者解释的,智者大师解释得很简单,「言云云者,令依诸部,明於通释五章之义」,这就是五个章体,把它分成五章来介绍全经的大意。「妙玄云」,妙是《妙法莲华经》,玄是玄义,《妙法莲华经玄义》就是解释《法华经》经题、辨体、明宗、论用、教相。智者大师讲了九十天,这是天台家有名的叫「九旬谈妙」,典故就从这里来的。它的分量,我们图书馆有,精装本这么厚,大概今天你们诸位同修拿到的《妙宗钞》这样厚,有三本。这三本是什么东西?是《法华经》的五重玄义,还没讲到经文。智者大师九十天所讲的记录下来的,这么厚的三本书,这是「妙玄」,天台三大部,这是一大部。

  第二大部就是讲经文,经文是《法华经文句》。所以前面这个两大部,前面的第一大部,「妙玄」是《法华经》的宗经论,「文句」是《法华经》的释经论,另外是天台宗的修行方法,《摩诃止观》。这三大部在从前学天台的一定要能背诵,不能背诵不能入天台的讲堂。天台讲堂听经,三大部都背得很熟,才有资格进它的讲堂听讲。所以从前学佛的水准比我们现在高很多。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拿到经本,照著经本讲。以前的人没有经本,经书没有那么多,印刷术都不发达。尤其是像唐宋时代,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书都是手写的,哪有那么多?大家都背熟了,讲经的人背得很熟,不用经本,听经的人也背得也很熟,也不用经本,都不用经本的。现在印刷术发达了,印刷很方便,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经本,拿著经本来听,实在讲在真正功夫上不如古人。古人都背诵,都背的出来。好,我们休息几分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四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04

  请掀开经本,看二十二面:

  在《钞》里面,我们看到天台宗的「七番共解」,这是他讲经的方式。七番就是七个小题目,每个小题目都很明显,一是标章,二是引证,三是生起,四是开合,五是料简,六是观心,七是会异。这七个小题,第一个「标章,令易忆持,起念心故」,目的就在此地,标是标示,章是章题。「引证,据佛语,起信心故。」标明章旨一定要有证据、要有根据,不是随便说的,一定是根据经典,我们才能生起信心。「生起,使不杂乱,起定心故。」「余三」,就是第四、第五、第七,四是开合,五是料简,七是会异,这个目的是「起慧心故」。「观心,即闻即行,起进心故」,就是精进心。这七个小科就是信、进、念、定、慧,就是这五种心。所以,他的结论上说,「故五心立,成五根,排五障成五力,乃至入三解脱,今疏从略,故注云云」。《疏》是在今天诸位那个大本子里就详细,这个地方这些细科都省掉了。可是我们要晓得,他的目的是培养我们信进念定慧五根,希望五根能增长成为五力,才能够消业障。这是说他的目标。

  我们看底下,这是解释,这是五重玄义的第一重。「第一释名者」,天台家一开头就给我们讲经题,「一切众经,皆有通别二名,通则经之一字,别则有七或单人、法、譬或复或具」。这就是题目里头把它归纳起来,一切经不外乎以人为经题,或者以法为经题,或者以比喻为经题,这叫三单。三复是一个经题里面有二个,或者是人法,或者是人喻,或者是法喻。第七种叫具足立题,人、法、喻统统都有。佛的经题目很多,不外乎这七个原则,所以叫七例立题,这也是属於佛学常识。

  在本经,底下就给我们介绍出来,在第二十四面。「今经从能说所说人以立名,即教别。」我们这部经,「佛说」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说的,这是能说之人,「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也是人名,所以这个题目里面有能说之人、所说之人,它是从人来立题的,单人立题。正如同小本《阿弥陀经》一样,「佛说」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就是无量寿佛,这个题里面没有法,也没有比喻,单人立题。这是教别,这是别题,跟其他的经名称不相同。「同名为经,即教通。」像《金刚经》、《华严经》、《法华经》都称为经,经这个题目是通题,这就叫教通。「为行不同,从一至无量,即行别,会同常乐,即行通,理虽无名,将门名理,理随於门,四四十六,即名理别,门随於理,即名理通,此约一化,以明通别。」这些意思,如果对於天台教义没有涉及的话,都不太好懂,因为里面许多是天台宗的术语,初学的人很难体会到他是什么。

  这里面要跟诸位说明的就是「四四十六」,天台家把理事开为四门,四门就是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开成这个四门。四教里面,藏、通、别、圆,藏教里面有四门,通教也有四门,别、圆亦复如是,四四十六。在理上讲就不同了,理不同是浅深不同,理有浅深不同,不是其他的不同,只是说浅深不同。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离不开这个原理,所以佛是依真俗二谛而说法。俗谛简单的讲,随顺我们的常识,随顺我们的常识,我们听起来很容易理解。真谛是如来他的境界,说出来往往我们就不容易懂,不容易体会。必须要心地清净到相当的程度,我们的障碍没有了,佛说的我们能体会,能够理解。

  因此,佛法诸位记住一个原则,它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我们凡夫日常所用的心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能够理解的都是在八识范围之内,没有办法体会到心性。因此,佛所讲的这些教理,我们就听不懂。真正学佛从哪里修?从定下手,不是从教下手,先修定。所以古时候,不管是在家出家,学佛五年学戒。五年学戒,不是学经律论里头的律藏,不是学那个戒律,是遵守老师的教诫。老师教你什么?教你把所有一切分别、执著、妄想放下。用什么方法,那不一定。禅宗教你参禅,教你静坐,坐的时候不要想善,也不要想恶,不思善、不思恶,把心定下来。如果你有问题去问老师,你问题才一提出来,老师香板就打下去了。为什么?叫你不要起妄念,你怎么又起妄念了!老师看到你常常不问,没有妄念时候,板子又打下去,为什么?无明!你不是妄想就是无明,妄想要打,无明也要打。所以禅宗这种教学法有时候看非常不合理,无缘无故就找碴打人,他就是要把你妄想打掉,也得把无明打掉。

  教下多半是用读诵,就跟我们中国从前的小学一样,叫你背书,不要讲解,背书。一天把这书背多少遍,像天台宗背《法华经》,《法华经》的分量相当多,一天念一遍,五年就念上千遍了。不要求解经义,这个念是把心念定下来,定下来之后,再听经就会开悟。你看《坛经》里面讲的法达禅师,法达是念《法华经》的,见到六祖,礼拜的时候头不叩在地上,六祖看出来了。礼拜头没叩到地上,傲慢!所以六祖就问他,你有什么值得傲慢的?现在讲值得骄傲,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很老实就说出来了,我念了三千部《法华经》。值得骄傲!念了三千部《法华经》。结果被六祖一问,《法华经》是念得不错念那么多,念的不懂,不解其义。他觉悟了,恭恭敬敬向六祖大师请教,六祖给他一点,他就通达,就开悟了。

  我们今天也看到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对法达的开示,我们为什么不开悟?他听到了几句话就开悟了,我们把那个话念上一百遍一千遍都开不了悟,问题在哪里?人家心清净那么多年,那是功夫,我们的心乱糟糟。所以,散乱心不可能开悟,散乱心不可能懂得佛所讲的意思。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必须心地清净,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就能够懂得佛经的意思。所以真正学佛,真正善知识,总是教你从减少烦恼,烦恼一天一天减少,从这个地方下手。

  现在学佛很难,很难遇到善知识。像我跟李老师,李老师给我三个条件就是古人的办法,他那个办法比古人已经放宽很多了。我拜他做老师,第一个条件就是从今之后只能听他一个人讲经,任何法师、大德、居士讲经一律不准听。这把想听经这个妄想堵塞、打断了,不可以听。第二个看书,我们总认识几个字,喜欢看书。不管看什么书,佛经也好,不是佛经也好,要经过他同意;他不同意的,一律不准看。把看书也堵死了,不准你看。第三个条件他说你从前所学的我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从头学起。我们听李老师讲东西,以前听别人讲的跟老师讲的不一样,有的时候想提来问问老师,我从前听的是怎样。你以前那个不作数,作废了,连话都没得说的。还算不错,他也有期限,五年,这个五年说实在的话,就是希望你心稍为静一静。这个方法实在讲就是共产党的洗脑的方法,把你头脑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先把它洗干净,然后再来接受佛法。这叫五年学戒,你才会得一点受用。心不清净,遇到再好的老师,佛菩萨亲自给你说法都枉然,不是一个法器,没有能力接受。什么是能力?清净心就是能力。

  这一段我们就简单介绍到此地,再看下面一段,二十六面第一行。前面是从「一化」上讲起,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所谓一代时教讲起,这里是从这部经讲起,「更约一题」,从经题上讲起。「佛说」就是教,「观」就是行,就是修行的方法,「无量寿佛即是理,教行理足」,足是具足,「任运有通别意」,任运是自自然然,它也有通意,也有别意。这是在一个体里面我们看到有教、有行、有理,理是理论的依据。「更就一字说者,释论云,所行如所说,说即是教,如即是理,行即是行。」经题里面这个「说」字,含义也非常之广,通常我们在一般经论里面所看到很浅显的解释,说是悦所怀也。佛看到众生机缘成熟,他是以度众生为本怀,现在众生得度机缘成熟了,当然要把离苦得乐、转凡成圣的方法教给众生。所以说欢欢喜喜的来为众生说法。这个地方是从理上讲,前面的那种讲法是从事上讲。

  「所行如所说」,解行完全一致,如果佛所讲的跟他自己所行的不一样,那就不相应了。从这句话我们就知道,佛在这个经里面劝我们念佛,他念不念佛?所行如所说,佛当然念佛,佛要不念佛,怎么能劝我们念佛?确实你看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注解里面引经据典,不但释迦牟尼佛是念佛成佛,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是念佛成佛。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十地是从初地到等觉。由此可知,成佛之道唯独念佛,这是所行如所说。说就是教,如就是理,如是不二的意思,完全一致,就是心行是一,心就是行,行就是心。我们今天修学净宗法门,提倡《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个圆满的教义,是净宗最明实的依据,可以说是净土概论,无论性相、事理、因果统统都说到。所以劝大家依这部经,把这部经里面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完全做到,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我们跟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决定往生。所以,受持经典、佛号目的是在此地。

  下面一段说,「佛即法身,观即般若,无量寿即解脱」,这是配三德来说,法身、般若、解脱。诸位要知道,这个配法实在讲是活活泼泼的,怎么配都是圆融的,都讲得通。你说佛是般若,观是解脱,无量寿是法身,也讲得通,为什么?一而三,三而一,一法里面就具足一切法,一切法就是一法。所以大家不要死在句子里面,那就错了,怎么配都有理。底下讲「即一达三,即三达一,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一个字义理无穷,何况这一部经,何况那一大藏教!末后他讲,「若不如上解者,安获无限功德耶」,这就是古人讲的,一个人能够听到一部经的经题,所得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了。这个话是真的,也未必是真的。怎么说是真的?你真正通达义理,一即无量,无量即一,这是真的,一个经题里面无量无边的功德;如果你不晓得,不晓得得不到利益。由此可知,你明不明理?不明理得不到功德。

  你说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对於阿弥陀佛理、事都通达明了,一念相应一念佛。如果对於这阿弥陀佛事、理都不明了,把这句佛号当做歌在那里唱。现在我听什么「五会念佛」,唱歌!唱得满好听的,什么意思?不晓得。这个没用处,这个只能说种一点善根,口善!李老师常讲比骂人好一点,所得到的利益就是这一点。一定要知道名号具足的功德,你念起来才相应。这一句阿弥陀佛,圆满具足一切性德、修德,所以佛号功德就不可思议了。说老实话,三经都主张持名,《十六观经》前面十五不是持名,末后一著是持名。你不要看到末后是给下根人说的,下根是什么?病最重的。病最重的人,这个药一下去他病就好了,那病轻的还有什么话说,就更容易好了。

  佛法里面排列的顺序是有很深用意的,跟我们中国世间法相似,最好的摆在最后,像唱戏一样,最好的那出戏摆到最后叫压轴戏。持名念佛放在最后,就是压轴戏。我们看《楞严经》,《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二十五位菩萨修学的法门,按照秩序排列的是普通的,不按照顺序排到最后的,最后是最殊胜的。「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第一殊胜,观音菩萨要按照顺序排列,他应该排在第二位。六根,他是属於耳根圆通,第一个是眼根,第二个是耳根,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按这个顺序摆的,他没有按顺序,把他提出来摆在最后。

  这二十五章里面,特别法门不是他一个,是两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是特别的。如果按照顺序,大势至是根大,他在七大的顺序是地、水、火、风、空、见、识,他是属於见,应该摆在识的前面。识是弥勒菩萨,学唯识的,弥勒菩萨是识大,他应该在弥勒菩萨前面,结果你就看看《楞严经》,他在弥勒菩萨后面。所以这个排列的顺序,二十五个法门里头两个特别法门,不是一个特别法门。这样说起来,为什么不把「念佛圆通章」排到最后,而把「耳根圆通章」排在最后?这个里面用意很深,念佛圆通是契合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之机,这个太大了。耳根圆通章只适合我们地球上的人,因为在地球上说法,适合你们的程度,把这个特别拿到你们这来。如果不在这个地方说法,观音菩萨还是按照顺序排到第二位去,不会拿到最后。但是大势至菩萨拿到最后那是决定的,不受任何影响。这个读《楞严经》要留意,顺序一不对,意思就不一样了。

  所以,夏莲居居士在《净修捷要》里面讲「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我看到这句话我也吃了一惊。想一想没错,他讲得很正确,我以前没想到。尽虚空遍法界,提倡净宗专修、专学念佛法门的是大势至菩萨,所以大势至菩萨是尽虚空遍法界净宗的初祖。从他这个我们又联想到,娑婆世界是普贤菩萨是净土宗的初祖。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华严会上提倡念佛法门是普贤菩萨,所以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的初祖。在我们中国,是慧远大师最初提倡的,远公大师是我们中国初祖。以后提到净宗初祖,要问是哪一个初祖?三个都是初祖,教化的范围大大的不相同,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再看下面,大师以天台「六即」来解释这个佛字。「初释佛者」,这要把经题一个字一个字的来介绍了,先解释佛。「佛是觉义」,佛这个字是梵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觉,觉而不迷,「有六种即」,「即」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涅盘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华严经》上也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圆觉经》上也有这个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从真如本性上说的,为什么?一切众生都有真性,从真性上讲,众生跟佛没有差别,完全相同,所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情众生叫佛性,无情的众生叫法性,植物、矿物它有性,性就是本体,就是它的体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所以《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们有情这个身心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无情的土木、石块也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追究它的本体是一个。这桩事情唯识学家讲得很清楚。

  本性一念无明起来之后就有三细相,业相、转相、境界相。「业相」就是妄动,业就是动,这一动,本性的德用就失掉,一动就变成八识。所以,真心这一动就变成了妄心。如何恢复真心?你要学著不动心,真心就恢复了。佛在《金刚经》上教给须菩提尊者,「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就对了,你的真性就起作用;不取於相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动是内不动心。达摩传到中国来的禅,六祖大师把它发扬光大,就是《金刚经》上这两句话,「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面取相,里面动心,这就是凡夫。

  所以从体性上去观察,「一切众生皆如也」。大师《疏》里面说,他都是引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如是《维摩经》上说的,《宝箧经》里面说「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之物,就好像你晚上睡觉作梦,梦到佛菩萨也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梦到饿鬼、地狱也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全梦即心,全心即梦,好梦也是这个心,恶梦还是这个心,恶梦、好梦统统是一个心,一心无二心。因此,那个好、恶就没有了,达到真正平等。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见性的人看是平等法界,是一真法界,为什么?完全是真实的,没有一样是假的。

  这个境界,诸位要细细去想想,你要是得到这个意思,受用无穷!对於你修行有很大的帮助,帮助你断烦恼,帮助你远离一切分别、执著。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吃亏就在分别执著。佛法没有别的,破执著,人、我执破掉了,证阿罗汉果,法执破掉了就成佛。二障实在讲就是二种执著,我执、法执,这个亏吃大了,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永远没有办法了解。愈是真的愈不能了解,愈是真的乍听起来还愈不能接受,这就是无始劫以来,分别执著已经变成习惯,这个习惯一下打不掉。正因为我们一下打不掉,所以佛才讲方便法。方便法随著你的执著所执著,随著你的分别所分别,你能够听的懂,你可以接受的了,慢慢逐渐再诱导你往真实法里面去接近。

  下面一段有几句话很重要,但是这个理有相当的深度。在二十九面第四行。「此是圆智」,圆满的智慧,这是说「一切众生即是佛」这是圆满的智慧,这是佛的境界。「圆觉诸法」是圆满的觉悟一切法,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包括十法界,包括有情法、无情法,统统包括在其中,圆满觉悟诸法,「遍一切处,无不明了」。圆觉是什么?圆觉是你心,你心本来圆满觉悟。很可惜,你现在这个心迷了,迷了你不觉。怎么迷的?就是佛讲的妄想、执著,这就迷了。妄想是染污,就是无明,什么都不知道。执著是烦恼,你们诸位想想,所有一切烦恼、一切是非、一切人我统是执著上生的,你不执著,哪来的烦恼?所以烦恼障的根就是执著,无明的根就是妄想。

  佛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无明是怎么来的?无明是几时有的?佛答覆他,那个答覆的话答覆得太好了。佛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立知就是无明。知见是什么?是你本有的知见,就是此地讲的圆觉,本来你是圆满觉悟的,你要在圆满觉悟里头再加上一个知见,坏了,这一加就变成无明。这个话答覆得简单、明了,一语道破,不是真正大学问真正通达说不出来。我们本来是一切法都明了的,很可惜现在这个心染污,现在这个心起伏动荡不定,就像波涛一样,在那里动,不能够静下来。所以佛法的修学,无论是大乘小乘,不管什么宗派,不管什么法门,修什么东西?修定,把你心里面的染污去掉,把你心的动荡安定下来。

  所以我们供佛,其他的可以不要供,一定要供一杯水。水表什么?表心,我的心要像水那样的清净,要像水那样的不动,水是平的,这个心才能把一切宇宙万法照得清清楚楚,心遍一切处,无不明了。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尽虚空遍法界,统统清楚,为什么?都在心,照得清清楚楚。这个心一起波浪,一染污,什么都不知道了,摆在眼前的都没有能力觉察到,这真可怜!所以学佛就是学一个不动心,就是学一个不受染污,这就叫功夫,这叫本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取相就是不受染污,不动心,心就定下来了,不起波浪,我们就成就了。千经万论都是讲这么一个原则。

  你真正要是通达明了了,底下说「虽五无间」,五无间是地狱,你观察无间地狱「皆解脱相,昏迷倒惑,其理存焉」。你看众生迷惑颠倒,佛眼睛里看他,他佛性不颠倒。他佛性在不在?在。他佛性起不起作用?起作用。他起作用里面,他在作用里面加上一点点,错就错在那里。譬如说我们的眼睛见外面的色相,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偏偏要戴一个黑眼镜,黑眼镜一戴,看到外面统统都是黑的。戴个蓝眼镜,看到外面都是蓝的,外面是不是蓝的?不是蓝的,眼镜是蓝的。我们今天统统戴上了有色眼镜,用不用眼睛?还用眼睛,用眼睛多一个眼镜。佛叫你把这个东西拿去,本来面目就恢复了。那个眼镜是什么?眼镜就是妄想执著,妄想执著这两副眼镜套在眼睛上,把外面的相都看错了。虽然都看错,佛说你还是用你的眼睛见,不是眼镜见,还是眼睛见,不过是你眼睛上有个障碍而已。那个障碍又不是真的,又不是本来有的,是你挂上去的,拿掉就没有了。马鸣菩萨《起信论》上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就是那个有色眼镜,本来没有。所以,佛看众生都是佛,佛并不以为你戴上几副眼镜就不叫你是佛,还是佛。佛眼睛看得没错,实在讲是错在我们自己。「斯理灼然,世间常住,有佛不能益,无佛不能损,得之不为高,失之不为下,故言众生即是佛,理佛也。」所以,从理体上讲,从本性上讲,一切众生都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是从这个角度上去观察的,从本体上观察的。

  这一段是我们凡夫学佛成佛的最重要的依据,我们信心就从这个理论上建立。为什么?我本来是佛,我怎么不成佛?本来是佛,我现在又想学佛,那当然能成佛。如果本来不是佛,现在要想学佛,未必能成就,那不一定能成就。本来是佛,现在又学佛,决定成佛。所以修行的信心,清净信心,坚固的信心,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六即佛」,第一个是理论,后面五种是修行,从名字、观行、分证到究竟,那都讲的修行次第,属於修德,前面这一条是性德。这一点我们要把它搞清楚。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五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05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页倒数第四行:

  「二名字即,此至究竟,皆修德也,须论损益,及以高下,此位是修德之始。」前面一段,「六即佛」里面讲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道理实在讲就是事实真相,每个人本来具足如来的智慧德相,换句话说,我们原来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无量的福报。本来有,现在没有了,跑到哪里去了?佛告诉我们,本有的并没有失掉,还在自己身上,就是我们这个肉身是统统都具足。具足而不能现前,得不到受用,这就讲迷失了自己。好像我们家里头有宝藏,自己忘掉了,冤枉受这种贫穷的苦报。佛出现在世间,他的目的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自己本有的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

  我们读《无量寿经》、读《阿弥陀经》,晓得阿弥陀佛的富贵、阿弥陀佛的智慧、阿弥陀佛的自在,我们念了很羡慕,殊不知我们自己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阿弥陀佛他的智慧、德能他起用了,他统统都用在生活上,我们智慧、德能、福报藏在家里没拿出来,问题就在此地。现在要怎样把我们本性里面本有的智慧德能显示出来,我们也像诸佛如来一样的起用?这就要靠修,要靠修德。对於修德,我们生起充分的信心,信心从哪里建立?就从理上建立。像《起信论》上所讲,本觉本有,天台讲六即佛,「理即佛」是我们本有,理就是真如本性,一切众生个个具足,所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根据这个理,我们对於修德就生了充分的信心。今天讲「名字即佛」,这是修行的开始,开始里面有损有益,损益拿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我们修行功夫有进有退。进退是很正常的现象,不要到退步的时候,自己就沮丧、就灰心,信心失掉了,有进有退,进退是正常的现象,我们要知道。我们看他的本文,在三十一面第二行。

  「如斯之理,佛若不说,无能知者。」这句话是承前面「理即佛」说的。这个理是真理,佛要不给我们说清楚、说明白,我们怎么会知道?佛出现在世间,对我们最大的恩德就是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底下引用《法华经》上说,「法华云,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世尊未出时,十方常暗暝」。这就讲世间要没有佛出现,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永远不了解。世间虽然有很多的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他们也算是很不错,对於宇宙人生有种种的解释。可是这许多的解释都不圆满,都不究竟,要拿佛法来讲,叫瞎子摸象。摸到大腿,象什么样子?象像一根柱子。摸到耳朵,象像什么样子?象像一把扇子。这就是今天全世界古今中外的这些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他们对於宇宙人生的解释,可以说都是片断,不是全体,绝对不是事实真相。

  如果讲瞎子摸象,给诸位说,总算是摸到了,还算是不错,没有见到全体,是见到部分。其实连瞎子摸象还不如,怎么?摸到石头以为是大象,这不是大错特错吗?这是真的,确实是如此。以凡夫的知见,在那里猜测宇宙人生的真相,决定得不到。所以佛不出世,的确我们永远住在黑暗的时代。现在这个世界这样的混乱,有没有方法叫这个世界恢复正常的秩序?我们看眼前这个现象,这个世界至少还要苦难三、五十年,还有大的苦难,为什么?不经过很大的苦难,这些人不会静下来认真去反省。所以还要有重大的打击,他才会认真去反省一下。真正反省之后,如果不念孔老夫子的书,不念大乘佛法,这个世界没有安宁的日子,不可能恢复到正常的秩序。正常秩序是什么?就是孔老夫子讲的五伦十义。这个说法,说老实话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都可以接受的,都欢喜接受的,可惜没有人告诉他,他不知道。

  佛法更彻底、更究竟、更圆满,可惜的就是他一生没有听说过。大乘佛法特别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可以说是大乘佛法的精华、大乘佛法的代表。我实在没想到,这两、三年来能够在台湾这样的普及,这是好现象。从这点看,我们对台湾,很多预言上说台湾是宝岛、是福地,我们有了信心。看台湾这个现象,不像是福地,不像是宝岛,但是现在看大家这样认真的去读经、去修行,是个好现象的开始。换句话说,病,大家是知道了,病痛是晓得了,要用什么药来治?现在药方也找到了。药方虽然找到了,还没有吃药,没吃药病还是不会好的。药方找到,要照著药方去服,才能对治。这个药方得来不容易,得来之后就要想办法对治,但是对治,我们把药拿来,还要去煎药,还要去熬药,还是有一段时间,不能把这个药拿来就吃,这不是成药。

  所以我教给同修们,先要把经念熟,要念背,要背得很熟。这个背诵是什么?这是在煎药、在熬药,还没吃。不要以为我念得这么多遍,很不错了,你还没吃药,你不过在煎、熬就是了,熬得不错,快熬好了,快煎好了。吃了才能把病治好,在那里煎、熬治不了病的。病是什么?是妄想、执著、烦恼,是这些东西。到什么时候开始治病?就是你那个药熬好之后,可以吃了,可以治病。所以背熟之后,真修了,真正修行才开始。这个经从头到尾念一遍,一个妄念没有,这叫治病。如果这个经念一遍当中打个妄想,就不算,从头再念,必须要念到这个经从头念到尾不起一个妄念,这叫服药,这叫治病。然后一天念五遍,念十遍都不起一个妄想,这样念个两、三年,确实你的无明、执著逐渐真的减少,功夫得力了。到那时候不念经可以了,一句佛号就行了,这一句佛号就能与佛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为什么我们现在念佛不相应?就是无明烦恼太重,障碍了念佛的功德,所以念佛没有效果。我们今天用读经这种方法,开始断烦恼,用这个方法破烦恼障、破所知障,二障稍为消除一些了,功夫才能够得力。年岁大的人念经是困难,背诵是困难,但是也可以用这个方法,专心执持名号就好,一样有成就。把忧虑、牵挂要减少、要放下,一样能够得到念佛三昧。但是年轻人还是要从基础上奠定根基,这条路非常的稳当,千万不能够疏忽。

  「名字即佛」,只是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了,知道怎么样?没开始做。但是知道是修行的开始,不知道,想修也不晓得从哪里修起;知道了之后,就知道我们从什么地方修。我们把这段文念一念,下面他引用《涅盘经》上的一段话,「涅盘云,於无量世,亦不闻有如来出世,大乘经名」。这就是没有佛的时候,不知道佛的名字,也不晓得经典的名称。大乘经典名称都不晓得,那还谈到经文、经义,当然更不知道。「若佛出世,方能阐智慧日,识三宝之光明,开甘露门,知十号之妙味,因说生解,於宝适悦。」佛出现在世间,佛为我们讲经说法,我们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才知道自己有佛性,才知道自己有无量的智慧德能。诸佛如来都有十个通号,十个通号显示本性本具的德能。佛有,我们各个人都有,只是佛得受用,我们不得受用,虽不得受用,听说自己有也非常的欢喜。这叫「名字即佛」。名字即佛可以说这是很普遍的,凡是修学大乘佛法的都在这个位子。初修,像我们现在就在这个位子上,我们现在是名字即佛,只是明白一点佛法的道理,有没有开始修?没,还没修,只是知道这么一回事。

  底下一段这就开始修了,底下一段是「观行即」,我们看第三,在第三十二面倒数第四行。「三观行即,此中观法,直观心性,故托他佛,而为所缘,今明对尘,即成观佛,其中念念觉知之心,名观行佛。」这一段解释「观行佛」三个字的含义。观行才真修,观是观照,就是我刚才跟诸位说的,就用念经这个方法来观照。一部经念下去一个妄念都没有,这才叫观行,这才真正叫观行。可见得我们今天就是念经念上几千遍,这里面还有妄想,还不算是真正用功夫,那在名字即,第一个阶段里。第二个阶段是真正用功了,用功就是真正要断烦恼,真正要破无明。这是真正用功夫,这才叫观行。观行就是功夫得力,在净土里面讲,观行即就是功夫成片,有这样的功夫就能往生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所以不要看轻它,这功夫是刚刚得力,在净土法门里头,它就起很大的作用。在其他法门里头不行,为什么?出不了三界,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要到底下一个阶段「相似即佛」那才行。相似即佛在我们净土宗是事一心不乱,那往生西方净土生方便有余土,不是凡圣同居土。那个不太容易成就,这个容易成就,观行容易成就,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

  观行,此中观法,观是修行,这个经有十六观,十六种方法让我们修。十六种方法真的是有难有易,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十六种方法只要你一种成就就行了。不是叫十六种统统成就,不是的,一种成就就可以,就能超越三界往生净土。十六种里面最难的是观佛,这个经题上「观无量寿佛」,说老实话观无量寿佛是最难的。我们不要说观佛,我们说想一个人,观是观想,想一个人。想这个人的面相,想他的眼睛、想他的眉毛、想他的鼻子,要想的这个人就在我们面前,这都不容易。佛的面相可不得了,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我们从哪里想起?所以这十六观里头,观佛相是最难。也有最容易的,最容易是什么?是念阿弥陀佛,这就是执持名号。执持名号也在十六观之中,是十六观里面的一种,最容易的,最难的是观佛,最容易的是念佛名号。所以你看《无量寿经》里面所提倡的、《阿弥陀经》里面所提倡的,都是执持名号。

  诸位要晓得,执持名号是十六种观法之一,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修观行,你观无量寿佛、观日观、水观,也是观行。所以,观行里面就包括十六种,我们在里头选择一种就好。实际上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在这十六种观行里面,已经替我们选好了持名念佛。我们果然能够遵守佛菩萨给我们的选择,决定不会错。十六观包括持名在内,诸位要知道,都是「直观心性」,这个道理一般念佛的人知道就不多了。你晓得这个道理,你才知道古人所讲的,起心念佛就是始觉,所念之佛,就是阿弥陀佛,即是本觉,起心念佛就是始觉合本觉,这就是直观心性。祖师大德所讲的话,跟经上一对照,没错。因此,念佛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了。许多人不知道这念佛真实功德,所以他不念,他念佛的兴趣提不起来;换句话说,不知道念佛的好处。在这个地方我们晓得念佛的好处。

  他的方法,前面加个观,观底下有个法,观法。法是讲方法,方法很巧妙是「托他佛,而为所缘」。他佛是什么?我们造个佛像,阿弥陀佛的佛像,这他佛,从他佛把自佛引发起来,念佛要这个念法。借西方阿弥陀佛,把我们自性阿弥陀给念出来,念出来之后,自他不二,这就成功了。修行方法的原理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这里头没有迷信,确实有理论依据。所以我们常常看佛像,常常念佛名,念佛名还不能够降伏妄念,《金刚经》上讲「云何降伏其心」,那个心是指妄念,念这个佛号还不能降伏妄念,可以加观想。观想是观什么?就想佛像。想佛像,诸位同修要记住,最好想一尊佛像,容易摄心,想很多佛像没有办法摄心;换句话说,妄想控制不住。一生当中只想一个佛像,那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在佛像里面喜欢哪一尊佛像,这尊佛像我一生尽形寿供养。

  现在很方便,从前携带一尊佛像很难。苏东坡当年在世的时候,他是画的佛像,画了裱好了一卷。他走到什么地方他都带著,走到哪里他就把佛像挂起来,观想念佛。他自己说「这是我西方公据」,这个西方公据是苏东坡说出来的。可是苏东坡一生他的习气太重,他没能往生,虽然一生念佛,不能往生。不能往生的原因就是文人的习气,喜欢作诗、喜欢填词、喜欢写文章,喜欢搞这个东西,把自己往生西方的事耽误掉了。所以,我在台中学佛的时候,刚刚亲近李老师还没有出家,没出家的时候李老师就警告我。因为我也很喜欢读书,他就提出警告,古人不要学苏东坡,今人不要学梁启超。这两个人在佛法上都很有名气,都没有成就,烦恼习气没有断。那时候李老师就建议我,他说你最好学印光法师。所以我们学佛要有个榜样,要有个样子,我要学他,你看蕅益大师就是以莲池大师为榜样,他学莲池。所以古人善学的,他都会找个样子,我跟他学,学得跟他一模一样。如果我们不用一般人做榜样,阿弥陀佛是最好的榜样。阿弥陀佛怎么学法?《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的介绍,你照《无量寿经》上依教奉行,那就直接学阿弥陀佛。

  所以我劝同修们,早课念四十八愿,念四十八愿就是学阿弥陀佛,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晚课念《无量寿经》三十三到三十七章,遵守阿弥陀佛的教训,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行为,使我们的行持跟阿弥陀佛也相同。这就是直接学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做为自己的修行榜样,这是最好的。所以佛像,塑的像不好带,现在印刷术很发达,我们这里有印的很多佛像。这尊佛像也印了,那一边我们供了十年了,那尊佛像我们也印了。那个佛像我的印象非常之深,我自己现在带到国外,就是带的照相做的版,照相做的我觉得比真的像还好看。所以实在我们可以随时带在身上,常常看这尊佛像,将来我们往生,阿弥陀佛来接引就现这个相。佛没有相,随缘现相,我们心里头欢喜哪个相,佛就现哪个相。我一生都看这个相、想这个相,将来阿弥陀佛来接引,一定现这个相,决定不错。很熟了,天天看他,看了多少年,佛这下真的来了,从前看照片,现在真的人来了,所以特别亲切。因此我们供佛像不要随便换,选到自己喜欢的相,一生就供养这一尊,这个观行容易得力。

  我们看本文,在三十二页最后一行。「观行佛者,观佛相好」,这就常常想佛,我们想佛就不会打妄想。凡夫这个心它会想,你要是不想佛,它就乱七八糟想,想其他的事情就是造六道轮回的业,想阿弥陀佛就是造往生西方的净业,这关系太大了。所以我们不想佛想谁?佛像,底下说「如铸金像」,铸是铸造,金像,在古时候,好的佛像用鎏金,合金,合金是金银铜铁锡混合起来铸造的佛像,造成之后,像的外面再贴金。实在讲这样的像,我们要紧的是在修观想,修观想不要供养这些珍宝。为什么?在从前那个社会可以,社会安定,人心厚道。现在你家里藏有宝物,什么小偷、强盗目标都对著你,反而找来很多麻烦,自己提心吊胆,那是有碍修行。今天我们供养佛像,供养彩画的,你要,送你一张,我们多的很。所以说不要担心这个。也不要收藏这些古董,很麻烦,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的这些忧患。佛像一定要选自己欢喜的,别人欢喜我不欢喜,我欢喜的别人未必欢喜,选自己欢喜的去供养,这个就好。

  「心缘妙色,与眼作对」,就是叫你眼睛常常看。现在人说起来,跟古人相比,有比古人方便处,也有不如处。不如处是社会道德的沦落,社会的不安定,这是不如古人处;科技发达带来很多便利,古人不如今人处。譬如说经本,古人得一本经本不容易,太难了!我们在台湾,在这方面的确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对经本没有重视它。你要到大陆上去,大陆上学佛的人对於一本经书,如获至宝!为什么?得不到。我们《大藏经》送到大陆,我是没有亲眼看到,但是照片上看到。他们怎么去迎接?穿袍搭衣跪在地上,《大藏经》顶在头上,这样迎接的,我们看到真感动。我们这里《大藏经》丢来丢去,那叫大陆人看到心里多难过!这是什么?他们得不到。我们是得到太方便,太容易得到了。我们现在经书送到大陆去,人家拿到都当宝贝,大陆上人太多,书太少了。虽然这些年来我们送了三、四十万册进去,三、四十万册一进去就没有了,看不见了。地方太大,人太多,物以稀为贵。

  在台湾,我们这里印的佛像很多,你请个十张、二十张,我们这儿都有。你家里每个房间都可以挂佛像,每个房间里都可以看得到佛,这帮助你观想,提醒你念念想佛。真正修净土的人没有任何忌讳,卧房里面都可以挂佛像,为什么?让我在二六时中一天到晚不离开佛。所以这里不要讲客气,不要讲恭敬,不要讲忌讳,统统没有。父子之间还有什么忌讳?没有忌讳;师生之间没有忌讳。不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要尊重,那就要客气,卧房里不干净的地方不可以挂。真正想生西方,那就不必讲了,为什么?我要达到我的目的,念念之中我不离开佛。

  所以一个求生西方跟不求生西方,供养佛像是不一样的,这是诸位同修要记住。有很多人说,佛像有什么地方不能供,那个说法也对的。为什么?他不生西方,他不想求生西方,他不念阿弥陀佛,那是对的,要对佛像要恭敬,有礼貌。真正想生西方,就跟小孩子依赖父母一样,一步也不肯离,那就什么顾忌都没有。我们跟阿弥陀佛一步也不离,我们就像小孩一样,要依靠父母,一步不能离,不看见就不行,不看见就哭了,那就什么地方都可以供,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诸位同修要记住的。我们对别人也要这样告诉他,他不念佛,不求西方净土,修其他的法门,供佛像应当供在佛堂,或者供在家里客厅,不可以随便供。如果他真的这一生想求生西方,那你就告诉他,什么地方都可以供,除了洗手间、厕所不干净,不要供佛像之外,哪里都可以供。

  「开眼闭目,若明若暗,常得不离见佛世尊。」睁开眼睛、闭著眼睛,白天、晚上,时时刻刻不离阿弥陀佛。为什么?如果不想阿弥陀佛,一定就是胡思乱想,我们用这个方法把我们一切妄想、执著打掉。所以这是一种方法,恢复到自性清净心。这个方法在所有法门里面,是最殊胜、最巧妙的一个方法。现代科技发达,这是古人没有办法享受到的,用录音带念佛号,这是个方法。所以真正念佛人,你的家庭或者是道场,这一句阿弥陀佛,二六时中不间断。日夜不能断,不能说晚上睡觉就断了,那不行。过去净土宗的道场,就是念佛堂,念佛堂里面的佛号决定没有中断的,中断了那就不叫念佛道场。晚上怎么办?晚上轮流念,四个人一班,轮班念,所以他晚上佛号也不断,一年到头都不断。他分班,当班的一定要去念,不当班的,你睡眠少你可以随喜念,你可以跟著一起念,当班的是一定要念,用这个方法佛号不断。

  现在我们人少,没法子轮流,我们可以用录音带。尤其现在念佛机太好了,它不要带子,日夜去念它都不会坏。你们不妨试试看,一个念佛机看看能用多久?把它打开之后不要关上,日夜念。声音不要太大,太大了会吵别人做事情。声音小小的,若有若无,心一静下来,马上就听到佛号。当你有事情的时候也不妨碍,这样就好,家庭就是道场。这是利用现在科技的方便。

  下面文说「从大相海,流出小相,浩浩漾漾如大劫水,周眸遍览,无非佛界」。大相是佛的报身,我们在赞佛偈里面称赞阿弥陀佛「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这是大相。从佛相,刚才讲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毫放无量光,光中又化无量佛,化佛就流出小相,尽虚空遍法界都是阿弥陀佛了。像我们现在所供佛,我们佛堂里面供一尊大的阿弥陀佛像,每个角落里面供的小的阿弥陀像,我们小张的也印的很多,随时随处都可以供养。真正这个念佛堂的四周围,统统供养阿弥陀佛像,不管你转到哪个方向,你的眼睛都看到阿弥陀佛,这就对了。在从前念佛堂,因为是塑的像,他只塑一尊像供养在那里,没有办法遍处都能见得到。现在我们用印刷照相,可以把佛像化成每个角落都有,无论转到哪个地方都能够见到阿弥陀佛。

  在我们的周围环境,庭院里面,我们佛像没有那么多,现在我们印的有佛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的贴纸。你在你周边环境,四处都可以贴,无论走到哪里都看到阿弥陀佛。台湾是个大环境,你看在台湾走到哪里,你都看到什么电线杆、墙壁上都贴到南无阿弥陀佛。现在我看那个计程车、私家车,也有不少前后都贴著阿弥陀佛,帮助我们观行。这个实在值得提倡,在国外到处乱贴是不行的,是犯法的。在台湾贴阿弥陀佛,连警察都欢迎,台湾实在是佛国。希望阿弥陀佛的像,阿弥陀佛的名号,我们在台湾每个角落,每条街道上我们都能看到。贴阿弥陀佛名号的是很普遍,贴阿弥陀佛的佛像还没有人提倡。希望我们这一会的同修努力来提倡,印阿弥陀佛的佛像能够贴上,那就更好了,更容易便利观行,真正做到周眸遍览,我们眼睛看到普遍了,无非佛界。「念一佛,与十方佛等,念现在佛,与三世佛等,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念色身,念法门,念实相。」这是真正修行功夫得力之时。好,我们下课,休息几分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六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06

  在这一段,最后几句话很重要,我们明了之后,就晓得自己功夫是不是得力,是不是如法。这段文在第三十四面倒数第二行,说「常运念无不念时,念念皆觉,是名观行即佛也」。前面一句容易懂,就是不间断。念念皆觉就是不夹杂,夹杂就不觉,夹杂就是迷了。我们念佛的时候夹杂著妄想,这就是不觉;必须念念都不夹杂,念念都清楚,这是觉。就是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这样念佛、念经都是属於观行即佛。这是必须要知道的,你不知道,你念得就不如法,效果就得不到。

  再看下面第四段「相似即佛」,相似比前面进一步了。前面是观行,还不像,相似虽然不是真佛,有点像了,可见得功夫是进了一大步。观行是伏烦恼,没有断,相似是见思烦恼断了,这个境界是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大乘圆教七信以上的菩萨,这是相似即佛。「相似佛者,念佛相好身得相似相应,念佛法门身得相似相应,念佛实相身得相似相应」,这是讲三身,先说三身。下面解释相似,「相似者,二物相类」,两样东西相类、同类,很接近。「如鍮似金」,鍮是金矿,没有提炼出来,金矿里面有很多金,但是参的很多渣子在里头,跟那个金两个一比它很像,这相似。「如瓜比瓠」,这个也很相似,瓜跟瓠很接近,样子也差不多。「犹火先暖」,火虽然在远处,但是那个热我们已经感触到了。虽然没接近到火,但是热气已经接触到,这就相似。「涉海初平」,好像我们到大海,我们往大海去,海滩先是很浅很平,我们可以走过去,愈走愈深,浅的是相似,深的是大海。从这些比喻,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叫相似。

  「水性至冷,饮者乃知,渴不掘井,听说何为。」这几句话是劝我们要修学,要认真的修学,如果不认真的修学,只是闻佛法没有用处。听到佛法,自己不肯认真修,是决定得不到利益的。底下这几句话就正说了。「略举其要,如法华中」,像《法华经》上所讲的,「六根清净,即是其相,名相似佛也」,这是把标准给我们说出来。佛是身心清净,清净到了极处,如果我们六根要清净,就有一点像佛了。六根怎么不清净?有烦恼就不清净,烦恼断掉了就清净,烦恼是染污;换句话说,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圆教七信位的菩萨断了见思烦恼,别教七住菩萨断了见思烦恼,那都叫做相似即佛。在净土宗,念佛功夫要达到事一心不乱就入了相似位,到事一心不乱就像阿弥陀佛了。

  我们到底要从哪里下手?诸位要记住,我上面一堂给你讲的重要的方法,这个方法是断烦恼的很得力的一个方法。其次就是依教修行,我们把《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道理,当然一下子不太容易明了,不明了没有关系,你多读多听,渐渐会明了。理要明了,理明了之后,就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经上许多教给我们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的教训,我们一条一条都把它做到,那我们就很像佛了,这样也能入相似位。这比一般修行修到真正断烦恼入相似位,是要容易的多了,这个方法确实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得到。

  讲到九品的差别,我在《无量寿经》上也跟诸位同修说过,只看我们把《无量寿经》真正做到多少。如果完全能做到,那就上上品;不能完全做到,可以做到百分之九十,那就是上中品;能做到百分之八十就是上下品。这样往下降,下下品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就是做到两成。两成都做不到,那只能退,退到前面「名字即佛」。能够做到两成以上,可以说是「观行即佛」。做到五成以上,差不多就是「相似即佛」,就入这个位子。真正修学,要认真努力去做到,要解,解了之后要行,只解不行,那是在名字位中。

  我们再翻过来看三十六面,第五,「分证即」。这是真佛,这不是假的了,不是相似,这是真的。真佛,还不圆满。在这个地方我先说一个比喻,古人常常拿月亮做比喻。天上的月亮、月光是真的,水里头也有月亮的影子,那不是真的,水里的月亮是相似的,不是真的。真的月亮只有一个,有分证、有圆满,分证就是还没有圆。你看初三、初四有个月牙,那是不是真的月光?是真的,那不是假的。十三、十四月光很大了,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定到十五才圆满,十五的月亮比做「究竟即佛」,从初二、初三月牙到十四,都叫做分证即,他是真的,不是假的。可见得前面相似不是真的,很像,但他不是真的,好像是水中之月,不是天上的真月。

  本性这上面染的无明,无明不能够一时就去干净,正好像月亮,它的光明一天一天的放大,它不是突然之间从黑夜就变成一个圆的月亮,不是这个变法的。我们本性里面无明,佛给我们讲一共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品慢慢去断,断掉一品,光明就大了一分,就是本性的光明。所以从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是分证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才破一品无明而已!破这一品无明,他用的心跟诸佛如来所用的心是一个心,真心,用真心。相似以下用的是八识心,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把这个当作心,真心完全不知道用,也就是真心不起作用。到分证即,用真心,不用妄心,所以他的思想、见解、行持跟如来完全相同,只可以说能力大小不一样。他的正确性、真实性跟诸佛如来没有差别,只是大小不一样。

  我们看底下解释,「即心观佛,托境显性,虽得相似,尚属缘修」。这一句是承前,前面相似位中,相似位的成就不是真实的,还是属於缘修,从缘起修,不是从性起修。分证他从性起修,不是从缘起修,在修行依据上也完全不相同了;换句话说,一个用妄心,一个用真心。用妄心,修到最高的境界是相似即佛,没有办法明心见性;到明心见性,决定不能用妄心,也就是要舍识用根,转识成智。禅家所讲的离心意识,才能达到分证。我们念佛也是如此,离心意识才能达到理一心不乱,这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了。「今则亲证」,亲证法身,亲见本性,「属於真修」。所以真修到什么时候?明心见性以后才是真修,明心见性之前是相似修。我们现在,说老实话连相似修都谈不上,我们现在是名字位中,有名无实,还没有开始修。如果你认为我说的话不太可靠,你自己想一想,你哪一天认真去断烦恼过?你念佛、拜佛,没想到要断烦恼,可见得你没真修。真修是断烦恼、是断习气,那才开始真修。这个真修还是缘修,不是此地讲的真,算的上你已经开始修行。观行位中、相似位中,都是用心意识,到这个地方不用心意识,离心意识。

  所以听经,我们也常说,虽说,也许你听到也还能懂,但是不会用。真修人听经,就是《起信论》上讲的「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他是真修,是亲证。讲的人,讲经的人用心意识,听经的人离心意识,这得什么样的果报?讲经人没开悟,听经人开悟了;讲经人没证果,听经的人证果了。由此可知,修行真的是在个人,与老师也不相干。

  佛经里头有个公案,公案我们俗人讲故事,一个故事,这也是真的。这个公案出在哪里我忘掉了,但是有。佛在世那个时候,有一个修行人想证阿罗汉果,办了丰盛的供养去求一个出家修行人,求他开示。这个修行人本身没有证到果,贪图他的供养,告诉他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你来供养我,贪图他的供养。这个人恭恭敬敬、虔诚真的把他当阿罗汉看待,供养他,他接受了。接受之后,他就向他请教,那你要教给我,我怎么样修行证果?他没有法子只好骗他,他说好,我坐在当中,你听我的话。他拿个皮球,叫他蹲在墙角上,打他一下,「你证到须陀洹果了」。他说是的,我证到须陀洹果。他真的证得了。再转一个角,又给他那么打一下,「你证到斯陀含果了」。四个角转了,「你证到阿罗汉果了」。他每一次都点头说他证得了。四个角落转完,他给他磕头顶礼。他说我骗你的。他说没有,我真的证得了。这是确实的,为什么?他是至诚恭敬之心来求法。虽然欺骗他,说的是假的,人家得到是真的。这就是说法的人不善说,善听的人得真实利益,所以会说不如会听,会听重要!。

  这里就是教我们要用真心,真心就是至诚心,至诚心就是心里头没有一个妄想、没有一个妄念,这是真心。至诚恭敬能得真实利益。从前有人问印光法师,佛法的真实利益要怎么样才能得到,有没有什么秘诀?印祖跟他说了两个字,「诚敬」,他说这是入佛门的秘密的钥匙,「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说的人他有没有证、有没有学、有没有修,都不要紧,问题在我们自己求学的态度。正因为如此,古今我们常常看到学生超过老师,青出於蓝而胜於蓝,什么原因?学生用的心比老师真诚,所以学生就超过老师了。於事於理都有依据。我们把文念下去。「惑分分破」,惑就是无明,一分一分的破除。「性分分显」,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一分一分的往外面透露。「从所证说,名为分真」,他所证的是真如本性,一分一分真实。「从能显言,名分证也」,一分一分证明了。这个文也分为两段,第一段「约发心明即佛」。我们看文。

  「分证佛者,初发心住。」这是讲圆教,圆教初住叫做发心住,发什么心?发菩提心。所以诸位同修要知道,菩提心一发就是圆教初住菩萨,超越阿罗汉太多了。阿罗汉相当於七信位,你看他的上面,八信、九信、十信、初住,还有四个阶级。菩提心一发,就入了分证位。菩提心是什么心?真心,真诚,真诚到了极处!我们学佛要用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也要用真诚心。在这个社会里面,有很多人有顾忌,这个顾忌就是妄想、分别。我用真诚心对人,那我要吃亏,人家都骗我,我怎么可以用真心对人?这是大错特错!你要用真诚心待人接物,你决定不吃亏。眼前可能吃点亏,后来要占大便宜,果报不可思议。所以,不要怕人骗我们,不要怕上当,被人家欺骗、吃亏上当,正是消业障。业障统统消除了,无量无边的智慧福德自然现前,现在吃亏上当怕什么!后来有大好处、大利益、大福报,这是真实的功德。往往世间人只看眼前,疏忽了将来,这就是眼光短浅,不知道修福。

  真正的福报,给诸位同修说,晚年享福是真有福。你现在年轻,把福报都享尽了,晚年贫困,晚年受苦,那才叫真苦。晚年没有体力,苦难来了承受不了,年轻受点苦难算什么!有体力、有精神,可以熬的过去。所以有福报不要年轻享,留著晚年享;有财富也现在不要,你命里头有财富,丢不掉的。财富来了,我把财富布施掉,我都不要,晚年财富来了,晚年有财富,日子过得才舒服。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你要去算命,算命的会告诉你,五年一转运,人的命运是五年一转。一生当中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坏的五年,假如说最好的五年在年轻时候,最坏的五年在晚年,这个命不好;最好的五年在晚年,最坏的五年在年轻,这个命好。假如我们好运在年轻时候,坏运在晚年,怎么办?聪明人,我好运来的时候不受,不受那它就延到晚年去了,延后去了。现在发财,我散财,我把它散掉,我根本不受用,晚年财就聚来了。这是有智慧,有深远的眼光,他才会转移自己的命运,改造自己的命运就这个改法。

  你要真正相信你就会改,命运决定操纵在自己的手上。你要是多念念《了凡四训》,所以我常叫人念《了凡四训》一口气念三百遍,为什么?不念三百遍,你念了不觉悟。看一遍、两遍,看完之后就忘掉了,你的命运还是转不过来。三百遍念下去,印象深了,真相信,知道怎么做法,确实可以改造命运。寿命短的可以长寿,贫贱的可以得富贵,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所以你要懂得理论、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没有一样得不到。你所得到的,不但是你命中有的,是你真如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哪有一样得不到?就是如理如法去开采而已!我们现在是开采,开采不当,这个地方有金矿,你晓得在这个地方开采会开出来。你调个方向,到那边去开采,那里没有,怎么开也开不出来。所以说是方向搞错了、处所搞错了。一定要懂得真实的福田怎样去修学,处事待人接物以真诚之心,决定不吃亏。这是讲发心。

  「一发一切发」,这句重要。不能对佛菩萨真心、对佛教徒真心,对世间一般人就用假心,这个不可以。那你还是用二心,你没有用一心。对佛菩萨是什么心,对一切众生也是这个心,这就对了。正是因为佛菩萨我们这个心发起来,发起来之后,要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把它用上,这才对,发了就起作用,不能发了不起作用。所以,对於一切众生都要像对佛菩萨一样的看待。「发一切功德,发一切智慧,发一切境界,不前不后,亦不一时。」前后属於同时,不一时就是一时。这个意思是告诉我们,在应用的时候随缘就自在,不要执著。一时是执著,不一时也是执著,都落在妄想执著的里面。所以,这一句就是教我们舍离一切妄想执著,这就对了。

  「三智一心中得」,三智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阿罗汉证得的,道种智是菩萨证得的,一切种智是如来果地上证得的。一切智是知一切法的本体,道种智是知一切万法的性相,一切种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从哪里学来?从一心中得。这句话重要!因为净土宗修行的目标就是一心,一心不乱。开始就一心,最后得一心,开始教你什么?一心念佛,所以他直接用一心,用一心才能证一心。开始用的一心是意识心,不是真心,是妄心,意识心。意识心妄念很多,妄想很多,我现在专心在一个佛号上,用一个佛号代替所有一切的妄念。就是一念取代一切妄念,把一切妄念归到这一念,这个叫一心,用这个方法来修。到所有一切妄念都没有了,一心就证得了,一心是真心,就证得了。这种修学的方法直截了当,不像其他的法门拐弯抹角,不晓得弯到什么时候你才能弯到,这个法门直接的,马上就得到。

  所以诸位同修要真修,真正修,你要记住,你真正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你才会修。会修的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从早晚课诵就专。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里面教给我们,他那个功课就简单了,二六时中功课都一样,一遍《阿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这是一堂功课。早课是这样的,晚课也是这样的,绝对不参杂其他的东西。此地的课诵我还不知道,我不在此地住。昨天晚上我在这里住,听到我们这里做早课,我们的早课夹杂,不是一向专念。还夹杂著有十小咒这些东西在里头,这是对於净宗事理都不明了,真正的明了,不是这样的。净宗祖师大德通常经都不念,就是佛号,一天十万声佛号,他也没有什么早课晚课,一天十万声佛号,决定往生。

  觉明妙行菩萨告诉我们这是专修,为什么先叫你念一遍经,念三遍往生咒?收心,就是摄心,把妄念伏住。伏住妄念,佛号才有功德,才相应,所以叫你念一千声佛号。第二支香也是这样做起,大概这样念法,念一千声佛号差不多将近两小时。如果要打精进佛七的话,就是一天十二支香,日夜十二支香,课程完全相同。一天十二遍《无量寿经》,每次都是三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一昼夜是一万两千声佛号,再多余时间就拜佛。这个方法得力!所以,最忌讳的就是夹杂。我们只能在此地劝告,现在儿子都不听父母话,徒弟也不听老师话,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说各人修各人的,你的成就与我不相干,我的成就你也沾不到光。但是我不能不告诉你,不告诉你是对不起你;告诉你了你不干,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不能怪我。所以是三智一心中得。

  像禅宗,禅堂里面坐香,他什么东西都没有,二六时中就是叫你静坐。坐到腿发麻的时候跑香,运动,跑完了之后再坐。就是叫你妄想断掉,一心中得。不管哪个法门都是一心中得,绝对不会说杂心当中会得到的,没有这个道理。查遍《大藏经》,哪个经上说二心、三心当中得到?没有。这是我们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不能不知道的。

  底下说「得如来妙色身,湛然应一切,开秘密藏,以不住法,即住其中」。修行,就是从一心起修,果报,三智一心中得。三身,法身、报身、应身,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脱,全是一心本具。因为一心是真心,一心就是本性,本来具足。我们看末后的解释,三十七面倒数第四行,从末后一句看起。「三身三德,体离纵横。」纵是从竖的上说,先后讲,横是从平面上讲,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时间、空间。离就是超越,三身三德超越时空,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这个讲法,大家就好懂了,超越时空。以前不晓得,「今始发明」,发是发现,现在才发现,明是明了,今天才发现,今天才明了。「名开秘藏」,这是无始劫以来,藏在这个地方从来没发现,似乎是秘密,今天打开了。「入理般若名为住」,理般若是什么?就是根本智。《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就是清净心,无知就是定。定是体,慧是用;慧是体,定是用,定慧可以互作体用。可以互作体用他就辗转往上提升,这个叫住,正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应云何住」。

  释迦牟尼佛教给须菩提尊者说,须菩提尊者问的,「云何应住」。佛告诉他,直截了当给他讲,就像我这样住法就对了。释迦牟尼佛住在哪里?你们念《金刚经》有没有找到?实在找不到,《金刚经》上有两句明白话,「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这是佛住。实在讲,我们还是学不到,我们今天能够学的,把这个心住在阿弥陀佛佛号上,住在阿弥陀佛佛相上,这就好。住在阿弥陀佛名号、身相上,也是入理般若,为什么?你要没有这样的智慧,你不会把心安住在这里。「此住无住,住秘藏中」,这是《金刚经》的境界,不是我刚才讲的境界。但是我们刚才讲的境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入了住秘藏中。但是我们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名号、身相当中,是我们现在可以做得到的。

  下面一段是「约被物明佛用」,这是讲作用。我们把这段文念一念。「以普现色身,作众色像」,这就是说的随类化身。诸位要知道《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圆通章」,他的地位就是圆教初住。初住菩萨也有三十二应身,看看那个众生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示现八相成道,用佛的身分去度他。分证佛就有能力现种种身,可以现佛身。佛身都能现了,其他就不必说,其他当然能现。《法华经》上讲的观音菩萨是等觉菩萨,《华严经》上讲的观音菩萨是第七回向菩萨,你看统统都讲观世音菩萨,他在每部经上、每个法会上示现的身分地位就不一样,这是读经要知道的。此地所讲的分证即,都是从圆初住上说的。初住菩萨都已这样,往上去更不必说了,他的智慧、德能、神通愈来愈殊胜,普现色身,作众色像,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一样。

  「一音随类,报答诸声」,这是讲说法,「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做到了,就有这个能力。他给一切众生说法不需要翻译,中国人听的,说中国话,日本人在座听的,讲的是日本话。不需要翻译,每个人听的都不一样,都是自己的言语,都能听懂,都能接受,这是很不可思议的。这个能力是不是真的?现在科学家相信了,因为科学家利用电脑,电脑可以能够产生这种能力。将来到外国去旅游,如果这个电脑真正发明之后,不需要翻译,电脑它就会说。可见得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本性里面本具的德能。

  「不动真际,群情等悦」,真际是真性,真性没动,真身没有动,十方法界有缘众生都法喜充满。阿弥陀佛可以说每分钟、每秒钟,都在十方世界去接引无量无边的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讲阿弥陀佛忙死了!其实阿弥陀佛动了没有?没动,在西方极乐世界端端坐著,没动。没动怎么去的?化身去的。佛身有无量光明,光明当中有无量无边的化佛,去到十方世界去接引。没动,十方世界都见到阿弥陀佛去接引他,不动真际,群情等悦。「应以三轮度者」,三轮就是身口意,「能八相成道具佛威仪,以佛音声,方便而度脱之,况九法界三轮耶,初住尚尔,况等觉耶,是名分证即佛也」,这就讲得很清楚了。但是怕诸位里面这个「三轮」不太好懂,注解里头有,注解在三十八页,就是这一页倒数第三行,从底下一句看起。「威仪属身,音声属口,方便属意」,这就是三轮,三轮讲的身口意。佛度众生,这三种都要用,要用身相、要用言语、要用种种权巧方便的方法。「应以佛度,即现佛三」,应该用佛身度,就现佛的身口意,应该用菩萨身分度,就用菩萨的身口意,这叫三轮。末后一句说,「良由位位始觉本觉,一合俱忘,致使体用高广若此」。这个意思就是说,到分证即位用真心就离一切相了,就像《金刚经》上所讲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所以他的作用广大无边。好,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七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07

  请掀开经本三十九面,看第二行,「究竟即」:

  「究竟佛者,道穷妙觉,位极於茶故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边际智满,种觉顿圆,无上士者,名无所断,无上士者,更无过者」,到这个地方是一段。下面是比喻,「如十五日月,圆满具足,众星中王,最上最胜,威德特尊,是名究竟佛义」。究竟佛这是圆教圆满的果位,地位在等觉之上,就是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尽了,这个时候我们称他做妙觉。位极於茶这个「茶」是印度梵文,就像英文一样,是字母拼音的,它总共有四十二个字母,茶是最后一个字母。他是比菩萨前面四十一个果位,第四十二个这就究竟圆满成佛了,是这样的一个比喻。这个字是梵文音译过来的,就是四十二个字母到最后了,后面再也没有了,这是比喻他的果位到了极处。唯佛与佛,只有证到极果之人,他才能够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圆满的明了。等觉菩萨虽然明了,还不能够说究竟明了。必须到如来果位才真正完全明了,无明破尽了。

  所以说到修行,总是要特别注意到,修行的方法很多,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个法门我们用了,用了有没有效果,这是不能不知道的。就好像我们生病吃药,这个药吃了之后,对於病况有没有好转?这个我相信每个生病的人都知道的。假如这个药吃下去对病没有好转,一定就是要重新再去找,或者重新再去看大夫。如果这个药吃得不对症,吃了病不但没有起色,吃了是愈来愈严重,那就更可怕了。佛法就好比药一样。大家现在也不看医生,也没有医学常识,在那里乱吃,这个怎么得了!修行没有成就倒还罢了,将来把法身慧命给断掉了,那就问题严重,这是一定要注意的。

  我们的重病,实在讲除了烦恼之外,再就是无明。什么叫无明?邪知邪见,邪知邪见就是无明。《楞严》上讲的「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上再立知见,就是邪知邪见。想法错了,看法错了,这是大病。治疗的原则就是先教我们什么都不要想,把想法、看法统统把它终止住,让心恢复到清净,这就讲的修定。无论哪一个法门,讲到真正功夫都是修定。首先修清净心,心不清净,就是念佛也没有用处,也不能相应。等觉菩萨因为还有一品无明没断,换句话说,要是跟佛两个比,他的心不清净。跟我们比,那他的心真是清净到极处,跟佛比就不行了。所以他还是带业,他带的最少,因为有这一点障碍,对於诸法实相,他还是不能究竟彻底的明了。譬如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念佛往生这种殊胜的功德,等觉菩萨就不能完全了解,这就是他有那么一点障碍存在。所以,真正修行人总要知道,我修的是什么?就是把一切错误去掉,恢复到正知正见,这就对了。《法华经》上说得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的知见就是正知正见,这才能到究竟觉。

  「边际智满」,智慧圆满,边际就是讲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知,这个智慧才算是圆满。「种觉顿圆」,种是一切种智,这时候圆满了,所以称他做「无上士」,没有比他更上的。「名无所断」,等觉菩萨还有得断,还要断一品生相无明。到佛,佛没有东西好断了,该断的全都断尽,没有得再断的,无所断。「无上士者,更无过者」,没有再超过他了,在十法界里面他是至高无上。下面是个比喻,好像十五的月亮,圆满具足。十四的月亮虽然圆,还欠一点,通常经上把十四的月亮比做等觉菩萨,把十五的月亮比做佛果。这是究竟觉。所以他是最上、最殊胜,「威德特尊」,这个叫究竟佛。

  我们看后面这段。「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号」,这是真的,佛的名号无量无边,为什么?一个德号不能代表无量,显示不出无量。不要说佛了,我们世间人有许多人很聪明,有智慧,很能干,多才多艺,你看名片一打开,十几个头衔。你要问他,一个不可以吗?一个不能代表他的身分地位。真如本性的德能说不尽,所以你看到佛经里头有《万佛名经》,那万佛名号就是一个佛的名号,他有那么多的名号,那还只略说而已!凡是佛的名号都是讲性德,真如本性本来具足的;菩萨名号叫修德,性德有多少,修德也是有那么多。佛法绝对不是一个多神教,绝对不是泛神教,《华严》上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他是一个人是多才多艺,所以才有这么多名号,显示他的智慧德能无量无边,是这个意思。

  「举一蔽诸」,名号多,才举一个,其他的就显不出来,这是为什么要有这么多名号之由来。名号太多了也烦,也搞不清楚,所以把佛的无量名号归纳成十个,这就是一般经上讲佛的通称有十号,我们常常见的。「华严有十万号」,这里本子上掉了一个字,诸位把它加起来,有十万号,《华严》有十万号。「又经有万号,三世诸佛,通有十号」,这个十号就是无量无边名号归纳,归纳成好像纲领一样,有十号。「净名三号,以劫寿说,不能令尽,何况诸号耶。」净名是《维摩经》,《维摩经》上讲的三号,实在讲就是十号当中的三号。这一句在第四十面倒数第五行,你看当中。「净名经云,正遍知,如来及佛」这三个号,这是十号里面的三个号。这三个号,「此三句义,大千众生」,是讲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聪明智慧就像阿难尊者一样多闻第一。「以劫之寿」,寿命多长?寿命一个大劫,来解说这三个名号的意思都说不尽。三个名号都说不尽,何况十个名号,何况无量名号,每个名号里面含义都是广大无边,说之不尽。

  到这个地方才算把《佛说观无量寿经》这个佛字介绍完了,讲了一个字。下面讲第二个字「说」,佛说。

  「说者,悦所怀也」,这个解释在一切经里面我们都常见到。底下说,「即十二部经」,这个十二部经就是整个的佛经,要用现代话来说,佛经总共有十二种不同的体裁,所以讲到这十二种体裁,就包括了整个的佛法。「八万法藏」,这是讲他修学的方法与门径。「六度四等」,六度是讲菩萨修行纲领六波罗蜜,四是讲四悉檀。「一切法门,又於一法中,作四门分别,於一一门,巧作四悉檀利益,闻者欢喜,赞用,受行,施戒进念,而得开发,贪恚愚痴,豁尔冰消,革凡成圣,入法流水,或二三一益,若都无益,则示默然。」这段解释「说」,不仅是解说能说,后面这一大段,就是「十二部」以下我们念的这一大段,是佛所说。所说里面给我们讲了一个原则,佛对众生说法决定是有利益的,利益多少、浅深不一样。如果没有利益,佛就不说了,这里说「若都无益,则示默然」,佛就不说。

  「若一机扣圣,於一门施四益者」,一门是一种法门,四益就是四悉檀,「余三门亦如是,为一缘说一法既尔,诸缘诸法亦如是」。这段话的意思,有一个人他有疑问向佛请教,佛给他说法,离不开四悉檀;如果是很多人,佛为大众说法,也离不开这个原则。这是讲说法的原则。我们看注解,注解的第一行,我们从下半段看起。「若就本经,即是如来久修久证念佛三昧,蕴之在怀」,这句话重要,跟《无量寿经》、《弥陀经》里面讲的没有两样。佛是怎么成佛的?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说,诸佛是念佛成佛的,诸佛所得甚深三昧,就叫做念佛三昧。蕅益大师在《弥陀经》注解上这样说,我们在《无量寿经》里头确实看到,所以《观经》三福里面「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佛看到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成佛机缘成熟,佛要给他说成菩萨法、成阿罗汉法,对不起这个人。佛说法应机施教,这个人看看这一生还没有成佛的分,只能成个菩萨,佛就给他说菩萨法,决定不给他讲成佛之法。为什么?他没有这个福报,给他讲了也不相信,白说了。所以佛说法契机契理!看到成佛的机缘成熟,换句话说,对於成佛这个法门,跟他说了他能够相信,他能够理解,他能够认真的去学习,他这一生当中决定成佛。那是什么法门?就是念佛法门。净土三经都是教成佛的众生,这不是对普通人说的。这个法门,佛藏在心里面久了,找不到对象,这下找到对象了,你说多欢喜,比说什么法门都欢喜。度众生,你这一生当中能度几个众生成佛?这下遇到一下就成佛了,这还得了,这个机会不能错过。所以,佛说净宗法门显示是无比的欢喜,这是我们在《大经》上面看到了。「今机扣发说之」,「机」就是韦提希夫人,遇到这个人,无量劫中她的善根福德因缘今天成熟,佛把这个法门传授给她,她今天就成佛了。「乃畅昔之所怀也」,蕴藏在心里面很想说,找不到对象,这下遇到了。这个几句话我们要注意到。

  底下我们再翻过来看四十二面。四十二面这个地方有一段是说法的一个典范,无论在家出家同修,将来要发心给人说法,要记住这个原则。你不懂这个原则,你就不是讲佛法,要懂这个原则。在四十二面第二行,从当中看起。「趣举一法」,这是随便拈一法,「须开四门」,就是一定要懂得四悉檀。悉檀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遍施,就是普遍以佛法布施给一切众生。这里面有四种,我们称之为四悉檀。「机生熟故」,机就是说法的对象,你为那个人说,这个人他的机缘有没有成熟?成熟到什么程度?生熟里面有程度不同,你跟他说法也就不一样,「四悉被之」。下面给我们说明了。

  「为未种者,作世界说」,这是四悉檀里面第一条「世界悉檀」,对什么人说?没有种善根的,也就是对社会一般人说的。说法目的在哪里?目的是叫他认识佛教。听到佛教的时候,他心里欢喜,他还不一定接受,还没想来学佛;只是教他认识佛教,不要对佛教发生误会,目的在此地。这就叫欢喜。实际上说,「令其乐欲,赞用受行」,这是他的目的,希望他欢喜,对佛法不至於误会,对佛法赞叹,知道佛法对社会还是有用处的,没有害处。建立他这个正确的观念,这是一种说法。这个我们通常讲宣传,现在宣传的人很多,但是内容我不太清楚。我常常看到报纸甚至於电视里都有广告,哪个法师在哪里讲经说法,听众都是几千人几万人,这个有点像佛教秀,作秀去了。这个他的目标只能达到这个阶段。

  第二种,「为已种者,用中二悉」,已经有善根的人,已经有善根的人就用四悉檀当中两个,当中是「为人、对治」,用这两个。已种善根,要看他善根深浅,「善根未发者」,他有善根,善根还没有发出来,确实有善根,没有发出来。那要怎么说法?「作为人说」,比前面的意思要深了。这种说法的目的,「令起宿善信戒进念」,使他能够善根发现,信、进、念、定、慧,他听了佛法他能够生起来。这是已经种善根,善根并不很深厚的人,激发他的善根,我们今天讲道心,道心跟善根意思是一样的。这是激发他的道心,激发他的善根。

  第三种「恶未破者」,善根是有,善根也发现了,善根虽然发现,他的烦恼习气没断。这两种情形在我们一般佛教界里面,无论出家在家太多了。我们不能说没有善根,习气烦恼不断。习气烦恼不断,换句话说,这是修行障碍,修行决定不能成就,因为你有障碍在,念佛也不能往生。我们对这种人说法就要用「对治说」,对治是「令其三毒忽豁尔冰消」,三毒就是贪瞋痴。说贪瞋痴,当然就包括了贪、瞋、痴、慢、疑、恶见,把这个烦恼全部包括了。这些烦恼没有断,那说法的目的是要帮他断烦恼,能断烦恼、能除习气,功夫就能够得力,在佛法里头真的有成就,法喜充满。

  烦恼习气没有断,在从前是决定不能离开善知识。他跟某个善知识学,不可以离开,没有能力离开老师。就像小孩很小,自己不能独立,不能离开父母,要常常受父母照顾,他才能够得到安全。烦恼习气没有断,如果离开了善友,要跑到外面去,危险就大了。自古以来,不是讲现在,古时候就有。没有出来的时候,在他自己寺院里面修行,好!真有道心,值得人尊敬。一出来讲经说法,再去找一个寺院去做住持领众,皈依的信徒也多了、钱财也多了、架子也大了、贡高我慢也起来了,烦恼统统起现行。为什么?掉在名闻利养里面去,堕落在五欲六尘,将来的果报到三恶道去了。

  诸位如果看看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不晓得在哪一页我不知道,莲池大师曾经批评一位大德。那位大德从前是住山,也很有名气,大家对他的道德、学养都非常佩服,非常尊重。以后在都市里的一个寺庙做住持,道心统统退掉了。他去拜访他的时候,他讲从前某个人,山上修行怎么好,佩服!到以后堕落了。那个法师说,哪一个?「就是你老兄!」他还算不错了,还能遇到莲池大师当面把他点醒。现在人堕落时候,点也点不醒,他还认为他那是对的。现在人修行比从前人难,从前人心地厚道,尊师重道,他能听老师的话,现在人不听。看到别人知名度高,他也想尽方法去打知名度,唯恐自己落在人后面。看到人家福报比他大,他心里看到很难过,也想去想尽方法,我福报也要追上他。那个心在哪里?心专门在求名闻利养,在求五欲六尘。不知道修行是修清净心,不知道修行就是要把这些烦恼习气断尽。

  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们,即使在家居士,弘法利生都是人家来请法的,哪有自己去找地方说法?没有这个道理。人家来请,自己还很谦虚,恐怕我不行,我说的不契机。哪有自己想尽方法去找地方讲经?没有这个道理。我们过去在台中学教的时候,练习讲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到哪里去讲?同修们家里,「请你慈悲慈悲,我讲给你听,你替我改正」。是去请教,「我讲的你听了满不满意?你有没有疑问?告诉我,我来改进」。听的人,三、五个人,每个星期一天到同修家里去讲。这是什么?这是求教!我讲的人是学生,听的人是老师,是我的监学,我们是这样学出来的。

  我们在台中学佛的时候,每天晚上都有讲经法会,今天在这个居士家里,明天在那个居士家里,因为同学多。今天这个同学讲,我们统统都是学经的同学,一定要去参加,因为替他改正也就是替我们改正。到老师听了以后,同意点头,没有什么过失,才可以上台去讲。上台还是练习,台中难得的有两个练习讲经的讲台,一个在莲社,一个在灵山寺。莲社,台中莲社是女众练习讲经的场所,灵山寺是男众。来捧场来听经的有七、八十个人,当然那些听众都很客气,你向他请教,他不会批评的。但是我们这个练习讲经,李老师是一定要来的,李老师是坐在最后一排,坐在角角上。为什么?我们讲经没有扩音器,必须他听得清楚,他要听不清楚不可以,那就是你的音量不够。讲完之后,老师把同学集合起来,再做一次严厉的讲评,哪些地方要改正,下次再讲的时候要改正过来。经过这样严格的训练,不是容易事情。

  我们现在在美国这个小道场,有几个同修,人数虽然少,五、六个人,也是个小班。学习的方法,我就把从前我在台中学的那个告诉他们,依照老方法来学,学个三年。因为他们的程度高,环境殊胜,没有干扰,环境没有干扰,三年一定会有成就。

  这是已经生起善根的,就是要帮助他真修,真正来断烦恼。我们同修当中,前面这个阶段有了,善根已经发现,烦恼习气没断。现在开始要认真去断,不断就不得了,问题就大了,一定要断烦恼。

  末后一个,「为已熟者」,什么是已熟?已熟是指成佛的机缘到了,这才叫已熟。他这一生还不能成佛,他的机缘还没有成熟。成佛机缘到了,这是非常稀有,佛就要把成佛的方法教给他,也就是念佛的方法教给他。我们今天得到这个法门,我们也在许许多多地方弘扬这个法门,虽然讲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经》,乃至於《普贤菩萨行愿品》,我们是做什么个讲法?给诸位说,是做第一、第二的讲法。为什么不做第三、第四?第三、第四看看机缘还没有成熟。如果我今天特别强调大家要断烦恼,他明天就不来听了。所以,现在要对大家讲好话,听了很欢喜,明天还要来。如果我要讲断烦恼,讲的都不是好话,听得都很难过,「这个法师骂我,我明天不来了,我不让他骂」,就不来了。说的时候,虽然是同样一部经,讲的方法不一样,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也不相同。这是讲四大类,方法的四大类,每一类里面还有许多的善巧方便。同样一部经,可深可浅,可长可短。我昨天收到新加坡给我寄来一个传真,邀我明年到那里去讲《弥陀经疏钞》。《弥陀经疏钞》那么大,他邀请我到那里去住一个月把《弥陀经疏钞》讲完。实在上也可以讲,浅讲、短讲,不过《疏钞》文还是很长,念一遍都要相当长的时间。这个到明年再说,我还没有回他的信。

  底下讲,为已熟者,这是善根成熟了,这个人福报很大,他快要作佛了。佛有神通能够观机,这个人的善根成熟了。善根,无量劫修成的善根,这善根成熟,成熟之后,就一定要教他成佛的方法。「作第一义说,令得契真,革凡成圣」,革凡成圣就是超凡入圣。超凡入圣永不退转,只有念佛往生净土这一条路,这个法门是真正超凡入圣,永不退转,一生成佛。遇到这个人,佛要不给他说,那就对不起人。说实在话,我们台湾在这一个阶段,根熟的众生很多。我们晓得这四十年当中,台湾人口现在才两千万,以前没有那么多,四十年前只有六百万人。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没有详细统计,但是最保守的估计应该有四百到五百人,这就不得了。这么多人都成佛,还得了!这个地方称之为宝岛,名符其实,这世界上哪一个地区在四十年当中有这么多人成佛?这个不容易。念佛的人很多,有几十万几百万,真正往生的,四十年当中有四、五百人,就不得了。我们想想,我们是不是在这个数字之内?要真想自己在这个名额之内的,那就要真修。可以说因缘不缺,在台湾的缘不缺,如果要缺那就是自己的善根福德还不够,这个法门要多善根多福德。善根什么叫多,什么叫少?前几次我们在《弥陀疏钞》里面跟诸位详细报告过。

  「佛智鉴机,说之必中,知不入理,令得三益。」三益是前面三种利益,为什么?他这一生还不能成佛,还不能往生,得前面三种利益。「知不破恶,令得二益」,晓得这个人烦恼习气不会改过来的,那讲经说法就叫他得前面两种利益。断烦恼改习气是要自己发心认真去做,别人不能勉强。「无善可发,作世界说但生欢喜,若全无益,佛则不说。」你给他讲了,他听也不听,信也不信,甚至於反对反驳,那就不说,「故云默然」,佛就不说了。这个原则、这个典范我们要记住。说法确实如此,同样是一部经,会说的人就得懂得这个原则,见什么人有什么样的说法,千变万化,没有说是一定的。

  所以,法无有定法可说,法是活活泼泼。在讲台上要有观机的能力,看看底下听众,看他的面孔、看他的表情,就晓得他是什么程度,我应该要怎么样说法。不是说把我所讲的东西先写成讲稿,上台来念,念给大家听,那不是说法,那好像医生治病,先把药方都已经开好,然后来给你治病。看了病,把药方拿来给你吃,吃死了,不是我药方不对,是你病害的不对,你病害的跟我药方不对。这是错误的。由此可知,讲经比讲什么都困难,这是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所以学讲经的同修要虚心,要时时刻刻向听众请教,才能够得利益。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八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08

  请看四十三面第五行:

  「观者观也,有次第三观,一心三观。」这是解释经题第三个字,这个字是修行的纲领,大乘佛法离不开这个原则,在禅家里面讲观照、照住、照见,功夫也是三个层次。我们读《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那是修行最高的一个层次。最低的层次是观照,我们这里从这个地方谈起。这三个层次各宗名称不一样,境界是相同的。禅宗里面照见相当於我们净土宗理一心不乱;它讲的照住,相当於我们事一心不乱;它说的观照,相当於我们讲的功夫成片。由此可知,净宗里面说的名词不一样,境界是相同的,这是应当晓得。佛门常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功夫境界都相同,只是用的方法、手段不一样。净宗这种方法、手段比起其他宗,确实要容易的多、要稳当的多,这是净宗的好处。

  我们看大师《疏》里面给我们说明这两种三观,请看四十四面,顶行。「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二空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此名出璎珞经。」大师给我们所讲的都有经典依据,不是随便说的。二谛就是真谛、俗谛,三观就是空观、假观、中观,这是天台大师建立的。细说在下面,我们他的解释,在四十四面倒数第二行。「今释其意」,解释这个名词的涵义,「假是虚妄,俗谛也,空是审实,真谛也」。审就是审查,审查他是真的,是实在的,空是实在的,假是虚妄的。什么是空,什么是假?在此地要简单跟诸位说一说。假是讲相,空是讲性,相为什么是假的?相是因缘生法,换句话说,有生有灭,凡是有生灭的统统是假的,就不是真的。我们这个身体,包括所有的动物,身体里面的细胞新陈代谢,刹那刹那在生灭,不只生老病死。所以在佛法的观察,这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东西,真的是不生不灭,那就是真的。所以身是假的,心也是假的,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这个心是什么心?生灭心。生灭心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叫它作妄心、不是真心,妄心。真心不生不灭,真身,真身是法身,也是不生不灭。

  我们仔细去想一想,观察观察,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法,哪一样东西是不生不灭的?一样都找不到。地球有成住坏空,还是个生灭法。太阳有光度消失的一天,整个大宇宙还是个生灭法,没有一样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佛法把一切法归纳起来,归纳到最简单、最容易教初学的,就是归纳成一百法,一百法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成一百法比较容易讲解。这一百法里面,前面九十四法都是生灭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九十四法包括八识,八识是心,是心法。五十一个是心所法,就是心理的作用。色法讲的是物质,六根、六尘,六根里面,意根是心法,是末那识。所以六根里面有五根是属於色法,六尘是色法,六加五色法是十一类,这十一类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物质。

  还有一种叫心不相应行法,它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但是从这三种法里面虚妄产生的。这个东西现在人叫它作什么?实在讲是妄想,现代的术语叫它做一种概念。有没有事实?没有事实,但是有这么一桩事情,并无事实,这就是心不相应行法。这些法全是假的,全不是真的,实在讲不相应行法是个错误的观念,错觉。真实法有六个,叫六个无为法。六个无为法前面五个叫相似无为,不是真的无为。为什么叫它做无为?因为它没有生灭,譬如虚空,虚空没看到它生灭,所以虚空是个无为法。它不是真的无为法,为什么不是真的无为法?你要是真的证果了,虚空也不可得。可见得虚空在你没有真正开悟证果之前它有,永远是这个样子,真正证果之后就不一样了。你看永嘉大师《证道歌》上所讲的,「觉后空空无大千」,觉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大千世界也没有了。所以像时空,是我们从错觉上产生的一个概念,它并不是真实的。

  一切有为法是假的,这个要认识,真正认识之后,好处就太大了,为什么?你就不生烦恼了,假的,你就不会当真了。凡夫把假的当作真的,这里面起分别执著,一切斗争、烦恼都从这里起来的,造业受报。你要晓得这是假的,你就不会执著,也不会去争执,你才能够万缘放下。什么是真的?性是真的,空是讲性。空不当什么都没有讲,它有。有,为什么说空?眼睛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手也摸不到,但它确实有,只好用空来代表。譬如我们现在常识里面所晓得的电,电存不存在?存在,在哪里?我们这个房间里统统都有。你要不相信,你拿个电晶体收音机放在里面,你一拨开它就响了,可见得电在。我们眼睛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手也摸不到,但它在,只好说它是空。所以空不当作「无」讲。

  《心经》上告诉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是假色,色就是此地讲的假,空就是此地讲的真。空是空性,假从哪里来的?是从空变现出来的,是从空性变现出的假相。因为它的本性是空的,虽然变现出假相,这个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真相,这是真的。智者大师在这里告诉我们,「今欲去俗归真」,学佛的人目标是要舍俗谛,也就是舍假相去证得真性。不仅是禅宗要明心见性,任何一宗、任何一个法门它最后的目标统统是明心见性。我们念佛人见不了性,叫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明心见性,没有例外的。「故言从假入空观,假是入空之诠,先须观假。」假在佛门里就叫做佛事,佛事是依假而建立的,因为真是没有形象,没有迹象,不能建立。佛示现的身相、示现道场、示现的讲经说法,这都是事相,就是所谓藉假修真,你必须要在这些假相里面去悟真性,这就对了。如果你执著这个假相就错了,假相不能执著,要在假相里面去悟真性;换句话说,在生灭法里面去悟不生不灭的佛性,也就是自性,悟这个不生不灭的自性,那就正确了。所以,天台修行的方法就从这里下手,先须观假。

  「知假虚妄,而得会真。」知就是智慧,就是观,观是慧,不是感情,不是分别执著。要用分别执著,用第六意识去研究,就不叫观。他用观,他不用研究,就是教给你决定不落在意识范围当中。要用智慧去观察,用清净心去照见,这样才能晓得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么?「相假性真」,这是真相,相有千差万别,性是一个。能够契会这个事实真相,他的想法、他的看法(看法就是见解)、他的做法自然跟佛就一样,所谓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自然就做到。为什么?情与无情原来是跟自己同一体。这种慈悲心的流露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是没有条件的,这就是本性里面的功德才能够显露。「故言二谛观,此观若成,即证一切智也。」这个观要修成了,宇宙万有的本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哲学家里面所讲的本体论真正找到了。小乘阿罗汉、辟支佛他们都是入这个境界。

  再看第二段「释假观」。「从空入假观者,若住於空,与二乘何异,不成佛法,不益众生,是故观空,不住於空,而入於假。」前面是空观,空观成就,知道万法一如,万法一体,於一切法不生执著,只入这个境界。假如住在这个境界里面,这就是小乘,菩萨修观要住在这个境界里面,跟小乘没有两样,就是我们一般讲「入偏真涅盘」。偏是偏在一边,哪一边?空,偏到空里面去,他住在空里面去了。住在空里面,对众生没有利益,他不度众生,所以他也不成佛法,佛法是觉悟之法,偏在一边哪里叫觉?佛法对小乘人勉强说他一个正觉,他比我们一般众生是看到一些真理,但是他只叫正觉,不能叫正等正觉,等是等於佛,他不等於佛。佛怎么样?佛知道空,不住空;他住空。佛大慈大悲,利益一切众生;他不利益众生。所以,他不益众生,不成佛法。诸佛如来对於小乘人不赞叹、不鼓励,而鼓励这些人回小向大,从空入假。证得空了,从空里头回过头来,再回到世间;不舍弃这些假相,利用这些假相去帮助无量无边还在执著假相的那些众生,帮助他们觉悟,这叫普度众生。在事实上来讲,一个是本体、性体,一个就是现象,现象是假有,性体是真空。

  一切众生,不是迷在这一边,就是迷在那一边。六道凡夫迷在假相上,认为假相是真有,那个心都住在假相上,住在假相上就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假相。小乘阿罗汉、辟支佛这些人知道这个假的,不要了,不要怎么样?住到空那边去,住到空性那边去了。空性那里什么也没有,什么作用也没有,那叫自了汉。虽住到空性这边,对於空性的究竟能不能体会?还是不能,所以叫做偏真涅盘。佛与大菩萨们,他们很高明,他们两边都不住,也不执著空,亦不执著有,空有两边都不住,这不得已给他起一个名词,叫中道。不偏不倚,这才真正得空假的大用,空有空的作用,假有假的作用,才能把空假,就是体相的德用,发挥到最高处。这就是我们讲的享受、幸福、自在,他圆圆满满统统得到;偏在一边都得不到。

  我们读下面的文,「是故观空,不住於空,而入於假,知病识药,应病授药,令得服行」,这个三句话非常不容易。知病识药是慧,晓得自己的毛病,晓得众生的毛病,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治,这是智慧。什么方法能治自己的病,什么方法能治众生的病,这个叫知病识药。我们的病,释迦牟尼佛在德号上就已经显露无遗。第一个毛病是一点慈悲心都没有,自私自利,这是我们的病根。第二个是胡思乱想。所以释迦牟尼佛用的名号,「释迦」翻成中国意思是仁慈的意思。那是一味药,对什么?对我们没有慈悲心这个病的,治这个病的。「牟尼」翻成中国字是寂灭,就是清净的意思,对治我们胡思乱想的病。佛菩萨没有名号,名号是因众生的病而建立的,他的名号就是药,你念这个名号就等於吃药一样,就会把病治好。但是你要知道这个名号的德用,念释迦牟尼佛就要把自己的慈悲心、清净心念出来,我们的病就治好了。如果不晓得他的作用,天天念南无释迦牟尼佛还是没有用,还是一样胡思乱想,还是一样自私自利,那就没用处。所以一切诸佛菩萨名号,都是对治众生毛病的药方。

  应病授药,这就要观机了,观察每个人根机不相同,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四悉檀里面「对治悉檀」。我们知道自己的毛病,也晓得很多的佛法,但是这些佛法学了这么多年都没用处。我们的病没有轻,烦恼没有减少,智慧没有增长,还是糊里糊涂,是非、善恶、邪正都搞不清楚。这就是这么多的方法,这个药方我们吃了不见效,这个问题非常严重。细审古德的教诫,想想还是他们讲的有道理,我们自己所想的错了。古人教给我们修行,从福慧下手,修福怎么修?为大众作务。佛法里头作务,就是为大众服劳役,给大家工作。你想六祖在黄梅八个月,在碓房里面舂米破柴,这是修福。替常住、替大家做工,不辞辛苦,修福。同时修慧,慧是什么慧?慧是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就是把你所有一切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恢复到心地清净。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根本智,恢复到清净心。这个不管是在家出家,不管是修学哪个宗派、法门,都应当从这里下手。

  净宗,佛很慈悲,特别给我们说明,说三福,三福就是修行的基础。三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总共十一句是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换句话说,从哪里学起?从孝亲尊师学起。孝亲尊师做不到,慈心跟十善业也没有,不可能有。因为慈心、修十善业是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你怎么会成就?不孝顺父母,不听从师长的教诫,不可能有成就。不过师道在从前是有,现在很难,现在到哪里找老师?找不到老师。老师也找不到学生,学生不听话,不听话就不能算是学生。学生对老师是百分之百的服从,那叫学生;不听老师话的,这个不能算是学生。所以,现在师道没有了,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师道没有了,孝道也没有了。因为在从前的教学,教你尊师、听老师的教诫是父母的责任,父母教你尊师重道,老师教你孝顺父母,两个互相教的。父母总不能说「你是我的儿子,你应该要孝顺我」,儿子说「我为什么要孝顺你?」这话说不出来的。老师也不能说「我是你的老师,你要尊重我」,这也说不出来。所以都要第三者教。现在父母也不教你尊师重道,老师也不教你孝顺父母,整个基础都完了,毁掉了。这是这一代人真正悲哀之处,换句话说,这是病根!

  病根找到了,这才晓得应病,来怎么救他?我们做第三者,我们劝他孝顺父母,劝他尊师重道,你跟哪个老师学,你就要听这个老师的话。你在一生当中,至少你跟一个老师不能少过五年,实在讲最低限度应该是十年。十年跟一个老师会有成就,听一个老师的教导。你听两个人的教导,他就有两个意见,两条路。你亲近三个老师就是三叉路口,亲近四个老师就是十字街头,不晓得学什么好!这个老师说这个方法好,那个老师说那个方法好,搞的你自己无所适从,没有法子修。所以,跟一个老师是走一条路。为什么我们亲近善知识,善知识一定教他,你只可以听我的,除我之外任何人不能听?就是给你一条路走。你再听别人讲的,那就两条路。不但两条路,别人讲的恐怕跟老师讲的不一样,你回来还跟老师抬杠,「老师,你这么说,人家那么说」,还跟老师两个吵吵闹闹的,那成什么话?

  所以自古以来,你看看《高僧传》、《居士传》,人家学佛,或者是学世间法,就是跟一个老师。学一家之言,这叫师承!这就是应病授药,把这个方法告诉他。告诉他之后,底下说「令得服行」,要鼓励他认真照做,他才能够得到效果,才能成就。「故名从空入假观,而言平等者,望前称平等,前破假用空,今破空用假,破用既均,故言平等观,此观成时,证道种智。」道种智是大乘菩萨所证的。这一段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知病识药,应病授药,令得服行」,这三句非常重要。四明尊者在注解里头也有详细的说明,诸位看看就知道了。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第四十六面,看「释中观」。「二空为方便者,初观空生死,次观空涅盘」,这就是这两种观的不思议的功德利益。初观观假,能了生死,知道生死了不可得。次观空,原来涅盘也了不可得。涅盘是从生死建立的,没有生死哪来的涅盘?它两个是相对建立的,没有这一边,那一边也就没有了。这就是说明,佛与菩萨为什么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两边都没有!「此之二空,为双遮之方便」,可见得这是方便门,「此之二用,为双照之方便」。双遮是两边都离开,生死涅盘两边都不住;双照是生死涅盘两边都用,我同时都用。那就是像佛在经上说,「度无量无边众生」,这是用假;「而实无众生得度者」,这是用空。他两边都用,这才成就圆满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是双照之方便。「心心归趣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一切种智,如来果德圆满的智慧,把它比做大海,海是形容深广。「双照二谛也,此观成时,证一切种智,是为次第三观也」,这是佛果地上所证的。这是讲的空观。

  注解里面有几句话,我们把它念一念,在四十七面第一行,我们从当中看起。「中道之观,谛观不二」,谛是谛实,认真的修学,「惑智一如」,惑是无明、烦恼,智是般若智慧。相不一样,烦恼跟菩提相不一样,愚痴跟聪明的相不一样,体是相同的。体既然相同,实际上是一个,一个是觉,一个是迷。实在讲,觉迷也了不可得。这个意思愈讲愈深,愈讲愈玄,不太好懂,但这是事实真相。「三观圆融,是无作行,故得自然入萨婆若,此观之果,名一切种智,位在初地。」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从这个位次以后,他的修行大乘佛法里面讲「无功用道」,为什么?他完全不用心意识,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起心动念都没有了。往后四十一品无明是自自然然断,不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烦恼。所以,这个位次是念不退,圆教初住以上的地位。

  以上讲的是「次第三观」。后面一种这是根性非常利的人,不要次第,一心就三观,这个成就快速。「一心三观,斯乃称性而观,绝待而照,盖一切法,无非三德,如△字三点。」这是印度梵文的一个字母,这个字母写法就是三点,它的发音念ㄧ,就是梵文四十二个字母里头的一个。「三不孤立,一一圆具,举一即三,乃以三德而为三谛」,我们只看这几句。为什么有一心三观?一心三观从什么样理论建立的?实在讲,自性是圆融的,自性里面没有界限。我们把它分成层次,那是因为我们迷得太深了,是从迷而分的。从自性里面讲,哪有阶级可循?这是一心三观理论的依据。所以,一心三观就是称性起修,全修是性,这里给我们解释的是称性而观。

  「绝待而照」,绝待是对「相对」的。我们凡夫迷久了,习气太深,起心动念都落在相对上。爱因斯坦讲的相对论,我们生活在相对的空间里,相对的世界里,只要起个念头必定对面有一个。我们想个大,大对面有个小;想个长,长对面有个短;想个我,对面有个人,总是相对的。绝待就离开相对,离开相对不得已勉强叫个一心。实在讲,一,一的对面有多,这实在不得已才说。如果跟你讲真话,那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便错,动念即乖」,那就到了绝待。绝待不但是开不得口,念头都动不得,真到这个境界,你想这个心多清净,心里头一念不生。一念不生的心,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它自然就能照虚空法界,自然就能照过去未来。我们称为神通,其实那是本能,本来有的能力,过去现在,此界他方,没有一样不清楚。只要你能够把一切分别执著、起心动念统统都停止,这个能力就现前。这是要做功夫,这个功夫就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怎么样能把它平息下来。

  「盖一切法,无非三德」,世出世间一切法,无不是法身,无不是般若,无不是解脱。解脱就是我们今天讲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真的法法皆然。下面是举比喻,他用这个三点就比喻三德,说法身必然有般若、解脱,说般若一定有法身、解脱,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三德不会说一个孤立的,不可能的,有一个必定有三个。所以说是一一圆具,圆是圆满,具是具足,法身圆满具足般若、解脱,解脱圆满具足法身、般若,举一即三。这是以三德为三谛,三谛是我们所观的境界。下面讲「即於一心,而修三观,此之观法,能所双绝」。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来修这个观?给诸位说,《大经》里面所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实在讲就是一心三观。这个时候就看你用什么心?你心如果真的专一,我念这一句佛号的时候,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一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字字分明,从心里面生出来,口里念出来,耳朵听进去,这就是一心三观。如果起心动念,我念佛,我今天要念一万,我今天要念五千,那是次第三观,为什么?你已经起心动念了。次第跟一心,自己要能分得很清楚。

  修一心三观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光明。别人来的时候,我们对待他,随他的执著而执著,随他的分别而分别,这就是体用如如。自性里面没有分别执著,是用空,自己用空,对待别人,对待别人用假,空假两边都用,双照、双遮就在一念之间。所以《观经》里面,是详细给我们说明念佛的理论与方法。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九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09

  请掀开经本四十八面第二行。这是依《大智度论》来解释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者,此出释论,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祗一观而三观,观於一谛而三谛,故名一心三观,类如一心,而有生住灭,如此三相,在一心中,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亦名一切种智,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知也,寂灭相者,是双亡之力,种种行类相貌皆知者,双照之力也。」这段话是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所讲的。一心三观是修学最殊胜的法门,也就是方法。但是首先要知道宇宙人生的实相,才能够提得起一心三观。这段话里面,末后给我们说得很明白,也是他为什么能够成就三智,就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换句话说,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圆满的透露出来。因为心法、色法,我们今天讲的精神、物质,乃至於整个的虚空法界,是一心中变现出来的,这是事实,这也是一心三观的理论依据。心实在说只有一个,哪有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虚妄的。怎么会变成虚妄?就是有分别执著,一起分别执著,就变成无量无边。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这个心是一心,一心具足一切法,三谛三观就是一切法的浓缩。

  三观是能观,三谛是所观,能所是一不是二。能观的心简单的说就是清净心,清净心是寂灭相,它的作用是照见。这段文上把这个意思说得很圆满,说得很好,经文很短,「寂灭相者,是双亡之力」,亡是离开,也就是「真心理体不立一法」,六祖所谓的「本来无一物」,这是真心。真心就是一心,有了一物就不是真心,那就变成妄心,所以真心里面不能有一丝毫东西在里面。真假、邪正、是非、善恶,这都叫二。这个双,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相对,要把这个彻底离开,然后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就是讲种种行类相貌皆知。为什么皆知?就是你清净心起的觉照之用,叫照见,这个捡别不是情见,是照见。

  一心三观实在是上上根人所修的,一般人没有法子从这里下手,一般只有从次第三观上下手,这是上上根人。可是在净宗这个法门,《大经》里面给我们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一向称念,给诸位说就是一心三观。为什么?因为能念的心是始觉,所念的佛号是本觉,始觉、本觉都圆满具足三谛三观,这是我们一般念佛的人不知道。所以持名念佛,不但是古来祖师大德们赞叹,诸佛菩萨都赞叹,什么人都能修,不知道所修的是究竟圆满的法门。即使完全对於教理不通达,只要能够老老实实的去念,念到相当的时候他就得定。念到烦恼不起现行,就成就念佛三昧,不知不觉自然成就三昧,不要刻意去修,所谓水到渠成,自然成就。三昧成就之后,再继续念下去,念到相当程度就豁然开悟,就像大势至菩萨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见性,一心三观就达到,就圆满了。所以,这个法门实在不可思议,超过一切法门,它下手容易,成功高。在一般讲,一心三观是圆顿菩萨、佛所证得的,没想到这么圆满、这样究竟的法门我们凡夫也能修。所以,诸位读了这部经之后,知道这些事实真相,我们才肯死心塌地老实念佛。这是这本经对於修净土的人最大的贡献,叫我们死心塌地老实念佛。

  我们再翻开五十面看倒数第三行,说「此观微妙,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观一切观,一切观一观,非一非一切,如此之观,摄一切观也」。这句话实在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无量,无量即一,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一句弥陀,古德称为「万德洪名」,万就是一切,就是无量,阿弥陀佛四个字就是一,一里面有无量,无量就是一,全都结归到名号。如果就本经显义来看,一是讲一心三观,一切就是本经所讲的十六观,一观就具足十六观,十六观可以容摄在一观;十六观任何一观都具足其他的十五观,没有一条是例外的。在十六观里面,下手最容易的就是第十六讲的持名念佛,这我们总没有问题了!每一观都圆摄其余十五观,所以你观无量寿佛,也摄其余十五观;你观日观、观水观,也摄其余十五观,但是那些观想的方法很难成就。因为境细,我们心粗,观不成。持名这个方法,心粗也不要紧,也能用得上功夫,也能得力,同样它也具足其余的十五观。这叫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

  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不再疑惑,所以念佛常讲的,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那个不怀疑,不搞清楚总是有怀疑。自己说不怀疑,实在讲自己是真怀疑,没搞清楚。果然不怀疑,他自己一定死心塌地去修去做;自己还不肯去做,可见得他没搞清楚,决定是怀疑!这桩事情,学人的口头语容易,言语里面的真实义要想理解不容易。经典上都是佛的言语,我们念念把言语都学会了,可是开经偈说「愿解如来真实义」,那个真实义几个人知道!这就难了。我的意思你不知道,你的意思我不知道,如来的真实义你怎么知道!可是经上给我们讲的这个原则,我们能晓得如来真实义,我们也知道一切众生的心意,只要你心清净了,你就知道。因为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清净心生出来的。心生则种种法生,你要是把真心找到,真心起作用了,尽虚空遍法界你都知道了。所以《无量寿经》上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心里面想什么他们都知道。这在我们凡夫看起来,这是神通,这神通从哪里来的?从清净心来的。所以诸位同修要知道,整个佛法讲修行的纲领、修行的原则,就是清净心,不在这上下功夫,那都错了。

  下面是解释「无量寿」,这部经题目里面最主要的一段,在五十一面倒数第五行。「四释无量寿,正示三观所观境也,前明三观,且以三德三因,而为谛境,盖是所观融即,用显能观绝妙,须知性中三德,体是诸佛三身,即此三德三身,为我一心三观,亦可弥陀三身,以为法身,我之三观,以为般若,观成见佛,即是解脱。」我们只看这段。前面说了那么多,给我们说明什么叫能观什么叫所观。能观、所观意思搞清楚了,境界非常之多,我们观什么境界最好?十六观里面,阿弥陀佛是主,说阿弥陀佛,西方世界依正庄严统统都包括了。所以,这个经题就取十六观里面最重要的无量寿佛。他不说「佛说观日观经」,你说这样也可以,「佛说观水观经」,十六观随便哪一观都可以。他不用那十五个名字,取第九观,第九观是观无量寿佛,所以经题上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诸位要知道,十六观随便取一个都可以,但是这十六个里面,阿弥陀佛是主,最重要的。可是诸位要晓得,十六观里面观阿弥陀佛是最难,最不容易。所以题目是标榜著这个,实际上劝我们持名,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佛。念他的名号,不必去想他的相好光明,相好光明我们想不出来的,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这个意思就在此地。

  这一句里面重要的是弥陀三身,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应身。实在讲,三身就是一身,一而三三而一,所以才说以为法身,就是我们自己的法身理体。我们现在三观,刚才跟诸位说过了,这个念佛能念之心就是一心三观,所念之佛就是一心三谛,我们三观就是般若,此地讲的跟古德所说都能够相应。古人讲,能念之心是始觉,所念之佛是本觉,始觉、本觉都是般若。观成见佛,功夫成就就得到解脱,解脱就自在,自在里面就包括了神通。我们眼不能够见遍法界,耳在此地听不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说法的音声,这不能算是解脱,六通具足这才叫自在。你心里头起心动念我都知道,这是解脱。换句话说,就是自性的本能完全恢复了,这是解脱。

  下面《疏》里面给我们解释无量寿,在五十二面第二行。什么叫无量寿?「无量寿者,天竺称阿弥陀。」天竺是讲印度人,就是梵语阿弥陀在中国把他翻成无量寿。实在要按照梵文来翻,「阿」翻成无,就是无的意思;「弥陀」就是量,实在它的意思就是无量。无量这里面的含义非常的深广,简单举几个例子说,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无量的福报、无量的寿命,样样都无量,真是无量无边。在一切无量里面哪个最重要?寿命最重要,如果寿命没有,其他所有无量都落空了。譬如说你有无量的财宝,你没有寿命,那无量财宝别人用,你自己得不到用。所以在一切无量里面,最要紧的就是无量寿。因为有无量寿,这一切的无量自己才能真正得到享受;没有无量寿,其他的无量全都落了空,那都不是真的无量。所以,阿弥陀翻它主要的意思是无量寿。阿弥陀绝对不是只有无量寿一个意思,诸位要晓得,它的意思说不尽,就是穷劫也说不尽。

  下面要给我们说真相了。「佛本无身,无寿,亦无於量」,身、寿、量统统谈不上。先要晓得佛是什么?我们今天一看到佛这个字,就想到一个人。人,他怎么没有身体?没有身体还能叫人?诸位要知道,「佛」的意思是觉,觉性没有身体,也没有寿命,也不落在数量范围之内。觉性是什么?觉性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称之为真如本性,这些东西统统都没有的。真如本性有多大?那就没有法子思议。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本性是能变,虚空法界是所变。你要问它以什么为身?唯有没有身,它才能变虚空法界,要有身,它怎么变的出来?它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没有寿量;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就绝对不落在数量里面。

  我们凡夫很可怜,凡夫,你看找个高明的算命,就能把你一生的命算的一点都不错。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世界的命运,都可以能算的很准确。为什么?落在数量里面,所以才能算的出来。为什么有数量?因为你有分别执著,有分别执著就落在数量里头。你哪一天於一切法不分别不执著,就超越数量之外,谁给你算也算不准,为什么?超越了。超越就是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就超越了,心一动念就有数量,不动念没有数量。所以真心离念,真心里头没有念,所以它没有身、没有寿,也没有量,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这个话说起来实在是很难懂,这是真相,这是事实,就是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就是如此。

  因为很难体会,不是我们一般人的常识,不但我们没见到,没听说过,连作梦也没梦到过,所以诸佛菩萨常常用比喻,让我们从比喻当中去体会。比喻里面常用的「梦幻泡影」,譬如作梦,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从哪来的?梦不能说没有,确实有,有这个事情。梦是真的吗?我们晓得梦不是真的。梦既然不是真的,还有些人作梦,到了第二天第三天来找我,这个梦到底是什么意思?梦不是真的,还有什么意思?连个虚妄的梦还要执著、还要把它当真,这是迷惑到所以然处。梦就是心变现出来的,佛法上常讲「真如不守自性」,自性是清净的,它不清净它动了,心动了,真心动了就现虚空法界。你晚上睡觉睡得不好,妄心动了就作梦,所以有定功的人不作梦。有定功的人,他在睡觉的时候他心还是清净,他的心不动,他就不作梦。

  佛教没到中国来,我们中国古人就讲「至人无梦」,至人就是心地清净,心地真诚,处事待人接物心地真诚,没有一点虚假的,这种人梦很少,不大容易作梦。梦作得多是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他就很会作梦,而且做的梦是乱七八糟,他胡思乱想。从这个地方证明了,你那个心,我们不说真心,讲你的妄心。你看《楞严经》一开头,释迦牟尼佛叫阿难尊者,问他心在哪里?并没有问他真心妄心。不管是真心妄心,心在哪里?我们现在讲的妄心,妄心就是我们常讲的第六意识、第七识、第八识,这个东西在哪里?到晚上作梦就发现了。为什么?妄心现相了,它不现相我们找不到它,不晓得它在哪里,它一现相我们就把它抓住了,梦境就是的。能作梦的,假设能作梦的是真心,所变的梦境是妄相,全真即妄,你的真心就变成妄境,全妄即真,整个梦境就是你的妄心。

  那个境界里头,我们要问,谁是自己?作梦一定有自己,什么人作梦梦中没有自己的?你们哪个人梦中没有自己的?这不可能的,一定有个自己,还有人,还有山河大地,还有许多东西。你如果真的明了那些东西统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梦中哪一样不是自己?原来样样都是自己。从这个浅近的事相往深远处去体会,我们今天整个虚空法界,从哪里来的?是我们的真如自性叫不守自性,变现出来的。虚空法界、山河大地、芸芸众生,全是自己的自性。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我们的自性在哪里?你眼所见的、耳所听的、身体所接触的,就是自性。你哪一天真正肯定了,这一切境界完全是自己,你就证得清净法身。如果你说那不是我,他跟我不相干,这叫迷失自性。

  佛给我们讲的很清楚,我们明白了,是不是真明白了?还是迷惑颠倒。为什么?我不是他,他还不是我,这种坚固的妄想执著没有法子打破。这个妄想执著要打破了,那就恭喜你,你就成佛了。什么时候把这个坚固妄想打破?最低限度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只要你一破,肯定虚空法界是自己一个人变现的,你就证得圆教初住的果位。这个时候你心地清净平等,你的慈悲就是建立在清净平等心上,大慈大悲。你对待佛、对待一切众生,决定没有第二个看法,生佛平等。平等的恭敬,清净的赞叹,那个时候修行就是普贤十大愿王了。十大愿王,普通人做不到,在净土里面,必须是得理一心不乱之后才能修。一般讲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时候修行就是普贤行;没有到这个境界,没有办法修普贤行。因为普贤行他心是清净平等的,我们的心不清净、不平等,不知道一切万法是自己,你里头有障碍、有界限,这就不是普贤行。普贤行是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界限的,他真的是万法是一体。

  这是讲的法身,法身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以万法为自身。就好像作梦一样,那个梦境,梦中整个境界就是一个身相。不是说一个身的身相,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它现成相了,这个相称之为法身。法身也是无身、无寿,也超越数量,所以法身不生不灭。

  下面讲,「随顺世间,而论三身」,这是佛法的权巧方便说。权巧方便的目的,是叫我们悟入真实的境界,因此佛所说的一切方便法千万不能执著,执著你就不能悟入,这点非常的重要。这是随顺世间而论三身。「亦随顺世间,而论三寿」,三寿就是法身寿、报身寿、应化身寿。「亦随顺世间,而论三量。」可见得佛讲身、寿、量都是随顺世间人说的,在佛的知见里面决定没有这些东西。佛心清净一法不立,你看《坛经》里面印宗法师初遇六祖的时候,向六祖请教黄梅,黄梅是五祖,五祖平常教诫人有没有讲般若、解脱?他般若、解脱是怎样讲法?六祖回答他就非常之妙,「般若、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门」。不跟他讲什么是般若什么是解脱,一句话就把他堵死了。这个意思就是讲,你还在佛讲的这些名相上去执著、计较,错了,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心缘是什么?就在佛的名相上起心动念,这是心缘相。你把这个统统离开了,你的清净心现前,那就叫佛法。佛法就是清净心,佛法就是心里面什么都没有,那叫佛法。

  可是诸位要听清楚,你要听到佛法什么都没有,好了,你什么念头都断掉,那变成无想定。你修成了也成不了佛,到四禅天、无想天里面去当天人,寿命完了还要堕三恶道。为什么无想也不是佛法?诸位想想,清净心里面有个无想,还是有「无」在,所以无想也不能有。有个无想,对面就有有想,还是二法。什么是不二法?这不二法,心里面的确有想不能有,无想也不能有。从有想、无想又变成了亦有想、亦无想,亦有想亦无想也是错了,非有想、非无无想还是错了。这真是叫你「开口就错,动念即乖」,你从这些地方去体会。所以,佛说一切法决定不能执著,你要执著就错了,就是最怕的产生这种副作用。

  下面说,「法身者,师轨法性,还以法性为身」,这句说得非常之好。法身是什么?法身就是法性,法性就是能变万法的那个理体、那个原理。我们今天科学、哲学家,都在探讨宇宙从哪里来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人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是没错,会不会有答案?给诸位说,永远没有答案。自古至今,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哲学家,包括宗教家,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找到答案。答案是许多,学说是许多,都不能叫人心服口服。真正的答案在大乘佛法里,就是法性。为什么他找不到答案?他用头脑他去思考,思考是落在心意识里面,就是胡思妄想,妄想怎么能找到答案?不可能!什么时候答案现前?妄想断掉,答案就现前,统统明了了。所以,佛法用的方法是叫你断尽思考。

  可是世间人根性不相同,有人不喜欢用思考,怕用头脑伤脑筋,对於这一类众生,佛就叫他们修禅。禅是不用思考。有人喜欢思考,喜欢思考佛就叫他学唯识,唯识教他天天去思考,又是一个方法。唯识的理论叫「思尽还源」,他回头了,回头就见到真性。所以不思考能见性,思考到了极处的时候,回过头来也能见性,佛的方法很巧妙,很多。念佛这个方法也是不用脑筋的,也是不用思考的,他跟禅跟密的原理是相同的,只是方法手段上不一样。禅是决定不能有一样东西,净,有个阿弥陀佛,所以比禅要方便,比禅要容易。

  这个地方讲师轨法性,这句话什么意思?注解里面有解释,在五十三面第三行最后一句。「言师轨法性」,什么叫师轨法性?「是舍通从别,通则生佛俱轨法性,然九界虽轨而违,如人依师,不顺师教,唯有诸佛,从初发心轨法而修,今能究竟冥合法性。」法性是能现、能变,佛在大经上跟我们讲宇宙万法的来源,「唯心所现」,这个心是真心,「唯识所变」,识是妄心。真心所现的境界是平等的境界,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为什么变成十法界?是识变的。识虽然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诸位要知道,不是真的变,真的变那就违反了本性,这个变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虽然是虚妄的,就是讲错认了,错认并没有改变事实,但是受用就不一样了。譬如经上讲的「蒸沙作饭」,煮饭咱们用米,他误会了,他认为沙可以把它煮成饭,这是错认。沙还是沙,米还是米,绝对不是因为你错认了,沙就变成米,没有这个道理。这就说明一真法界永远是一真法界,你把它想成十法界,并非事实,事实还是一真法界。可是你想错了,你得的受用也就错了,你的享受也就错了,这里面就有苦乐的差别。十法界有苦乐的差别,一真法界里面没有苦也没有乐,那叫做真正之乐。苦是苦,乐还是苦,乐并不是真正的乐,乐还是苦。

  因此十法界统统是「师轨法性」,都是从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轨是什么?轨是有规则的,它不乱。世间人看到宇宙有这样的秩序、有这样的规则,像星球在太空当中运行都有一定的轨道,这世间人不明这个道理,就想一定有个人安排的,有个人策划的。这个安排划策的是谁?大概就是上帝。上帝从哪里来?是人想像当中变现出来的,就这么来的。是不是上帝策划的?绝对不是的,这就是错解,误会了。因为它有一定的程序,按照程序一点都不会错,有条不紊,这叫轨,轨是轨道,不会错乱,法性变现出来的。九法界的众生虽然是师轨法性,他迷了,所以我们今天不取他,我们取佛菩萨。佛菩萨师轨法性,他悟,他不迷,所以他的受用跟凡夫就完全不相同。我们下课休息几分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十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10

  我们看五十三页。

  前面讲的这一段,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它的自体就是法性,一切法决定不能离开自体,离开自体就不能存在。现在问题就是一个是顺性,一个是逆性,所谓顺性是觉,逆性是迷,关键就在此地。到底什么叫顺什么叫逆?也就是说什么叫觉什么叫迷?经论上常常给我们讲到一个原则,只要你把原则掌握到,这个问题并不难解,也就不难修了。佛常常给我们说「觉心不动」,换句话说,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无论是人事环境、是物质环境,只要在境界里头不动心,就是顺性。因为性是不动的,我们能够不动心,就跟性相应,法性、佛性是一个性,一性无二性。所谓不守自性,就是你在境界里面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跟性就相违背,相违背还是离不开性,那就有苦难。所以,一切的苦难从哪里来的?自己找来的。

  我们人常常讲很苦,很痛苦,他都不肯回头去想一想,如果真正回头,那个苦在哪里?你去找,苦在哪里?你真正回头去找,你找不到。找不到,可见得这东西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一定在一个地方。你把整个身体每个细胞剖析下去分析,里面也找不到苦。苦乐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何必要去计较它?何必要认真?这种妄想分别执著是违背了法性,那就是凡夫。诸佛菩萨对一切境界绝对不起心不动念,所以永远是清净无染,就像虚空一样。虚空里面现一切万法,虚空从来没有沾染过。本性或者此地讲的法性,能现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一切万法并没有沾污到本性,本性还是一样的清净。不但没有染污,也没有妨碍,正是《华严》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确实没有妨碍。一切的染污、妨碍都是错误观念造成的,都是错觉造成的,这就是与法性相违,这个经上讲的「九界虽轨而违」。不但是六道凡夫,连声闻、缘觉、菩萨也违,他们违的少,他们迷的浅,违背的少,我们看起来好像满自在的。诸佛如来完全不违,所以得大自在。

  下面举个比喻,这个比喻也很好。「如人依师」,像学生跟著老师,把老师比作法性,把学生比作众生。依老师,要能够顺老师的教诫,这就是随顺法性,就是前面讲师轨法性。如果虽然跟老师,不听老师的教诫,跟老师就是讲你没有离开法性,虽没有离开你违背了法性。两个人都跟老师,一个听老师的话,一个不听老师的话,两个都是这个老师的学生。这就说明世出世间九法界众生,包括佛就是十法界,四圣六凡都是轨法性,但是有依有顺,有不顺。严格的讲,九界都不顺,真正的顺只是佛。如果把尺度放宽一点讲,六凡是完全违,四圣是顺法性。这是违、顺的意思,我们知道了。

  底下说,「从初发心轨法而修」,这是讲「唯有诸佛」,「今能究竟冥合法性」。这个唯有诸佛,佛还要修行吗?要修行!此地讲的佛不是究竟佛,是分证佛,圆教初住以上都称为诸佛。你们要读《金刚经》江味农居士的讲义,他解释诸佛,就是说圆教初住一直到究竟圆满的果位,这四十二个位次,四十一个是菩萨到等觉,四十二位是佛,这四十二个都叫做佛,所以称为诸佛。诸佛是指这四十二个位次。到最后这个位次没得修了,前面四十一尊佛都要修,为什么?他没有圆满,但是他的修完全顺性,所以从初发心。

  初住叫做发心住,真正发心修行是在初住位,圆教初住。我们都没有发心,我们发的是什么心?发的是贪瞋痴慢之心,这个要知道。但是在我们凡夫位,实在是可怜。如果凡夫真正发心求生净土,这一发心,虽然在功德上不如初住菩萨,神通道力上也比不上初住菩萨,给诸位说,在智慧因果上绝对不亚於初住菩萨。初住菩萨也是信愿行往生西方净土,我们也是信愿行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在因果机缘上讲,跟大菩萨是无二无别。但是大家要清楚,在无量法门里面只有这一门特别,其他的不行,其他的是样样都不如,不能比的。修净土,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特别,这个不能跟一般相提并论。

  要真正发心,决定要生!西方世界能不能生就看你的心坚不坚固。你说我发心了,我很想去生,但是能不能生还是没有把握。我都遇到很多人来问我,他说法师,我们能不能往生净土?我就告诉他:不能,你决定不能。他说为什么?「你没有信心,你还怀疑打问号,你怎么能去?」如果你要来问我,「我决定要去生,我不生不行,一定要生」,来问我,我说你一定会生。为什么?你心太坚决了,怎么会不生?所以这个事情不能怀疑,怀疑自己就吃了大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权,操在自己手上,不操在别人手上。教义懂不懂那是其次,问题是你有没有坚定的信心?关键在此地。蕅益大师说得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生到西方世界品位高下决定在功夫之浅深。什么叫功夫?伏断烦恼这叫功夫。他没有说念佛之多少,念佛多少不相干,一天念一句阿弥陀佛,跟一天念十万声阿弥陀佛,这个不要紧,没关系。人家一声阿弥陀佛就把烦恼降伏住,你十万声阿弥陀佛烦恼降不住,那十万声不如人家一声。所以,能不能把烦恼伏住,能不能把烦恼断掉,这是功夫。伏烦恼功夫浅,断烦恼功夫就深;伏烦恼是功夫成片,断烦恼是一心不乱。这个决定往生西方世界的品位,这个不可以不知道。

  老实念佛就是顺法性,不老实念佛就是违法性。你看这个东西在我们念佛人讲,很多教义很深很难理解,在净土讲就很容易,就不难懂。正如同像《金刚经》,《金刚经》是很深的一部经典。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云何应住」,一是「云何降伏其心」,这两大问题。第一个大问题,我的心要安住在什么地方?须菩提向世尊提出这个问题。在中国,慧可大师向达摩祖师也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心不安,心要怎么安法?要安在哪里?几乎跟须菩提提这个问题很类似。云何降伏其心,这个心是妄念,妄念很多,用什么方法来降伏?一部《金刚经》就是释迦牟尼佛给须菩提解答这两个问题。

  我们中国人念《金刚经》的人很多,学佛的人都念过《金刚经》,念了之后,你晓得心安住在哪里?你知不知道怎样降伏妄念?佛说得那么多,我们还是不懂,还是得不到受用。要是修净土的人,那就好办了,云何应住?阿弥陀佛,住在阿弥陀佛上就好了。云何降伏其心?阿弥陀佛,心就降伏了。妄念一起来,马上阿弥陀佛,把妄念打掉。哪要那么麻烦?一句阿弥陀佛统统解决,你才晓得这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问题就是你会不会用?你要会用,比《金刚经》上那个方法高明太多。《金刚经》那个方法说老实话,是见了性的大菩萨才用得上,才有效。我们同样的问题,用阿弥陀佛也同样有效。这个方法,五逆十恶的众生用起来都有效果,都能达到跟法身大士同样的目标,收到同样的效果,然后才晓得这个法门的殊胜。

  底下引大经解释法身。「大经云,以法常故,诸佛亦常,顺法性故,名法为师,实非所师与能体别,故即所师法,而为其身,虽名为身,已出五阴,故非色质心智。」这段解释得很好。要知道法身是理体,事一定是依理而有的,也就是现象是所变的,法身是能变的体。所有这些万法从哪里来的?一定有个来源,这个来源在佛法里面称作法身。法身不是物质,不是色质,也不是心智,心智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知识。它不是知识,它也不是物质,但是心法、色法统统是它变现出来的,它本身什么也不是。因此,从物质上找不到它,从心智上也找不到它。我们今天科学家、哲学家用尽心智也找不到,因为它不是心智。必须把这两样都舍掉就找到了,它就现前。在哪里?无有一法不是,法法皆是,法法皆如,无有一法不是,无有一法不如。必须要把色、心统统离开,这样才在色心里面见到能变的本体。他的文字不多,讲得却是相当的详细。

  法身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我们再看报身,在五十四面顶格。法身是个理,它本来存在,不生不灭的,「报身者,修行所感」。报身跟应化身是相,相是所变;法身是理、是能变。能变,所以它没有身,也没有寿,也没有量,统统都谈不上。可是报身、应身是有身、有寿、也有量,它是所变。「法华云,久修业所得,涅盘云,大般涅盘,修道得故」。法身是什么?法身是智慧,所以称为智身。「如如智照如如境,菩提智慧,与法性相应相冥,相应,如函盖相应,相冥者,如水乳相冥」,这叫报身。报身在经上讲有两种,一种是自受用报身,一种是他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有始无终,也可以说是它有生没有灭,也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发现之后永远不会灭。他受用报身是有生有灭,为什么?那是现给别人的。这就是经上常常讲的,应以佛身得度者,它就示现佛身。佛身里面,应以报身得度者,它就现报身;应以应身得度者,它就现应身。所以,他受用身有身、有寿、有量,自受用身里面,寿量就没有了。

  这是讲智,如如智这是真智。佛法里面说这个如,什么叫如?如是事实真相,就是这样的,不是造作的,这个叫如,如果是造作的就不叫如。所以,如是一种自然的,本来就是。佛的经典一开端,「如是我闻」,「如是」就是佛要跟我们讲的,佛跟我们讲什么?宇宙人生本来的样子,绝对不是造作,也不是他想像,就是这个样子,这个叫如。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了一生,讲什么?就是讲个如是。你要懂得如是两个字,佛经就不必看,全都懂得了,世出世间法一定完全通达。所以一切经,把这两个字冠在前面,就说明佛所说的标准就在此地,绝对不乱说一句话。

  「如如智」就是如是智慧,照如是境界,智是能照,境是所照。以前欧阳竟无先生说「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不是宗教好懂,为什么不是哲学?哲学里头有能有所。佛法里面也讲能也讲所,智是能照,境是所照,有能有所,但是佛门里面讲的能所,跟哲学讲的能所不一样。哲学能所是对立的,佛法能所是一个,不是对立的,所以它就不是哲学。哲学里面没有说能所是一,佛法能所是一。底下讲,「菩提智慧」就是如如智,本性里面本有的智慧,不是修来的,本来有的。与法性相应,与法性所变现的境界相应,如如智是法性的一部分,如如境界也是法性的一部分,它的体是一个。体是一个,事就能相融,所以它能与法性相应、相冥,因为它是一体。底下举个例子,什么叫相应?如函盖相应。像我们这里有个茶杯,茶杯有盖子,正好是这个盖子它盖的就相应,函盖就是这个意思。怎么样相冥?我们讲水乳交融。我们拿牛奶跟水混合在一块,奶跟水融成一体,里面分不出界限。能所是一不是二,这是佛法跟学术、哲学里面所讲的不一样。所以诸位要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

  这一段注解末后讲「境外无智,智外无境」。我们讲眼见,见的能力有多大?你所能见到的地方都有你的见性,如果没有你的见性你怎么会见得到?见性多大?尽虚空遍法界,见性如此,闻性、觉性、尝性没有一样不如此。所以西方世界的人,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一点都不稀奇,就是智与境相应、相冥,能力完全恢复。我们今天的见,隔了个墙就见不到,为什么见不到?是因为你有分别执著,「这里有个墙,那我当然见不到」,你就见不到。如果哪一天这个念头断掉了,「这墙不碍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边什么情形你就见到了。所以这种障碍是心理上的障碍,不是物相上的障碍,物相上没有障碍,所有一切的障碍统统是在心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种种法灭不是法没有了,是障碍没有了,那就入了华严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晓得一切的障碍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里面产生的,都不是事实,虽不是事实,它起作用,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痛苦。

  从前李老师讲经讲到这些地方,他教我们做试验。试验,在事相上做试验很难,他就讲假如你作梦,给我们一个印象。在作梦的时候,有的时候自己觉得是在作梦,知道自己是在作梦。当你知道在作梦的时候,你说梦中境界都是假的,那个墙壁我一定要走过去,那就一定会走过去,就不会有障碍。有一次我们一个同学周家麟,周家麟现在每个星期三在慈光图书馆讲《华严经》,李老师往生之后,他代替他讲《华严经》。周家麟就给我们讲,他说他有一天作梦,就想到老师讲的梦是假的,墙壁也是假的,我一定会走过去,我就试试看。结果就走出来了,就没有障碍。周家麟就做了一个试验,确实如此。

  我们再看圆瑛法师的《楞严经讲义》,他在序文里头写了一段事情,是他自己本身的事情。他有一天在寮房里面打坐,突然有个事情想起来他要去办,他下了座就出来了。出来之后他就想到,他门是关著的,没有开,怎么出来了?出来之后再去推门,门里头是关的。在那一念之间,他没有想到这个门是关著的,他就出来了。第二个念头,门是关的,再推就进不去了,要找人拿钥匙来开门才能进去。一念忘掉了,他就通过,就出去了,所以所有障碍是妄念造成的。你再看《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记载一桩事情,这都是事实。老和尚有一次下山,不知道到哪里去。他走路,心清净,也在定中。在路上碰到几个也是出家人,拿著灯笼。路上碰到虚老和尚,说老和尚,天这么黑,你一个人走路,你怎么灯都没有?老和尚一听这个话,天马上黑下来了。他还没有听这个话的时候,天亮的没有黑,他三点钟出去走,他永远停留在三点钟,天是一片光明的。结果人家一提醒天黑了,他一听到这个话,天马上黑下来。一切唯心造!这些人都是现代人,距离我们都不太远,他给我们做了证明,妄想分别执著是根本的因素。就是佛在《华严》上告诉我们的,从现代这些修行人我们也得到了证明。

  底下一段,我们看应身,在五十五面倒数第二行。这段文是疏文,不是《钞》,这个地方印错了,印成低下一格,这要顶头才对。「应身者,应同万物为身也,应同连持为寿也,应同长短为量也」,到这个地方这是疏文,不是注解。底下「如鼓答响,大小随身」,这是注解。应身是与众生感应道交而现的,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所以应身也就跟化身一样。但应、化还是不相同,应身是什么?是他也好像投胎,像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跟我们人完全一样,在世间住了八十年,这叫应身。化身是忽然现前的,事情办完之后就没有了,这叫化身。像从前周邦道的夫人遇到地藏菩萨,那是化身,她是在南京遇到的。我这次到南京去,到她住的旧房子里面去看了一下。她那个房子很大,现在一大半做幼稚园,那个幼稚园不会还给她了。她的大儿子现在在南京,那栋房子还给他只还了三分之一,它的庭院也很大。

  她在家里面,忽然有个出家人来跟她化缘,说是从九华山来的。那个时候周夫人还不信佛,没给他,化缘没给他,这个出家人就走了。走了以后才想起来,她家的门,从大门二门三门三道门,门都没有开,他怎么进来的?走了以后也没有人给他开门,他怎么出去的?大惑不解。这个问题一直到台湾,在台中遇到李老师,她把这个事情告诉李老师。李老师跟她讲,地藏菩萨来跟你化缘,那不是凡人,是化身。她才晓得,这才念《地藏经》,每天供地藏菩萨,她有篇文章「遇地藏菩萨记」,就说南京这个事情。这种叫化身,实在讲也是来度她的,虽然当时没有度,到台湾来她才学佛,但那是个因。如果没有那回事情,到台湾来她也未必肯学佛。遇到这么一桩事情,这个事情太清楚了,问答讲话,讲了很多话,绝对不是作梦,绝对不是假的,所以印象非常之深。想到这桩事情才知道,佛法里面佛菩萨是真的,不是假的。她非常后悔,那时候只跟她化几斤香油,她都没有给他。

  这是讲应,应化,应跟化差别就在此地。应身就有寿量,像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在我们世间出现,这是应身。他住在这个世间八十岁入灭的,这就是他的寿量,他的寿量是八十岁。「应同长短」,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上记载,身高丈六,一丈六尺,这是个大个子。可是诸位要晓得,不是我们现在的尺,我们现在的尺,丈六不得了,那太高了。那个时候的尺比我们现在的尺要短很多,大概一尺还不到六寸,跟我们现在的尺不到六寸,五寸多一些。从这上看,我们就不觉得得奇怪了,佛的个子是高,也不是很高。那个时候的尺,标准跟现在不相同。讲到应身就是有身相、寿命、长短之量,这都有。这是三身,简单跟诸位介绍到此地。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文,五十六页倒数第五行。「能为身,非身」,这个能是贯下去的,能为身,能为非身,「能为常寿,为无常寿,能为无量,能为有量」。这是讲法身他可以随意自在示现,这个随意不是随自己的意,因为他自己没有意。自己要有意就变成凡夫,有意就不自在。随意是随众生的意,《楞严》上说得很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正确的。我们今天所以不能像佛菩萨那么自在变化,就是我们有意,有意就没有法子,就不能够现。几时到无意,就能随众生意,有意就没法子。

  法身大士不用心意识,不但没有意,也没有心,心意识都没有,他用的是真如本性,所以能够随类化身,能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我们的麻烦就是因为有心意识,心意识是有为法。在《百法》里面排名,有为法第一个科目就是八识,八识就是心意识,心意识是假的,不是真的。与八识相应的,就是我们今天讲心理作用、心理现象,就是五十一个心所,这些统统叫有为法。《百法》里面只有最后六个是无为法,前面心、心所、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总共分为九十四类,全是有为法。《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今天凡夫把这些有为法都当作真的,在这里面分别、执著、计较,那是苦不堪言。佛看到众生这样子做法,称为可怜悯者,为什么叫可怜悯?本来没有,他偏偏自己变成有,不苦,他自己那么苦,这才叫可怜。如果真的有苦,佛不会称你可怜,没有苦自己找苦吃,这可怜,本来不苦他偏偏自己去找苦。把假的当作真的,这可怜。所以这些有为法是假的,不是真的。

  因此,你就要觉悟,真觉悟就离苦得乐,你从今之后就不会再苦了,为什么?不再执著、不再计较。人与人往来不要当真,为什么?假的。他说怎么好怎么爱我,你听这话不要认真,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三心二意。三心是什么?心意识,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这叫三心。二意,第六识是意识,第七识叫意根,叫二意。三心二意,不是真的。我们对别人也是三心二意,也不是真的,我今天对你怎么好,说不定明天就变卦,哪里是真的?自己对自己都不能保证,还能保证别人讲的那个是真的,那个心是真的?你要是当真,那就是完全被欺骗了。被谁欺骗?不是被人欺骗,是自己欺骗自己。

  哪一天不用心意识,用真心,那就真的,那就不是假的。到什么时候?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真性,真性就是真心,从此以后用真心,不用心意识,那是真的。所以,我们跟一切人往来,心里清清楚楚,全是假的,不管他怎么说,咱们笑笑而已,你看我们多快乐、多自在,事实真相我了解。谁是真的?什么人真爱我们?佛菩萨真爱我们。不是佛菩萨,全是假的,讲得怎么好听,听听算了,千万不要当真。这个事实,这是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我们烦恼没有了,忧虑也没有了,痛苦也没有了,离苦得乐。真相搞清楚了就离苦得乐,迷在真相里面就苦不堪言。我们看到有很多人为感情、为财物,为种种在那里焦虑,可怜,我们看到真是可怜悯者。为什么?全搞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世间哪一样是真的?身体都是假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连身都是假的,何况身外之物!因此对身都不可以执著,何况身外之物。

  有没有得失?没有得失。你说我得到,假的,什么东西你得到?晚上睡觉眼睛一闭,睡熟的时候,人家把你身体抬走你都不晓得,哪一样是你自己的?所以要觉悟,没有一样是自己的,什么都得不到。既然什么都得不到,什么也没有丢掉,根本没有得哪来的失?患得患失这带来多少烦恼。你搞清楚之后,原来没有得也没有失,你怎么不自在?得来的东西就跟作梦一样,梦里得一笔财富,假的;丢掉了也跟作梦一样,梦里丢了一笔大钱,也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这是跟大家讲宇宙之间的真相,就是佛经常讲的诸法实相,实相就是这个样子。不但六道里面实相是如此,四圣法界实相也不例外,统统是这个样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西方极乐世界也包括在内,不能说西方极乐世界是例外的,没有,也是虚妄。所不同的,它是清净心所现的境界,我们这边是染污心所现的境界,不一样在这里。因此,六凡不可以执著,四圣也不可以执著,西方极乐世界你要是执著也错了,一切都不执著就对了。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十一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11

  请掀开经本,五十六页。

  前面讲到法身能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一段文里面提到,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应身也是有量的。这个文在五十六面倒数第三行,讲「有量之量」,第二句看起:

  「如阿弥陀实有期限,人天莫数,是有量之无量。」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很多人看到经上说阿弥陀佛是无量寿,又看到佛在经上讲,阿弥陀佛将来入灭了,观音菩萨成佛。观音菩萨成佛以后,度化众生也是无量寿,入灭之后,是大势至菩萨成佛。这个确实经上是有的。这样说起来,阿弥陀佛的寿量是有量的,怎么可以称为无量?这个地方解释,解释得很好。《无量寿经》上说过,假使十方众生,这是假使的话,不是真的,十方所有的一切众生,都证到辟支佛果,辟支佛比阿罗汉还要高一些,神通都像目犍连,目犍连神通第一,寿命都是论劫数的;这么多的人尽他的寿命,合起来共同计算阿弥陀佛的寿量,都算不出来。能够算出来的,经上的比喻像大海当中的一滴水;算不出来的,像大海水。我们可以想一想,阿弥陀佛的寿量是无量还是有量?算不出来就是无量。所以这里给我们讲,这是有量的无量。是有量,但是没有人能够计算得出来,这就是说无量。经上这个说法诸位要知道,是讲阿弥陀佛的应身,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是应化身。当然报身,一般经上都说有始无终,证得之后就永远不会有灭的,报身是智慧身,那是无量的,那是无量之无量。法身,量与无量都说不上,它不落在数量之内,所以统统都说不上。这是有时候会遇到这个问题。

  另外还有个问题,在五十八页第二行。大论,就是《大智度论》上有这么一段话,「大论三十六云」,第三十六卷,我们晓得《大智度论》有一百卷,三十六卷有这么一段话。「当知释迦更有清净国土」,释迦就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也有净土,「如阿弥陀佛国」,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没有两样。「阿弥陀佛亦有不严净国」,也有不净土,也有秽土,「如释迦文佛国」,就像我们现在这个娑婆世界。读了《大智度论》,这个人就不想生西方净土了,为什么?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有净土,跟西方极乐世界没什么两样,为什么要跑到那个地方去?要跑到那么远,十万亿佛国土,跑到那里去干什么?《大论》上讲的话没错,我们要问问,释迦牟尼佛的心清净不清净?清净当然现净土,这一定的道理,所以这在理上讲的通,事上就有可能。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怎样才能够生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净土?

  这还是前面的话,前面有个比喻,学生跟老师听不听老师的教诲?如果真的听老师教诲,老师教我们念阿弥陀佛生西方极乐世界,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生释迦牟尼佛的极乐世界。为什么?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生一佛国土,就是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生一切诸佛国土;这一切诸佛,当然包括了释迦牟尼佛。见阿弥陀佛,见一尊佛,就是见一切诸佛。我们知道这点,就能够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不管读到经论佛怎么个说法都不会再怀疑。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不叫我们生他的净土,叫我们生阿弥陀佛的净土?给诸位说,阿弥陀佛的净土容易生。这是弥陀因地所发的本愿,只要执持名号,他就来接引。我们释迦牟尼佛的净土,释迦牟尼佛没有发这个愿,说你念他的名号,他就来接引你生净土,找遍《大藏经》也找不到这句话。这就是说明,西方净土比其他一切诸佛净土容易往生。生到西方净土就等於生一切诸佛净土,因为你到西方净土之后,你想到哪个佛的净土就到哪个佛的净土,这个叫一生一切生。

  这一大段,我们「释名」就介绍到此地,再看第二大段。第二大段是「辨体」,在五十九面第五行。「前文解释能说所说,能观所观,皆能诠名。」前面一大段是解释本经经题里面所含的妙义,这一段是要显体,体就是讲它的性质,也就是说佛讲这部经理论的依据。佛是依什么给我们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定要知道它理论的依据,我们的信心才真正能够建立。如果不知道它理论的依据就相信了,这只能说他的善根深厚,行,他能成就。有些人,你没有理论的依据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所以辨体就非常重要。

  解释里面有句话说,「寻名,意在忘名显体」,这句话很重要。实在讲,这就是经论里面常常教给我们,听教,古人讲听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听经,或者听开示,古人用听教。听教要在消归自性,要消归自性一定要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相,才能够与心性相应。如果执著这些相就不相应,佛说经名也就是说教,如果我们能够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就见性了。性是什么?性就是经之体。由此可知,佛是依什么给我们说经?是依真如本性。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本性建立的,佛给我们所说一切经,也是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这个就可以相信了。

  下面给我们解释辨体的意义,它的正文在六十一面第二行。「次辨体者,体是主义」,次是第二段。初是释名,是第一大段,这是五重玄义的第二大段辨体。辨是辨别,体就是本经的性体,先解释体这个字怎么讲法。体是主义,主就是宾主,前面讲名,名不是主。譬如我出家了,师父给我取个名字叫净空,净空是不是我?不是的,这个人才是我。名字,我换个名字无所谓,我可以换个名字,不能换个身。身是一个,这是主,我喜欢什么名字都可以。弘一大师你看他写文章、画画的时候,他的印章他的名字总有八、九十个,他自己恐怕都搞不清楚。名是假名,寻名,要找它的主才行,这个主就是体。「名傍是宾」,在宾主里讲,名是宾,「体正是主」,名以显体。「名是假名,体是实质,一切名下,皆有其体」,如果这个名没有体,名也不能存在。佛经里常常用比喻说「龟毛兔角」,这是有名没有体。兔子没有角,说兔角这有名就无体,那就没有意义。有名一定要有个体,要有实体。这是说体的意思。

  下面要正式给我们解释「主质」。「释论云,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这是根据大经所讲的,就是《华严经》所说的意思。什么叫魔事?魔就是折磨,就是烦恼、痛苦,凡是与实相不相应就有苦。六道凡夫思想、见解、行为与实相都违背,所以三界统苦。声闻、缘觉、菩萨与实相不能完全相应,相应一部分,不能完全相应,他也有小苦,比起我们来是少得多,他还是有苦。唯独圆实菩萨,圆教真实的菩萨,就是证得法身的这些菩萨们,他们才是真正离苦得乐,永远没有魔事,他能够与实相相应。这个事实我们应当要知道,知道就等於知道自己的病根,晓得自己害的是什么病。知道病,我们就会找大夫,就会找药,才能把这个病治好。最怕的就是自己有病不晓得,这是最可怕的事情。所以修行人要知道修些什么?为什么要修?将来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个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不能说糊里糊涂去修,这是不可以,这是浪费时间,浪费精神,得不到结果。

  「大乘经以实相为印,为经正体。」佛所讲一切大乘经都是以实相为体,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换句话说,一切大乘经都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根据诸法实相来说的。可见得它句句都是真实,没有一句是假话。说出来与我们自己常识似乎相违背的,这种情形很多,那是我们无量劫以来,我们在思想、见解错误累积的经验,与我们这个经验不相应。实在是错误还是在我们这边,不是佛说错,是我们自己错了。我们自己想错了,看错了。会修行的人,一定要依佛所讲的理论、方法修正自己的错误,这叫做修行。有很多同修,初学、老学都有,看到佛经,我以为怎样怎样,我的看法怎样怎样,这个「我以为、我的看法」就是无始劫累积错误的经验。佛给他讲他还不相信,他还要提出他的想法、看法,这就难办了。这在经里面讲,就是这个众生善根还没成熟,还不能完全接受。

  诸法实相究竟是什么样子?你要问什么样子,当下这个样子就是的。你所看的、你所听的、你所接触的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佛给我们讲的就是讲这些真实相。这是实相。实相在我们面前,我们为什么见不到?我们在真实相上掺杂了许多虚妄的概念,把真实相搞乱了,把真相搞错了。这个说法大家还是很难懂,像楞严会上佛举一个例子,举眼见色,那个经文很长,「十番显见」,说明我们见性,见的实相。实相是色性,见性见色性,这是真实的,这是佛与大菩萨们他们所见的。闻性闻声性。性与性相应,性与性相融,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性相一如。禅家叫做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是这么见的。

  佛说我们凡夫怎么见?我们凡夫是眼识见色尘,见不到色性。什么叫识?识就是分别执著。你所见的色,色不是性,色变成尘,尘是灰尘,灰尘会染污,染污就是这么来的。染污是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本来没有染污,现在变现出染污出来。当我们睁开眼睛,第一念见是见性见,第二个念头就变质了,就变成眼识见。第一念,这一念的时间很短,短到什么程度?佛在经上用比喻给我们说,一弹指,一弹指有六十刹那,就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就是一刹那的九百分之一,那是一念,你说这个速度多快!通常我们一秒钟大概弹四次没问题,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两个十万八千,一秒钟的两个十万八千分之一,那叫一念。第二念就变成识,就分别执著了。

  再说得明白一点,第一见是平等见,为什么?没有分别执著,万法平等,心是清净的。第二个一念不平等了,在这一切相里头起了分别,起了分别就不平等。随著分别,里面又起了好恶,顺自己意思就起了贪心,不顺意思起瞋恚心,这就愈染愈严重,这么回事情。所以完全保持第一念,第一念永远保持不失去,那就是成佛,他那个心不变。第一念是真心,不变就成佛了,这一变就变成凡夫,变得太快,变得太自然,变得连自己都不晓得。所以,诸法实相确实是在我们面前,我们见不到,就是因为还不到一刹那,一刹那的二十万分之一就变质了,就迷了。

  六十一面倒数第二行,我们看注解。注解里面,第二句讲,「谓诸法当处不生不灭,非有非空,无能无所」,这句就是讲的诸法实相。哪个实相?给诸位说,我们见色闻声这些相统统都是。你看到这段字就奇怪了,我明明看到人有生老病死,怎么说不生不灭?给你讲真话,没有生灭,给你讲真话,没有空有。这些道理说得最详细的,的确是在《楞严经》。《楞严经》给我们讲所有一切现象是一回什么事情?「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生灭同时,这当中没有界限。那你想想,佛讲生灭是不得已方便说,实际上没有生灭,一切法都没有生灭。一切法的现象,因为它不是真实,它是幻相。没有生灭,我们要用比喻,比喻也只能比喻个彷佛,没有办法比喻得恰到好处的。

  像我们看电影,电影里面画面也有动作,不生不灭那就没有动作,它到底是动的,还是不动的?我给你说电影是不动的,电影里面放的相是不灭的,这我们看不出来。怎么说是不生不灭?你就看看那个底片,机器的底片,不生不灭。你所看到的生灭,是你看到前一张那一张拿掉了,再看第二张,是这样看出来的,其实张张都是独立的。要知道,真如本性所现的相就像电影底片一样,没有生灭。一切法不生,哪来的灭?我们看电影,现在电影底片放映的速度一秒钟二十四张,我们就以为那是真的,就被它欺骗了。刚才我说心的生灭,八识阿赖耶的生灭,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张,所以很逼真,不知道它是假的。这给你讲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是如此。好像看电影,真相怎样?你看到底片才看到真相,你看到银幕上那是假相,看到放映机里面的底片那是真相。

  佛现在给我们讲真相,这一切法非有非空,你说它空的,它现相,你说它是有的,这个相当体就消失了,「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像放映机一样,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在从前,真是佛讲这些话,我们想到以前那些听讲的人听了能开悟,实在不简单。现在科技发达,许多科学的东西的确能够帮助我们领悟,在以前没有这些东西。无能无所,所以生灭、空有、能所,一切相对的都不可得,这是实相。

  下面教我们怎么样才能够体会到,「离言说相」,佛给我们讲经说法,千万不要执著他的言语,看经不要执著文字。文字是言语的符号,离言说相也就是离文字相,不要执著那些文字。「离心缘相」,决定不能够想像,不能够思惟「佛所说这个话什么意思」,不可以思惟,一思惟就错了。我们今天讲经,讲得再好都比不上佛,为什么?我们讲经,拿这个经先想一想要怎么讲法,这么行?佛讲经没有通过思惟的,通过思惟就是落到意识里面去,落到意识就是邪知邪见,就是魔事。人家不通过思惟。「离名字相」,名字是名词术语,譬如经上讲佛、讲菩萨、讲六度、讲四摄,这都是名词,统统不执著。「离此等相,名为实相」,你对於这些一切都不执著了,实相就在眼前。你见色闻声没一样不是实相,你在实相里面得到真实的受用。真实受用显示在生活上,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福德,才能真正享受得到。为什么?因为一切法没有一法不称性。性是不生不灭,性是圆满没有缺陷的,真性变现一切物也跟真性一样。古人所谓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作真性,把那些器比作诸法实相,在一切器里面都得到金的受用。

  所以我们在一切法里面,六根接触六尘,一切法里面都得到自性的作用,晓得全是自性变现之物。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性就是相,相就是性。像早晨我给你举作梦一样,梦就是心,心就是梦,梦跟心是一不是二。从这个浅显的例子,如果我们进一步来推理,我们眼前这个境界是真如本性所现的,所有一切境界就是自性,自性已经变成境界,境界就是自性。所以「全妄即真」,妄是讲事相、讲诸法;真是讲的本性;全,整个的妄境就是心、就是真性,整个真性就是这个虚妄的境界,真跟妄是一不是二。所以,见相就是见性,好像见到器就是见到金,金跟器是一不是二。

  底下这两句说得好,「无相之相也,谁人不具,何法不然」,这两句话说得太好了!十法界一切众生人人本具。一切万法,我们讲矿物、植物、虚空世界,何法不然,没有一法不是自性变现的,法法都是。这是实相,这是真相,可是这个真相知道的人太少了。底下就说,「若论证知,唯有诸佛」,证是证明,知是知道。如果我们要讲什么人证实这桩事情,什么人知道得清楚?那唯有诸佛。所以《法华经》上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究竟是彻底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彻底了解,是佛与诸佛;换句话说,等觉菩萨都不在内。为什么?等觉菩萨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那一品生相无明就是等觉菩萨的魔障,是他的魔事。

  等觉菩萨尚且有魔障,我们有些魔障算什么!魔障一定有,为什么?你没有成佛。刚才讲了等觉菩萨都有魔障,魔障一定有。有,你不要怕它,要想怎样把这个魔变成佛,实在讲魔跟佛是一不是二。你迷了,佛就变成魔;觉悟了,魔就变成佛。明白这个道理,有没有佛与魔?没有,无佛也无魔,佛跟魔的变化是在我们自己心地的迷与觉。迷了就成障了,障碍就是折磨,这叫魔;觉悟了就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就叫佛。魔与佛是这样出现的。说来说去,总归自己的念头,一念邪,群魔乱舞;一念正,则诸佛出世。可是诸位要晓得,正念是无念。古人怕无念你又错会了意思,无念是什么念头都没有,那又变成无想定,这又错了!所以还要加个注解,无邪念,无念是无邪念;换句话说,还有念。实在上说个有念,已经有了大问题,因为有念就有执著、就有分别。前面不是告诉你要离一切分别执著吗?离一切分别执著,样样清楚,样样明了,那才叫正念。如果离一切分别执著,样样都不知道,那叫无明,无明不是正念,正念分明,正念不是无明。这些地方都要辨别的清清楚楚。

  这一段底下说得好,「禀圆说者,初心即用佛智照境,故能信解诸法实相,既解实相,亦解实性,实体,乃至实本末究竟等,十法既实,即是实生,实佛,实依,实正,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诸法皆是佛法」。这一段好,确实把事实真相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言语简单明了。圆是圆教的根性,一切众生的根性不相同,天台家把它分做四大类,藏、通、别、圆,这是讲一切不同根性分成四大类。根性怎么来的?我们中国古人讲,是习惯成就的,所以这个性叫习性,不是本性。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对这个问题讲得也很好,非常正确。他老人家讲「性相近,习相远」,《论语》上出现过两次,这是孔老夫子讲的。性就是佛法讲的真如本性,是一样的,诸佛如来跟一切众生统统相同的。但是习性差别就大了,就变成十法界。习惯成自然,习性不是一生,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养成这种习惯,这个很麻烦。

  每一个人的习性都不相同,佛说法只能够大别的分类,不能细分,细分的确是每个人都不一样,大分分做四类,藏、通、别、圆。有小乘根性的,所谓小乘根性就是非常固执,什么事情都很执著。佛对这类众生说法就跟他讲执著,做出样子也很执著,他们看到志同道合很欢喜,这样才能教他。如果他的习性是比较开放一点,不喜欢那么拘谨,样样喜欢比较自由一点,随便一点,那是小乘人最看不顺眼的。佛对於这些人就示现一个开放的作风,这些人看到也欢喜。佛出现在印度,当时的印度人很拘谨,所以佛出现在世间的时候,戒律都很严格,他们看到都很佩服、很欢喜。今天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些人看到小乘人我们都觉得受不了,我们没办法接受。所以佛在《法华经》上才讲,末法时期度一切众生一定要用大乘,为什么?现在的世界是开放自由民主,你必须要迎合他这个意识型态,大家才喜欢接受。还要定许多规矩,把人约束,这个也不能动,那个也不能动,佛法行不通,佛法是好,大家不要你,你就没有法子。

  所以,必须在某个时代有某个时代的讲法、做法,形式千变万化,原理原则完全不动。原理原则是叫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在形式上千变万化。一定要适合当地的人,当地的思想、文化背景、生活方式要适合,才能推动,才能利益众生。这个利益就是讲此时此地众生,在此时此地讲,不是在其他地区讲,这叫契机,大家才欢喜。现在佛法不太容易推动,主要原因是不契机,是我们自己把经讲死了,讲错了。好,我们休息几分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十二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12

  请掀开六十二面。我们在这本《疏钞》里面,我们用的这个本子,是谛闲法师从《疏钞》里面节录出来的,几乎都是原文,谛闲法师自己加的很少,顶多只是个介绍词而已。他老人家节录的也就是《疏钞》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还是嫌时间太短,没有法子详细跟诸位介绍。只是在重要里面选择最重要的,於我们平常修学,特别是念佛有关系的,跟大家做个简单扼要的介绍。

  从《疏钞》里面我们了解佛法的确是活活泼泼的,圆教、圆人他的思想、他的见解、他的行持,就接近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在无碍法界里面,最要注意的就是邪正之别,一念正就是佛法,一念邪就变成魔事。藏、通、别、圆都离不开这些原则,小乘法里头也是如此。择善固执是好的,可是如果不明理论、不知道目的,有些固执是错误的,得的效果是相反的。这些地方我们多读大乘经论就会明白。这是讲圆教的人,思想比较开放的,他一下手就可以用圆教的教义做为自己修学的依据;换句话说,他可以用诸佛与大菩萨修行的方法自己来做。这是既快速,比起前面几种还要来得简单,这就是古德所谓的「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说、听、学习都不例外。下面这几句就是《法华经》里面讲的「十如是」,十如是是讲诸法实相,从本体到现象、到作用统统都包括。十如是也有浅深、广狭各种不同的说法,因人根性而异。但是在《法华经》上,正说当然是圆教教义,《法华》纯圆。《华严》是全圆,《法华》是纯圆,大乘圆教的经典只有这两部。从圆教教义来说,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

  我们从这里接著再念下去。「既一切皆实,实外无余」,真实之外就没有东西了,「复云余皆魔事者何也」,为什么又说余皆魔事?一切都是真实,哪有什么魔事?这是疑问之所在。下面给我们解释,「应知此说,是以理简情」,完全从理智上说那就是真实的,一切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若离心缘能所等相,名为实相」,这是纯粹的理性、纯粹的智慧,以智慧去观照。「介尔有相,即为魔事」,前面讲的其余就是指这个,介尔是一丝毫,一丝毫的执著就叫魔事。所以一丝毫都不能执著。这个地方诸位一定要清楚,离相、执著是从我们自己的内心,心里不要有执著,心地要清净。可是处事待人接物,该执著的还是要执著,不执著的地方就不要执著,那是应用。内心清净,应用自如。应用是对人,他有执著,我们随他的执著而执著;他不执著,我们也可以随他的不执著,我们也不执著。这样与世间法才能够相融相即,才能够和睦共处,不至於跟世间法对立,那就错了。这在佛法就是常说的,「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

  世间法是什么?世间法就是分别执著,我们并不破坏它。因为世间人都有分别执著,从分别执著里面建立社会秩序,像世间的法律、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统统都是分别执著里面产生的。它既然有了,我们真正觉悟的人,心地清净的人,入到他们那个境界里头也要随俗,不能不随俗。不随俗就破坏他社会的形象,这是他们不能接受,不能容许的。所以要随顺世间,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有「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里面自己内心还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那就叫功德。外面跟大家一样分别执著,里面确实没有分别执著,外面随喜,里面是功德,这是菩萨修学的方法。

  所以,要注意此地讲的介尔有相,即为魔事,这个「介」是一丝毫。这个一丝毫严格来讲,就是等觉菩萨还有那么一点点没放下,那就是他的魔事。这个魔事是生相无明,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何况其他?所以佛法没有别的,破尽一切分别执著而已。破尽一切分别执著,不是破别人的,你要是破别人的那就坏了。破自己的,与别人不相干。破自己的分别执著,使自己得到真正的解脱,得到真正的般若智慧,清净法身。确实,离开一切分别执著,法身、般若、解脱你统统证得。虽然证得,不坏世间法,跟任何人都能够欢喜的相处,为什么?能恒顺众生。恒顺众生跟大家就能欢喜相处,与一切众生决定没有违背。因为菩萨晓得一切都是假的,何必要认真?他要怎么样就随他怎么样好了,不要去认真计较,这样才能够随喜,才能够恒顺。

  底下有两句话也是我们应当要把它记住的,在六十二面倒数第三行,最后一字看起。「以情分别,一切皆邪,离情分别,一切皆正」,情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感情。这个东西很麻烦,世间人把这个看的很重,人没有情还得了,那就不得了!我们看那问题太严重,殊不知道所有一切麻烦都是情招来的。大的麻烦是六道生死轮回,这个东西若没有了,给诸位说,你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生死轮回也没有。不是个好东西,何必把它看得那么重,不肯放下。有些人对这个事实真相没搞清楚,听说佛教要把情断掉,於是乎产生一个错误观念,不能学佛,学佛的人没有情,变成我们一般世俗讲无情无义,这佛不能学!其实我告诉诸位,世间人执著这个情是假情假意。佛菩萨真情,真情实意。为什么?情跟智是一个东西,迷了叫做情,觉悟了叫做智,名字换一换,实际上一桩事情。智是什么?智是永远不变真实的情,你说那个情,情是把智迷惑了,所以不是个好东西。

  佛法给它重新建立一个名词,佛法讲慈悲,慈悲是理智的,世间爱情是迷惑颠倒的。实在讲,慈悲跟爱情是一桩事情,怎么能说佛无情?佛才有真实的感情。从前方东美先生我跟他学哲学的时候,他跟我说,他说一个哲学家是感情最丰富的,没有感情不能学哲学。再告诉诸位,没有真实的感情不能成佛,不能成菩萨,一样的道理。假情假意是不能学佛的,学佛要真实的感情。真实的感情,换个名词叫做智,所以智跟情是一不是二,一个是觉,一个是迷。此地讲以情分别,迷情,情执分别一切法,一切法皆邪。离开迷情,你分别一切法,一切法都正,这个要知道。

  所以底下讲「今简情取理」,简是拣别,把它区别出来,什么是迷情?什么是理智?「是为经体」,佛说经就是根据这个道理来说的。「应知实相全体照明,称为真心,亦名本觉,觉体遍故,诸法皆实」,这几句话好懂。真智就是真心、就是本觉,觉体就是自性、就是真心。真心遍满法界,法界里一切万相都是真心变现出来的,所以诸法皆实,没有一样不是真实。觉悟了,那就《金刚经》上的话反过来,「凡所有相,皆是实相」。迷了的时候,你有情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情执一断,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就那一念之差,真妄就显示出来。

  「若指其要,不离现前分别之念,念即本觉,觉即经体,无别经体以为所诠,以此觉心,观於依正,能所即绝,待对斯忘,妙观之宗,自兹而立。」这不仅是本经之体,所有一切大乘经体统统都是这样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对於大乘经才真正生起清净坚固的信心,晓得大乘经理论依据是最真实的。这叫指要来说,最要紧的、最扼要的,给我们指出来,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念头。我们眼能见、耳能听这个「能」,能见能听的这就是本觉,这就是心真性起用,能见、能听真性起用。在见闻觉知里面起分别执著这是错误的。随顺众生起分别执著,自己本身没有分别执著,是佛菩萨。自己从内心真的起了分别执著,这叫凡夫,这个是迷。内心清净没有分别执著,随顺众生分别执著,这叫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佛说经是依这个原理而说的。

  下面我们都可以把它省掉。底下一段在六十五页,有两句话,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六十五页第一行最前面这个两句。「情想叵忘,本性难显」,意思就是情想要不把它舍弃掉,你就没有办法见性。这个两句要牢牢记住。这是我们学佛,拿念佛人来讲,我们为什么不能得一心不乱?最大的障碍,就是这两个字,「情想」。你的情太重,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你怎么能得一心?所有一切修行的方法,无非是把情想断掉而已,各宗各派无量法门,就是方法手段不一样。在我们净土,我们现在取的是持名念佛,用这个方法把它打掉。会用功的人,情想念头才起马上就换成佛号,不让这个念头继续增长,这叫用功。一念起是迷,伏念起就是觉,觉就对迷。所以迷不怕,古人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要觉悟得快,不要让妄想逐渐增长。妄想一起来马上就觉察,一觉察,这句佛号就把它换过去,把妄念变成阿弥陀佛,要换得快!这个方法就是伏烦恼。功夫用久了,情想自然就少,自然少的时候功夫就得力,心清净了,智慧就增长。你在处事待人接物就不像从前那么迷惑颠倒,看事情也能看得清楚,做事情也不像从前老出错误,错误就少了。这是现前得到的利益。心要清净,清净心就生智慧,《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生智慧,就是见到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这个两句很要紧。

  底下一段,这是「体」第二个意思。「书家解,礼者训体也,体有尊卑长幼,君父之体尊,臣子之体贱,当知体礼之释,是贵极之法也。」这个解释就著重在最后这一句,体是极其尊贵之法。为什么?因为一切法都是从这里出来的,它是个母体,所有一切法都是从它变现出来的。体就是真如本性,现代的术语讲宇宙万有之本体。所以用礼来解释,训就是解释,礼是最尊贵的,因为它讲求尊卑上下。注解里面,我们看这一页最后的两个字。「体指法身,诸佛所师,万法朝会,体非修证,理绝言思,欲使标心,强称贵极,斯是本觉,非寂非照,又是法性,非广非深,第一义名为本性,法身德也」,这几句就讲得很清楚。体是什么?是法身。师是师范,就是学习的榜样。诸佛跟谁学?顺法性,顺著法性就成佛。所以从顺法性就有师的意思,就是师法的意思,这个前面也说过。所以它就是经典里面讲的本觉,就是讲的本性、法性,名词很多,实际上都是指一桩事情。虽然指一桩事情,名字不同,意思也有小小的差别。因为本性是万德万能,往往一个名词不能涵盖它整体的德能,所以建立许多这些名词,显示它有无量的德能,是这个意思。

  末后给我们讲「令修观者,以此体德,体彼依正,一一贵极,成妙宗矣」。学佛的人一定要知道,佛所说的法,理论之依据就是真如本性。知道这个理论依据,然后依这个原理我们来看所有一切法,一切法都是性德,普贤十愿里面「礼敬诸佛」我们才能够做到。为什么?普贤的礼敬是建立在清净平等的理念上,这个清净平等的理念从哪里能够得来?是你真正知道诸法实相,自然就现前。因为它是性德,它不是修德,靠修修不来的,一定见性它自然就现前。圆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所以从圆教初住以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所修行的叫普贤行。普贤行归纳其纲领就是十大愿王,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修的,也是西方极乐世界诸菩萨所修的。西方世界从下下品往生到上上品,统统都修普贤十愿,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

  底下一段,是从「底」来解释体的意思,我们看疏文。「复次,体是底也,穷源极底,理尽渊府,究畅实际,乃名为底,释论云,智度大海,唯佛穷底,故以底释体也。」这个底是什么?我们中国有个俗话说「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就是根源,追根究柢,这个底;换句话说,是宇宙万有的根源。根源还是法性,还是本性,所以它有底的意思,追根究柢这是真正到了底。经上说得好,「唯佛与佛究竟穷底」,彻底明了,没有一丝毫疑惑;换句话说,等觉菩萨还没有到底,还差一点。必须要究竟穷底,对於宇宙万法才是真正明了通达,达是底下的意思。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无论在理论、在方法、在境界,所有一切大乘经上都未曾说过的,实在很难叫人相信,就是它那个理太深了,一直到底。等觉菩萨都还搞得不太清楚,你说怎么能叫人相信?这个难信不是普通人讲难信,是十方诸佛感叹著难信!诸佛说难信,不是说他难信,除他之外,等觉以下难信,这是真的。等觉菩萨不信这个法门的很多!他要相信,他就往生净土了,还没往生净土的那都还不信。所以这是难信之法。

  可是修行很容易,难信易行,就是他没有能够穷尽根源。所以一般人接触这个法门能够深信不疑,我们也不晓得什么缘故,要不是佛在《无量寿经》上讲的,我们怎么会晓得?佛说的,这个人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样深厚的善根,接触到这个法门他能相信,他能发愿。这是他过去善根、福德、因缘成熟,现在十方诸佛菩萨冥冥当中加持他,成就他这一生的信愿行,他这一生往生作佛了,这多难!经上讲阿闍王子,阿闍王子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遇到这个法门只发了一个愿,希望我将来成佛跟阿弥陀佛一样,还没有发愿念佛往生。发了这么一个愿,这一生是不是能往生?还不一定,因为他没有发愿修行。就晓得供养四百亿佛是少善根,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才是多善根福德。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不相信,没有什么稀奇!遇到这个法门相信了那真的稀奇,这个人过去生中,就像佛所讲的,曾经供养无量无边如来。

  底下有几句话我们把它念一念。六十七面第二行,从底下看起。「今圆人」,圆人实在讲就是多善根多福德之人,如果不多善根多福德,他不可能是个圆顿的根性。因为净土宗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专中之专,这是古大德赞叹的,不是圆顿根性的人的确很难受持。「从名字即,以信解心穷智度底,乃至唯佛与佛,究竟穷底,以此底义,释於经体。」这是讲圆教善根、福德、因缘非常的深厚,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所以他一接触这个法门,一接触是「名字佛」,所谓名字就是这个法门听说了、听懂了,听懂了就相信就发愿,就肯认真念佛求生净土,这一类的。这一类虽然他的智没有能够像诸佛一样究竟穷底,也差不多了,他不怀疑了。诸佛穷底是对这个事情不怀疑,他没穷底也不怀疑,那也就差不多了,他这一生决定能成就。这是教我们修行人知道这个法门之深度,只要我们深信切愿,虽然没有达到这个深度,与这个深度他就相应,功德利益分分自得。

  下面是就「达」的意思,达是通达、明了,这第三段。「复次,体是达义」,达是通达,「得此体意,通达无壅」,壅是障碍、是阻碍,没有障碍,通达无碍,「如风行空中,自在无障碍,一切异名别说,皆与实相不相违背,释论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故以体达释经体也」。实在讲,没有智慧怎么能通达一切法?唯有真智现前,才一切通达无碍。所以,「达」也是性德,特别显示性德里面的智慧。这是解释体的三个意思。

  这一段后面有句话,我们要把它记住,在六十八面第一行第三个字看起。「若识此体,则於诸法通达自在,复於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异名,一中解多,多中解一。」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就可以了,这是非常重要的句子。关键就在一,禅宗也讲一,一要是得到了,一切就得到了。一是一心,一不是数目字,不得已强名为一。净土宗的方法,它是直接的,修什么?修一心不乱,这个一就是一心。只要得到一心,一切法自然通达,世出世间法统统都通达。现在跟初学的人讲,他不相信。所以叫他学一部经,他不甘心、不情愿,他一开头是什么经论都要学,学得什么效果?是一样也不通,是一样也不达。为什么?他不能修到一心,乱心乱学永远不能通达。在古时候教学是忌讳这个事情。现在人观念跟从前人不一样,这是我们中国人不幸,中国人今天受这么大的苦难,这个苦难还要继续受,还没受完。什么时候中国人才不受苦难?到什么时候中国人真正觉悟,再去念孔老夫子的书,再去用古人那个方法来学习,中国人就不遭难。我们是把自己的东西舍弃掉,学外国的,外国并不好!诸位要到世界上各国常常去跑一跑,我跑的地方很多,没有中国好,比我们差远了。所以我现在到外国,要教外国人念孔子书,学中国古老的方法,他们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不念古书不行!

  古老的方法,儒跟佛都是叫我们从一心下手。童子学习,没有听说过同时学两样的,没有!同时想学两样、三样,老师不教你,不收你这个学生。现在学生怎么样?你不让我同时学个十样八样,我不跟你学。有什么法子!所以现在老师找不到学生,学生也找不到老师。我过去在李老师那里,李老师的规矩,学经只能学一部,学两部决定是不可能的,他决定不教你的。我在台中住了十年,只了学五部经,你们现在念佛学院的,一年都不止学五部,我十年才学五部。李老师那个标准比起古人是宽得太多了,没有古人那么严格,所以我们得的利益也比不上古来的祖师大德,不够严格!但是他再严格,我们都跑掉了,不会跟他学。这也是看到我们的根性,没法子,再严的话我们决定会跑掉。跟他学,心里有的时候都不服,感觉到老师跋扈、专制、不讲理。其实他是真讲理,他讲的是正理,我们想的是歪理,错还是我们错,他没错。到以后我们自己才觉悟,他是正确的,还觉得他不够严格。

  所以学东西一定是「一门深入」,决定不能够学两门,两门是很大的忌讳。你看祖师注疏里面、诸佛经论里面,都给我们讲像这一类的话「一中解多,多中解一」,一定要从基本的方法上训练。一定是先求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先修无知,然后再修无所不知,所以一开头学习不能去读一切经论。现在人跟古人完全是颠倒,现在一下手就要读很多的经论,学什么?学无所不知。结果学了一辈子,真的什么也不知道。这实在讲是完全违背了佛的教训,佛教给我们的次第是先断烦恼,后学法门。四弘誓愿这个程序就指给我们,第一你要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发这个大愿,舍己为人,为佛教、为众生。从哪里做起?先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断掉之后,再「法门无量誓愿学」。

  没有说烦恼不断就学法门的,烦恼不断学法门,就前面所讲的,统统是邪知邪见,统统是魔事。为什么?你心里还有一点没放下,还有情执,只要有情执,你所学的统统是魔事。清凉大师在《华严经》注解解经题里面讲,烦恼不断要学这些法门统统是邪知邪见,增长邪见。不断烦恼也不学法门,清凉大师讲增长无明。烦恼没有断,学一切法门是增长邪见,你就晓得断烦恼多重要,烦恼是障碍,先把障碍去掉。去掉障碍之后,学法门很快,一看一听立刻就通达。像六祖大师心地清净,《法华经》他没听过,他没读过。法达禅师《法华经》念了三千部,不解法华义。六祖说你把《法华经》念给我听听。他只念到第二品,《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只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大师说好,不要再念了,我统统知道了,就给他讲。你想想看,这就是得到一心就通一切法,哪里要一部经看完,看一点点全部就了解,全部就通达了。

  所以,今天大家不从根本修,从枝叶修,永远修不成。我们给他讲真话,他还说我骗他,还反过来问,你从前不是也学了好多?还说我骗他,说我嫉妒他,怕他将来学成了超过我,你说冤枉不冤枉!我从前所学的,给诸位说,叫盲修瞎练,练了那么多年,现在才把路找到。我给你讲真话你不相信,你要去学我从前那个样子,你学三十年未必像我这样,这是我敢说的。你今天要听我的话,不要三十年,十年之后你一定超过我。我希望你超过我,为什么?超过我,佛法才有前途,众生才有希望,都像我这样就完了,我是希望后来的都能够超过我。但是你不听我的劝告,那就没法子,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现在世间人认假不认真,听骗不听劝。我要是骗你,你什么经论都要研究,不研究不能成就,他相信。我叫你什么都不要去研究,天天念一本书,也不要求解义,他不相信。这个没有法子,讲真的他不相信。

  好,我们「辨体」就介绍到此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十三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13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八页倒数第二行:

  「三明宗」,这是玄义,也就是全经概要第三个大段。「宗谓要,此经之要,在修心妙观,感於净土。」前面所讲的辨体是理论的依据,这一段讲宗旨是修行的方法,也就是全经修学的总纲领,这个非常重要。如果说是理论明了,不晓得修学方法,还是得不到受用的。它修行方法就是在观,十六妙观。我们接著念下去。「心观,即是一心三观,释名之中,其相已委」,委是已经给我们解释了,前面已经说过。「感土之相,此文备论」,修一心三观感得四种净土,这个四种净土要在这段里给我们说明。「今经妙宗,在此因果」,一心三观是因,感於四土是果,修因证果。我们看底下的文。

  「次明经宗」,再其次,就是第三个段落,说明本经的宗旨,「初简宗体,次正明宗」,这分成两个段落。我们看本文。「有人言,宗即是体,体即是宗」,有人这样说法,把宗跟体看成是一桩事情,其实不然,宗跟体是有差别的,「今所不用」,不主张这个说法。「何者,宗既是二,体即不二,体若是二,体即非体。」本体确实只有一个,不能有两个,有两个本体就不叫做体了。「宗若不二,宗即非宗」,宗是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确实每部经有每部经的方法,它绝对不是一个。「如梁柱,是屋之纲维」,这举比喻说像盖房子,盖房子梁柱是非常重要的。先把屋架架出来之后才能盖。「屋空,是梁柱所取」,房屋之用就是在用空,如果没有空间,这房子就没用处了,所以说用空,「不应以梁柱是屋空,屋空是梁柱」。举这个比喻好懂,这是比喻宗、体确实不是一个,它是两个。但是它的关系非常之密切,宗必须依体而建立的,离开体哪里来的宗!

  下面《钞》里面讲,就是注解里面,这两句话很要紧。「宗是因,果属事」,这里面就因果的关系,修因证果。所以宗是修行的纲领,果报是西方四种净土。「体是一性属理」,因也是根据这个理,果还是根据这个理,理是一个,「虽不相舍,二义须分」,确实因果都是基於一个原理,但是我们还是要把它辨别清楚,不能含混一谈,所以二义须分。「执定是一,於义乖违」,如果说执著这个是一,跟教义就相违背。执定是一讲是能讲得通,可是怎么样修行,怎么样证果,那就难了,所以必须要把它辨别。底下一段,注解诸位自己去看,我们看下面一段,「简宗体异」,这就说明它为什么不能够合而一谈,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在七十面倒数第二行。

  「宗体异者,则二物孤调,宗非显体之宗,体非宗家之体。」实在讲,宗、体有密切的关系,就是理跟事是一体的关系,离了理,哪来的事;没有事,理也显示不出来。宗跟体的关系就是如此,这样的密切。所以此地讲,若说宗体异,那就真正变成两个孤调,宗就不能显体。体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确实一切众生本来具足,虽然具足,显露不出来,迷了。必须要以修德才能够显出性德,性德是体,修德是事,不修不能成佛。一切诸佛说实在话也都是修成的,他怎么修成?本性是本来具足的,因为他有佛性,所以他只要肯修决定能成佛。这是把体跟宗用关系显示出来。因此不能执著是一,也不能执著是二,执著就错了,我们晓得它当中的关系这样就好。

  底下这给我们正说了,这是指示,在七十一页倒数第四行。「今言不异而异故有宗,不一而一故有体也」,这说得很好,这才是把事实真相跟我们说出来了。我们看注解。「普贤观经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大乘果者,诸法实相是,实相因果,不异而异,非倒有印,此为妙宗,因果实相,不一而一,非事外理,此为妙体。」这一段解释,解释得很好,言简意赅。离开实相没有一法可得,实相简单的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理体。我们修行必须顺著它,依著它,我们证果也是它。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晓得,一切诸法确实是归一,像禅宗所讲的,万法归一,一是什么?一实相。

  佛法修学终极的目的,就是教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认识宇宙真相,佛法修行证果就圆满了。所以诸位要问佛法是什么?这简简单单几句话,把整个佛法都说尽了。我们现在问题的结症,就是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但不知道宇宙人生,连自己是什么也搞不清楚,这个叫迷、这叫颠倒。所以,我们种种想法、看法、作法都发生错误,错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痛苦。我们学佛就是要认识自己、认识宇宙、认识人生,真相大白,我们的思想、见解、作法就不会再有过失。没有过失就没有痛苦,苦难就没有了,这是佛法教学、修学的目的。本经方法非常的巧妙,宗就是修行的宗旨,是一种巧妙的修行宗旨,这个妙宗它的果德就是妙体。

  下面是把本经的宗旨,给我们直截了当的说出来。在七十二面第二行。「今此经宗」,此经就是《观无量寿佛经》,这部经的宗旨是什么?修行的要领是什么?「以心观净,则佛土净,为经宗致」,致是达到了极处。这句话非常重要,正是《净名经》上所说的,心净则佛土净。诸位同修修学净土,不管你用的是观想、观像、持名、念佛,最要紧的是要达到心清净。心如果不清净,你观想、观像、持名都得不到结果。好像在学校念书,虽然很勤奋的去读,考试都不及格,为什么?你没有抓到重点,这个重点就是心清净。我们今天说老实话修行功夫不得力,什么原因?我们肯念经,一天念好多遍;肯念佛,一天念几万声,心不清净。一面念一面还胡思乱想,一面还是非人我,还要看人家的毛病,找人家的碴,这怎么行?他不知道念佛修行,就是把我们这些烦恼、习气、毛病把它修掉,去掉之后心就清净了。恢复到心地清净,我们修学的目的就达到,现前得到的是身心清净、自在安乐,将来是往生净土,你说这多重要!

  我们看注解,这一段注解就非常要紧,与我们现前修学我们的期望有密切的关系。「大乘之法,其要在心」,跟小乘法不一样,小乘法著重在事相,著重在生活上琐碎的事相。大乘法著重在清净心,这个是不一样的。「心具易知,色具难解」,具是具足,经上讲的,心里头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我们听了好像能懂得的样子。色是色相,色相里面也具足这就不大好懂,就难懂。「故止观云,因通易识,果隔难知」,果是果报,果报有十法界;因,因是讲十法界是基於一个因,就是心。十法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是心之用,不是心的体,是心的作用。心作用就有顺、有违,有顺性,有违背了自性,顺自性就变四圣法界的果报,违背自性就变成六凡的果报。什么叫顺违?我们起心动念,顺清净心就叫顺性,起心动念心不清净,就违背自性。我这样讲法,诸位比较容易懂。

  什么是真性?我用清净心来说,其实这个说法也不为过,因为《无量寿经》经题上就是清净、平等、觉。所以实在讲,《无量寿经》修行的宗旨就是清净、平等、觉,说了三个,三个实在讲就是三宝。我听说今天有不少同修要发心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清净就是僧宝,平等就是法宝,觉就是佛宝,所以这三宝都在《无量寿经》的经题上,这就是大乘修学的总纲领。所以《无量寿经》好,实在讲它整个体、相、作用都在经题上,「无量寿」就是真如本性,就是体。「庄严」就是相。庄严是什么?西方叫极乐世界,极乐是庄严,完美无缺的庄严。庄严简单讲就是形象。顺性,这个形象善,不顺性这形象不善。造五逆十恶,变现地狱、饿鬼、畜生恶相的庄严,不能说不是庄严,也是庄严。所以庄严这个名词范围非常的广泛,十法界依正都可以称之庄严,庄严里面好丑不一样,善恶不一样,总名为庄严。所以庄严是相,无量寿是体,清净平等觉是修因,我们应该怎么样去修,才能证得极乐的庄严,那是究竟圆满的庄严。

  「故观自观他,皆修心观」,这个两句话我们不但要记住,要会用。观自就是禅家常讲的观心,观自是观自己的起心动念,能够知道自己起心动念的善恶,这是觉,就不迷。观他,观别人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观他就是观自,观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会不会影响我?譬如说人家赞叹我,我就很高兴、很欢喜,我就被他动摇了。人家骂我几句话我生气,气好几天都消不掉,这就是自己作不了主,被外面境界所转。被外面境界所转,我们中国人讲风水,风是什么?外面的,水就比自己的心。风一吹,我们心动了,马上起波浪,风水就是这个意思。几时外面境界风怎么吹,我心如如不动,给诸位说,外境转不动你,你从此以后不要再看什么风水了,因为风水对你不相干了!观他是观这个,我们还受不受外境的影响?可以说观自、观他都是修自己的清净心,都是修自己的清净、平等、觉,这个叫会修行。

  「今观净土,须求於心,心能具故,心能造故,心垢土垢,心净土净」,这个几句话非常重要。果然懂得这个方法、道理去修行,没有一个不成就的;不知道这道理、方法修行,怎么样用功,功夫都不得力。这是真正把修行的纲领告诉我们了。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心本具的,极乐世界是自心造的,娑婆世界也是自心造的,心造万物。心不清净,土就是环境,环境就不清净,心清净环境就清净。这是真的。佛在《楞严》上讲了多少,讲得很透彻,「若能转境,则同如来」。现在问题就是我们这个心是能转环境,还是被环境转?说我们的心被环境转,给诸位说这是假的,这是错误的,那是迷,决定不是觉。心转境这是真的,这一点都不假,为什么?一切唯心造,「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性就是性体,一切万法的本体是心造的、心变的、心现的。这两句话,心具、心造,心垢、心净,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原理,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实相、真相。

  我们今天讲环境不好,怎样转环境?从心地上转。现在世间人想尽方法美化环境,不晓得从心地里转环境。外面环境装饰得再美,心里的忧愁、牵挂、烦恼更重,纵然有美好的环境,不能欣赏。心地果然清净了,外面环境不必刻意去美化它,那有天然之美。古人诗句里面说「绿满窗前草不除」,你看多美。那是什么?外面杂草乱生,不去整理它,不管它,它有一种自然之美在里面。我们今天刻意是人工的造作,不是自然之美,说老实话,自然生态都被破坏了。这个几句话教给我们修行重在修心,修心重在心地清净,做到心地清净,必须要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不把这个东西放下,你的心怎么会清净?所以我们的心,说老实话起心动念就是是非人我,不是为自己的自私自利,就是别人妨碍我们。天天起这种念头,这是修行重大的障碍。

  所以,这部经里面教我们的方法,起心动念想佛、念佛。我们是凡夫,无量劫来业障习气很重,不能不想,他会想,这个想是止不住的,胡思乱想,这个病就很重。今天教给我们把这些胡思乱想归结成想一个,想阿弥陀佛,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念头一起不想别的。如果想别的,马上把那个乱想放下,我想极乐世界、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用这个方法恢复到心地清净。否则的话,念这个佛号、念这个经有什么意思?是用这种方法恢复清净心,把一切妄想伏住而已。

  「此犹通示,未是的论」,这个没错,这是讲一个原理,所有一切大乘法统统是根据这个原理。这部经可说精要之精要,这部经是「的在一心,顿修三观」,这就讲到净土宗。净土宗修行方法,古人称为大乘之大乘、圆中之圆、顿中之顿,它确实把这个精要掌握到,那就是「一心三观」。三观不是次第修,是顿修,一修一切修。「此观观於安养依正」,安养就是极乐世界,依正,依报是环境,正报是人物,我们观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看看那边的佛与诸菩萨,佛菩萨是正报。「毕竟清净」,拿现在话来讲,佛菩萨是人事环境,树木花草、宫殿园林这是居住的物质环境,人事环境清净,物质环境清净。这叫我们观他,看他的清净,用这种方法把我们的清净心引发出来。「名心观净,此观能令四佛土净」,佛土有四种,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四土统统是净土。「如是方为此经宗致」,这才是本经修行的宗旨、修行的原理。

  我们这个世界,无论是人事、是物质环境都不清净。不但不清净,在我们这个时代可以说染污严重到了极处。这对我们心理的影响非常之大,因为我们不是圣人,会被外面环境影响的,这是凡夫,心被境转,修行无论是哪种方法都非常困难,不容易成就。用净土这个方法,在一切方法里面确实有它殊胜之处,但是要会用功,不会用功的还是不行。理论、方法有不少人知道,知道应该要这样作法,可是偏偏不肯这么做,为什么?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这个理论实在讲没有彻底明了,他有怀疑,想做不敢做,这就是障碍,佛门叫业障。业障除不掉,想做而不敢做,恐惧,恐惧什么?身命不保,怕明天会挨冻,怕明天会挨饿。我一切都放下了,我明天生活怎么办?谁来照顾我?所以知道应该是这么做,结果都不敢做,还去搞六道轮回,还做生死凡夫。

  有一丝毫放不下,心就不清净。这也就是说知易行难,知道容易,做是太不容易了。知易行难,我们听听也满有道理,其实这个道理不是真理,真理是什么?真理是把它翻过来,「知难行易」,那是真理。你这个知易行难,是你知得不够彻底,要是真正知道得彻底,放下容易,成佛不难!你看看依照这个经的方法,《弥陀经》跟《无量寿经》讲得更清楚,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佛了,成佛有什么难?不难!难在你不肯放下,难在知得不够彻底,又不老实。真老实的人,老实的人什么都不知,但是老师教他怎么做他就肯做,他不怀疑,他就真肯干,教他放下他就彻底放下,他能够做到。他虽然是理论不懂,他肯做,那叫老实,那是善根深厚。我们又比不上这些人,这个修行就真正是难了。

  下面就给我们讲四种净土,这是果报,只要你肯修因,必定能证殊胜的果报。「四种净土,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也。」这是先把四土名字说出来,然后说「净秽之相」。「各有净秽」,这四种净土,实在讲他讲净秽是比较说的,在我们来看实在是清净至极。「五浊轻重,同居净秽」,这是讲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里面必定是有五浊,《弥陀经》上都讲得很清楚。五浊里面,真正重要的是见浊、烦恼浊,为什么?这两种是是它的因,其他的三种都属於果报。只要这两种能够断除,其他的三种都没有了。见是什么?见解,思想,思想、见解错误了就生烦恼。浊这个字用现代话来讲就是染污,我们的清净心被种种思想染污,被种种见解染污,被贪瞋痴慢染污了,贪瞋痴慢是烦恼。

  诸位同修要能听懂我这个话的意思,你在学佛上就排除了很多障碍。我们被种种思想染污、被种种见解染污,你要明白这个话,那最好一切书刊、报纸我都不看,为什么?避免染污。不但这些东西不能看,佛经也不能看,为什么?会被佛法染污。所以佛说这些法也害死人,这不是好事情!你看禅宗里面,不要说是佛法染污,经典染污,连一句阿弥陀佛都染污。他说念佛一声还要漱口三天,怕被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染污。清净心中一法不立,哪有阿弥陀佛?本来无一物,有个阿弥陀佛就有一物。如何把思想、见解的染污把它清除掉?禅宗用的方法很彻底,连根都把它清除掉。佛法尚且不能看,世间法更不必说,佛法的染污是比较上轻一点,世法的染污就更重。

  所以讲到心地清净不受这一类的染污,住在没有开化地区的那种人,对於世间种种一切学说、思想他都不知道,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他没受过这个染污,他的生活过得也很自在,也很幸福,过著原始生活。他能不能成佛?不能成佛,为什么原因?他还有一个大障碍没有法子突破,什么?无明。我们这个染污叫邪见,佛法念多了也生邪知邪见,原因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你不懂佛法,你误解了佛法。像我们这样学佛法,三世诸佛看到都会流眼泪,喊冤枉。为什么?你把佛的意思全都错解了。怎么叫错解?你认为佛法里头真的有意思就错解了,所有佛讲的一切法统统没有意思。所以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有几个人能解真实义?真实义是清净心,真实义是完全没有意思。

  所以佛、菩萨教给我们,教给你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那就对了,那就一点都不错。佛看到就生欢喜,你真正懂得如来的真实义,没有解错义,叫你一样都不能执著。佛说一切法是破我们执著的,结果我们不但执著没有破,又把佛法拿来执著,这不是糟糕吗?所以诸位要知道,这个原理原则,心净土净,心垢土垢。如果我们染著了一大堆的佛法,心也是不清净,土当然就不净了。所以这「五浊轻」就是同居净土,「五浊重」就是同居的秽土。我们今天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个阿弥陀佛,你要是真正明理,会念的,虽然念这句阿弥陀佛,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清净心里面,这个阿弥陀佛一个字也没有染著,那就是纯净土,那是纯净。

  执著真的有个阿弥陀佛,真有西方极乐世界,这样能不能往生?能往生。你心地染著的有阿弥陀佛,染著著有西方依正庄严,那就是凡圣同居土里面的秽土。秽土也好,也是无量寿,跟我们这个世界不一样。所以净很难,这个秽比起一切诸佛秽土,还算是净土,我们也应当要去,应当要修学的。那个极高的不能成就,这个一定要把它抓住,千万不能够把这个搞错了。执著这个好,择善固执,这是至善,止於至善。我们就这个层次来讲,这是至善,最善不过了。我们执持名号,执著西方有净土,决定要求往生,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境界往上提升,未必我们能做到,这是我们决定可以做到的。好,我们休息几分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十四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14

  请掀开经本,七十三面第二行。

  这个文有四句,就是说明四种净土净秽的标准,第一句是从五浊轻重上来分,凡圣同居土。第二句是讲方便有余土,就是「析体巧拙」,从这个地方说方便有余土的净秽。析是分析,体是体会,从分析认识万法皆空,这个方法比较上笨拙一点;当下能够领会,这就是根性比较利一点。所以,体空观是方便净,析空观是方便秽,是这么样分法。第三句是讲实报土,这是讲三观,次第三观就是实报秽,一心三观就是实报净。常寂光土是「分证」跟「究竟」,分证,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菩萨都叫做寂光秽土;究竟觉那就是成佛了,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断尽了,这是寂光净土。所以有些大乘经上说,「唯佛一人居净土」,那就是常寂光的净土。这是略说,我们应当要知道的。

  底下一段文是给我们讲,就是详细说明四种净土。在七十四面第一行、第二行,这是说明同居土。七十五面第三行这一段是说的方便有余土。在七十七面第一行,这有四行,给我们说的是实报庄严土。在七十八面第三行起这两行零一句,是给我们说的常寂光土。这是经文以及注解比较详细的说明。这个四种净土,我们在《弥陀经》里面讲过,在《无量寿经》也讲过,所以这段文我们就把它省掉,并不很重要。因为我们讲座时间比较短,我们要选择重要的,与我们修行有密切关系的我们多说一点。

  后面总结,在七十九面倒数第四行。「故以修心妙观,能感净土,为经宗也。」我们翻开八十面,看注子。八十面第一行,从第四个字看起。「释题三观,为被何人,为何处用,须知正为生同居净故说三观。」这是佛说经之目的,以及祖师大德给我们讲解这部经,用意全在凡圣同居土。为什么?因为凡圣同居土,说实在话我们确实有分。上三土不见得有分,这个一土确实有分。但是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读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那个实报土上上品的受用我们也能得到。这是非常不可思议!一切经里面没有这个说法,一切诸佛刹土里面,也没听到佛有这种说法,这是西方世界之殊胜。所以,一切诸佛都劝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换句话说,十方世界诸佛净土是不平等的。释迦牟尼佛有净土,释迦牟尼佛的实报庄严土绝对不亚於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它不在一起。西方世界四土在一起,一生一切生。这是我们本师净土不如阿弥陀佛净土的地方,不是本师没有净土。我们要知道这个事实的真相,才明白世尊为什么不劝我们生他自己的实报庄严土,而去生阿弥陀佛的凡圣同居土,理由就在此地。

  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这部经里面所讲的修行的方法,什么人有资格来修?「为被何人」,什么人有这个条件有资格修?「为何用处」,修学这个法门有什么利益,有什么好处?底下给我们讲清楚了。须知,必须要知道,正为生同居净,故说三观,我们今天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确实它正说就是凡圣同居净土。「随其惑断浅深之处,自然感得有余等三,非仅为感实报寂光,说三观也。」正为是佛意,所以才能够普度九界众生,就是连恶道、五逆十恶、地狱相现前都能够得度。这是如来彻底悲心,显示这个法门广大无边。至於往上去的那三种净土,那是随我们自己修行断惑浅深了,如果我们的断惑程度深,自然就往上提升;断惑程度浅,也能生方便土,总而言之,统统都能往生。这才是佛给我们说这个法门真正的用意,祖师大德给我们讲经、注解,目的都在此地。

  底下一段是讲用,「论用」。前面讲宗是修因,这个地方是讲结果,我们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修了之后有什么用处?就是有什么好处,这个地方要给我们说好处。「四论用,宗是自行所修之法」,是我们自修的方法,「用是利他所施之法」。用主要是讲利益,既能利他当然自利,自己得不到利益,如何能够利他?所以这个用简直就可以说是讲修行的利益,利益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行趣理」,自己明理证果,「故明妙观,利他摄机」,利他是可以帮助别人,我们自己得到这个好处,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好处介绍给别人,不可以自私自利。自私自利不是大乘心,与阿弥陀佛、与诸佛菩萨的心不一样。心不一样,换句话说,跟他就不是同志。不是同志,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法子相处,为什么?心不一样,不能相处。我们想法、看法、作法都不相同,这怎么能住在一起?所以,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跟阿弥陀佛、跟大众,我们的想法、看法、作法大致都相同,志同道合,这才能够欢喜同住在一起。

  佛教给我们修六和敬,西方极乐是六和敬最圆满的一个僧团。我们如果不修六和敬,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念佛念得再好,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去不了。六和敬在哪里修?现在就要修,千万不要以为我现在不修没有关系,到西方极乐世界再修。现在没有这个基础,西方世界人不要你。所以六和非常重要。阿弥陀佛建立西方世界,他的用意就是要普度十法界有情众生,我们要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是我们受持《无量寿经》、受持净宗五经一论,目的也就在此地。

  「合通众善,他宜妙观,亦须教修,自行助道,岂废众善,是故宗用,法必齐等,但有自行化他之异耳。」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化他是一桩事情。化他要有机缘,机缘不成熟的,自己充实自己。机缘成熟了,一定要尽心尽力帮助别人。可见得自行是化他的准备,化他正是自行的大用现前,实在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在形象上是有差别的,这个一定要知道。知道之后才晓得自行不是自私自利,不是小乘,是因缘还没有成熟;自己本身德行还没有具备,现在努力的来修学。在修学的初学过程当中,有化他之愿,没有化他之行,行的力量不够,所以先要充实自己。不是不准你博学多闻,在第一个阶段是要你先断烦恼,所以把博学多闻放下。断烦恼的时候,决定不可以博学多闻,博学多闻断不了烦恼,只是增长邪见;增长邪见,换句话就是增长烦恼。我要断烦恼,再增长烦恼,怎么能断得了?

  所以修行第一个阶段是修清净心,万缘放下,把心定下来,不要去攀缘,这个时候好事不如无事,要修这个。到自己真正充实了,有能力了,有缘一定要去帮助别人,不帮助别人就没有慈悲心。那个时候是博学多闻,利益众生。所以,自行化他是有阶段的,有次第的,这是一定要知道。这个次第要是乱掉了,那真的很可惜,我们的时间、精力浪费,到最后一事无成,这是很可惜的。

  下面这是给我们正式来解释论用。「次辨经用,用者力用也,生善灭恶,为经力用。」「钞云,行者应知体宗用三,别明三法」,从形相上、作用上来讲是三桩事情,要从体上讲是一桩事情。「乃从一性」,这三桩事情都离不开自性,「起於二修,体是法身,所显性也,宗是般若,能显智也,用是解脱,所起力也」。体是一个,二修就是般若、解脱。「二虽修成,须知本具」,修成的实在是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如果性要不本具,虽修也不会成就。无量的智慧是自性本具的,正因为是本具,所以佛在大经上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修成佛了你得到什么?一样也没得到。一样都没有得到,是一样都不缺乏;一样都不缺乏,原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得的,外面没有一法可得。真正明了外面没有一法可得,我们才真正回过头来修性,修自性。外头没有一法可得,要记住。

  现在大家把这个事情忘掉了,都向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求得什么?求的全是别人的。譬如学讲经,他不修自性,不修自己清净心,去找别人的注解。看释迦牟尼佛的经典去研究,讲一辈子是释迦牟尼佛的,不是自己的。依照古人的注解,全是古人的东西,与自性毫不相关,这个就错误了。真正会修的人,虽然展开释迦牟尼佛讲的经,经典一展开跟自己自性相应。把我自性《观无量寿经》藉著他这个经本,把我自性的经引出来,我讲的是自性里面的《观无量寿经》,不是释迦牟尼佛的《观无量寿经》。自性本来具足这个经典,跟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经典是一样的,无二无别。要这样修法!这是佛教给我们的,佛真正的意思。

  像蜡烛一样,这个蜡烛点亮了的,我本身是这一支蜡烛,我借它的光点亮,这就对了。借它的光点亮了,是我本身放光,所放的光明跟它的光明是没有两样的。绝对不是我跟著它的光走,永远在它的光明照耀之下,自己不能放光,这就错了。诸位总要明了这个意思。生善灭恶,恶就是指的妄想执著,善就是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无量智慧德能。也可以说恶就是本性上面的种种障碍,把这些障碍去掉,使我们本性智慧德能再现前,这就对了。这是真正生善灭恶,这是本经的作用。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八十一面的疏文,倒数第五行。「灭恶故言力」,因为经的作用能帮我们断一切恶,从这个意思,我们说它有力量,说它作力。「生善故言用」,它能够把本性性德显发出来,这有用处。「灭恶故言功」,功德两个字的定义,在此地也很明显的显示出来。什么是功?功是灭恶。什么是德?德是生善。现在有很多人把功德两个字搞错了,认为做功德是什么?到寺庙里面去捐一点钱,这我们做了很多功德。你钱捐的再多,好事做得再多,你的恶念有没有断掉?性德有没有现前?如果做了很多好事,我恶念没有断掉,性德没有现前,这是一点功德也没有。

  达摩祖师刚到中国来的时候,正是梁武帝在位的时候,梁武帝是佛门的大护法,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他以帝王之尊、以国家的财力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度了几十万人出家,他供养。达摩祖师来,梁武帝见到之后,他向达摩祖师请教: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说了老实话,并无功德。从功德这个定义讲,他没有功德。梁武帝一生气就不护持他,所以他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才等到一个慧可。实在讲,梁武帝做的是什么?是福德。如果他要说我福德大不大?那福德是真大,功德没有,功德是断烦恼显本性,这个是功德。

  所以诸位要晓得,持戒是不是功德?持戒要得定,那个戒是功德;持戒若不能得定,持戒是福德。实在讲,我这个讲话还有毛病,定要开慧,定是功德,定要不开慧,定还是福德,定既然是福德,戒当然是福德。所以,因戒生定,因定开慧,一定要开慧,前面的戒、定是功德;如果慧不开,戒、定都是福德。定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不能出三界,不能出三界不算是功德。这个名词里面的含义,我们要搞清楚。所以持戒,怎么样才能得定?持戒要不管别人就会得定。自己戒很清净,看到这个人破戒,那个人犯戒,心里就不高兴。你想想看,他怎么会得定?他这个戒律自己很清净,常常生烦恼。看别人破戒他心里不舒服,他要骂人、要批评人,心里面生贡高我慢,「我戒律精严,你不如我」,他搞这一套。

  这个毛病自古以来就有,祖师大德都免不了。我们看传记里面,你看中国律宗始祖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他就有毛病,律宗始祖。窥基大师去访问的时候,窥基是大乘法师,窥基法师对小节不重视,很随便、很马虎,好像看起来戒律不庄严。他是戒律精严,感动到天人送供。戒律精严天人佩服,每天中午,他是日中一食,那一餐饭天人来送供养,每天给他送供养。窥基法师来的时候,他瞧不起窥基法师,认为窥基法师学问是很好,讲经也讲得不错,不守戒律,所以瞧不起。窥基法师到山上来,他也是觉得今天可以做给窥基法师看看,「天人送供养给我,你没有,我的戒律比你高」。结果那一天天人没送供来,他就饿了一天。到第二天,窥基大师走了。第二天天人送供养来,他就问他,昨天你为什么没有送供养来?这天人就告诉他,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全山护法神保护,我进不来。道宣法师听了,身上流冷汗,惭愧!才晓得自己贡高我慢,真正求忏悔。

  所以,大小乘不一样,小乘重在事相上,大乘重在清净心上。他虽然表面上好像不守戒律,心地比你清净,你戒律很端严,心地没有人家清净。所以大乘法、大乘戒律论心不论事,大乘戒戒在心上,事相上不讲求。小乘戒律,论事不论心,小乘戒律注重外表,心地清净不清净,不论这个。所以结罪也是如此,比如说杀生,在小乘戒,杀害众生身命这是破戒;心里想杀并没有杀,这个不破戒。他论事不论心,跟我们现在法律断案一样,完全要有事实证据,心里怎么想法那个没关系,那个不犯法的。大乘戒律不一样,大乘戒律是论心不论事,心里面动了这个念头,我要杀他,就破戒了。事实上有没有杀?没杀,没杀已经破戒了。假如说大乘菩萨杀了一个人,心里没动一个念,并没有想杀他,这个不犯法,不破戒。他是论心不论事,小乘戒是论事不论心,不一样。所以,大乘断恶生善完全从心性上来说,不像小乘,小乘从事相上来讲的。

  所以,功德跟福德我们也要把它辨别清楚。福德要不要修?要修,不能没有福,没有福做什么事情都有困难,有福做事情方便。像我们就是,我是没有修福,过去生中是修慧不修福,所以这一生很苦,生活过得很苦,帮助众生缘也不足。确实要福慧双修。

  我们把这个文再看下去。「此皆偏举,具论必备也。」这个地方讲力、讲用、讲功、讲德,一个字一个字分开来说,这是偏举,可是在作用上,力、用、功、德都是圆满的。「苦是恶果,贪恚痴是恶因,恶因不除,果不得谢」,苦就是六道轮回,这是真苦。苦的因是什么?就是贪瞋痴,恚就是瞋恚,贪瞋痴这是把苦因,苦因很多,这三个是最重要的。要细说,贪瞋痴底下有傲慢,有对於圣教的怀疑,对於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教训不能够信受,这叫疑。再有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那叫恶见,这就多了,这都是苦因。苦因要不拔除,你想离苦得乐是决定做不到的。「是故此经能令五逆罪灭,往生净土,即是此经之大力用也。」这部经能够叫五逆,五逆是最苦的,苦到极处了,都能够离苦得乐,可见得这个经的功德、力用实在是殊胜无比。这些殊胜究竟是什么?就是本经里面所讲的理论、所说的方法。理论如果我们不清楚,我们的怀疑就不会断;方法要不明了,我们就不晓得怎么修法。这个经摆在面前,虽然第一殊胜,对我们还是起不了作用。因此,必须要真正明白它的道理,要晓得它修行方法。

  我们的讲席实在因为时间短,要真正说这个本子是略本,不是完全的本子,完全的本子就是送给诸位精装那么厚的,那一大本。那一大本才是完全的本子,这个本子是从那个本子上节录下来的。但是那个本子诸位看看那么多,如果我们要好好的把它细细讲一遍,每天讲一次,像通常我们讲经讲一个半小时,至少要讲一年,没有一年讲不下来。我们现在讲《弥陀经疏钞演义》,你们看看那个本子,这一本从头到尾讲一遍要讲四百多次,一次一个半小时要讲四百多次,讲一年多,天天讲。像我这缘不足,要常常到外面去跑,一年只能在台湾住上四个月,所以这部经要讲很多年才能讲圆满。希望大家真正能发心,好好的学,学个两、三年学成了,国外你们代我去讲。我不要出去,坐在这个地方,那这样的大经一年讲一部还可以讲几部,对於同修有真正的利益,有真实的利益。

  实在讲,学讲经不需要办佛学院,中国自古以来没听说过办佛学院的,我们在中国历史上没查到,在各宗语录、山志里头也没有看到。人才是怎么训练出来的?是讲小座训练出来,就是复讲。譬如我晚上讲经,真正学讲经的人,我晚上讲你们好好听,到第二天白天,你们复讲一遍,是这样学成的。我过去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也是讲小座,就是复讲。李老师那时候讲《楞严经》,他讲一遍,我也从头到尾讲一遍。他讲的时候是讲堂里讲给大家听,我讲的时候是六个同学听。我一个班只有七个人,包括我在内,我讲,他们六个人听。但是六个都是学讲经的,都是内行的,所以我讲了之后,他们六个人要批评,要给我指教。这样互相切磋琢磨才能够学成功。所以不是佛学院。

  真正学讲经,一定要覆小座,覆小座就是学讲。老一辈的法师都是这个方法出来的。演培法师是观宗寺覆小座出身,他老人家自己告诉我的。他也是很小出家,跟著谛闲老法师,他的基础是谛老给他奠的,也就是讲小座,叫他复讲。以后,谛闲法师圆寂之后,他跟太虚法师。跟太虚法师,你看太虚法师讲很多东西,《太虚法师全书》有不少演培法师记录的,替他整理纪录的笔记。是这样出身,这个出身才真正踏实、坚固。这一段注子里面也注得不少,我们把它念一遍好了。诸位看八十二面,从第一行最后一句念起。

  「须知灭恶,极於阿鼻」,阿鼻是阿鼻地狱,这个讲恶,恶到了极处。什么样的罪业堕阿鼻地狱?造五逆罪业。五逆是杀父亲、杀母亲。父母对自己生育、养育之恩太大了,一生报答不尽,杀父母这个罪非常之大,这是堕阿鼻地狱。阿鼻是梵语音译过来的,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无间地狱,就是他受苦没有间断的,这样的地狱。「生善,至於妙觉」,生善,最善是成佛,妙觉是成佛,比等觉还高。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换句话说,他的善还没有到顶点。成佛,无明烦恼统统断干净了,生善到了极处。「方是圆经力用功德」,大乘圆教的经典力用功德这才是到了究竟圆满。这是讲大乘经,像《华严》、《法华》、《圆觉》、《楞严》都是属於这一类的,净土三经也是大乘圆教,都有这样大的力用。

  底下告诉我们,灭恶要灭恶因,恶的果,从果上没有用处,果除不了,要在因上下手。因是什么?因讲到总纲领,就是妄想执著;要讲得粗浅一点,就是错误的思想、见解,跟贪瞋痴慢的烦恼。诸位要是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读书不能随便读,听人讲东西也不能随便听,为什么原因?这个书是不是一本好书?这个书是帮助我们断烦恼的,还是增长我们烦恼的?这个要知道!假如这个书它可以帮助我们心地清净的,这是好书;这个书是帮助我们生起妄想的,这个书就不是好书。从前帝王时代,现在有很多人反对帝制,说帝王时代帝王专制怎么怎么的不好。实在讲,我认为帝王时代好。我在新加坡讲经,演培法师有一天跟我聊天,他说法师,你是赞成皇帝,还是赞成民主?我说我赞成皇帝。民主固然有民主的好处,但是两下一比较,民主不好的地方多,好的地方少,帝王制度好处多,不好的地方少。

  譬如讲这个思想上的染污,从前帝王专制时代,言论不自由、出版不自由,这是真的。你出版一本东西要经过国家审查,你这里面言论、思想对於国民没有妨害的,不至於引导他邪思邪见,才可以让你流通、让你出版。现在好了,一切都自由都开放,这一自由开放,什么样邪知邪见、奇奇怪怪东西统统都出笼。我们没有定功、没有智慧,一接触都以为那是真的。所以,现在这个世界思想、见解的染污,比地球的染污还要严重。帝王时代不自由,我们还能过太平的日子,现在自由了,太平日子都过不到。你们想想哪个好?所以,我还是赞成出皇帝好。好,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十五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15

  请掀开经本,我们看八十二面倒数第四行,从最后一句看起:

  「谓恶之重者,无过五逆,五逆是业,从於上品烦恼而起」,这个上品就是很重的烦恼,非常粗重的烦恼,「招无间苦」,无间是无间地狱,前面讲的阿鼻地狱。「此经大力,能灭此等极重三障,即生净土,若障性非三德,何能无间转为极乐,从极钝根,且论十念生最下品,若从利根,非不能生上之八品,以其五逆,体是寂光,故可於此净四佛土」。这个一段很要紧,我们在《大经》的时候曾经说到,往生品位的高下确实是遇缘不同,此地这一段可以给我们做为证明。如果我们遇的缘殊胜,不但极重的罪可以消除,而且能够增高品位。

  缘有两种,一种是善友,经上讲的善知识,我们一般讲的老师,这个老师是不是真正有修有证;换句话说,他对於净土是不是真正彻底明了,帮助我们断疑生信,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缘。另外一个缘,就是修学的环境,环境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同参道友。一个人的成就,一个是师,一个是友,有好老师,没有好的同参道友,不容易成就,因为老师不能陪著你一起共修,陪著我们一起共修的是同学。所以要有真正好的同学,可以常常在一起切磋琢磨,这两个少一个都不容易。所以,遇到好老师,还要有好同学。再其次的就是修行的环境,这也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前面的两个条件。所以,有好老师,又有好的同参道友,再加上好的修学环境,道业必然是增长。

  学佛的人,古时候讲参学,参学实在讲就是找这三个条件。到处多看看、多听听,当然还得要适合於自己的根性,与自己志趣相投。有这么好的条件,特别是条件具足,他会留在那个地方,一生都不会离开,这是我们在《高僧传》里面常常看到的,这三个条件统统具足。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里,所谓是功利的社会。说老实话,从前的社会是属於道义的社会,就是做强盗土匪也有道,盗亦有道。现在是功利社会,功利社会太可怕了,没有道义;换句话说,这三个条件就很不容易统统都得到。遇到好老师未必有好同学,有好的同参道友,没有好的老师指引,在修学的环境就更难了。

  在这种情形之下,说老实话,学其他法门就非常不容易,唯独老实念佛还行,我们这个目标还能够达得到,真正老实念佛。念佛就是忏悔业障,我们晓得罪业很重,现在总算是明白了,罪业是什么?就是起心动念、邪知邪见、贪瞋痴慢,这就是业障。业就是造作,就是动作。障,障碍了本性,障碍了清净心,使我们念佛功夫不能成片,一心不乱得不到,障就是障这个。能老实念佛,念头一起,都把它用一句佛号取而代之,佛号念得很勤,不中断、不夹杂、不怀疑,确实是消业障最殊胜的方法。经论上告诉我们,极重的业障,所有一切方法都消不了,念佛这个方法能消。我们在这段又看到了,极重的罪业都能够往生西方世界。

  极重罪业又是极钝根,他还能生到下品,这个难得!极重的罪业,假如说是利根,他还可以生到上面八品,上面八品最高的是上品上生。这我们听了就奇怪了,造极重的罪业还能上品上生?能!阿闍世王在本经里面讲的,是造的五逆重罪,杀父亲、害母亲、破和合僧,破坏僧团,这是堕阿鼻地狱的罪业。《大藏经》里有部《阿闍世王经》,佛就是专门讲这个人,这个人到临命终的时候才觉悟、才忏悔。他本来要堕地狱的,因为他的根很利,忏悔的力量很大,他往生西方世界上品中生,真正是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往往看到有很重罪业的人,也不能轻视他,说不定他一念忏悔,往生品位还比我们高,我们念了一生佛,甚至於还没有他品位高。这样我们才晓得往生是两大类人,一类就是平常念佛,积功累德,这是一种正常往生的。另外一种是忏罪往生的,就是忏悔往生,临终时候他才后悔,他才彻底改过自新,这个力量很大。两种,两大类往生的。

  它的理论依据,就是无论是善恶、罪福,从体性上来讲都是真如本性,因此礼忏的功德就不可思议。礼忏,诸位要晓得,不是我们照著忏本,在佛菩萨面前念念拜拜就行了。拜个梁皇忏、拜个水忏、拜个大悲忏,罪业是不是都消掉了?有没有拜掉?有没有把罪业消掉,不要去问别人,自己太清楚了。就是你拜完之后,你心是不是真的清净了,是不是真的后悔了,改过自新?在礼忏的时候,自己心里面真正能够悔改,改过自新,这个业障可以消除。究竟消多少也不一定,有人消得多,有人消得少,有人,我看过,不但没有消还增加,愈拜罪业愈多,为什么?拜忏他还生烦恼,这就是拜忏增加罪业。怎么生烦恼?大家在一块拜忏,譬如说敲法器的人,这个人法器敲错了,他就生气得不得了。怎么这个地方又错了!那个地方声音大,这个地方声音太小,你看一面拜忏一面还在打架,那怎么行!这个没有用处,这往往在道场里面都看得到的。

  论用,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是教相,就是「判教相」,在八十三页第二行,第五段「判教相」。「上之四章」,前面释名、辨体、明宗、论用,上面讲的四章,「皆是言教」,这都是教。「谓诠名教,诠体,诠宗,诠用之教也」,这是略说前面四章。「若以其相而分别之,别令览者,观之显了,故约五时二藏顿渐,以示其相。」他这样的讲解我们初学的人不容易明了,我们要拿现代的话来说,教就是现在学校里面用的教科书,大家就好懂了,经典就是教科书。前面给你讲的名教,诠名、体、宗、用,这是教科书的内容。

  教相是一回什么事情?就是我们仔细观察这部经典,佛是在什么时候说的?在佛经分类,它分在哪一类?佛经分类得很早,现在图书分类分得很精细,对於我们读书人的确带来很大的方便。最早在中国,可以说图书分类是我们佛教开始的,把一切经分做三大类,就是三藏,经藏、律藏、论藏,这是分类。因为我们佛教里面分类对於一般世法里面影响很大,像《四库全书》的分类,就模仿佛经的三藏,它分为经、史、子、集。经里面以十三经为纲,底下再分细目,这都是分的时候愈分愈细。佛经是最早分类的,它在经典里面分类属於哪一类,这些是给后人教学一个参考的资料,也就是这部书到底是适合於初学,还是适合於老修行?好像这个教科书,在学校里排课程,应该是排在中学?还是排在大学?是排在第几个年级?用什么方法来教学?判教主要是提供我们这个意思。但是古来判教的人很多,看法不一样,有人认为这个经典适合於初学,有人认为不适合初学。所以,判教不是佛判的,佛没有讲这些,是后人判的。因此判教我们参考古大德的看法,提供自己做参考,不可以死在古人说法里,这样才好。但是他们毕竟是有修有学,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教相者,此是大乘方等教摄」,佛教大分分为大乘、小乘,小乘就彷佛是小学,大乘彷佛是大学。勉强加个中乘也可以,中乘通常讲的是什么?是从小乘分出来的。因为小乘里面有两类,一类是声闻,一类是缘觉,缘觉证悟的境界比声闻高。如果讲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如果讲二乘,就是小乘、大乘。小乘,就把声闻、缘觉归纳在一起,都称为小乘。本经是属於大乘,就是二乘里头,属於大乘;如果三乘里面,它属於菩萨乘。

  在十二分教里面,它属於方等教。十二分教是讲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他采取的方式。这个方式就像我们现在写文章的体裁一样,它总共有十二种方式。这十二种方式,本经是属於方等。要是从形式上讲,它是散文的题材,就是属於长行。方等是在五教里面所讲的,这是讲时间,佛在什么时候说的。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第一部讲的经是《华严经》,二七日中,也有人讲三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三七二十一天。讲这部经,是佛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说的,不是给我们人间说的。我们人间看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底下打坐,哪里晓得佛在定中讲《华严经》?所以有资格去听经,都要到佛定中,才能够有资格去听经。因此小乘人不相信大乘,小乘人说大乘非佛说,是后人编的,不是真正的佛教。他们反对大乘,因为什么?他们要肉眼看到才算数,定中那不算数,我没见到不算数。所以小乘认为鹿野苑释迦牟尼佛讲四谛法度五比丘,说佛开始说法从这个时候,他不承认「华严时」。

  《华严》出现得也晚,经上给我们说,佛说完《华严经》之后,大龙菩萨把这个经拿去收藏在龙宫里面。一直到六百年后,龙树菩萨出现於世,他到龙宫里面去参观游览,看到这部经,才把它带到世间来,我们这个世间才有《华严》,才晓得有这么一桩事情。龙树菩萨所带来的是「下本华严」,他所看到的有上中下三本。上本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他说这个分量太大了,阎浮提众生没有能力接受。看看中本,中本是少了很多,但是也不是我们人间能够接受得了的。再看看下本,下本有十万偈,有四十品,这个可以,我们世间人能够承受得了,就把下本带到人间。但是我们现在中国翻译的《华严经》不完整,只有全经的一半,我们称为「略本华严」,有八十卷。所以这个经不完全,传到中国来散失很多。但是经本虽然不完全,意思大致上差不多,能够看得出来。现在在这个世界,《华严经》流传在世间,只有中文本可以说是最多的,梵文经典已经丧失了。

  第二,就是「阿含」,阿含之后佛讲「方等」,方等是第三个时期,此地讲方等这是第三个时期。第四个时期讲「般若」,最后一个时期讲「法华、涅盘」。这是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这些经教他的次第。这一部经是在第三时说的,方等时。「赴机摄化,广略不同,大本二卷」,大本就是《无量寿经》,「晋永嘉年中,竺法护译」,我们在讲《无量寿经》的时候提到这个本子,竺法护的译本。但是这个译本两卷现在没有了,丧失掉了,此地所看到的文字是智者大师说的,智者大师在世的时候还见到这个本子,这个本子失传了。《无量寿经》一共有十二种译本,七种失传,这是失传的七种之一。从这个文字我们可以证明,竺法护的译本是在唐朝以后失掉的,现在《大藏经》里面没有。「此本」,此本是指本经,「是宋元嘉时,畺良耶舍於扬州驿」。这是跟我们介绍《佛说观无量寿经》这个本子是在刘宋的时代,这个宋不是赵宋,是刘宋的时代。元嘉年中畺良耶舍法师,这是个印度的高僧,到中国来弘法的,他在扬州翻译的。「两经皆在王舍城说」,这部经与《无量寿经》都是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讲的。「复有小本,名阿弥陀,在舍卫国说」,就是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佛说阿弥陀经》,是在舍卫国讲的。这是净土三经。「阿弥陀,无量寿,彼此方言」,前面已经读过,阿弥陀跟无量寿是一个意思,我们中文称无量寿,梵文称阿弥陀。

  下面再跟我们介绍,在三藏里面、二藏里面它是属於哪一类。我们看八十四面第四行。「二藏名义,菩萨藏收」,二藏就是阿含藏、菩萨藏,也就是大乘法、小乘法。它是属於大乘,属於菩萨藏。「渐顿悟入,此即顿教」,再从悟入来看,这个法门是渐教还是顿教?净土法门,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们的看法,可以说是肯定一致都认为是顿教。为什么?一生成就,不必等第二生。不但一生成就,如果看《弥陀经》、《无量寿经》,七天成就,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七天成就,没有比这个更顿。顿就顿超,没有次第的,确实是顿超。

  讲快速的成就,没有任何法门能够跟净宗相比。密宗讲「即身成佛」还是一生,这个法门七天成就,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很多同修修了多少年还没成就,对七天成就怀疑。其实经没有错,我们自己搞错了,自己错在哪里?自己不想成就,甚至於自己害怕成就。假如我们这边打个佛七,上面挂个牌子「七天往生」,看看有没有人来?一个都不来了。这还得了,七天就要死了,还敢来?没有人敢来。可见得我们讲成就,口是心非,不是真心。真正想成就的人,古时候看到,那是一点都不假,真正想往生。你看连前年在美国华盛顿DC周广大居士,念佛三天三夜,可见得这是顿教。周先生一生没有闻过佛法,他是得了重病,没有办法好了,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算是很有善根,听了之后他就相信,叫他太太、儿子、女儿统统念佛,帮助他求生西方,他不要求病好。念了三天三夜,他是西方三圣从云端里面下降,接引他往生。可见得若一日到若七日不假。我们今天念,没见到佛,佛也不来接你,知道你不肯去,佛来的时候吓死了。佛知道我们的心,我们起心动念他都晓得,你是假的,他就不来;如果你是真的话,他一定来。这个是属於顿教。

  「正为韦提希及诸侍女,并是凡夫,未证小果,故知是顿,不从渐入」,这就讲得很清楚了。佛在本经里面所说的,是以韦提希夫人为首,后面我们会读到。宫廷里面有五百宫女同时听佛说法,当时听完就证无生法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她没有证小果,没有菩萨位一级一级往上提升,没有,所以没有次第,这就属於顿。注解里面我们把它念一念。「此非化仪论渐顿也」,化是教化,拿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教学,仪是仪式,就是教学的仪式。像我们现在所讲的课程的排列、课程的标准,这就叫做化仪。此地不是讲化仪的顿渐,化仪的顿渐那法华是顿、华严是顿,其他阿含、方等、般若都是属於渐教,都是次第修学的。

  「今经判在方等,非化仪顿」,所以不能照一般教学的顺序来看。「今之顿者,乃於化法」,法是教学的方法,「以圆为顿,乃顿教相,非顿教部也」。如果是顿教部,那它不归华严部,就是归法华部,那是顿教部的。它这是在方等部,但是它的方法属於圆顿,在一般排列它没有排列在顿教部里面。「故就韦提,即身得忍」,韦提希夫人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经听完之后,就能够证得无生法忍,这就是顿超。无生法忍在最低的境界来说,也是圆教初住菩萨,严格的来讲,这是七地以上才证无生法忍的。可见得她这个地位是没有经次第,一下就提升到这么高。底下说了,「且无生忍位,在别地圆住」,别教是初地,圆教是初住,「别教凡夫,经无数劫,方至此位」。要想证得这个地位,通常我们一般讲,要经过两个阿僧祇劫之后才能证得,这是讲凡夫要证到这个果位。她也是凡夫,她突然之间就证得这个果位,这是怎么一回事情?底下讲,「唯有圆人,即生可入」。可见得这个听教的人他是圆顿种性,他是这种根性,所以一听他就开悟,一开悟他就契入,就入了这个境界,入就是证。

  什么叫做悟?什么叫做入?悟是明白了,完全了解了,明白了,这叫开悟。入是把这个道理、这个方法立刻就变成自己的生活行持,就真正得到受用,这叫入。有人悟是悟了,但是自己得不到受用,自己还是凡夫,还是苦恼,那就是虽悟不入。佛法贵是贵在要契入。我们今天也特别强调这一点,所以劝大家念《无量寿经》。念《无量寿经》要入阿弥陀佛的境界,怎么入法?就是把《无量寿经》讲的道理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无量寿经》的教训变成我们生活行为,那就入了。如果理论方法都懂了,我们做不到,那是只悟不入,这个没有什么大用处,得不到真正受用。真正悟入,现在一定离苦得乐,马上自己生活就改变,确实改变,命就转了,立刻就转,将来决定生净土。这才是真正学佛。一定要把理论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这个重要!

  我们在一切经里面,选择《无量寿经》也是很有道理的。《无量寿经》是一切诸佛所提倡的,这是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是《无量寿经》分量不多,它所讲的是面面都周到,这个很难得。比如《金刚经》,《金刚经》完全是理,明理可以,怎么样应用在生活上?这个没有讲,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拿那个做根据就很难。《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怎么样孝顺父母、怎么样尊敬师长、怎么样跟社会大众相处,它统统讲得很清楚,这是非常之难得。尤其是当然它讲得很多,几乎一大半的经典上这些都讲到,专门密集的来讲处事待人接物这些教训的,是三十三章到三十七章,这五章是全讲这个。所以我们今天早晚课,早课我们念四十八愿,晚课我们就念后面这五章。念后面五章就是希望都能够应用到生活上,我们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有个依据,遵照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的教训来做。读四十八愿,希望我们的想法、看法跟阿弥陀佛相同,我们的心、愿与佛相同,我们的解、行与佛相同,这个叫契入。

  经文不长,容易!讲一遍也容易,读一遍也容易,做都不难。如果是其他的大经,像《华严》是好,方法说的也很多,比《无量寿经》还多,理论讲得还详细,但是经太大了。太大了受持就不方便,没有这一卷经来的方便,所以,特别选这部经。尤其我们目的要求生西方净土,这是西方净土最主要的一部经典,所以有许多的理由选择这部经,而不选择其他经典。

  「若将结益判教」,结是总结,益是利益,就总结、利益上来说、来判教,「偏圆,最为明显」,它是圆教,它不是全圆,它是偏圆。它不是纯圆,纯圆是《法华》,全圆是《华严》。给诸位说,《无量寿经》是纯圆、是全圆,这个地方为什么偏了?因为它讲的东西偏重在净土的理论、方法、因果,并不是把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做整个介绍,整个的介绍是《无量寿经》。像这个经上没有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就是不圆满,《无量寿经》里面讲的有理论,讲的有三辈往生,有往生正因。此地讲的是三辈九品,这跟《无量寿经》讲的一样,但是《无量寿经》讲的简略,这里讲的详细。虽然讲的详细,但是它讲的并不是完全圆满,圆满的是在《无量寿经》,这个可以做为《无量寿经》之补充,做为补充读本。「是故今文就益定之,是顿非渐」,从它的利益来讲它是顿教。

  「题称佛说,简异四人」,佛法是非常开明的,是有极大的包容性的,它不自私。不是说佛经,只有佛说的才叫佛经,别人说的就不可以称佛经吗?佛说可以,只要你跟佛说的宗旨、理论、依据相同,佛都承认,你说的跟我说的一样,这就是佛经。所以,佛经是五种人说,有佛说的,佛自己说的,有弟子说的,佛的学生说的,有诸天说的,有仙人说的,还有变化人说的。这么多人都可以说,但是那些人说的经要得到佛的同意,都算是佛说的。但佛现在也不在世,如果这些人说了,谁给他证明它是佛经?佛不在世,就有所谓法印,法印是讲原理原则的,原理原则跟佛讲的相同都可以称之为佛经。小乘有三个原则,无我、无常、涅盘,如果不违背这个原理,这些人说的我们都可以称它为经,跟佛说的宗旨没有两样。大乘经典就是实相,符合实相我们都可以承认这是佛经,不一定要佛说。你看在我们中国,《六祖坛经》不是佛说的,是惠能大师说的。惠能是中国人,没到印度去过。他的承传是五祖忍和尚传给他的,五祖忍和尚也是中国人,也不是印度高僧传给他的。他说的,我们中国大乘各宗各派的祖师大德都承认可以称之为经,为什么?他老人家所讲的,跟佛在大乘经上所讲的宗旨决定不违背。这就是个例子。

  本经经题上冠上「佛说」,加上这个字是佛亲口说的,不是其他四种人说。其他四种人说,经题上不可以加上佛说,加上「佛说」的话一定是佛自己说的。这是在经典题目上冠「佛说」两个字,是有它的原则的,这是佛亲口说的。另外就是正宗分,正宗分第一句话是佛讲的,通常像这样的经典冠「佛说」。如果正宗分上,虽然是佛说的,正宗分第一句话不是佛说的,在经典上就不冠这个字。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上面不冠佛说,这都是佛跟弟子一问一答,第一句话不是佛说的。如果第一句话是佛说的,这个经典通常经题上要冠上「佛说」,使我们一看就了解这个经是佛亲口所说的。

  往下我们就讲到经文了。好,我们休息几分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十六集)  1990/12  台湾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16

  我们这个讲堂是长年讲经的道场,所以有许多地方可以省略的。像这个经开三分,序、正、流通,每一部经都一样的,这个也可以不必说了。我们看经文,八十六面倒数第二行:

  【如是。】

  八十七面倒数第二行:

  【我闻。】

  经的一开端,『如是我闻』,这个地方注解里面有几句话很好,我们看注解。「如是者,诸法实相,古今不异,名如,如理而说,为是,决定可信,故云如是。」一部经的序分,可以分成两部分,前面一部分叫证信序,后面一部分是发起序。证信序可以说是每一部经都相同,发起序则不然,发起序是每一部经有它特别的因缘,特别的因缘那是说明这部经的发起,是部部经都不相同。「如是」这两个字涵义非常深广,这个地方只用两句话,解释得非常精当,这个很难得。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永远不会变,这个叫「如」。佛讲一切经就是把一切法的真相为我们说明,所以佛说什么?佛就是说的「如」,深说、广说,无有一法不如,长说、短说,总不出这个范围之外。所以,佛讲经是如理而说,这就叫「是」。

  实相如理而说这是我们决定能够信得过的,所以这两个字在证信里面把它摆在第一,叫「信成就」。佛法如果我们不相信就无法接受,不仅仅是净土宗强调的三个条件,信、愿、行,所有一切大小乘经论,你不信决定得不到受用。所以,一分诚信就得一分利益,十分诚信就得十分的利益。要晓得佛菩萨讲的是诸法实相,一切诸法的真实相,几个人知道?我们今天展开经典,还要批判它、批评它,我的想法、我的看法,这怎么办?这没法子!我的看法、我的想法都不是诸法的真相,来批评诸法真相,这没法子,这是佛经上讲的「一阐提」。一阐提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没有善根,不能接受圣人的教诲,没善根。所以这是信成就。

  八十七面第四行有几句话也很好,我们从第二句看起。「唯圆初心,即了诸法一一中实,当处皆如,称此而谈,无非曰是。」大乘佛法里面,最难得的是圆顿根性。圆顿根性从哪里来的?当然要讲到根本,是过去生中总是多生多劫修学这个法门,这一生遇到圆顿的经论,一接触就心开意解,自然就生欢喜心。这是过去世的善根深厚,这是基本的因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其次,就是遇到圆顿的缘分,遇到圆顿的教学,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薰习,圆顿根机现前,於是乎能够接受这个法门,这样的情形也不少,也相当之多。我们在中国历史上许多祖师大德,实在讲,在经教里面经过多少年之后豁然开悟,入到这个法门,就是根性成熟了。要不是这个原因,那就相当之难。

  哪个人不希望自己是圆顿根性?能有这一念,有这个意念,都是过去世有善根。现在我们圆不过来,也顿不起来,那方法就要对圆顿的经典多下功夫,在助缘上加强。有个若干年后,也就变成真的,见解、思想就圆融了,不会再执著,不会再去钻牛角尖,这思想就开了。心开意解,圆融贯通,这要靠大乘圆顿经教的薰习,这些经教在中国最普遍的就是《华严》、《法华》、《楞严》、《圆觉》,像我们净宗《无量寿经》都是属於圆顿大法。这是圆教初心可贵,他一接触他就明了,就不怀疑,就能够接受,逐渐体会到,一切诸法没有一法不如,法法皆如,法法皆是,这种思想、见解非常可贵。虽然距离佛还很远,但是与佛相应,与佛接近。怕的是你不肯学,愈学愈接近,而且接近的速度是加速度的往前进,所以是非常之可贵。最难的就是他的疑虑重重,听到这个说法,「我不以为然,这个人是这个说法,那个是那个说法」,这就困难了,他的障碍太多。简单就跟诸位介绍到此地。

  下面这一句「我闻」,我闻是「闻成就」,不但是闻成就而且是表师承。佛法跟中国古时候的教学都重视师承,不但是儒家、道家,就是社会上做工艺的,做个泥水匠、做个木匠在从前都有师承,你是跟什么人学的。都是做学徒出身,都有老师,真正接受老师的指导。此地也表这个意思,注解里面,「亲承有在」这句就是讲的师承。经上这个「我」是阿难尊者自称。佛当年只有说经,佛说,佛没有著作,佛没有写一部经留给后世,佛没有,是佛说的。谁去把它编辑、记录成文字流传於后世?是阿难尊者的事情。所以「我」是阿难尊者自称。闻是亲闻佛说,不是辗转闻,不是听说的,是自己亲自听佛所讲的。这个话都是为我们作证,决定可信。

  第三句就是:

  【一时。】

  经文开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这是属於六种成就之一,为我们证信。『一时』这两个字在八十九面,这是说经之时。阿难尊者,我们晓得经典上记载他是多闻第一,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经,他全部听到,一部都没有漏掉。可是经上跟我们说,阿难尊者是佛堂兄弟里面最小的,他们堂兄弟一共是八个人,堂兄弟排行,释迦牟尼佛是老大,阿难最小。阿难是佛成道那一天出生的,二十岁之后才跟佛出家,做佛的侍者。佛讲经已经讲了二十年了,前面二十年所讲的经他没有听到,怎么能说四十九年所说的经他统统听到了?他出家,跟释迦牟尼佛提了一个条件:你从前二十年所讲的经,你要讲一遍给我听,我才跟你出家,你不讲给我听,我不跟你出家。佛就答应了,从前所讲的经都给他说一遍。同时佛没有说的,还有他的学长,同学当中有学长听到的,也给他说。所以说佛一生讲经,阿难听得最圆满,阿难的记忆力最好,几乎像现在的录音机一样,听一遍之后永远不会忘记。这是博闻强记,是佛弟子当中非常稀有的。

  因此佛灭度之后,同学们就著急了,佛一生讲这么多经典,如果不流传后世就太可惜了。於是就请阿难升座,把佛所讲的经重复讲一遍。一面讲,底下的同学就记载、就记录,整理成书。第一次集结的时候,是五百阿罗汉,这五百个人都是亲听佛说经的。现在阿难升座重复讲,复讲,五百阿罗汉个个点头,「阿难讲得不错,佛是这么说的」,才可以记录下来;要有一个人不同意,这一句就不能记录。不像现在,多数通过就可以了。集结佛经的时候,一个人觉得有问题,这一句就不能够记录下来。为了是取信於后人,使后来的人对於经典的可靠性,换句话讲,有百分之百的可靠性,一点怀疑都没有。所以,参与集结的人,一个人反对都不可以。这是说明佛经集结的严肃、严格。

  佛在什么地方讲?什么时候讲?阿难当然也很清楚。为什么不记录下来佛是在某年某月某日,处所是讲得很清楚,记载很清楚,唯独时间含糊笼统,说一时?我在最初读佛经的时候,对这一句很不服气,为什么不把它记载清楚?虽然看到古人注解里面也有很多解释这两个字,说当年佛在世的时候,印度没有统一。没有统一,它是个部落民族,就像我们中国周朝,周朝的时候没有统一。周朝时候有八百诸侯,就是八百多个国家。我们读《论语》、读《孟子》,大国方圆一百里,方圆一百里就是大国,小国二、三十里,小乡村,它里头有个酋长,他就是国王,那就是一国。因此言语不统一、文字不统一、度量衡也不统一、历法也不统一。中国到夏商周,说老实话是历法统一了,虽然诸侯地位都平等,诸侯当中推举一个德高望重做为领袖,我们大家用他的历法,所以这个叫「颁正朔」。在从前什么是归附於我?你用我的历法,就是我的属国。在印度没有这样,印度的历法很乱,因此记载年月日时的确是不方便,每一个小国家都有它不同的历法,这是一个原因。这个原因实在讲这是就事上说的,依旧很难服人。

  最后我们看到,要从理上讲这就正确的。理上说,就是在这一段注解末后这几句话,在八十九面倒数第二行,我们从当中看起。「但是众生机熟,佛应说经,机应合一之时,亦是谛智合一时也,故云一时。」这个说法我们看到就没有问题了,这个说法非常正确。众生机缘成熟,佛这个时候说就恰到好处,机缘成熟,他能接受,听了会开悟、会证果。缘不成熟,你给他说了没有用处,纵然他相信、理解,他不肯修行,他觉得这个对他还不需要,缘不成熟。所以这是师资道合、感应道交的这个时候,众生有感,佛就有应,这个说法是很圆满的。同时时间观念是假的,不是真的,是个抽象的概念,绝对不是个实体。我们地球上时间观念的产生,是因为地球自转一周,一面向著太阳,一面背著太阳,这样一个白天一个晚上,从这个观念上产生时间的观念。如果我们是离开地球,这个现象没有了,时间观念也没有了。所以现在人到了太空,太空当中就没有时间观念。

  同时每一个星球,如果像这种观念产生时间观念,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像月亮,月亮自转一周跟它绕地球公转一周时间是相同的,所以月亮里面一天,实际上就是一个月,一个白天一个晚上,那个长短就是一个月。每个星球自转的速度都不相同,即使在地球上,我们时间观念说一个白天一个晚上叫一画夜,这个时间也不相同,为什么?你到南北极,半年出太阳,半年是天黑,那么南北极的一画夜就是一年。这是在我们地球上,没有离开地球,时间观念就不相同,就不一样。如果认定白天晚上,这个差距就太大了。现在由於交通发达,不像从前,交通发达,我们很短的时间就可以绕地球一周。现在大家晓得每个地方时间不一样,就有时差的观念了。在从前时差没有人懂,怎样会有时差?现在知道有时差,确实是存在。这些都不是事实,都是抽象观念上产生的,有这个事,但是不是事实,不是真实的。

  所以,「一时」如果真讲,我们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一心。一是真的,一心是能感,一真是能应,感应道交。因此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读到「药王菩萨品」的时候,他老人家就入定了。在定中他到灵鹫山去了,释迦牟尼佛还在那里讲《法华经》,他还听了一座。回来,出了定之后告诉人,灵山一会现在还没散,还没散场。这桩事情被现代科学家证实了,如果时光能够倒流,过去的统统存在。因此,真正得定的人可以到过去世,也可以进入未来世。过去未来他都知道,他怎么知道?确实这不是假的。我们之所以看不到过去,更看不到未来,就像看电影,我们看银幕,银幕一幕一幕过去,很近的还有点印象,远了印象就模糊了,未来的完全不知道。有定功的人他不是看银幕,他是看底片,底片一看,前后统统都看到了,全部都看到。就彷佛是这么一种情形一样。

  所以,经上用「一时」,是活活泼泼。我们功夫到相当程度,诸佛菩萨无论是什么样的法会,我们都有机缘参加。如果一定说某年某月某日,过去了我们怎么能参加?像智者大师参加灵鹫山法华一会,智者大师去释迦牟尼佛差不多将近一千五百年,一千五百年前那个法会你怎么能参加?定功上可以参加。正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甚深禅定里面,可以参与释迦牟尼佛的华严法会。所以得了定,时空界限就打破了。我们今天讲四度空间,四度空间是加上时间,这是可以解释佛法的,佛法到底是多少度空间?无限度。这是我们看起来不可思议。

  底下一个字是:

  【佛。】

  『佛』是说法之人,所以这个题上讲「明化主」,在九十面。「明」是说明教化的主人,就是老师。此地,佛就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前面跟诸位说明,佛的德号就是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宗旨。诸佛菩萨统统没有名号,名号是因众生根机建立的,不是自己想起什么名字,是因为众生的根机。从这个地方我们肯定、认识佛教绝对不是宗教,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我们称释迦牟尼佛称「本师」,本师是根本的老师,就是创教的老师,创办这个教育的老师。正如同我们中国从前念书人,尊称孔老夫子为大成至圣先师,称先师都是称孔老夫子。接受佛陀教育的,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我们自称为弟子,弟子是学生。所以我们跟释迦牟尼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这个要搞清楚。所有的菩萨是我们的学长,菩萨都是佛的学生,早期的学生。我们是后期的学生,我们跟菩萨是前后同学,同一个老师,这些关系要搞清楚。

  我们今天看到出家人称和尚,实在讲太恭敬了,恭敬过了头,称错了。和尚不能随便称,普通称法师可以,和尚是什么?直接教导我的这个老师,称和尚。和尚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像现在大学里面称指导教授,他跟我关系非常密切,他负责真正教导我的,我才称他作和尚。像一个学校,学校老师很多,几百个老师,真正上我课的只有几个老师。但是那是我们学校老师,我们都要尊重他,直接授课的老师,这不一样。所以,在佛门里面称呼有和尚、有阿闍黎,和尚是直接教导我的,是教导我的,是负责任教导我的。一个寺院在从前就是一个学校,佛教的学校,和尚就等於现在我们讲的校长,他要负整个教育责任。阿闍黎好比是教员,教员是执行教学任务的。整个教学的规划、教学的设计、教学的方针是校长订的,谁教你?校长教的,那些人是帮助校长来执行他的教育计划而已。所以和尚只有一个,没有那么多。我们现在看到剃了头都叫和尚,这还得了!这是佛学普通的常识,我们要知道。从这个称呼上来看,在宗教里头没有这个称呼,没有这些关系,它的确是教育、是教学。我们把它认清楚,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

  佛在此地是「主成就」。这个法会里面,讲经说法教学的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主讲人。

  【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这是处所,经上常常用一个『在』字,它不用「住」,住、在有差别。「在」此地注解的是「暂时曰在,久停曰住」。佛经上都说佛在某个地方,没有说佛住某个地方。如果说佛一住,那就不能叫出家,为什么?住一定有家,你家住在哪里?他出家,没有家了,没有家没地方住。没地方住,你现在在哪里?在跟住就有差别,就不一样。一出家,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我们的家,这个家就太大了。所以这时候就不能说住,你在什么地方。从前皇帝,皇帝他是以一个国就是他的家,国家,国就是他的家。皇帝在什么地方没有说住的,叫「行在」,他现在行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他没有离开家。譬如说你在家里,你从这个房间到那个房间,你住在哪里?不能说住,你在哪里?我在房间、我在客厅、我在厨房,用在;不能说我住客厅、我住厨房,不能这么说法。皇帝以国为家,就不能说你住哪个地方,说在哪个地方。佛是以尽虚空遍法界为家,当然更不能说住哪里。这是文字上的涵义,我们要知道。要晓得这是佛在灵鹫山讲的,这些地方我们也不要多说,他的注解也注得很清楚。

  注解后面有几句话,我们念一念,这是值得我们做参考的。在九十二面倒数第五行,从第二句看起。「凡圣各各有能住之法」,这个讲到在跟住,凡夫圣人,这个住是你心里安住在哪里?你心住在什么地方?「且如比丘修戒定慧,乃以天梵圣住,住於房舍,若破戒,则以地狱畜生住於房舍。」这个房舍是个比喻话,不是真的。此地我们要留意的,就是要检点、要反省,我们自己的心到底住在哪里?说住在哪里,就是你心里头常常记念著、牵挂著的那个,那就是你心住在那个地方。如果你的心念念都是戒定慧,好!你是住在佛法上。勤修戒定慧,断灭贪瞋痴,这个好!假如你的心念念都是在贪瞋痴,那你就是住在贪瞋痴上。住在戒定慧,果报是人天;如果心里面一天到晚想的都是贪瞋痴,果报在三途,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你心想什么它就变什么,你想的力量愈强,转变也就愈快。「如能修一心三观,则所住处即空假中,岂非楞严为能住法。」这是讲大乘菩萨住,住在三止三观上;人天、小乘住戒定慧。「初心尚尔,如何果佛,唯论身住,推之,若我侪能精持佛号专修净业,当处无非极乐净土矣。」末后这句话重要。晓得这个道理,我们心里面一天到晚忆佛念佛,那我们住在哪里?我们住极乐世界。人虽然没到极乐世界,心已经住极乐世界,心住极乐世界,哪有不生极乐世界的道理?这个很重要。所以,於这个世出世间法千万不要挂念。

  我自己最近这十年来,实在讲常常往外面跑,对我自己修学有很大的利益,利益在什么地方?没有住处。这里住两个月,赶紧收拾行李又要走了,最长两个月,回台湾住最长两个月,两个月就要走了,没有住处。在美国,我们经常去讲经的地方有十几个,遍及全美东南西北。美国我们净宗学会就有十一个,每一个会我都要去给他们讲净土法门。现在地方太多了,如果说每个地方每一年都要去一次,平均一个地方住十天,我一年的三百六十天就没有了。所以现在有很多地方三年才轮到一次,去住一个月,每个地方住一个月,三年轮到一次。这十几年,对於住的观念没有了、家的观念没有了,哪儿是家?没有,过两天又走了,都在旅行。所以到娑婆世界来旅行,老家在哪里?老家在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还不是老家,为什么?到了极乐世界又到十方世界去旅行了,永远没住,永远没有一个住处。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确实尽虚空遍法界不断的去旅行,把住的观念打掉了。这个东西是烦恼,执著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是我的家,对它产生感情,产生贪恋,对於你解脱都是很大的妨碍。每天在外面旅行确实有很大的好处。最重要的是心地的安住,二六时中不离开名号,时时刻刻想念著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个好。

  再看下面一句,「众成就」,在九十五面。

  【与大比丘众。】

  灵鹫山我也不解释了,王舍城、灵鹫山都不必解释了。九十五页『与大比丘众』,我们看解释,这段我们要特别留意,要认真的学习。「与者共义」,就是与大家共处。「一处」,这是处所,在一个处所,「一时」是同一个时间,不是前后相差,同一个时间,「一心,一戒」,一心是见和同解,我们这一个道场大家在一起修一个法门。譬如我们这个道场是念佛法门,我们依据《无量寿经》,净土虽然是五经一论,如果这个地方,我们依据《无量寿经》,他依据《观无量寿经》,就会打架,同是净土法门也不行。净土五经一论,六部经论就要开六个道场,这六个道场不能合在一起,合在一起会打架,为什么?见解不相同,会有争论。决定是依一部,见解才相同,大家没话说,一起都得要遵守。所以,同是修净土的道场,我这个道场是依《无量寿经》,他那个道场是依《阿弥陀经》,那个道场是依《观无量寿经》,这可以,都能成就。成就没有高下,决定是平等的。但是不能合在一起,合一起决定是有麻烦。如果这个念佛,那个参禅,那个念咒,那麻烦更大了,那是决定不能成就的,这是诸位同修要知道。

  中国自古以来,每个道场有他道场的学风、道风,所以他都有成就。学风就是依据经论,道风是修行方法,必须完全相同,才真正是志同道合,才是好同参,同参道友。我们今天修学环境最难的就是找不到这样的场所,自己想修学的场所不容易找到。道场虽然是多,但是要讲到道风、学风都没有。现在许多道场,我们看到很多住众,各人修各人的,大家在一块共修是什么时候?就是早晚两堂功课。两堂功课是漠不关心,实在讲对於修学几乎毫不相干。所以,道场里面意见就多,甚至於派系很多。几个人一派,他弄几个信徒他那一派,彼此互相斗争,互相摩擦,斗争坚固!这个都不叫道场,如果叫道场的话,斗来斗去将来都是三恶道,那是修三恶道的道场,不是佛菩萨的道场。在那里修什么?修贪瞋痴,将来果报是地狱、饿鬼、畜生。这是大错特错!

  一心、一戒,戒就是生活的规律,统统要遵守,生活规范。「一道,一见,一解脱」,道是方法,见是理论,见解、理论,解脱是自在,「等」,等字就多了,这是略举几种。「皆一」,统统要遵守的,「故名共也」,这才叫共。佛给我们制定基本的戒条,大众在一块共处的基本的戒条是六和敬。五戒、十戒、沙弥戒、比丘戒是自己遵守的,不是要求大家遵守的,每个人自己要拿这个戒条来约束自己;与大众在一块相处的基本的戒条是六和敬。四个人在一起共修,四个人以上,能够修六和敬,这叫僧团。所以,僧团就是佛弟子共住的团体。这样的团体,十方诸佛护念,一切龙天护法鬼神都拥护。为什么?那是名符其实的道场,是佛菩萨的道场,至尊至贵,在一切世出世间法里头极为尊贵。所以,破坏这个僧团罪过是阿鼻地狱。

  但是现在,就是两个人住在一块,意见都不相同。四个人住在一块,意见、见解相同的,我学佛这么多年没见过,中国、外国从来没见过。六和敬的僧团没有了,这不得了!我们台湾,说老实话,出现一个六和敬的僧团,我们宝岛就有福了,为什么?诸佛菩萨护念,龙天护持,这块土地上决定不遭难。为什么不能修六和敬?就是自己的利益不肯放弃,自私自利,这就没法子了。找到四个人真正能够把自私自利舍弃,我们来为两千万同胞祈福,发这样心的人都没有。还说发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嘴皮上度,心里不度。难!实在是难,几个人肯发心?所以六和敬是基本戒条,真佛弟子;不能守六和敬,说老实话不是佛弟子。自称为佛弟子,是你自称,佛菩萨不承认,龙天鬼神也不承认。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

  六和敬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前面两条,第一个就是见解、思想要相同,真正是志同道合。第二个「戒和同修」,就是生活有秩序、有规范。大家在一块总要有个规矩,这个规矩可以自己订,就是我们佛门讲的清规。清规是戒律的现代化、是戒律的本地化,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这个场所、这个处所,处在这个环境当中,我们应当怎样做法?本著佛教给我们的精神、原则,至於怎么做法细节我们自己可以来订,订了之后大家要遵守。所以,每个寺庙有每个寺庙的规矩,「常住公约」那就是本地化、现代化的清规,都是遵守戒律的精神。

  「身同住」,同住,一个人一个寮房不叫同住,一个人一个房间不叫同住。同住是什么?像军队一样睡通铺,那是同住。一个人睡一个房间,修行很难成就,为什么?我们烦恼习气非常重,人多的时候我们得很规矩,像个样子。没有人看见时候就放肆了,毛病都出来了,没人看到。晚上睡觉睡通铺,还是一个看著一个,你睡觉也得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不可以乱动,能收得到效果。所以,军队一定要睡通铺,不睡通铺就会造反。在军队是一个班一个单位,十几个人一个通铺,班长带著,他就不会造反。学生,像我们从前在学校念书,抗战期间我们都睡通铺,一个老师带著,好管。一个人一个房间会造反。出家人也是如此,一个人一个房间绝对道修不成,他在人面前是一个样子,背后又是一个样子。所以在大陆上从前道场都是睡通铺的,没有房间的。房间是老修行,六十岁以上,行动迟缓,动作比较慢,跟不上大众了,这样的人可以睡一个房间。还有执事退休的,替常住服务很多年的,像方丈、住持、当家师、知客师,他们负有责任的,他们有一个房间。清众都是要睡通铺的,清众是真正修行人。同住是这个意思,要不把它搞清楚,往往都弄错了。现在寺庙有钱,盖得很大,里面寮房很多,都还有卫生设备,有套房,一个人住一间,要想往生很难,很不容易;要想得定不容易,成就三昧很困难,这是讲真话。那样的生活要能成就,是佛菩萨再来的,不是我们凡夫修成的,佛菩萨再来的。

  「口无诤」,大家彼此在一块决定没有诤论。「意同悦」,法喜充满。「利同均」,四事供养大家是平等的,很难做到。好,我们下课。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十七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17

  请掀开经本,九十八页,倒数第二行:

  【千二百五十人俱。】

  这个是「众成就」。前面介绍过这个法会时间、处所、主讲,这个地方介绍听众。此地一千二百五十人是世尊的常随弟子,几乎一生都没有离开释迦牟尼佛,所以在每部经的前面都会把他们列入其中。这个一千二百五十人怎么来的,注解里面有说明,不必多介绍。这些是声闻众,也就是我们讲的小乘弟子。下面这是菩萨众:

  【菩萨三万二千人。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这里有个错字,「法王子」,他这里写成「五」,法五子,这个「五」是个「王」字,法王子。

  声闻众一定是出家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出家人,菩萨众不一定出家,在家众就很多。像在我们中国示现的四大菩萨,只有地藏菩萨示现出家相,其余的像观音、文殊、普贤都现的是在家相。所以菩萨众里面,在家的多。菩萨众的上首是文殊师利菩萨,这是代表智慧第一。本经,声闻众里头没有列上首,只有菩萨里面列了一个上首,这是因为这部经发起的因缘非常特殊。

  通序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是别序,就是发起序。我们看一百页第一行。发起序里面有两段,第一段是「对辨不同」。对辨不同里面又分两小段,第一段是「泛举差别」,第二段是「正显今经」。发起是讲这部经,本经的因缘。通序几乎所有一切经大致上都相同的,发起序是每一会不一样,都有它特殊的因缘。我们看本经的因缘,在这一面的第二段,「正显今经」。「今经正以杀父,以为发起」,所以这个发起非常的特殊,阿闍世王杀父害母,因缘从这个地方起。「何故举此逆事为发起耶,为彰此界极恶,令人厌弃,亲所生子,犹尚危害,即欲令人同欣净土。」这是发起的意义之所在。实在讲在古时候这种违逆之事有,自古以来就有,但是总是少数。在近代的社会里面,我们看到不孝、违逆的事情就太多了,简直不能算是新闻,到处都有。

  在古时候,过去李老师给我们讲一桩事情。不晓得是哪个朝代,我也记不得了,他讲的时候是讲得很清楚,时间太久了记忆很模糊了。他说在古时候,有个地方,儿子不孝杀了父亲。这是一桩大事,所以地方官吏呈报到朝廷,皇帝下命令,把这个省,就是相当於现在的省长记大过。县长撤职处分,你这个县怎么会出这样一个不孝的人?不但县长受撤职处分,从前县都有城墙,城墙拆掉一个角,皇帝下命令城墙拆掉一个角。这个意思表示,你们这个地方出了这么一个坏人,是整个地方上的羞辱。从前对这种逆伦的事情看得多么严重!不像现在,现在甚至於发生这样的事情,报纸都不愿意报导,太多了,报不胜报。从前少,现在多。在古时候,说儿女不孝,父母请求官府治他的罪,只要一告状,政府不要审判,就治罪。父母对儿女爱护是无微不至,父母不要这个儿女了,这个人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在民国初年,我们法律上还有亲权处置这个条文。亲权就是父母,父母说我儿女不孝,告到县官那里,请县官把我这个儿子枪毙掉。不要审问,拉去就枪毙。所以那时候儿女对父母不敢不孝。这个法律好像是在民国二十几年废除的。过去对这种事情看得很重。

  从亲生儿女都犯这种大逆不道,可见得这个世界确实像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五浊恶世。使我们对於这个世界没有留恋心理,令人厌弃,不希望在这个世界住,向往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绝对没有这些恶事,不但没有恶事,就是恶名都听不到,哪里还有恶事?这样殊胜美好的一个处所,我们为什么不去?何必留在这个地方受罪?这是以阿闍世王的逆行为发起的大意。实在这个发起的因缘也是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看底下这段文。「下韦提希,愿为我说无忧恼处,不乐阎浮提浊恶世」,这个「下」是讲下面经文。韦提希夫人是阿闍世王的母亲,连母亲都厌弃儿子,厌弃这个世界,求佛给她说一个无忧无恼之处,她想到那里去往生。「发起因缘,大叵思议,逆罪本是无间狱因」,这是五逆之罪,果报在无间地狱,「随因趣果,沈阿鼻狱中,受极重苦,至轻须一大劫」。这个几句话我们也要记住,五逆罪造作之后必定堕地狱。地狱罪苦之事,大家念《地藏经》就知道了,《地藏经》可以说是广说地狱里面的情形、状况。在地狱受罪要受多久?最轻的罪是一大劫,时间太长了,非常可怕。佛在《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讲六道轮回,对於地狱这一段讲得特别详细,几乎占六道文字里面的一半。为什么说得这么详细?就是叫你要真正了解,千万不能造地狱罪业,地狱容易进去,不容易出来。这个苦是极重,我们无法想像,时间太长,非常可怕。

  「今为净土作发起缘,匪惟韦提希叵思议,即阿闍世亦叵思议也。」是以这种因缘来发起这个经,所以净土经也称为不思议经,小本《弥陀经》里面,题目就讲的很清楚。跟《华严》没有两样,《华严》称为不思议经,我们中国人一般称它为大不思议经。「具见逆事能用,即是性恶法门,性恶融通,任运摄得性善,由性恶而起修恶,甚之为地狱因,能用之为法门,转而为净土种,岂非自性中本具之德耶。」实在说,阿闍世王要不杀父害母,佛就不会讲这部经,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认识也就不会圆满。再说个老实话,他的母亲也不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许还要轮回多少劫都不一定。儿子一杀父害母,母亲反而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这个不可思议的因缘。是一桩恶事,结果变成极好之事,结果非常之圆满。

  可见得善与恶的确是很难讲,必须要看结果。善的因,如果得的恶果,这个善就不是真善。恶的因得极善之果,阿闍世王的功德很大。你看叫他母亲一生成佛,伺候他母亲的五百宫女,也都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度了这么多人;经典流传到后世,不晓得度了多少人。他这一念恶,反而叫这么多人成就了,这个不可思议。所以他到临终的时候后悔,忏悔往生,生上品中生,是满有道理的。所以,善与恶要看后果,要用智慧的眼光去观察。在中国,几乎每个人都晓得岳飞是个民族英雄,不幸被秦桧害死。自古以来对於秦桧就是恨之入骨,这么一个坏人。实际上,他两个人的功德都相等,怎么说相等?岳飞是教给我们应当要效法他尽忠报国,要学他。秦桧做的样子,是叫我们人不要学他,学他那个样子是遗臭万年。一个正面教,一个反面教,两个都是好老师,都是功德无量。这就是看后果,后果对於社会有深远教化力,有正面的影响力,这是功劳,这是功德。我们从佛法这个观点上看,跟世间人看法就不相同,晓得它确实对后人教化产生了正面的影响。阿闍世王这个情形也是如此。

  所以,善与恶都是从真如本性起的,就看我们怎么用法。恶用,那就是果报在阿鼻地狱;善用,成佛作祖。由此可知,我们现在生活当中有顺境、有逆境,我们所遇到的一些人有好人、有恶人,好人固然好,恶人也不坏,顺境固然好,逆境也好,就看你怎么样运用,你要会用,顺、逆都是增上缘。就跟《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有善、有恶,都是真正的大善知识,都能够帮助你成就无上菩提。也正证明了蕅益大师所说的,境缘无好丑,好丑在自己的心,不在外境。自己的心纯善,善良,所有的一切境界都善,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反省的。唯有从这个地方真正觉悟,我们心才会清净,才会平等,不管与什么人相处,与什么环境相处,都能得到清净自在,修行的功夫都能够得力。他是把它转变成法门,转而为净土种,说岂非自性中本具之德。

  「今之逆事,其种子即是性具之缘因佛性。」这是讲韦提希夫人,她遇到这个事情,使自己真正觉悟这个世间无常,这个世间险恶,她悟到这个事情。这是智慧,这是觉悟。不遇到这个事情她不觉悟,遇到这个事情,她觉悟了,这是缘因佛性。缘是什么?过去生中的修行,就是过去生中的善根,与佛结的缘。现在受这个境界的影响,把无始劫的佛法种子激发出来。「造逆心即是性具之了因佛性」,了因是明了,一看这个事情完全明了,世出世间法的真相,一接触明了了,明了是智慧。缘因是过去生中的种子,我们一般讲善根。「而正因佛性,终日不变,终日随缘,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正因就是本性,就是佛性。缘因、了因、正因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三因佛性」。我们对於这个世间要能够很冷静的观察,实在讲,时时处处都能够启发我们的觉性。

  我在上个星期参观中央研究院,看甲骨,董作宾先生室。董先生从前有个好朋友,严一萍先生,跟董先生在一起研究甲骨文的,他是台大的教授。我就问起现在这边主持的负责人,他就告诉我,他说严先生五年前就过世了。我都不晓得,严一萍跟我很熟。以后他开了一家书店,艺文印书馆,我们中国古书是他家最初印,我第一次看十三经、二十五史就是他家印的。我到他那里去买书,跟他很熟。开书店赚了钱,在最初大概十年当中赚了很多钱。赚了钱,他学校的事情他就不做了,他把教授辞掉,专门做生意。大概在十年当中他买了五十栋房子,租给人家收租,那时候房子便宜,现在还得了。以后专门搞房地产。我跟他二十年没见面了,在我想一、两百栋房子是一定有的,可惜他没有寿命,死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财产不晓得多少亿了,开书店赚钱就买房子。我这么多年没见他,没想到他五年前就死了,这是人事无常。有钱不晓得做好事,那么多财产,死了以后一分钱也带不走,一栋房子也拿不去,还得随业流转,很可怜!

  我那个时候刚刚开始学佛,有一天他跟我谈起来,他说佛经,《金刚经》我看过。我说怎么样?「没什么意思,像两桶水倒过来倒过去,重重复复。」大学名教授!我听了直好笑,愚痴颠倒。像这些事情常常看到应当是常常要觉悟,常常要提醒自己,世法无常。能有觉悟,我们修行的信心、愿心就会坚固,就会认真!

  这底下几句话很重要,「苟能全性起於顺修,则缘了二因,成为福智庄严,是故行人成佛,而有相好无边,智慧无边」,这个几句话很重要。要顺性起修,性是什么?性是清净、平等、大慈大悲,这是我们要记取、要修学的。清净心中没有一丝毫的染污,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顺性修缘因、了因,缘因是多生多劫的善根,了因是现前的智慧明了,也可以说觉性。我们现在讲某人悟性很高、警觉心很高,觉性现在人讲警觉性高,他不迷,这是了因。修成功之后,就变成相好无边,相好无边是缘因变的;智慧无边是了因变成的,全是性德自在现前。「从全性起於逆修,则缘了二因,成为罪蠢庄严,是故众生堕狱,无论狱之大小,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所有苦具,自然而至,此皆叵思议之恶庄严,不从外来,亦自性之本具也,故曰无法不具,无法不造。」可见得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是自性本具的,都是自性变现的,造就是变现,都不是外来的,就是你一念顺性,一念违背,差别就在此地。顺,是不是全顺,或者是部分顺?这就有四圣法界的差别。完全顺就成佛,部分的顺就成菩萨,少分的顺就是声闻、缘觉。违背也是如此,完全违背,阿鼻地狱;多分的违背,三恶道;少分违背,人天两道。就看对於自性的违顺。这是十法界为什么会形成,道理就在此地。这段说得很好。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文,看一百零二面第三行。这是科文,不是疏文,印应当要第一个字低下去,他这是抬起来,这是错误的。科里面说「就中为二」,在这个大题里面分成两个小题,「初尔时下,正明杀父,次问守门人下,明欲害母」。这是叙说本经教起的因缘,是阿闍世王杀父害母。我们看经文。底下这些注解,诸位看看不难懂,不必介绍了。经文在一百零三面倒数第三行。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闍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於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这桩事情在现在讲就是政变,宫廷里面政变。这个政变是儿子夺父亲的权,不是旁人,儿子来夺权。实在讲父亲的王位将来一定传给他的,他等不及,还没传,他就要做王了。为什么他等不及?有人在当中挑唆,这个人是谁?提婆达多,遇到这么一个人。提婆达多是阿难尊者的哥哥,亲哥哥,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这个人非常聪明,佛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所以长得也非常好,非常聪明。但是心术不正,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喜欢出风头,是这么一个人,不太老实。因此,他对於释迦牟尼佛就相当的嫉妒,希望自己将来成佛,取而代之。他想学神通,释迦牟尼佛不教他,他就找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连、舍利弗这些人也都不教他。最后找到阿难,阿难因为他是他哥哥,阿难只证到须陀洹初果,没有能力观察他哥哥的根性,就把修神通的方法教给他。他没有多久就修成五通,利用神通来诱惑阿闍世太子。跟他商量,他说你把你的父亲杀掉,你做国王,我把释迦牟尼佛害死,我成佛,你是新王,我是新佛,我们两个共同在世间教化世人,这不是好事吗?阿闍世王听了这个话,就中了他的圈套,真的就把他的父亲囚禁起来,囚禁於『七重室内』,就是七重关卡。下命令任何人不准接见,不准去晋见,目的是把他父亲活活的饿死,用这个方法。这是讲这么一段因缘,这段因缘注解里面也说得很详细。

  注子里面有几句,要跟同修们交代一下。一百零五面第五行,从下面两句看起。「如此等事,皆是大士善权现化,行於非道,通达佛道,众生根性不同,入道有异,一逆一顺,宏道益物,示行无间,而无恼恚,闍王现逆,为息恶人,令不起逆。」这段文的意思,就像我刚才对於秦桧害岳飞那个看法一样。所以境界里面事情,确实没有善恶是非,善恶是非的确是在我们自心里面的分别执著。离开一切分别执著,才能看出世出世间的真相。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有些众生要用柔和善法接引他,他能够入佛门来;有些众生要用恶法,才能把他接引入佛门来。你看佛门里面这些诸菩萨示现的相,就以观音菩萨来说,观音菩萨在我们中国示现的,相貌非常柔和,多半都是女相,慈悲怜悯,现这个相。你去西藏、印度看看观音菩萨塑像,有的时候青面獠牙,恐怖极了,那也是观音菩萨相。真的,应以什么方法得度就示现什么方法,有善度,有恶度,但是到最终极的目标是一个。

  这一会,说实在话,阿闍世王真的是这个样子吗?不见得。菩萨再来,唱戏,一个唱白脸,一个唱黑脸。他们在唱戏,在表演给我们看,令我们觉悟。他演的就是世间相,使我们从他表演当中,对於世间相体会更深刻,认识更清楚,这才能真正醒悟过来,於世间法断绝贪恋,一心修道。所以这些人都是大权示现,但是他所表演的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譬如他示现这样的恶行确实应当堕无间地狱,后来忏悔还能够上品中生,绝对不是说他是菩萨再来表演的,未必是真的,我们这样就错了,他表演是真的。即使我们造了五逆重罪,至心忏悔也能往生,这个与本经经义相应,不相违背,这个法门确实能度地狱极苦众生圆成佛道。极恶极苦的众生,他至心忏悔念佛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品位?不一定,不能就断定他是下品下生,未必,看他忏悔的力量。他忏悔的力量要特别大,品位立刻就超升,这也是很不可思议,真的是难信之法。有人说,这个人修行一生都修得很好,品位高,这大家认为是没有问题的。做那么多的坏事,一念忏悔品位也高,这不公平!我们怎么看都不公平,总是想不通这道理之所在。

  其实这个理很深,确实有圆满的理论依据,我们不晓得。因为我们肉眼凡夫,只看到表面的示现,理不明了,过去的因果也不明了。他这一生是恶人,他多生多劫是好人,多生多劫修了不少功德,那个不能一笔把它抹杀。我们没有神通,不知道这个众生过去生中的修学。所以末后注解里面提示我们,在一百零六面第三行,末后一句。「调达」,就是提婆达多,「阿闍,频婆,韦提,皆是大权,现逆现顺,利益众生」。大权就是菩萨来示现的,是大乘菩萨权巧方便示现给我们看的。就像唱戏,他们在戏台上扮演什么角色,其实统统都是大菩萨。所以佛当年出现在世间,就是唱一台戏,给我们这些迷惑颠倒人看的。提醒我们这一点,使我们对於这些人物,心地能够生起平等的恭敬心,目的在此。不要分别执著,他是好人,他是坏人,你不要起这个念头,起这念头就错误了,为什么?就落到分别执著上去,这就错了,我们的心就不清净。

  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

  【国太夫人名韦提希。】

  这就是王后。

  【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

  国王既然被幽禁,什么人都不能见,饮食断绝,那生命就垂危。皇后很聪明,这个时候除了她之外没有人能够去救他。但是吃的东西,饮食带不进去,守门关卡很紧,不让带进去。用什么方法?用『蜜』,『麨』是我们本省人讲的面茶,用蜂蜜和著这个涂在身上,进去检查不到。到里面再取下来给频婆王吃。『璎珞』是戴的首饰,首饰里面是空的,就装牛奶一类东西,饮料装在这里,这样子带进去。所以,频婆王能够得到饮食,他生命能够保全。

  【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

  国王遭这个大难也是痛苦不堪,虽然饮食是秘密的送达,得到了,在宫廷里面也忏悔,求佛帮助他。但他是求佛,还没有求生净土,没有起这个念头,只想求佛给他授戒,授八关斋戒,就是在家人修出家人的行法。八关斋戒的期限是一日一夜,一日一夜就满了,第二天再受要重新授,可以天天授的。如果没有老师,没有出家人,自己可以在佛菩萨面前自受。所以它有开缘,有出家人给你授很好,没有出家人,可以自己在佛菩萨前发愿受持。这个八戒,戒八条,斋一条,所以叫八关斋戒。斋是日中一食,不过中食,真正八关斋戒,早晨吃东西也不行,早晨也不能吃,一天就是一餐。中午之后,过中之后,可以喝水,水里面不能有沉淀物。像牛奶不能喝,牛奶会沉淀;豆浆也不能喝,豆浆也会沉淀。可以喝什么?可以喝蜂蜜,蜜和水不会沉淀。喝糖水可以。所以八关斋戒,斋非常之严,斋、戒都严。那是佛陀在世出家人的生活,我们过一天。

  中是日中,不是午,现在人讲持午,这是错误的。午是午时,十一点到一点钟都是午时,一点钟太阳早已过中。所以他是过中不食,而不是午时。每天的日中时间都不一样,在从前用日晷来测量太阳,来测量日中的时间。现在比从前方便,现在要用什么?如果持午的人就要用天文日历,天文台每年都有发行。天文日历上记载每一天几月几日,今天日中的时间是几点几分几秒,它写得很清楚。一定要在这个以前,过了一秒,斋就破掉,八关斋就破掉了。所以这是很麻烦的事情。现在有很多人持午,那是有其名而已,其实统统都破掉了。晚上吃个水果,破掉了,有渣,晚上喝杯牛奶也破掉了。他并不晓得那东西都不能吃,凡是有沉淀的东西都不可以吃。这是过一天出家人的生活。

  国王被人家幽禁在里面,痛苦不堪,想起来我要修修福,过去生中罪业造太多,没修福,求目犍连尊者。佛,不敢求佛,希望佛的学生来帮他授戒,目犍连跟他有亲戚的关系。他一动念,佛就晓得,佛马上就派目犍连给他授戒,满他的愿。又派富楼那去给他说法,开导他,免得他非常寂寞痛苦,胡思乱想。佛想得很周到,派这两个人去照顾他,去帮助他。好,我们休息几分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十八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18

  请掀开经本,一百零八面,我们看经文,倒数第三行:

  【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由这桩事情来看,无论是频婆王还是韦提希夫人,可以说都是遭遇到逆缘、逆境才发心学佛,从这个地方觉悟。缘虽然是逆恶,但是所得的后果却是正面的,是至善。尤其是韦提希夫人希望求生净土,这是稀有难逢的机缘,没有想到在这个地方成熟,这是很难得。这些地方如果我们常常能够记住,来观察世间,提醒我们自己,在世间种种遭遇应当像他们一样能够提起觉性,认真努力修学。所有的逆缘都是最好的增上缘,人在苦难当中,求道的心实在讲比较上殷切。一切都是顺境,纵然遇到佛法也很难修持,善根深厚,生起个欢喜心而已,认真修学非常困难。所以,逆境实在讲并不是坏事,佛在经上常常教我们「以苦为师」,苦难当中确实容易成就。

  国王虽然被幽禁,幽禁了三七二十一天,这时间很长。他饮食得到,又能够遇到目连跟富楼那给他说法,他能够得到法喜,所以『颜色和悦』,得到的法喜。再看底下经文:

  【时阿闍世问守门者。】

  经过二十一天了,他要来查问一下,说:

  【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他就问他父亲还在不在?问问守门的,还在不在?有没有死?

  【时守门人白言。大王。】

  这个『大王』就是称阿闍世,阿闍世是现在的国王。

  【国太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守门的人事实情形他都知道,他也不敢隐瞒。他说皇太后每天给他送饮食进去,把这情形告诉他。国王当时禁止是禁止其余的人不能见王,没有说禁止王后不能进去,没有提这个话。所以,王后进出很自由,就没有阻挡她。目连、富楼那他是神通,从空中飞来飞去,他也无可奈何,阻拦不住,没有法子。这个都是无法禁止的,他们权力都办不到的,只有把这个事情老实的告诉阿闍世王,他的父亲现在没死,还在。

  【时阿闍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这我们中国人所讲的利令智昏,为了一己的私利,完全丧失了理智,不但要害父亲,现在也要杀母亲,这真是恶逆至极。我们看底下经文,一百一十一面,顶格的经文: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

  他有一个大臣。

  【聪明多智。及与耆婆。】

  『耆婆』也是一个大臣。臣子当中有这两个人,这两个人非常贤能,国之贤人,在国家里面非常得人望。

  【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

  这不是佛经,是婆罗门的经典。

  【劫初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

  这就是说儿子夺父亲权位的,自古以来有,有听说这个事情。

  【未曾闻有无道害母。】

  至於杀母亲的,还没有听说过。

  【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

  这个不是「汗」,这又是个错字,应该是「污」。染污刹帝利,刹帝利就是王族,这是王族的染污、王族羞辱。

  【臣不忍闻。是旃陀罗。】

  『旃陀罗』在印度四个种姓里面最低的,是杀猪宰牛的这种行业,就是最不好的一种行业。

  【吾等不宜复住於此。】

  今天国王做这个事情,我们实在不忍心,这个事情是恶逆到了极处,我们不能在此地再住下去,也就是不能再帮助你了,我们要离开。

  【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

  这两个人就准备离开他,要逃到别的国家去了。这个阿闍世还算不错。

  【时阿闍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

  你们不能够辅助、不能帮助我了?

  【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

  他说你要多想想,多思考思考,决定不能害母亲。

  【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

  这两个人可以说是非常聪明。当时他政变,把他父亲囚禁起来,他为什么不来劝告?这个里头我们想像一定有原因。阿闍世非常聪明,也非常能干,而且也到成熟的阶段了。老王年岁太大了,可能办事情也有些糊里糊涂的,所以他虽然是把老王囚禁起来继王位,也许对老百姓不至於有害处,有好处没有害处。所以不出来劝阻,还是帮助他治理国家。现在他要害母亲,这是大逆不道,这是必须出来劝阻。劝阻不听,一定是舍弃这个国家,逃到别国。这个事情在印度有,在中国古时候也有。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国王无道,贤人出走是常见的,中国历史上也常见。他这两个贤臣在这个时候出来劝导国王,国王也算不错,接受他的劝告,不去杀害他的母亲。

  我们看底下的经文,一百一十四面倒数第二行:

  【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敕』是敕令,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圣旨,皇帝下达命令。虽然不杀他的母亲,也把他的母亲幽禁,不让她自由行动。把她闭置在深宫,使她跟国王往来断绝。这一来,不但他母亲有难,他父亲的难就更重,他父亲饮食断绝,母亲行动失掉自由。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

  她这个忧虑实在讲不为自己,是为她的国王,国王没有人再送饮食,这个不得了,这真是命在旦夕,非常忧虑。

  【遥向耆闍崛山。为佛作礼。】

  在深宫里面不能出去,对著佛讲经说法的道场,向著这个方向礼拜。

  【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

  国王、王后在当时都是世尊的护法,也是世尊的在家弟子,所以佛常常派遣阿难来给他讲经说法。

  【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

  佛是老师,不敢劳动他老人家,希望佛能派遣目犍连、阿难尊者,来给她见面。

  【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这样祝愿之后,再礼拜。我们再看底下经文,一百一十七面。

  【未举头顷。】

  她拜下去,头还没抬起来,这是讲时间的快速。

  【尔时世尊在耆闍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

  世尊心地清净能够照见法界,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佛没有不知道的。正像《大经》里面讲的,西方世界的菩萨,即使下下品往生都有这个能力,十方世界众生起心动念无所不知。所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这一动念,佛就晓得了。

  【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

  应她所求,她求目犍连、阿难跟她见面,佛就派这两个人来。不但佛派两个人来,佛自己也来了。

  【佛从耆闍崛山没。於王宫出。】

  佛也来了,带著这两个人来。

  【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凡护世诸天。在虚空中。】

  这个『释凡护世诸天』是指一切护法神,护法神在空中。

  【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护法神在空中散花供养,这是说夫人一念,佛、菩萨在王宫当中出现。佛之来,晓得因缘成熟了。国王求佛,佛只派弟子去给他授戒,去给他说法,佛自己没去。夫人一动念,佛自己来了。这就是说王与夫人,每个人的愿望不一样,所求不相同。一个只求授戒,佛派弟子去就可以了。一个人要求离苦得乐,这个非佛自己来不可。所以,他的心念、愿求不相同,感应也就不一样。

  谛闲大师在这一段注解后面,叙说我们现在所供的佛像他有意见,他的意见就是从这段经文而来的。我们把这个念一念,免得同修们看到这一段,心里面起怀疑。在一百一十九面第三行,第二句看起。「我国各处大殿」,这就是佛的寺院里面大雄宝殿上,「供的一佛二侍者像,相传都道迦叶阿难」,一般相传都是一边是迦叶尊者,一边是阿难尊者。很多地方供像确实是这样供法的,一个是年轻的,一个是年岁很大的,供这两个人。「我则素言不以为然」,我是谛闲法师说的,「虽不见有人公然否认,但心中犹未诚肯耳」,有些人看到这个供法不以为然,但是也不便说。「夫古人建殿供像,必有所本」,就是要有根据,为什么这样子供法?「试问迦叶阿难,出於何典」,在经典上找不到依据。「我曰非者,乃本於今经也」,谛闲法师说这个供像可能不对,这个不对就是根据此经,根据这一段的经文。「经中分明说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左面相传言迦叶者,以盲从盲也。」老和尚他的看法,他说左面应当不是迦叶尊者,应该是目连,就是根据这部经上所讲的。

  老和尚这个看法固然是有道理,可是我们觉得人家一边供迦叶,一边供阿难,我们想想也没有供错。虽然经典里面没有,经典里面没有的事情很多,只要在表法意义上能讲得通,未尝不可。迦叶传的是宗门,禅宗,阿难传的是教下,用他们两个代表宗门、教下也讲得通,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理由。这是一般供像里头有这种供法。谛老说的有道理,供阿难、迦叶也有道理,都不能算错,我们不要执著,不要偏执就好。在大乘法门里面,供的时候不供阿难、迦叶,释迦牟尼佛在当中,通常供文殊、普贤,供这两大菩萨。像西方三圣,是供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是这样的供法。

  再看底下这段经文。这个经文科题,一百一十九面倒数第二行,科题里面有一个字有问题。它是第三段,「伤叹请法二,初问往生因」,这个「往生」有问题。是问「宿生」因,宿世,就是问过去世中的因缘,经文是问宿生,不是问往生。所以,这个「往」字是个错字。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

  这是没想到佛自己来了。

  【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

  佛来了,那是感动最深,把身上佩带的璎珞都拿下来,向佛顶礼,痛哭流涕。

  【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

  我过去生中造什么样罪逆,生出这个不孝的儿子,要杀父亲害母亲。这是问过去世的因缘。

  【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

  说佛世尊您过去什么因缘,怎么提婆达多跟你是兄弟,堂兄弟,这是什么因缘?我儿子跟我是什么因缘?这两个人联串起来要害佛,要害父母,做这个大逆不道。

  接著底下就是问往生的处所,在下面这段经文,第二段在一百二十一面第四行:

  【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这个念头在此地她才说出来,前面她并没有说出来,没有说出来就有这个意思,佛就知道了。不要等你说出来,佛就来了,要替你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佛来了,她说出来了。这桩事情非佛亲来不可,为什么?这是大事因缘,《法华经》上说「一大事因缘」,了生死出三界,一生成佛,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大了。频婆罗王没有这个意念,没有想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他没有这个愿望。他的愿望只求授戒,只求闻法,解除他现前的苦难。夫人这个愿望是永脱苦难,一了百了,这两个人的愿望不一样。所以,佛对於国王,只派弟子去就可以了,就能够满他的愿。夫人,非得自己来,愿望才能够圆满,所以世尊自己到皇宫里面来。这就是说出她自己不愿意再住在这个世间。下面说:

  【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

  这几句话显示出夫人遭这个难彻底觉悟了,这是真觉悟。这个世界确实是地狱、饿鬼、畜生充满,你说我们没见到!你没见到是果没见到,因见到了。贪欲是饿鬼因,瞋恚是地狱因,愚痴是畜生因。我们看看这世间人充满了贪瞋痴,所造作的也是贪瞋痴,将来的果报就是地狱、饿鬼、畜生,怎么不充满?这个实在是太可怕了。『多不善聚』是讲人事的环境,这个世间善人太少了,真正觉悟的人、明白的人太少了。不但世间人如此,学佛的人也不例外。看清楚这个环境才知道往生要紧,早一天离开这个世界,早一天得福,早一天得安乐。这个世间有什么值得留恋的?菩萨在这个世间多住一天,目的是多度一个有缘人,绝对不是留恋这个世间。一切的设施、一切的作为,都是帮助有缘众生早生极乐。除这桩事情之外,诸位想想,还有什么理由在这个世间多住一天?希望在世间多住一天,就是迷惑颠倒,就是愚痴。有智慧的人、真正觉悟的人,他决定不希望在世间多住一天。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韦提希夫人她觉悟了,她明白了,这个世间住不得。我们看她的觉悟,再想想自己,她真正了解这个世间苦,我们今天遭的难还不够,还不觉悟。

  现在这个世间人可以说全世界陷於非常的不正常。什么是正常?我们中国儒家的教化,五伦五常,伦常是正常的社会,伦常舍弃了就是不正常。全世界都不正常,苦难愈陷愈深。所以,这个世间还有很大的灾难,在眼前,愈来愈接近。西方基督教的预言,基督教讲世界末日是哪一天?一九九九年。他们讲世界末日是一九九九年,今年是一九九0年,如果连头带尾不算,还有九年世界就末日了,耶稣要下来审判世人。这是基督教的预言,这个世界还有九年就没有了。从前外国信基督教的人,现在都不相信,现在外国信基督教的人愈来愈少。虽然有很多还到教堂去做礼拜,但他们都不相信,疑问很多。我见到很多外国的基督徒,他们来跟我讲,他们每个星期天还是上教堂,可是对於圣经里面所讲的问题怀疑的很多。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预言当中,说这个世界恢复到正常的秩序,要以公元来算,大概是公元二0二0年到二0三0年之间,这之后这个世界才恢复到正常的秩序。东西方预言在过去并没有在一起研究商量过,居然这样的接近,相差不过三十年的样子,这么接近。

  我们再看看现前这个环境,从哪里看?从人心看,从一切人的造作上看,世界确实有灾难。大概这个灾难是非常严重的灾难,这个灾难之后,人会很冷静仔细去想想应该要怎样做法。如果不能够恢复伦常、道德,不能够遵守佛菩萨的教诫,一切众生痛苦灾难决定不能够避免。什么时候大家才能够相信接受?就必须还要受大苦难的时候,他才会相信接受。像韦提希夫人,遭这么大的劫难,她才醒悟过来。她想求一个,她也不知道极乐世界,只想求一个没有苦难的地方。不但这些苦难的事情不要叫我看到,听都不要让我听到,我希望有这么一个地方能让我去。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了,下面这就是请求,在一百二十二面,经文,正式向世尊提出这个要求。就是第三个小段「请往生因」。我们看顶格这一行经文:

  【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

  忏悔,大概过去生中造罪业太重,生了这么一个不孝的儿子。是忏悔这桩事情。

  【佛愿唯曰。教我观於清净业处。】

  这一段经文是求往生的因。夫人虽然启请,但是佛所用的方法善巧至极,佛并没告诉她,从娑婆世界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那个地方怎么样好,你可以往生到那边去,佛没有说。佛用的方法是把十方诸佛的净土统统示现在她的面前,让她自己去选择。这种作法就像我们今天讲的民主开放,你自己选择,你选择好了,我再教你怎么样修法,怎么去法,这才真正满她的愿望。夫人的选择实在讲就是代我们选择,佛不是主动介绍给我们的,是让我们自由自在去选择。这个方法善巧,这个方法使我们求生西方,真是心服口服,出於我们自己愿望。这种教学的方式我们应当记取,为什么?我们常常劝人念佛,劝人求生净土,人家为什么不愿意,不能接受?看他不能接受,就不能劝他。跟他讲佛法的好处,跟他讲做善的有善报,让他多接触多了解,逐渐叫他自己把净土法门殊胜之处发现、找到,甘心情愿去修,目的就达到了。

  回归到净土是决定有可能的,为什么?净土是属於自性净土,自性弥陀,都离不开自性,都离不开自心,哪有不能觉悟的道理?不过是一时迷惑而已,这一时迷惑,所以才不想求生净土。实在讲不想,这里面也有些因素,这个因素就是观念上错误。有些人想「我的修行,将来要超佛越祖,我何必要往生?」正如同阿弥陀佛在世间自在王前面所发的愿,我将来成佛要超过诸佛,要超过诸佛,何必要求生佛的净土?可是问题他能不能超过?这是个问题。有些人发愿慈悲心很重,「这个世间苦难的人很多,我生生世世做法师在这里教化众生就好,净土虽然好,我现在还不想去」。所以,有许多错误的观念。还有人「净土很好,我现在还不想去,将来到临终,我再求生还来得及」。殊不知到临命终时,也许有一个因缘会错过了。太多的因素,障碍了往生净土。这些事情我们都必须要知道。要把这些障碍从现在就要把它排除,临命终很难讲。

  韦提希夫人不知道过去生中造的什么罪业,『求哀忏悔』,我们自己怎么晓得过去生中造的罪业?我们哪一天死,怎么个死法,怎么知道?在香港我们佛门有个大护法,也是很有钱的,雷太太,曾经到过我们道场。生意做得很好,香港九七共产党要收回去,所以她在那里赚的钱在加拿大买地投资。前年她告诉我,我在温哥华在她家里住过,我那年去的时候大概是一九八五年,世界博览会在温哥华开的时候,大概是一九八五年。她已经买了有七十多亩地,好大一片。前几年我碰到她,她告诉我她又买了一百多亩,那个地要盖好几条街,太大了!今年车祸死了,她自己开车,车祸。她大概也是有心脏病,车祸的时候送到医院就死了。她跟她先生两个,先生受伤,先生眼睛不好,视力很差,白天可以开车,晚上不敢开车,她开车,死了。这次我在香港,在香港开悼的时候我去参加。很有钱。这种是什么?这个叫横死!惊慌失措,还晓得念佛吗?佛号忘记掉了,这样子不能往生,惊慌失措。所以我们晓得我们有什么罪业,将来什么样情况?不知道!

  因此,念佛求往生,一定要把握到现前的时间,这才靠得住。决定不可以想到我将来要怎样怎样,像雷太太都是想将来要怎样怎样,她买那么大的地,她还想盖道场。盖道场,发的心是好心,道场也没有盖成,自己横死。所以,过去世这些因缘自己不晓得,发的心不但别人不晓得,说老实话自己也不晓得。发心盖个庙、建个道场,庙她有能力盖,没有问题,盖了庙以后有没有道?场是有了,这个场将来要做什么?都有问题。如果这个场没有道,不但没有功德,福德也没有。如果这个场盖得很大,让这些出家人在里面去争权夺利,不但没有福,还造罪业,不盖比盖还好,不盖好!

  所以,你要从多方面去观察你就晓得,念佛求生刻不容缓,不能等待将来,不能等待明年,明天都不能等!这是韦提希夫人在这个会里给我们示现的,舍离娑婆,求生极乐,刻不容缓。所以释迦牟尼佛只有自己来,才能帮助她达到这个愿望。好,我们下课。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十九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19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二十五面: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於中现。】

  这是世尊接受韦提希夫人的请求,示现诸佛刹土,叫韦提希夫人自己观察,自己去选择。这也是放光现瑞的一部分。诸佛刹土并不相同,下面经文就看出它的差别相。我们翻开来看一百二十六面第一行:

  【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十方国土。皆於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这一段是略略的显示诸佛国土的状况不一样,都是佛净土,让韦提希夫人看得清清楚楚。这个地方我们知道韦提希夫人,经上说得很清楚,她是与五百宫女,所以这个见是大家见的。佛当年示这个相,阿难在旁边,目犍连也在旁边,韦提希与五百宫女都亲眼见到的。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

  这是她对於诸佛净土的赞叹。

  【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十方国土在她比较之下,她就是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比较之后选择出来的。由此可以证明,弥陀净土确实是比诸佛净土殊胜。此地是佛没有介绍,是展现出来,让她自由的去选择。选定了,怎么去法?这个要求世尊教导。底下一科是「正请修因」,我们要修什么样的因,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这就提出要求。注解里面说「疏云,思惟是愿」,《疏》是智者大师所说的,思惟是发愿,「愿思是业,正问其因,正受者,非邪曰正,领纳名受,即第二问观行」。这两句话简单的讲,一个是问愿,怎么发愿?一个是问怎样修行?这非常重要。底下是四明尊者的解释,「钞云,此请净土正助二因,初教我思惟,若不思惟,不成愿乐,有愿之思,乃成业因,此请事善助道之业也,次教我正受,离邪倒想,领纳所缘,此请修行净土观法,即正观也」。这一段是疏钞里面的解释。底下一段,「窃谓」,这一段是谛闲法师的话,「据疏意,思惟是愿,观行是行,是以愿导行也,钞据答文」,四明尊者是根据世尊答覆韦提希的启请,答覆的文还在后面。「先示净业是助,次明妙观是正,是正助双修也」,释迦牟尼佛的答覆,是先答覆三种净业,那就是思惟,后面再答覆十六观,这十六种修法,那是讲正受。这是四明尊者根据经义来写的。这两种解释都符合经义,以愿导行,正助双修,正是净宗修学的纲领。

  我们看经文。从经文上,世尊教学方法的善巧可以很活泼、很生动的看出来。佛知道韦提希的意思,也知道她多生多劫的善根今天起现行,所以他特地到皇宫里面来,显示无比的欢喜。这是成佛机缘成熟,所以佛来度她真是无比的欢喜。用这种方式让她自己去选择,实在说,佛知道她一定是选的极乐世界。选出来,提出问题,问修行的方法。我们看底下世尊是怎么答的,在一百二十八面: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

  这个『微笑』里面含的意思就很深。微笑是欢喜,是显示出她善根成熟,选择非常正确。不但她自己得到利益,而且将来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都能够得到这个利益。经过她这一问一选择,许多人得到往生净土的利益。

  【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阿那含』是小乘三果,你看国王在那里持戒、修行,证小乘三果。下面的注解,先看智者大师的开示。「从此以下,酬前净业」,酬是酬答,前面韦提希夫人提出问题,佛要在此地给她解答。「近答思惟正受,三种净业」,这是先答覆她,「散心思量,曰思惟,十六正观,名正受」。思惟、正受,这个解释也很好,什么叫思惟,什么叫正受,这与我们现在修行有关系。散是散乱心,散乱心忆佛念佛都叫做思惟;一心专称,那是正受,差别就在此地。放光,佛在没有说法之前先放光,光里面代表的意义很深,不仅有表法的意义在,而且有灭罪、断惑的功德在其中。像净宗经里面,玄奘大师翻译的《弥陀经》的经本,虽然《弥陀经》的梵文本里面没有「一心不乱」这个字样,梵文本里面是「一心系念」。罗什大师把它翻作「一心不乱」,玄奘大师没有认为他翻错,是因为往生的人,在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佛来接引先放光注照,放光注照的时候就把他念佛的功夫提升了一倍。因此,罗什大师翻的「一心不乱」,在意思上来讲就没有错误。

  一心不乱的功夫有浅深之别,我们念佛念到烦恼伏住,这才有往生的分;烦恼伏不住,不能往生。能伏住烦恼,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信念具足的时候,佛来接引,接引的时候就把你的功夫提升了一倍。所以,佛光有灭罪、有断惑的功德。提升了,从功夫成片就提升到事一心不乱,这样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理论上才讲得通。相当於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圆教初信位的菩萨断八十八品见惑,思惑还没有断,所以他还是在凡圣同居土,他不能到方便有余土。几时再把八十一品思惑断尽,这才能往生到方便有余土。所以,凡是往生的人,即使下下品,蒙佛光照注,他的地位在一般讲应当相当於小乘初果,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此地佛一放光,对於韦提希夫人来讲,也有这个力量,对频婆娑罗王也是给他加持。他在那里精进、用功的修行,遭这个大劫难,他修道的心特别的殷切,修道的心特别真诚,所以他进步非常的快速。佛光一照,他就能够证到阿那含果。

  谛闲法师在此地有几句话,解释经义说得也很好,他的注解在一百二十九面倒数第二行最后一句。他老人家的话上加了两个字「窃谓」,有这两个字下面就是谛闲老法师的话。「佛因频婆,果熟蒂落,时至理彰,故先放光照触,令其出樊笼,而成圣果,况彼小机,自成小果。」这就是国王、夫人这两个人根性不相同,所以他们心思也不一样。频婆娑罗王是小乘根机,就是过去生中修学小乘时间很长,小乘的习气很重,这一生亲近世尊还是证小乘果。他的缘也成熟了。「不比韦提,是本经发起人,又是当机众」,夫人是大乘根机,不但是大乘根机,是本经的发起人,是当机者。「频婆二事俱无,故令先脱也」,国王不是本经的当机,也不是本经的发起人,所以他是先证小果。

  「佛於未放光前,先微笑者,喜於中,而形於外,谓出世与世,两俱不可思议也」,这个因缘非常不可思议。出世是跟根熟的众生要说一生成佛的法门,这个不可思议。世间法,就是阿闍世王这次政变,引发出这么个因缘,也是不可思议。底下说,「频婆若不生闍世,未必现生,即成圣果」。这是真的,他不那么专心、用心去修道,不专心,一生未必能成就。是因为生这个不好的儿子,反而叫自己证了圣果,这是不可思议。「即使现生得成,亦未必有若斯之速」,即使这一生能够修成,没这么快,不可能现在就证阿那含果。「闍世若不逢恶友」,就是阿闍世他要遇不到提婆达多,「未必便有杀父图王之念」,提婆达多不挑唆他,他也不会动这个念头,「无此极恶之心,断不作此逆事」,他没有这个恶心,不会做这个坏事,「以世间极恶之苦因,助成出世证圣之善果,岂非不可思议者欤」。这是讲阿闍世王、提婆达多、频婆娑罗王他们这些因因果果,不可思议。

  「频婆因亲生子,杀父图王,由是尘念若灰」,对於这个世间真是灰心到了极处。「及至关於七重室内,国政纤芥不闻,此时还他本来面目,兼之以奉戒闻法,三学齐修,是故断惑证真也,宜矣。」这是讲国王的因缘,国王平时政事烦琐,现在被儿子囚禁起来,真的是一切都放下,身心清净。遭这个劫难,对人生没有一丝毫留恋,全心全力在修行,这是个很难得的增上缘。所以谛老讲此时还他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是身心无事,无事就是本来面目。无事要找许多事,这就不是本来面目了。清净心是本来面目,这总是要记住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本来面目。频婆娑罗王被幽禁起来的时候,正是他本来面目恢复了,没有平常这么多事情缠绕。所以他三学增上,三学是戒、定、慧三学,是故断惑证真。

  「频婆证果,佛心舒畅,所以微笑者也」,没想到频婆娑罗王因这么一桩事情,是快速的、加速度让他证到小乘三果。这是佛微笑的一个原因。「光有五色者,表从佛法性五阴体上,显露妙光,照破频婆五阴,转变而成五分法身果也,所以王虽幽闭,而内外心身无不舒畅」,他得的是法喜充满。「七重房壁,万不能遮,虽曰遥见,如在目前,作礼之顷,即证三果,梵云阿那含,华言不来,谓已断欲界九品生因,可以不来下界受生也。」三果叫不来,不来是不到欲界来了。他住在什么地方?住在四禅五不还天,他到那里去修行,到五不还天修行去。诸位要晓得,到五不还天修行不是身去,他的神识去了。国王被关在那里,也没人送东西给他吃,在我们看国王是饿死了,实际上国王到五不还天去了。这是佛先度他。阿闍世王杀父亲的目的达到了,没有想到父亲生五不还天,四禅天去了,已经证了圣果,他对这个世间已经毫无留恋。

  像这个,肉眼凡夫看不出来,佛在此地不给我们说明,这个问题也没法子交代,国王到底是活著,是死了?到底情况怎么样?这一交代就清清楚楚了。三果罗汉,三果也称为罗汉,具足五种神通,所以他看到佛在王宫给王后说法,他在那里顶礼拜佛,就证了三果,他是五种神通都具足了。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

  佛度两个人几乎是同时的,放光当中同时加持这两个人。告诉韦提希夫人:

  【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

  这讲西方极乐世界。

  【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这一段话显示启请的功德无量无边。首先,安慰、告诉她,你选择的弥陀净土,去此不远。想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系念谛观彼国』,「系念」是答覆她思惟,「谛观」是答覆她正受。在这个地方虽然没细说,就是告诉她,不但她得利益,『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今天你所选择的这个法门,别人看到了一定羡慕,一定也想往生弥陀净土。这种利益都是你在此地选择而引发的,这个功德利益就太殊胜了。

  此地,智者大师的解释,为什么说『去此不远』。「疏云,去此不远者,极乐去此十万亿刹」,极乐世界跟我们娑婆世界的距离是十万亿个佛国土。一个佛国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当中距离是十万亿个大千世界,怎么能说不远?这个答里面有两个意思。「答有二,一以佛力故,欲见即见」,佛今天以他的神力,把十方诸佛国土都展现在韦提希夫人的面前,不远,你看得清清楚楚,你刚才看见了。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光中现土,显於佛顶,一念能缘,言不远也」,恒沙诸佛国土,佛都能在佛光当中展现出来。所以,我们心一动念就能到达。如果从世间事相上来说,确实是十万亿佛国土,十万亿佛国土一念就到达。这一念究竟能达到多大的范围?给诸位说,能达到尽虚空遍法界。十万亿国土太近了,就好像放射的电波一样,电波一放射是尽虚空遍法界,十万亿的距离的确是很短,不算是很长。

  所以,念头不可思议,经上常讲「念劫圆融」,一念展开是无量劫,无量劫浓缩是一念,一念就是无量劫,无量劫就是一念。这也就说明,时间不是真的,空间也是假的。我们今天讲时间、空间,时间空间在佛法里是不相应行法,换句话说,就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因为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一念就是心识起用。所以,一念能变虚空法界,再远也是一念就到达。不要说弥陀净土,比弥陀净土更远,无量无边恒河沙的大千世界,也是一念到达,不需要二念、三念,只一念就圆满到达。所以说不远。

  下面谛老法师给我们开示。「佛言不远者,显极乐乃唯心净土,何远之有,疏指佛顶光中弥陀,固是,佛不一定弥陀说在光中,如果是光中弥陀,与韦提觌面相见,佛亦不问知之与不,据佛意谓,尔前言乐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去此不远,不难往生,祗要系念阿弥陀佛,谛观彼极乐国土。」谛闲法师重在这两句,这两句解释非常亲切,确实比智者大师说得清楚,说得中肯,说得好!远近不是要紧的事情,要紧的事情是怎样去,决定去,这个才要紧。谛老根据经意来解释,只要系念阿弥陀佛,「系念」根据前面的意思就是信愿求生,求生之心非常的恳切,这就是系念。求生之心恳切,我们这个世间自然就淡薄,这个世间不论你是处人接物、对人对事,你不会去计较,也不会去认真,为什么?一心一意想到极乐世界去。想舍离这个世界,还会跟这个世界有什么过不去?没有!这就是所谓万缘放下,这是真放下。系念就是放下万缘,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

  谛观就是忆佛念佛,十六观把它总括起来说,就这四个字。前面十五观是忆佛,最后一观是念佛,忆佛念佛,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讲「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才晓得谛观是包括了修行的方法。忆念的范围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系念,即思惟,助道也,谛观,即观想,正行也」,持名念佛是属於正行,它是属於观想的范围,十六观范围之中。所以诸位要记住,持名不是助念,持名是正念,不是助道的,是正行。「二俱净业」,佛给我们讲的二种都是净业,「正助行成,临终决定往生,可无疑贰」。正修助修,正助双修,临终决定住生,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

  下面佛是先要给我们讲系念,系念的三种净业。我们把这个文念下去,这个非常重要,这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所以科题上讲「正示往生正因」,里面两段,第一段是正因。所以这是非常重要。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管是积功累德修行的人,或者是临终忏悔往生的人,『三福』一定具足。阿闍世王以后也往生净土了,他杀父害母,他有没有修「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给诸位说有。现在是没有,临终一忏悔就有,一忏悔就具足。想像过去对父母那种态度,心态、行为真正是错了,彻底改过自新。这一下改过自新,他这个福就具足了,为什么?他再不会用这个心态、用这种行为对待父母,真正改过。我们中国人有个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他真彻底悔改了。阿闍世王到临终才悔改,所以他必须具足这三种净业,没有这三种净业是决定不能往生。这是诸位同修要记住的。

  我们现前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没有关系,学阿闍世王,到临终我们再来忏悔往生」。如果抱著这种心态,叫投机取巧,这样的心态决定不能往生。为什么?你临命终时没有机会忏悔,必然堕落。佛教训我们,我们在没有听到佛法之前造作的罪业,是迷惑颠倒。听到佛法之后,尤其是接受三皈、众戒之后,再要造作罪业,是罪上加罪。所以,四重戒不通忏悔,忏悔的机会没有,这是诸位一定要记住。决定不能存个侥幸的心理,那就大错特错了,从今天起认真的修学。

  这个三句,第一句里面有: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四桩事情。第二:

  【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桩事情。第三: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四桩事情。

  总共十一桩事情。第一是人天福,注解里头说第一是「共凡夫」,人天福报,第二是「共小乘」,第三是「菩萨福」。所以这个三条后后胜於前前,后面一定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后面。如果细说总共十一句,后一句包括前面一句,前面一句不包括后一句。换句话说,不孝父母决定不可能『奉事师长』,没有这个道理的。不能够奉事师长,慈悲心一定没有,不会有慈悲心。没有慈悲心怎么可能修十善业?没有十善业怎么可能『受持三归』?受持三归的人决定是圆满的十善。你从这个地方来看,就晓得净土宗是易行道,实在也不容易!要容易,那是一万个念佛的一万个都往生,为什么李老师常说,一万个念佛的人当中,只有两、三个往生?那两、三个往生的人你仔细去观察,他真的做到,他确实做到。凡是不能做到,阳奉阴违,不能往生,不管你是在家出家,你想生净土没那么容易。佛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是我们自己没有去照做。

  此地的注解我们简单跟诸位念念。这段不必细说,因为我们刚刚在讲堂当中说了不久,我记得是讲了三次,把这个三条讲完。希望大家把那个录音带找出来细细去听听,非常重要。得生与否这是关键,没有这个基础,那一句佛号怎么能念得好?怎么能念得相应?我们今天念的阿弥陀佛不相应,愈念烦恼越多,念到最后都不想念了,念不下去,就是没福。这是三福。一句阿弥陀佛念得相应,是有大福报的人,这才能念得相应。

  我们看一百三十四面倒数第二行,从第三句看起。「总之欲修净业,父母不能不孝,师长合宜奉事」,合宜是应该,「身口意业,不得不慎」,慈心、十善就是身口意业,十善是身三、口四、意三,要谨慎。「是凡夫分所当行,故曰共凡夫」,这是人天基本的德行,这个地方做不到;换句话说,人天的资格来生都得不到。来生得不到人天,到哪里去?当然到三恶道去了。能把这个四句真正守住,做到了,来生决定不堕三恶道,人天福报。父母,这个没有话说,养育之恩怎么能不报?师长,这里头有问题,我们亲师、择友要选择。父母不能选择,没法子选择的,老师可以选择,要选择真正善知识,亲近他,拜他做老师。拜他做老师要听话,不听话没用处,奉事师长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所以选择老师要慎重又慎重。

  佛门里面,皈依的师父没什么关系,皈依的师父、剃度的师父、受戒的师父都不重要,那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等於说介绍我们入佛门来的,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是指导我修行的师父,我们佛门里面讲传法的师父,这个弟子叫法子。这个师父在佛门里面非常重视,这叫师承。我不是在他那边归依的,他也不是我的戒和尚,这个没关系。我跟他学法,他传法给我,这就是我的和尚,亲教师,这个重要!在家修行也是如此,一定要选择善知识。实在选择不到,哪个是真正善知识,我们也不认识。愈是真正善知识,你去求他,他愈谦虚,「我没有东西教你,我自己生死都不能了」,愈谦虚、愈客气。那个不是善知识的,「我修行功夫好,我可以放光,我有神通」。今天真假不容易辨别,在这个时候怎么办?所以我常常劝同修我们以古人做老师,这个没错,用这个方法。

  最好的老师是阿弥陀佛,那还会错得了?直接跟阿弥陀佛学,阿弥陀佛不在,那怎么办?净土五经就是的,依照净土五经去学,你就是拜阿弥陀佛做老师、拜释迦牟尼佛做老师,这个老师决定错不了。如果说这个太深,我还不懂,浅一点,找近一点,印光大师。印光大师虽然不在世了,《文钞》在。我天天读《文钞》,依教奉行,他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印光法师是我们的老师,这是准错不了的。要好好的选择老师,选择同参道友,我们这一生才会有成就。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20

  请看一百三十五面第一行。这个开头是接著前面,就是第一条所讲的四句。「肯慎就易,不肯就难」,问题我们肯不肯慎重?肯不肯认真去做?底下一句这是解释第二福。「道俗根本戒法,尚且十人九犯,少露多藏,况微细行」,这就是讲持戒。三皈是修行的总纲领,这纲领在《无量寿经》里面就在经题上,这是佛、法、僧,就是觉、正、净。在经题上,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所以三皈都在经题上,这是修行的原理原则。下手是从持戒下手,就是「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戒律的范围非常之广,佛在经论上只能讲一个原则,虽然有些项目,那是佛在世,在那个时代那种生活环境之下,大家必须要遵守的规则。时代变迁了,地域不相同,但是戒律的精神决定是不变,戒律是超凡入圣的标准;换句话说,它超越了国家的界限、超越了民族的界限,甚至於超越了六道种类的界限,一切有情众生都要遵守的。

  戒律的精神是什么?把它整个归纳起来,只有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戒律的精神。什么是恶?什么是善?在佛法里面,实在讲有许多不同的标准。在当前,不同的标准就更多了。每个国家对於善恶的观念不相同,认知不一样,每个地区也不一样,每个时代也不一样,这些我们统统要懂得。佛只跟我们讲原则,毕竟我们是现代人,生活在现代的环境里,我们不是古人,也不是未来人,所以一定要懂得原则,要遵守习尚,就是大家习惯上的崇尚,我们要遵守。戒律真正的意义,就是要求我们与大众和睦相处,这是戒律的目的。是希望我们自己断恶修善,能够得到清净心,戒律最大的目标就是得定,「因戒生定,因定开慧」。你要知道这个道理,然后才晓得戒律我们应当要怎样遵守,帮助我们得定,帮助我们把一切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

  可是戒律很难,难在什么地方?无始劫以来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一个是烦恼,一个是邪知邪见,就是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这样一来,纵然国家订的法律很好,我们还想尽方法去钻法律的漏洞,这就是不守法,这就是不持戒。那些人都是很聪明的人,他会钻法律漏洞,这种聪明佛法里面讲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奉公守法,不但是法律规定的条文他决定不犯,纵然法律条文里面没有,而是为社会道德所不容许的,他也不会犯。由此可知,持戒是真难!所以说,「道俗根本戒法」,道是出家人,俗是在家人,根本戒法是什么?五戒,五戒是根本戒法。根本戒法可以说不但它的精神永远不变,戒条也是永远不变。其余的戒律,可以因时因地来修改,改成像我们中国人讲的清规,常住公约,都是属於戒律的现代化。可是这个五条不会改动的,为什么?走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行得通,充其量解释的范围有宽狭、浅深不一样。所以,五戒是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都不变的,这真正是根本的戒法。

  「尚且十人九犯」,这是真的,几个人能把五戒持好?比丘戒、菩萨戒都是些样子,好像不去受个菩萨戒,我在佛教地位就比人矮一等,我不是菩萨,他们都是菩萨。这都是著了名利相,好名、好利。真正持戒,把五戒做好就不得了。所以佛在《无量寿经》三十三章到三十七章,你仔细去观察一下,就是讲的五戒十善。我们能够做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没有问题。这样明显的大戒尚且做不到,何况微细的戒行?「又况三千威仪,比丘五篇七聚,共二百五十条,持犯,皆依行住坐卧四仪,每仪具二百五十,四共成千,历三世,成三千也。」过去现在未来,这叫三千威仪,几个人能做到?蕅益大师告诉我们,蕅益大师生在明朝末年,他老人家圆寂在清朝初年。所以,我们今天看到他的书里面,有的写明朝,有的写清朝,都可以写,他经历二个朝代。他对於戒律很有研究,相当於我们近代的弘一大师一样,对戒律很有研究。他说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了,比丘没有,哪来的比丘戒?真正成为一个比丘,最低限度要有五个真正比丘传戒,你才能够得戒。一个比丘都没有,由此可知,传的戒只有形式,没有实质,实质没有了,就是个样子,样子还存在。

  近代弘一大师跟我们讲得更明白。他在闽南住的时间很长,在闽南佛学院,就是厦门南普陀寺,你看他给佛学院里面的开示所讲的,他讲得真是透澈。他说戒要不要去受?要受。受,但是自己心里要清楚,决定不能得戒,只是受个形式而已。为什么受个形式?免得世间人批评,你这个人,僧不僧,俗不俗,人家毁谤。所以就受个形式戒。同时受个形式戒,自己好好的去研究戒律,明了一条我们就守一条,这是真正的受戒。所以戒坛是形式,出家人戒坛都是形式了,何况在家,这就更清楚了。我当年学佛,亲近章嘉大师的时候,章嘉大师对於持戒非常重视。他老人家告诉我,持戒是你做到一条,叫持一条。他没有劝我,哪里传戒,你去受戒,没有。他教我去遵守、去照做,做到一条,你真正就受了这条戒。可见得这些真正善知识,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不要紧,实质要紧。

  所以,「言不犯,诚非易易」,不犯戒实在是不容易。特别是小乘戒,小乘戒完全从事相上结罪,很难!大乘戒,跟诸位说,大乘戒就更不容易。大乘戒是从起心动念上结罪,比小乘还要麻烦,还不容易。小乘,我只要形式上做到,真的就持戒了;大乘在起心动念。所以大乘戒,大乘表面上看起来是开放的,无论在思想、见解、行持上都是属於开放的;小乘是拘谨、是保守的,非常保守。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形态。但是那个开放,心地的清净超越小乘;换句话说,佛是主张开放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佛也提倡自由、平等,跟我们现在要求民主自由完全相同。我们今天只讲民主自由,不讲清净,这个不得了,不讲身心清净,所以自由平等里面有许多的弊病。佛的自由、平等、民主是建立在身心清净的基础上,那不一样,是建立在高度智慧的基础上。所以他自在,他不妨碍别人自在,这才叫真正自在。我平等,不妨碍别人平等,一切众生皆平等。

  所以,现在人心目当中寻求的民主、自由、平等,佛门里有真正的东西。可是这些东西哪里来?必须从小乘基础上奠定下来的。佛教传到中国,说老实话小乘的经论传到中国来是相当完整,我们《大藏经》的阿含部,跟巴利文藏经相差很少,几乎小乘经典我们全部都翻译过来。但是小乘教,在隋唐的时候只盛行很短的一个时期,以后就没有了,原因在哪里?原因是被中国儒家、道家代替了。你读孔子的书,老庄的书,足以媲美於小乘法。因此中国从前学佛的人,都有很好儒、道学养的基础,就不需要再浪费时间去学小乘教,直接就入了大乘。

  可是到最近,这一百年来就可怜了,小乘教早已经舍掉,不作兴了,你要是读小乘经,一般人都瞧不起你。儒家的书也不念,道家的书也丢掉了,这样直接学大乘,下面落空,所以大乘法怎么修,修了一辈子都不能成就。你说这怎么得了,这是我们今天学佛最困难的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是不是要从小乘来奠定基础?在中国人来讲,实在不需要,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念小乘经,不如念儒家的四书、五经、十三经,不如念这个。这是中国人的东西,我们念起来的确是方便、好读、容易学。小乘经典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翻得不好,没有大乘翻的这么样流畅,这样的顺畅,所以小乘经不好读。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知道了之后,我们才晓得我们今后的路怎么走法。真正学佛,说老实话,四书是不能不念,为什么?代替小乘。当然更好能够读五经,说五经分量太多了,我没办法受持。再少再少,少得不能再少,四书。这是朱熹给我们中国读书人在许多经典里面选择出来的,他选择的构想很圆满,四书里面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的。实在讲,我们只能够推测、猜想,因为没证据可寻,我没有去研究朱子,他的生平我不太清楚。四书的编辑、构想很像《华严经》,他是不是从读《华严经》得到的灵感就不知道了,非常像《华严经》。《华严经》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华严经》前面是讲理论,「离世间品」是讲修行的方法,「入法界品」,就是善财童子与五十三位善知识做给我们看,把它理论、方法完全表现在生活上,就好像演戏一样,演练出来给我们看。所以,这样的教学真是圆满到了极处。

  四书就像这个样子,《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孔老夫子、孟子就像善财童子跟那个五十三位善知识一样。你看,怎样把学、庸理论方法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换句话说,孔老夫子做到了,孟子做到了。这两个人就彷佛是善财童子表演给我们看,是中国人的典型、中国人的榜样。中国人像什么样子?孔子是中国人,孟子是中国人。我们学做中国人,就是以孟子、以孔子做为模范,学得像他那样子。他们的德行实在讲不亚於小乘,他们的智慧超越了小乘,智慧跟心量超越了小乘,非常接近大乘。所以从儒入佛,比从小乘入佛、入大乘好的太多了,这就是四书不能不念,没有这个基础不行。自己修行尚且需要这个基础,何况弘法利生要给别人讲解佛法,你要没这个基础那怎么行?

  我在美国教学,我订了七门课,这七门功课最低限度都要能够背诵。七门功课里面有四书,要能背,不能背,没有资格讲经。我七门功课里面,经是四种,《无量寿经》、《弥陀经要解》、《普贤菩萨行愿品》、《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是一部小乘经。经,三部大乘,一部小乘。另外三种,《了凡四训》、《感应篇》、四书,我选的这个七种,这七种东西要不能念到熟透,没有资格讲经。你自己修行,不需要这么多,经典里选一种,四书要读,背不背没有关系,你自己修行。要发心弘法利生,这个七样是基本,我也是选得少得不能少,没法子再少,已经把标准降到最低的限度。这是同修们真正要知道,要真正想发菩提心弘法利生,那就真要拼命去干。底下说,「发菩提,信因果,诵大乘,皆自利,唯劝进句,是利他,二利具备,固是大乘」。这个意思我们在介绍《疏钞》的时候,都给诸位同修说过了。我们再看后面「结叹」,后面的经文: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这一段经文必须要记住。我们想不想成佛?想成佛前面这十一句,三福,一定要修,要认真修,不修成不了佛。过去佛、未来佛、现在佛,没有一尊佛不守这个原则;换句话说,没有一尊佛是例外的,不修这个他能成就?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成佛,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管他是积德往生的,还是忏罪往生的,也要具足这三福。不具足三福,你今天念佛,念阿弥陀佛,只能说结个法缘,这一生不能往生。这一生要想往生,这个要记住,要依教奉行。

  注解后面,谛闲大师几句话嘱咐也很重要,在一百三十六面第二行下半段看起。「窃谓」,窃谓是谛闲大师的话,「三种既云诸佛正因,具见诸佛」,具是具体,我们能够看到一切诸佛,「不仅修大乘,即小圣凡夫之行,亦所当行也」。前面那十一句,没有一个人不是依教奉行的,认真在修学,这样才能成就。我们今天前面二段都不要,我把「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上,我只要一条,就成就了吗?好像盖大楼一样,下面两层不要,我要盖第三层,你怎么盖法?这个想法都叫邪知邪见,不知道从根本修,那样发菩提心,菩提心是假的。真正发菩提心,是从孝顺父母做起,那是真正觉悟,彻底觉悟。

  所以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中国儒家的教学,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由此可知,世出世间的教学统统是以孝道为根本。今天我们讲教育失败,失败在哪里?根没有了。学校里面不教孝道,这是教育彻底失败。人不孝亲,就不会尊师,不孝亲、不尊师,就决定不会忠於国家、爱护老百姓,不可能。学成之后怎么样?自私自利。每个人都求他本身的利益,这个国家社会怎么不乱?彼此互相争利。从前的教育是舍己为人,求什么?求社会的安和利乐,是求这个,不是求个人,讲求舍己为人。从前的家族是大家族,现在是小家庭。大家族里面,伦理道德的观念非常重要,没有这个就不能维系,这个家就会乱。所以现在把这些东西统统舍掉,舍掉之后怎么办?唯一的只有小家庭。小家庭还是有问题,问题在哪里?你看闹离婚的多少!你要问这什么原因?没有教育,不知道人与人的关系,夫妻什么关系?父子什么关系?兄弟什么关系?统统没有了。我有利、我有钱,只看到这个是关系,除了名利之外,其他的都没有关系,这还得了!这个不得了,这太可怕了,唯利是图。所以这是教育彻底失败的地方。

  可是这个教育已经错了这么多年,现在大家都不觉悟,认为现在这个发展是正常的,不知道回头;回头是落伍,那是封建教育。所以必定有大灾难,大灾难之后,人会好好的想想,想想我们灾难发生的原因?再去找根,找到最后还是古人的教育对。这个大灾难是这个世界上的人要死一半到三分之二,人才会觉悟,才会醒过来。不是这样的灾难,迷惑颠倒,永远不会回头。今天在世界上的这些领袖,我很佩服李光耀,李光耀有远见。所以在新加坡,学校里面念中国古书、念佛学,学校里面开的有佛学课程。我们只听说他赞叹中国固有的文化,我听新加坡同修告诉我,说李光耀在电视广播里头曾经说过,他很可惜的,自己受的是英语教育;他说如果他受中国传统教育的话,新加坡今天的治绩要超过现在很多倍。这也是受过惨痛的教训,回过头来反省,对中国文化有点认识了。

  所以这一段文,是我们这部经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十六观里面就是第十六观持名,本经里头把这两段掌握到,全经的功德利益你就都得到了。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

  本经发起当机是韦提希尊者,佛还又叫著阿难,阿难与这个经有什么关系?阿难关系很大,为什么?因为这个经是在皇宫里面说的,佛说这个经,佛的弟子只有两个人听到。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没听到,他们在灵鹫山没有跟来,没听到。可是开经里面,我们看到听众,他们都听到了,他们怎么听到?佛在此地叫著阿难要仔细听,回去把我所讲的话告诉他们,所以他们都听到了。这是叫阿难的原因在此地,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阿难将来是集结经藏,传法之人,所以他一定要仔细的听。所以两个人跟他一道来,他没有叫目犍连谛听,而叫阿难谛听,『善思念之』。佛在此地说法,也就是『为未来世一切众生』,想修净业,希望往生净土,这个法门就有了很大的帮助,能令一切众生人人满愿。末后又非常赞叹韦提希夫人,你问得太好了,你这一问,不晓得多少人得利益。

  我们看谛老和尚的解释,在一百三十七面第一行,末后这一句看起。「窃谓,详如来意」,详细、仔细观察释迦牟尼佛说话的意思,「三种净业,专为末世众生而说」。谛老认为,特别强调的是末法时期的众生,为什么?确实像第一福,佛没在中国出现,我们儒家都做到了。今天我们把儒家的教育舍弃,才觉得佛这几句话重要,在从前大家念这个,统统做到了。学小乘教的,「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他们也都很老实的做到了。所以在当时,佛讲的那特别是强调菩萨法。佛特别要把这三条统统说出来,确实针对末法众生,末法太苦了!像我们现在遭受这个难,实在是太苦了,史无前例,古今中外历史在过去没有过的。不要眼看著我们今天科技发达,台湾财富这么多,展开历史,比任何一个时代都痛苦,都显得贫穷。贫是什么?没有智慧;贱是没有地位,在社会上没有人尊重你。从前做官还得了,老百姓谁不敬畏?又恭敬又害怕。现在连总统都有人指著鼻子骂,你说真是没有意思。以前行政院长、县市长还得了,现在走出去谁理他?连街上摆摊子的,见到他都不理他。这天下大乱,整个社会秩序脱节,社会秩序毁掉了,这个不得了。

  礼崩掉了,礼就是上下尊卑有序,今天礼彻底的崩溃掉,礼崩乐坏,天下就大乱。老子当时在世教学就说「道失而后有德」,道失掉了,有德来维系,「德失而后仁,仁失而后义,义失而后礼」。礼是最后的、最低的一个阶层,礼要失掉,天下大乱。孔子之后,实在讲每个朝代对於礼它都维护,一直到满清末年。国家在教育里面非常重视,所以称教育有称之为礼教,也是有道理的。到民国初年,这些留学生到外国去,认为外国自由平等,中国礼教太约束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要把它打倒。打倒之后,才有今天这个结局。共产党统治了中国大陆,我们今天社会这样的动乱,这都是礼教崩溃之后的结局。虽富,富而不乐,心不能安,真正得不到快乐;换句话说,物质上不缺乏,精神上非常空虚。没有精神生活,这个多苦。我们仔细观察、仔细去反省,要把病根找到。不能救这个社会,至少要救自己,要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自己精神生活,无过於读孔孟书,读大乘佛法,然后才会觉得我这一生过得还有点意义,人生还是有点意义、有点价值。如果不念孔孟书,不读大乘佛法,这一生空过了,人生没有意思,没有价值。有钱,能值几个钱?不值钱!这些地方我们都要注意的,要留意的。在此地,晓得佛说法的用意,正是为我们现代这个时代人所讲的,所以在此地特别强调三种净业。

  「以灭后众生,障大贼强,法身慧命夭伤,不有三种净业,谁能保任,故云为未来世等」,这个话说得很好,交代得非常的清楚,非常的明白。佛灭度之后,在中国,孔夫子死了以后,正知正见的人少了。障大贼强,障是业障,贼是烦恼,烦恼愈来愈重,业障也愈来愈深。法身慧命夭伤,法身慧命几乎断绝。学佛,要想成佛、要想往生,往生成佛是法身慧命,如何来维系法身慧命?这三种净业。所以,这三种净业不仅是修净土一定要遵守,修学大乘佛法,不管是哪一宗不管是哪一法门,如果不从这个十一句上下手,可以断定他不会有成就。我们自己修学也是一样,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持咒也好,无论你修哪个法门,这十一句做不到,你所修学的只能说修一点人天痴福。说人天痴福是对你很恭敬了,说不定你这一点痴福到三恶道去享。恶道也有很有福的,畜生道有福的,我们就看到很多。你看外国人养的那些宠物,真有福!主人伺候它无微不至,死了之后,葬在公墓,常常还去给它插个花,还去悼念,真有福!那些畜生都是前世念佛修行人。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经文:

  【阿难汝当受持。】

  这句话很重要。你看每一段都特别叫阿难,释迦牟尼佛还没开导,就特别叫著阿难,『汝当受持』。

  【广为多众宣说佛语。】

  交代他要传法。

  【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於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这是特别嘱咐阿难尊者,受持、弘扬以及接受这个法门,修学所得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从这一段文证明这部经是圆顿大教,因为他证『无生法忍』没有按照次第,一下就能够证得,这是属於顿教。跟《弥陀经》里面讲的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乱,是同样的意思。修行的人是以自己真诚之心求生净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在应的时候,佛可能现身,给你做证明,现瑞相,所谓是「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个地方讲『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这是没有往生之前见到的。像过去慧远大师,他老人家一生当中,就见到三次西方极乐世界,所见的状况跟经上所讲的一样。

  远公在世的时候,《观无量寿佛经》还没有翻译,《阿弥陀经》也没有翻译,他老人家所依据的是《无量寿经》,只有《无量寿经》。净土三经,《无量寿经》到中国来的最早,当年远公大师就是依一部经修持,在庐山建立莲社,净土宗在那边建立。他志同道合,就是专修净土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一百二十三个人,在庐山念佛。他老人家三次见到净土,《楞严经》上讲的「现前见佛」,他现前见佛。在过去念佛人,或是在定中、或是在念佛堂、或是在自己修学行住坐卧的时候,见到阿弥陀佛的圣像、见到西方世界的宝池、见到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些记载很多。在近代,人比较少了。近代我知道的,就是在旧金山,甘贵穗居士,他在念佛的时候见到莲花,莲花上有他自己的名字,这个跟经上讲的相应。这是佛以神力来给你做证明,你修行到相当一个程度,现相来给你做证明,加强你的信心。

  我们在修持见不到相,换句话说,佛知道你程度还不够,如果佛现这个相来,你会发狂。一见到这个瑞相就自己觉得很了不起,贡高我慢,「我修行成就了,你们看,你们都没有功夫,你们都没有见到」,这人就发狂了,发狂就是烦恼生起来,清净心马上就失掉。古人见瑞相的时候,见如不见,他不但完全不动心,他也不会告诉人。到什么时候告诉人?他往生的时候,大家送他往生,他会把他以前这些经验告诉大家。像远公是临往生的时候告诉同修们,「西方境界我又见到了,过去曾经见到过两次,现在见到,我要走了」。这个时候才宣布,境界从来不告诉人的。现在见到一点点,连见点影子就赶紧到处宣扬,怕人不知道,还要写书,你说这怎么得了!甚至於还有没有见到的,怕人家说他没有功夫,还要去欺骗人,我见到见到什么。骗人的,造谣生事。这些事情在中国、在外国太普遍、太多了。

  凡是听到的,你要注意,决定是假的,决定不会是真的,为什么?真的,他怎么肯轻易告诉你,不可能轻易告诉你。真遇到这个境界,对什么人可以说?大多数是对自己的老师,求老师给印证。同参道友通常都不说的,怎么肯对大众宣布?对大众宣布一定是造谣生事,无非是求名闻利养,今天讲打知名度。用这个方法来打知名度,欺骗一切众生,这是决定不可靠的,这点我们要知道。

  什么叫无生法忍?我们下次再来研究。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一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21

  请掀开经本,一百三十七面倒数第二行。时间过得很快,明天我们就圆满了,所以今天起要赶进度。实在说我们这是长期讲经道场,尤其是专讲净宗,有许多地方读读都可以明了。如果在其他的地方需要细说,我们这个地方可以参考《无量寿经》、参考《弥陀经疏钞》,意思大致上都是差不多的。

  这一行要跟诸位特别介绍的就是「无生法忍」,实在讲无生法忍最重要就是那个「忍」字。佛说法有无量的善巧方便,在《仁王经》上,他把菩萨位次分成五大类,这个五大类统统用忍来代表。由此可知,忍实在是非常重要。我们在《金刚经》上所看到的,菩萨修学的纲领有六条,六度,《金刚经》里面特别强调的是六度当中的布施跟忍辱。你看其他的四条说得很少,布施说得多,忍辱说得多。由此可知,这六大纲领里面最重要的还是布施跟忍。布施就是放下,如果放不下,就不能忍,不能忍就放不下,这是一定的道理,真是互为因果。

  五忍,在《仁王经》里面,第一个是伏忍,第二个是信忍,第三个是顺忍,第四是无生忍,第五是寂灭忍。在《仁王经》上,把五忍配在十地菩萨,伏忍是三贤位,信忍是初、二、三地,四、五、六地是顺忍,七、八、九地是无生忍,十地、等觉是寂灭忍。「信」这个字标准就很高了,确实在真正讲到菩萨,应该是有这样的标准,没有入初地,还都不能认真讲信佛。但是《仁王经》上所讲的,是别教,不是讲的圆教,别教的初地就是圆教的初住。所以此地第一行,「疏云,无生法忍,是初住初地」,初住菩萨这是讲圆教,初地是别教,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能够称得上是无生法忍。但是要是严格的来讲还不行,《仁王经》上讲的比较严格,严格的讲,七地菩萨证的是下品无生忍,八地是中品无生忍,九地是上品无生忍,这是讲正式证得的。由此可知,初住、初地所证得的无生忍是相似的无生忍,为什么?他是信忍、顺忍,相似。伏忍都还谈不上,伏是什么?伏烦恼。在净宗里面讲,伏烦恼这个阶段就是功夫成片,信忍才是事一心不乱,到无生忍是理一心不乱。信、顺都是事一心,事一心里头有浅深程度不同。理一心是无生忍、寂灭忍,都是属於理一心,寂灭忍,理一心功夫深,无生忍,理一心功夫比较浅。特别重视忍这个字。

  《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间法不能够忍耐就不能成就,可见得六度里头忍辱波罗密是成败的关键。忍才能有精进,精进才能得定,要以净土宗来讲,定就是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心。得定之后才开智慧,所以忍辱确实是关键。譬如我们今天讲修学,修学在古时候,跟现在不一样,古时候修学都是一门深入。一门就要忍,其他的法门我暂时都要放下,一切经论我不能看,也不能听,我只好乖乖的学一门,这就是要忍。一门深入,一门就是精,多门就不精;多门那种进步叫杂进,不叫精进。杂进,得定就难,换句话说,得清净心就难。精进,得清净心就容易。因此,古来祖师大德门庭施设不同,常常称赞自己这个法门,贬低别的法门,那是一种权巧的手段,绝对不是轻视其他法门,有这个分别执著,不是;他是用这个方法强调,加强初学人的信心。参禅的,从禅一门深入,不能再去学教、再去念佛,为什么?那就变成杂。念佛的人也不能学教,也不能去参禅。总而言之,法门一定是一门才能深入。

  门门都好,为什么?门门都可以明心见性,都能达到目的,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我们要牢牢记住的。这么许多法门里面,我们只能选择一门,这个重要,如果同时选定多门,很难成就。释迦牟尼佛当时在世教导他的学生,每个学生也都是学一门。佛讲经他们都来听,那都叫旁听,来当影响众,拿现在话来说就是护持道场,使道场听众人数增加,初学的人能够加强信心。如果佛讲经,只有三个、五个听,人家看到这个场面都不相信,信心失掉了。所以这些菩萨、罗汉们帮助佛庄严道场,加强初学的人信心,目的在此地。他们坐在那里,听与不听不一定的。有时候佛讲经,他在那里念佛,根本一句也没听见。这是庄严道场,这是我们要晓得的。诸位明白这个道理就好了。

  至於什么叫做无生法忍?我在此地略略的说一说。「法」是一切法,无生法忍是一个法,法是指世出世间的一切法。「无生」是一切法不生不灭。你几时证得一切法不生不灭,你承认、你同意、认可,觉得佛讲这个话决定没有问题,是事实,你就证得无生法忍。我们现在看一切法有生有灭,看到动物有生老病死,看到植物有生住异灭,看到矿物有成住坏空,一切法是无常的,这是我们的看法,我们觉得这是事实。佛今天跟我们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我们听不懂,我们听了怀疑,为什么?跟我们的观察完全相反。佛的境界跟我们不一样。为什么我们的看法跟他看法不一样?我们是用生灭心看一切法,一切法就变成生灭的了。佛用的是不生不灭的心,看一切法,一切法不生不灭。从这个地方也证实,一切法是唯心所变,一切法唯心所转,是心转境界,不是境界转心,证明这个理论。所以佛教我们见到一切法的真相,就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不生不灭的。

  怎样才能够见到诸法实相?那要甚深的禅定。甚深禅定就是心定。净到极处,这个心是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看到外面的境界是真实的境界。所以这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七地以上菩萨,见到一切万法不生不灭。这不是我们凡夫境界,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用真心,我们用的都是妄心,妄心就是生灭心,就是心里面有念头。什么时候心里头没有念头了,妄念都没有了,这恢复到自己的真性。这也是说明,佛法修行不管是哪一宗,无论是显教密教、禅宗教下,修学最后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如果不是这个目标,那就不是佛法。佛法无论多少法门、多少宗派,只是方法、途径、手段不相同,他的方向、目标一定是一致的,成佛。成佛是什么?明心见性就是成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决定是一致的。在净土宗里面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见性成佛。只是各宗使用的名词术语不相同,其实是一桩事情。所以学佛简单的讲就是修清净心,就是修一心不乱。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色闻声,处事待人,在这里头修清净心,修一心,这就对了。

  初心的人,就是初学的人,因为习气重、烦恼深,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面修行没有办法,功夫不能得力,所以要选择环境。想当年佛陀在世的时候,教诫弟子住「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没有吵闹的地方。「阿」翻作无,「兰若」是喧哗热闹,不是一个喧哗热闹的地方,拿我们中国意思说就是寂静处,非常安静的一个环境。阿兰若的标准,佛教里头有个很简单的例子,他说牛叫的声音听不见。因为从前修行人都是乡下居多,乡下耕种都是用牛,牛叫的声音很大。农夫家养的牛,牛叫的声音听不见,这就很安静。要是现在就是车的声音不见,这个就比较安静,闹区一定要避免。这个定义也应该随著时代标准不相同,从前牛叫的声音很大,现在火车、飞机的噪音比从前是要大得太多了。这些噪音我们统统听不见,这个地方叫做阿兰若。这是便利於初学。

  可是真正心地清净了,不能老住在这个地方,老住在这个地方心地未必是真清净。清净一个程度之后还得到闹区去,到闹区看看心还清不清净。闹区里面,这个心立刻就受影响,就要退回来,那个地方不能住。如果在闹区里头不影响,心还是清净的,就可以住下去,动静一如,染净不二,那是真正成就。所以,小乘人不敢接触城市,大乘菩萨修定是在市廛里面修。你看《华严经》,鬻香长者修禅定的,在哪里修?经上讲在市廛。市廛是什么意思?就是商业区,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他在那里修禅定。他在那里修禅,是不是在那里盘腿面壁?不是的。他在那里去逛街,这也看看,那也看看,那叫修禅定。我们看到完全看不出来,他在那里修禅定,他在闹区里面转来转去,他是定慧双修。他都看,像现在新的产品他都知道,都知道是慧,他样样都晓得;看了之后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定,他在那里修定。不像我们凡夫看到,这个好,赶紧买回去,动了心,定没有了,慧也没有了。所以他是常常去逛街,常常逛热闹的场所,他样样都晓得,慧成就,看了之后如如不动,定成就,人家定慧是在这里修的。这是小乘人决定不敢的,那就是说功夫到了家,修行的方法跟我们普通修行方法不一样。

  大小乘的差别,简单跟诸位介绍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们看底下一段。这正式教她修学的方法,就是十六妙观。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韦提希夫人我们从迹象上去看,她跟我们一样是凡夫,也是迷惑颠倒,也是感情很重、烦恼重重,跟我们是一样的。所以『心想羸劣,未得天眼』,妙观就不能成就。但是佛有力量,加持她、帮助她,『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要想见净土,一定要佛力加持,这是指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凡夫修行,说实在的话,即使有小小的定功,也见不到西方净土。像我们前面讲的,远公大师一生三次见到佛的净土,那是诸佛如来的胜异方便加持他,使他见到了。远公能见我们也能见,佛加持他,佛也会加持我们。可是我们不要有一个心念念求见,为什么?念念求见,心就不清净,功夫不得力。不求见,到时候偶尔佛加持令你见到,这是给你做证明,加强你的信心,你走的路没错。见不到也不要紧,不要常常怀疑,我这个没见到,恐怕功夫退步了。这就打妄想,这就错误了。要晓得这个法门特别重视的是修清净心,因此即使见到,也要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如不见,对你的清净心毫无妨碍,这就对了。所以修净土的人,不但修净土,修大乘佛法的人,决定不能贪爱神通。

  昨天下午有个居士来看我,他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夫妻两个都是从事於教育的工作,他说他的太太最近出了问题,不晓得在亲近哪个道场,现在著了魔障,来找我。我就劝他,我说你最好叫她不要再去接近这些人。他说讲了她不听,喜欢神通。凡是著魔的人都是喜欢神通。你如果对於神通,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看得很淡薄,不去理它,妖魔鬼怪找不到你,没办法接近你。你贪、喜欢神通,好奇,妖魔鬼怪就抓住你这个弱点来戏弄你。我们在国内、国外看到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看到都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学了没有一年半年,最后入精神病院,精神分裂,一生的前途都毁掉了。实在讲,那不是佛教,邪教!妖魔鬼怪在作祟。他是不是真的看到放光?真的看到,那不是假的,说放光离地三尺,这真的,一点都不假。妖魔鬼怪现这些神通让你看到,你愈看到愈觉得他了不起。我们跟他说他是假的,你不如人家,要不然你放个光给我看看?正法他不相信,他要相信那妖魔鬼怪,愈迷愈深。这个带来不是他自己的痛苦,带来一家人的痛苦,很可怜,这是我们要注意到的。

  黄念祖老居士一再劝勉我们,学佛,道场重质不重形式,修行贵在清净心,绝对不在神通感应,连感应都不要求。真正修行人就是修清净心,我烦恼一天比一天少,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快乐,法喜充满,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智慧增长是从哪里看见?处事待人接物不像从前那么糊涂,一天一天好像是有点智慧了,这都是进步的现象,这是好现象。说每天见到好多鬼,见到好多神,那危险,那不是好现象,那快要进精神病院。有的时候见到,见到怎么办?见到不要去理会他,不要去想他,多念佛、多读经,以后见的机会就少了。从前简丰文居士常常见到,一个月都见好多次,他来给我讲。他不是说假话,他从前喜欢打坐,打坐当中见到许多奇怪的境界,他见过十殿阎王。以后我教他,我说你以后见到这个东西不要去理会,不要在意,多念佛。以后慢慢就少了,现在这一、两年见不到了,没有了,恢复正常。

  这决定不是正常,不是好事。不要说见到妖魔鬼怪不是好事情,见到诸佛菩萨也不是好事情。你去看看《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妖魔鬼怪变现佛菩萨的境界,简直叫你没有办法辨别他是真假。《楞严》上佛教我们一个原则,「不作圣解」,这是好境界,根本不要理会他,这是好境界。如果你认为是真的,那你就上当了,「即受群邪」,你就被这些妖魔鬼怪玩弄,上他的当。《楞严》那个境界真的我们没有办法辨别是真假,像现在这些东西我们一看就晓得是假的,绝对不是真的。

  这是讲一个修行人,在菩提路上必然会遇到这些境界,遇到这些境界的时候决定不要理会。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常常劝勉同修们,你们供养佛像供一尊,我天天就看这一尊佛像,这点大家要知道。一切妖魔鬼怪他会骗人,他骗人,你愿意上当、你愿意听骗,这个实在讲也并不犯什么大法。他变现的这些佛菩萨形相,他不敢变本尊,这就是说他不犯法。他虽然可以做冒牌的,他冒牌是相似,他不逼真,这就不犯法。譬如商标,我这个商标设计跟你样子差不多,但是有一点不同,我没有冒牌你,为什么?我设计的那一点跟你的不一样,这不能算冒牌,法律上不能治罪;完全一样那就是冒牌,仿冒,这个要治罪的。所以妖魔鬼怪不敢现本尊。

  我供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我的本尊,妖魔鬼怪不敢变阿弥陀佛。他变其他的佛菩萨来诱惑你,绝对不敢变阿弥陀佛。我供养观世音菩萨,天天礼拜观音菩萨,称念观音菩萨,他不敢变观音菩萨。变这个,护法神是决定不许可的。变一个相似的,不是真的,护法神也不管他,为什么?他毕竟没有真正犯法。护法神就跟警察一样,他不干涉他,不抓他。我们供一尊阿弥陀佛,一生就供一尊,这个形像我们看得太清楚了。他要变一个阿弥陀佛,跟这个样子不一样的,我们就不要理他。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决定是我们供养这个样子,这使我们自己一点怀疑都没有。我天天看这个像,到最后果然佛现前,他来带我们走,这哪有错?绝对不会错的。这就是供养菩萨形像供一尊的好处。现在供一尊是很容易,我们出门,我们把自己佛像照成一个照片,可以随身带著,走到哪里我们都可以供养。不必带雕塑的像,尤其供很大的,携带不方便,我们把他照成照片就很方便。像我们这里的佛像,我们都印出来,观音菩萨相也印出来,卷成一卷放在行李上,走到哪里都可以带走。每天所看到的佛像是同样的佛像,这个好。

  我们再看下面经文,一百四十面最后一行。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这是韦提希夫人慈悲,她是因为释迦牟尼佛以神力把诸佛国土展现在她的面前,她见到西方世界。她是凡夫,没有天眼,是佛力加持让她见到,让她选择。所以她就想,佛将来灭度之后,到末法时期,五浊恶世,这个时候的众生他怎么能够见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浊恶』,注解里面引用的《无量寿经》上面所讲的五恶五痛五烧。这些经文我们念得很熟,所以这一段内容都像《大经》所说的。这里看到夫人的慈悲,自己得度之后,就想到一切众生如何得度,跟频婆娑罗王的见解就不一样,你看一个大乘,一个小乘。小乘自己得度就可以了,没有想到别人;大乘菩萨心,自己还没有得度,马上就想到别人。释迦牟尼佛还没有教给她修行方法,她就想到别人,别人怎么能有这种机缘也能得度。这是大小乘心量不相同,思想不一样。

  我们看下面经文,在一百四十五面。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於西方。】

  这个经文里面含义非常之深远。『汝』是指韦提希夫人,『众生』包括我们都在内,只要后世有缘读到这部经典的人,就包括在其中。由此可知,佛这番开示,对韦提希夫人,也对我们每位同修。韦提希是当机者,我们展开这部经典、读诵这部经典、接触到这部经典,也是本经的当机者。所以佛的教学是一体等同,教我们『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於西方』,这句话是劝修。「专心系念」,妄想才能够舍掉。一般人为什么不能伏妄想?就是他念头不专。念要专一,其他的妄念自然就不生。凡夫不可能没有念头,佛的方法很巧妙,就是用你这个念头去止妄念,用这个方法。叫你念头想一桩事情,不起念则已,起念就想一桩事情,想西方极乐世界、想阿弥陀佛就行了。以念止念,教给我们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修学就方便多了。

  下面则是佛教给我们的想法,一百四十六面。

  【云何作想。】

  怎么个想法?

  【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

  这是举一个例子说,怎么个想法。一切众生如果不是『生盲』,「生盲」就是生下来眼睛就瞎了,那叫生盲。如果不是这种情形的话,他一定见过太阳下山,落日这个景观他应该见过。实在佛讲这个是在从前,从前见到太阳出山、落山的,特别是住在乡村,我们常常见到。现在住在都市,住在大楼,可能有一生没有见过日出日没的,他修这个观想就很困难,没有这个经验。现在住在都市人,到阿里山去玩的时候,看看太阳出山,看看日出。看日出的有,看日没的好像还没有听说过。所以佛先教我们观想的方向,想西方,太阳落的地方是西方,想落日的情形。

  底下一段经文在一百四十七面最后一行。

  【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於日欲没之处。】

  『谛观』是仔细去观察、去看,看太阳下山的地方。

  【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

  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只看到一个红的太阳,像个鼓一样,像『悬鼓』,像鼓挂在空中一样。

  【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

  观成功是这样的一个境界,眼睛闭下来,太阳在面前;眼睛睁开,太阳还在面前,这叫观想成功。如果眼睛睁著,太阳在面前,眼睛闭了就没有,这没有观成功;或者闭著眼睛,这个形像在面前,张开眼睛又没有了,这都不能算观成功。就是这一观就很不容易。观成之后,不管在什么地方,眼睛张开,太阳确实在面前,眼睛闭著,太阳还在面前,这是第一观观成。十六观里面,这一观是最初的,最容易观的。你们试试看,你有没有本事观成功?能观成功就能往生。这个十六观只要有一观成功,都能往生,不必十六观每一观成功,只要有一观就行了。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做到,如果不是专心到了极处,这个境界就不能现前。

  【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这是十六观里面的第一观。后面注解注了很多,注解里面无非说明这个原理。天台大师以一心三观的道理来说明这个事实,如果不是到一心三观,这个境界就不能现前,所以观成非常不容易。观成之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还要把这个妄相拿掉,为什么?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怎么会有个太阳?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才晓得四种念佛,持名第一殊胜。我从前就这个问题曾经向李老师提过,李老师告诉我,观很难成就!观成,你想那个印象多深刻。好像我们想念一个人一样,时时刻刻想念他,这个人就在面前,这是多么深刻的想念。阿赖耶识是多强的一个力量才会把这个现象现成!但是这统统是妄相,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之后还要把这个相拿掉。观成难,以后拿掉也难,去掉也难,为什么?印象太深了。所以他说不如名号,名号把它去掉容易,晓得名号是假名。所以,执持名号往生西方世界容易,生到西方世界之后,把名号去掉也容易。比观成以后再舍掉这个观,这里头难易我们自己想想就知道了。

  这是他劝我们,知道观想念佛的理论、方法,不必去用它,还是取持名念佛,取这个好。持名与实相相应,这个方法与实相不相应。观想念佛、观像念佛,难,还不相应。持名念佛容易,与实相相应,这是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为什么特别强调、提倡念佛法门,道理就在此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二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22

  请看第一百五十一面,「水观」:

  【次作水想。】

  这是第二观,我们看经文,在一百五十二面第三行。

  【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

  『无分散意』就是一心三观。

  【既见水已。当起冰想。】

  第二观是观大海结冰。

  【见冰映彻,作琉璃想。】

  结成冰之后就像琉璃。琉璃是透明的,颜色带点绿色,我们中国人讲翡翠,绿色的玉。海水是蓝的,所以要结成冰,确实像琉璃一样。

  【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

  这观想要观成之后,大地就是琉璃,西方世界大地是琉璃的。如果这个观想观成了,无论在什么地方你看到地决定是琉璃地。如果看到我们这还是磨石子地,这观想没有观成功,绝对没有观成功。观成功之后,地是琉璃地。由此我们也可以能够明了,佛在经上所说一切法由心想生,这是真的,心确实能变境界,就看你想的程度。我们今天变不了境界,是想得太浅了,一会想这个,再第二个念头又想别的地方去了,所以就变不成境界。如果专注想一桩事情,真的会变境界,一切法都是心想而生。西方地下面还有很多宝藏,我们地下头也有宝藏。

  【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

  我们知道地球是个球形,球形里头有个轴心,这个轴心就像此地讲的,样子像幢,『擎琉璃地』。

  【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

  下面有宝,宝放光,有无量的光明,所以西方世界地放光,大地有光明。我们想想我们地球有没有光明?实在讲也放光,也有光明,我们肉眼看不见。现在我们用仪器来探测发现了,它的光波长短不相同。我们肉眼能见得的光,光波是非常有限,比这个波长的我们见不到,比这个波短的也见不到。不是不放光,统统都放光。今天用科学仪器去探测,我们测到的像有x光、有红外线、有紫外线,这都是探测到的,地面、空中都有光,是我们肉眼不能见。西方世界人心清净,各种光波统统都能看见,所以那个世界就不一样了。假如我们是各种光波也都能看见,这地下也是透明的,也看到下面,这就是我们讲的天眼。有天眼通,他没有障碍,他可以看到地下面。现在有些人说有天眼,那个天眼很有限。有许多实在讲没有天眼,自称为有天眼,不见得是真的。真的天眼,这个墙壁阻碍不住,我们在家里坐著,外面走来走去都会看得很清楚,那才叫天眼。如果外面的人在那里活动,我们不知道,这不是天眼,天眼没有障碍的。这是看到地下面的情形。

  【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

  这是地面上的庄严。『黄金绳,杂厕间错』这是隔成界线,像我们这里磨石子地当中也有铜条把它间隔住,我们这边没有间铜条,是间的塑胶的,一块一块,这是庄严、美观。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但是人家间错的是用黄金,不是像我们这里用的塑胶。它地面是琉璃,隔成花纹是用黄金,黄金把它间隔出来的。

  【於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

  这是天乐呜空,这些乐器用不著人演奏的,自己会演奏。现在我们科学进步,那个电子琴我去看,也不需要人演奏,按一下键盘,它自己就在那里唱,就在那里弹奏。我们知道这个情形不会见怪,如果这个东西要拿到大陆偏僻的地方,他们从来没见过的,他会吓坏。他认为是鬼弹琴,没有人弹,它怎么会响?这就是见闻广狭会引起人的错觉。但是我们今天科学上发明这些东西,它所演奏的还有范围,为什么?我们演奏的歌曲都输入电脑,在那里控制。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不需要用这些东西。因此他所演奏的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千变万化,没有限制。这真正是天乐,不是人造的。

  【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天乐怎么会响?这个地方也给我们出来了,是从佛光当中产生的『清风』鼓动乐器,乐器演奏的是佛法,是讲经说法。如果我们再要深究,这都是阿弥陀佛神力变化所作。不但佛说法,佛变的这些众鸟说法,后面我们会看到有情说法。这是属於无情也说法,情与无情,同演妙音,这是西方世界无比的庄严。这是第二观。再看第三观「地观」,在一百五十五面倒数第三行。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如此想者。名为麤见极乐国土。】

  从这个经文我们得到一点消息,极乐世界是我们心想变现的。极乐世界如是,十方一切诸佛世界没有例外的,真真实实一切法从心想生。唯识经论里跟我们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在这个经上也得到了证实。今天这个世界是我们乱想变现出来的,所以这个世界很乱,胡思乱想,想出这个世界也是乱七八糟。西方世界的人他专想,所以他的世界清净。他是专想,我们是乱想,变现两个境界就不相同。阿弥陀佛专想,现的这个清净庄严,凡是往生的人也要像阿弥陀佛一样的专想,才能够现同样的境界。所以,心不清净不能往生净土,纵然念佛,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往生的基本条件,是「心净则土净」,这样才能够与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底下是这一段的总结,在一百五十六面。我们看顶格,经文。

  【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这是总结。一定要『得三昧』,那看得就清楚。没有得三昧是『麤见』,见的是相似的境界。要得三昧,三昧这个地方也是属於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念到一心不乱,这个境界就非常清楚,看得很真切。底下这是讲利益。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这个注解,《疏》是智者大师说的,智者大师是一位修行证果之人,所说的话决定不会错。在中国历代传说,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化身再来的,此话若真,那智者大师所讲的话就是佛所说的话。「疏云,前水是想,不能灭罪」,前面日观、水观是想像变现出来的,不能灭罪。为什么?那个相完全是幻相,睁著眼睛在面前,闭著眼睛也在面前。「地观是实,故能断除也」,地观观成是实实在在的。实在也不是讲是真的,实不能算是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在是我们有一种真实感,有一种感触,好像我们现在看著大地,我们看到桌椅板凳,手去模摸有个真实感,它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是这个意思。不像心想看到太阳,你看到别人看不到,你睁开眼睛看到,闭著眼睛看到,别人睁眼、闭眼都看不到,同在一起都看不到,所以他不能灭罪。这个有真实感,功夫比前面深,因为他已经得了三昧,当然灭罪。

  四明尊者的注解,就是《钞》里面说,「钞云,盖托此方水成冰事,但是假想,故名麤见,今成三昧,实见彼地,则名实观,言假想不能灭罪,是大师顺经策进,令行者三昧速成,全非假想不能灭罪,何以知然,日观尚类下下灭罪之数,岂麤见地全不除愆么」。所以,智者大师这个说法是勉励我们精进,也就是说日观成就、水观成就统统都能往生,十六观任何一观成就都可以往生,往生哪有不灭罪的道理?只是灭罪程度有浅深不同。智者大师的意思希望我们提升境界,所以有这个说法。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钞》里面讲「观与经合,则称性见,名为正观,见相乖经,是发魔事,故名邪观,下去皆然」,向下遇到这个句子都是这个意思。换句话说,修行一定要依据佛在经典上所讲的理论与方法,这是正确的。如果我们修学违背经的理论、违背方法,所见一切境界都是魔境。见到境界与经相应,这是好境界,与经不相应的是魔境。最近在香港,好像最近在台湾也看到了,出版有一个小册子,听说现在还有图画,我在香港见的还没有图画,只有文字没图画。说是大陆上有位法师到极乐世界去了,去了又回来,把极乐世界的事情说了很多,告诉我们。现在这个小册子愈传愈多,愈传愈魔,最近在大陆上也有了。大陆上认为这是邪知邪见,不准流通的,我这次到大陆听说到,不准流通,在海外流通量很多。

  我第一次见到的是在香港,畅怀法师拿给我看,畅怀法师很怀疑,他说恐怕不是真的。我一看这个小册子,一翻就是假的,怎么是假的?他说极乐世界有女人,这个与经上不相符合,从这一句,这就是假的。他在极乐世界看到这一切众生,这一切人的相貌都不一样,这是假的。经上明明说的,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相貌是完全相同,怎么可能不一样?所以这决定是妖言惑众。听说现在很多人迷在里面,佛讲的经不相信,那个人讲的经相信,这糟糕不糟糕?真是信邪不信正,听骗不听劝,没法子。众生罪业、业障多重,这就看出业障。

  我们再看下面第四观,四观是宝树观,在一百五十八面: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

  我们看经文,一百五十九面。

  【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

  实在说,这个树观就相当之难。往下去,愈观境界愈殊胜,境界愈微细愈不容易观想。要把这个树观得清清楚楚,树又这么高『八千由旬』。一由旬,我们讲最小的,印度讲由旬是长度的单位,有大、中、小。大由旬合我们中国八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小由旬四十里,算小由旬,四十里一由旬,八千由旬,单单想这个高度恐怕都想不出来。这个树干、树枝、树叶、花果怎么去观想?所以,确实相当困难。古人讲,我们这里,凡夫心粗境细,观想难成,很不容易把它观成。再看下面的相,这是细相,一百五十九面倒数第二行。

  【一一华叶。】

  每一朵花,每一片树叶。

  【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

  玻璃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水晶。古时候没有玻璃,水晶称玻璃,就是现在的水晶。

  【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珍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珍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

  我们一面读一面想像这个境界,想不出来。我们虽然是凡夫,韦提希夫人也是凡夫,她听佛讲,一面讲就随著佛所讲的她就入观,这部经讲完了,韦提希夫人就证得无生法忍,得理一心不乱。这夫人善根深厚,心细,所以她随文能入观,我们今天观不出来。『五百亿妙华宫殿』,宫殿里面还有。再看下面一百六十一面。

  【诸天童子。自然在中。】

  宫殿里面有人。

  【一一童子。】

  每一个童子。

  【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

  每个人身上都配得有『璎珞』,「璎珞」则是微细到了极处。『释迦毗楞伽摩尼』,注解上有,简单的讲是如意宝珠,如意宝珠穿成的璎珞。

  【其麾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

  这美好都说不出来。

  【众宝间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於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

  这个『画』就是树叶的纹路。

  【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

  这个景观不要说细想想不出来,粗想也想不出来。谛闲法师在这段里面有几句话给我们说明,在一百六十二面倒数第二行,从最下面看起。「窃谓」,这就是谛闲法师的话,「树网非情法也」,非情就是无情,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是物质的环境,宝树罗网。「童子有情法也」,这是人。「今网间出宫殿」,这是宝树,宝树很多,上面覆盖著宝网,网中放光,光中现宫殿,宫殿里面有童子,所以今网间出宫殿。「宫殿出诸童,情与非情,何尝一定」,这完全跟《华严经》上所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是相同的境界。「因有性具,故有事造,即以树观,露出不思议境界,非凡小所推度耳」。实在讲,连权教菩萨也叹为观止。这种境界还是真如本性里面本来具足无量的德能,是当我们心地清净的时候,这个殊妙的境界就现前了。我们今天说这个境界,实际上境界不能现前,佛给我们讲,我们想都没有方法去想像,是我们的烦恼、无明、业障太重了,本性里面功德透不出来。这还不算,还有更妙的。看底下这段经文。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

  这尤其不可思议,光明当中现幢幡宝盖。

  【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於中现。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

  所以说生到西方世界就生到十方一切诸佛世界,为什么?在宝树里头,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都看到,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我们坐在家里,全世界哪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我们在电视萤幕统统看到。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树光明里面,可以看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的刹土,可以看到一切诸佛在那里讲经说法,度化众生,也可以看到一切众生家庭里面生活琐碎的事情,全都看到。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好!我们在这个世界,譬如说我老家在大陆,我看不到家里人,到西方极乐世界都看到,天天看到,时时看到,完全没有障碍。还告诉诸位,到西方极乐世界,不但现前这个世界看到,过去也看到,未来也看到。十方三世、情与无情统统现在光明之中,这个不可思议!你真正了解西方世界的状况,哪里有不求生的道理?两个世界比较一下,总是希望赶快去。去到那个地方才真正叫一切成就,一切满愿。我们心里想的愿望统统实现,还没有想到也现前。末后一句,这是总结,在一百六十四面。

  【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接著下面是第五观,五观是观七宝池。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

  『八池水』是八功德水,八是八功德池水,是这个意思。

  接著看经文,一百六十五面第三行。

  【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这是叫我们观七宝池,池有大小方圆。西方极乐世界像这样的七宝池也是无量无边,西方世界是属於法性土,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所以,古今对於西方世界怀疑的人很多。十方世界的众生都往生到西方世界,西方世界到底有多大,能容纳得下吗?尤其从经上看,西方世界的人身相都那么大,树木也那么大,多大的地方才能容纳得下?所以妄念是愈来愈多。无论他怎么样去想像,也没有法子想像出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也无法证实,这就是不晓得理论的依据。不像十方世界诸佛国土我们统统讲是法相成的,法相土;西方极乐世界是法性土。法性,就像《华严》上讲的,一多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法相有障碍。

  我们这边的一切物质怎么来的?它变现的过程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从无明生三细相,业相、转相、境界相。业相是动相,这是本性《楞严》上讲的「不守自性」,不守自性是属於阿赖耶的业相。不守自性就立刻变成见相,就变成能见,我们讲四分里面讲见分,见分要见就变成相分。相从哪里来?相是从见分变出来的。十六观的原理就是根据这个,你一心一意要见,相就现出来。所以物质从哪里来的?物质是从精神变现出来的,心物同源,精神跟物质都是从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不但相分是虚妄的,见分也是虚妄的。见分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这都是属於见分,相分是十一种色法,色、心二法都是自性变现之物。这是从法相上讲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法性,所以这个境界是不思议境界。

  如果将来我们就是在念佛当中,念佛念到心清净,缘成熟,佛力加持,这个境界我们见到,见到之后一定要想到,像经上讲的一样。你看到七宝池中的水,如同经上讲的完全没有违背,这是好境界,这是正观。如果见的跟经上讲的不一样,这个七宝池水从哪里来的?就像我们这边,像泉水一样喷出来的。『如意珠』是水源,这个水源喷出来之后是十四支。如果你一看是十三支,这就不对了,这个就不相符合。如果看到十五支、十六支,那也不对,决定是十四支,决定不会错。这才是你真正见到净土,这是正观。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就是邪观,这就错了。水不可思议,我们再看一百六十七面的经文。

  【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

  这个境界不可思议。我们这个地方的水只看到水往下流,没有看到水往上流的;他这个地方的水是可以上下,不但往下流,也往上流,这就非常之美观了。

  【其声微妙。】

  水不流没有声音,水一流动就有声音,这个音声又说法。

  【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这个经文在一百六十八面第二行。『苦空、无常、无我』是小乘法,像我们凡夫、小乘发心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烦恼习气没有断,听到佛、菩萨、情与无情说法多半说这些法,帮助我们转烦恼成菩提,听了这些话。如果是圆顿根性的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听到的法是『诸波罗蜜』。所以这一句,大小乘佛法通说,决定是应机说法。我想听什么法,正是我们需要、正是我们想听的,听了之后就得法益,这是不可思议。

  【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呜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这种境界跟小本《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完全相同。注解里面很好,虽然文字不多,注得相当详细,诸位同修可以做参考。末后这是总结,一百六十九面。

  【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底下是第六观,「总观」,在一百七十面倒数第三行。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

  这是说楼阁。

  【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呜。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这是『宝楼』,楼阁当中有音乐的演奏,楼阁外面虚空当中有天乐,这些音乐都是在说法。讲经说法听久了枯燥无味,这又载歌载舞,在娱乐当中受佛法的薰修。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教学要用我们现代话来说讲艺术,西方世界艺术的运用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所以喜欢唱歌的人、喜欢跳舞的人、喜欢看戏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西方世界载歌载舞,跟小乘完全不一样,小乘是禁止去观听,西方世界到处都是的,随时都看得到,随时都听得到。他的内容纯粹是佛法。

  在我们《大藏经》里面,剧本有,歌谱失传了,歌词有。我在《中华大藏经》第二辑里面看到不少本歌词,都是唱的,唱的歌词,内容非常丰富,剧本是平剧的剧本,《归元镜》。这一次我到南部去,看到台中莲社印成单行本,我那天一看就很欢喜,就问他们要了十几本带回来。这个《归元镜》我在二十多年前就看过,里面的内容是我们净土宗慧远大师的故事,这是第一段,第二段是永明延寿大师的故事,最后一段是莲池大师的故事。他们出家、修行、弘法都搬到舞台上表演去了,那个词也写得好,从前人编的,已经就把佛法搬到这个舞台上去表演。我那时候读了那东西之后心里就动个念头,如果有学戏剧的这些同修,他们真正要肯发心,把《大藏经》编成电视剧的剧本,搬到电视台上,叫每个人在家里统统学了佛还不知道,这个方法好。

  西方极乐世界已经把一切佛法用歌剧的方式来教化众生,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学佛活泼,不是那么呆板的,一天到晚念佛念得好辛苦,西方极乐世界学佛是可以载歌载舞的来学习。末后我们把这个念掉,这一段就结束。

  【此想成已。名为麤见极乐世界。宝树。宝池。宝池。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

  下面还有一段,这是「利益」,在一百七十二面第二行。

  【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好,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三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23

  请看一百七十二面,最后一行,「七观观正报」,这是「华座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这段经文里面,『谛听』是闻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修慧,闻、思、修三慧。经上明白的给我们说出来,『除苦恼法』,我们大家都感觉到很苦恼,「苦恼法」怎么样把它除掉?佛在这一章里面就教给我们除苦恼法。如果我们学会了,我们的苦恼也能够像韦提希一样的可以能够除掉。看经文: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世尊在《无量寿经》教阿难及大众,要想见阿弥陀佛,应当一心顶礼、称赞,阿弥陀佛就现前。在这个地方,前面是佛以神力将诸佛刹土示现给韦提希夫人看。经讲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西方三圣在此地现身,这都是给我们证明这个法门的真实性。当时见到的,在《无量寿经》上,菩萨众不算,单单算与会的大众,天众都不算,只算人间众的时候,二万人参与这个法会。出家的比丘是一万二千人,包括居士、国王、大臣,二万多人。这个地方是在皇宫,是韦提希夫人被幽禁的时候,宫中只有五百宫女侍候侯皇后的,这个地方见到西方三圣,是阿难、目连、韦提希夫人及五百宫女。所以都不是一个人见的,大众见的,我们应当要相信。不要认为,经上这样写的,我没有看见,我们自己没看见的太多了。这么多人看见的,我们应当深信不疑,西方世界弥陀三圣决定不是假的。我们看经文: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韦提希夫人见到西方三圣,立刻就顶礼,『接足作礼』是最恭敬的顶礼。注解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这不是礼拜西方三圣,是礼拜释迦牟尼佛,下面的话是对释迦牟尼佛讲的。她见到西方三圣了,未来众生怎样才能够像我一样有这个机缘得佛力加持,见到西方三圣?可见得夫人心量是不一样,自己才得利益,马上就想到一切众生。不但想到当时,还想到以后未来世的众生,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值得我们效法的。这叫做大乘心,这叫做菩提心。我们看经文: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於七宝地上作莲华想。】

  这是教给我们观想佛菩萨的方法。看经文:

  【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

  前面说的是观佛,现在是先从莲花想起,先观佛座下的宝莲,从这边观起。再看经文,一百七十六面。

  【一一叶间。】

  这是莲花叶与叶之间。

  【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这是花体的庄严。花与叶两间交处,还有许多珍宝装饰,而且样样都放光。『一一摩尼珠』都放光,实在讲花也放光,是叶也放光。

  【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

  这个前面我们看过,就是如意宝。

  【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珍珠网。以为校饰。】

  『校饰』就是莲台上的装饰,『甄叔迦』,后面有个注解,是赤色的宝。再看经文。

  【於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

  从经文段落上来看,先给我们说明莲花的颜色、数量,然后再讲花间的宝珠光明,再观花台宝网,再看到台上面的装饰。莲台上面的装饰,有宝幢、有宝珠,都放光明。底下一段是讲它的作用,在一百七十八面。

  【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珍珠网。或作杂华云。於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这个地方有一句要特别注意。我前面讲的种种庄严,这还没有讲到佛像,只是看佛的莲花、莲座、莲台而已。『施作佛事』这一句很重要,佛事是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叫做佛事。这是佛的莲座,这样的庄严,莲座也能够叫众生见色闻声、睹其光明都能够灭罪增福,都能够破迷开悟,这才显示西方世界依正庄严不可思议。下面经文,告诉我们这种种庄严的来由,请看经文。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本是法藏比丘愿力所成。】

  所以结归到最后,还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成就的。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看到佛发愿,五劫修行,成就庄严的世界。在这部经上我们所读到的、所看到的,都是四十八愿的成就。看一百七十九面。

  【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

  这个『念』就是观想念佛,在没有观佛像之前,先观华座。

  【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於镜中。自见面像。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这一段注解里面有几句话,我们读了之后就明了,而且晓得修学专一的重要。「首句念,作观看」,就是观想念佛,「观想须专,一不可夹杂,少一不慎,观即不成」。经中所讲的境界实在太微细,想想古人讲的话,我们阎浮提众生心太粗,境界太细,观想很难成就。观想愈往后是愈精细,花台我们已经无法观想了,底下再讲到圣像,那就更不容易,就更难了!在这个地方我们知道一个原则,就是要专,决定不能夹杂。说实在话,我们今天修学犯了最大的过失就是夹杂,所以修学经历长时而不能成就。读经、读古大德的开示,虽然时时这样提示我们,我们都是很含糊笼统就看过,不晓得这句话的重要性关系我们一生修学的成败。

  念佛是十六观之一,此地讲不可夹杂,念佛一样的也不可以夹杂。所以我教给同修们的方法,你要真正肯做,说老实话功夫成就也不过是三年、五年就可以办到,办不到那是你自己错了。那就是这一句佛号决定不能够间断,不能夹杂,三、五年是决定会成就。不夹杂这是真正功夫,起一个念头就是夹杂,夹杂必然中断,中断就夹杂,不是夹杂妄想,就是夹杂无明。这是心不能专一,就是此地所讲,『少一不慎,观即不成』,稍稍不谨慎,功夫就失掉。所以先劝诸位念经,把经念熟,念到能背诵,背诵得很熟,然后再开始修行。修行,那就是这部经从头念到尾,不能有一个妄想。这个经不长,我们选的是《无量寿经》,不长!念到能够背诵的时候,这部经从头到尾念一遍也不过是半个小时。半小时里面不起一个妄念,这功夫就算不错了。起一个妄念就不算,这个经就不算,从头再念起,看看一天能念几部。

  如果一天能念个五部、十部都不起妄念,在五忍菩萨里面,你第一个伏忍就得到了,我们净土宗讲功夫成片。然后你不念经,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就行,那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功夫才得力!我们念佛号功夫不得力,就是一面念佛是一面打妄想,夹杂了,所以「观即不成」,念佛也是观,也不能成就,道理在此地。如果念成功,就灭罪了,诸位晓得罪是什么?罪就是妄想,妄想没有了,罪当然就灭了。罪灭了心就清净,清净心是福,清净心起作用是慧,福慧都现前,哪有不生西方的道理?我们再看下面一段,底下一段重要,这是第八观「圣像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

  『见此事已』是讲莲花花台。

  【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观无量寿经》里面,这一段经文最好是要把它念背,前面的三福要念背,这一段要念背。三福,说实在话是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从凡夫修学成佛之道这个路要怎么走,你不记得还行吗?这一段是讲成佛的理论,为什么念佛会成佛?不管你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理论都在这一段,就是这三行经文,这个三行经文一定要把它念背过。你看古来祖师大德,注经、讲经常常引用这一段的经文,原文在此地我们看到了。底下『所以者何』,这要给我们说它的原理了。『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诸佛如来有没有相?没有相;有没有身?没有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诸佛如来的身是尽虚空遍法界,这是讲佛的法身,「法界身」就是法身。法身,梵语称为毗卢遮那,翻成中国意思叫遍一切处,因为他遍一切处,所以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个是原理。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想佛,你心就作佛。想佛如此,想菩萨就作菩萨,想天就生天,想人就人道,想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就变畜生、变饿鬼、变地狱,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是心想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讲修德,「是心是佛」是讲性德。本性里面就具足十法界依正庄严,样样都不缺,你想什么变什么。『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是十法界举一个,佛法界是从心想生,菩萨法界也从心想生,六道依正庄严没有一样不是从心想生。这个原理我们要知道。知道这个原理才晓得佛法里头没有迷信,佛法讲的句句是真实话,确实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自己知道得太少了。

  这段注解里面有些重要的东西,我要跟诸位提示一下。我们看注。「钞云,欲想佛身须知观体」,观是修行的方法,体是依据,你这个观想你所依据、根据的是什么?「体是本觉,起成能观。」这个不假,本觉在哪里?本觉是自己,就是自己的本性。佛教给我们是顺著性成极善的果报,我们凡夫是违背了本性;换句话说,将你的本觉错用了,所以才有六道轮回,才有烦恼、恶报。底下给我们说明,「须知本觉,是诸佛法身」,我刚才提到的法界身就是法身,诸佛法身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觉,由此可知,我跟诸佛同一个法身。这经上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个不假。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们凡夫跟他同不同?也同。不但一切凡夫跟佛同一个法身,所有一切万物也同一个法身,「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是一个东西变现出来的,这个东西在佛法,这是不得已才给它起名字,实际上哪有名?叫做本性、叫做真如、叫做法性、叫做第一义,佛经这个名词有好几十个!

  我们要问,既然是一个东西,起一个名字就好了,为什么起这么多名字?起一个名字怕你执著,执著就错了。佛说种种名,意思就是不要执著,只要是一桩事情,你怎么说都可以;一执著就错了,就迷了。这是佛说种种名的意思,破执著,不要执著名字相。底下说,「以诸佛无所证,证於众生本性故」,这也是大经常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楞严》上说的。到最后成佛了,成佛得到什么?《心经》上讲得好,成佛是「无智亦无得」,智是能证,得是所证,到那个境界上,能证的智跟所得的菩提涅盘都没有,那就真正证得了。只要是有智有得,还没离开能所,成了佛,那是什么佛?叫藏教佛、别教佛、通教佛。藏、通、别佛都是有修有证,圆佛没有。因为前面这三种佛,别教佛最高,别教佛在圆教里面相当於第二行位的菩萨。二行位的菩萨,上面还有三行、四行到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那还远之远矣。所以他是有修有证,他真的是证得成佛。到圆教的佛是无修无证。

  底下这个话很重要。「若始觉有功,本觉乃显。」由此可知,要想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十方、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要知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全在始觉有功,本觉就显,本觉是自性。本觉乃显这一句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性就是本觉,显就是见性了。「故云法身从心想生」,我们现在是用妄心、是用妄想,就用妄想行,你就想一桩事情,永远一直想下去,到想尽还源就见性了。所以想不能乱想,不能多想,多想不行,还不了源,愈想愈远。要专想,想一桩事情,专想,「思尽还源」,这就成功了。所以,从心想生。

  「又弥陀与诸佛,一心一智,应用亦然,弥陀身显,即诸佛身,诸佛相明,即弥陀体,是故泛明诸佛身,以为观察弥陀观体。」在这一段里面,佛还没教我们,没有明著说想阿弥陀佛、想无量寿佛,只讲诸佛如来,任何一尊佛都可以。你要能够依照这个原理原则修,没有不成就的,念佛成佛,理、事都在这一段经文上。专想,心就清净,我们心怎么不清净?心是乱想。乱到什么程度?自己不能控制。自己不能控制,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连晚上睡觉都不老实,胡乱作梦。梦从哪儿来?梦也是从想生的。所以从晚上作梦,能够勘验到自己心里面的净秽的程度。心稍为清净一点,就不会作恶梦,作梦不会很乱,有一点头绪,这也是念佛进步的现象。如果再进步,晚上作梦常常梦到念佛、梦到见佛、梦到听经,这是什么原因?阿赖耶里面薰习种子它起作用,自然现行,这个力量强大了。业习种子哪一个强大哪一个就会现行,控制不住的时候自然会现行。心如果真正清净,梦就少了,梦少是好现象。

  这一段文非常重要,所以祖师注解得也特别详细,这段我想同修们自己去看好了。请翻开一百八十六面第二行,这一行经文是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这是修法的总纲,非常重要。这个原理可以说三经一致,《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都不例外。

  【是故应当一心系念。】

  净宗修学的方法就是在『一心系念』。

  【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后面三号完全是梵文音译的。『多陀阿伽度』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如来。『阿罗诃』翻做中国的意思是应供。『三藐三佛陀』翻成中国意思是正遍知,或者翻做等正觉。这是如来十号里面的三号,是梵语音译的。因此我们晓得,一切诸佛他是一体,是一体随一切众生心念,所现各种不同的现象,於是佛就有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是本性的德用,性德的作用,那是本性起用。在我们众生分上,我们没有见性,纵然见性,没有圆满,都属於修德。圆满见性之后是性德,经典上凡是用佛的名号是显性德,凡是用菩萨的名号都是显修德。性修不二,性就是本觉,修就是始觉,始觉合本觉,始本不二,这是究竟觉。所以弥陀与诸佛不增不减,《华严》上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无量,无量即一。

  既然是这个事实,我念释迦牟尼佛不行吗?我念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何必要念阿弥陀佛?理上讲得通,事上不如法。怎么不如法?不听老师的话。老师,释迦牟尼佛是我们本师,他老人家叫我们念阿弥陀佛,偏偏不听!你想想前面三福,奉事师长这一条就做不到,奉事师长就是要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念本师释迦牟尼佛,顺,顺性。如果反过来,我念释迦牟尼佛就是念阿弥陀佛,逆著性,理上讲没错,不顺师教,所以就难成就。你要找他真正原因之所在?不顺师教就是不顺性,不顺性就是顺烦恼、顺邪见、顺妄想执著,那怎么能见性?像水一样,水它能随顺,你给它装入圆筒,它的形状是圆的,装在方的盒子里面,水的形状是方的。它如果一定执著,我是方的,我决定不能圆,装到圆的里头我还是方的,这就不顺性。所以为什么不肯听老师的话?为什么不能接受老师的教导?这个很重要。

  『一心系念』就是天台家讲的一心三观,在注子里面有,在一百八十六面倒数第四行,最后两个字看起。「一心系念彼佛,即一心三观也。」我们不懂天台家的观法不要紧,只要一心,一心的确很不容易,一心就是没有夹杂,决无散乱。系念就是我们世俗人讲的挂念,心里面常常有,常常想著。这一句佛号叫你时时刻刻念,就是培养一心系念。古大德说,念佛的秘诀没有别的,就是生处换作熟处,熟处换作生处,就成功了。众生最熟的是什么?妄想、胡思乱想,你看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最生的是什么?这一句佛号,念念就忘掉了,很生疏!如何把那个佛号就像妄想那么熟,你一天到晚都不会忘记;把妄想就像佛号那么生疏,常常忘掉,就成功了。把生熟换一换就行了,那没有一个不往生的。所以教你天天念佛,天天听佛号不中断,天天看佛像不要离开,无非就是把生处换成熟处,就这么个道理。

  你知道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一切无有障碍。佛像哪个地方不可以供?不供,我忘掉了,我生熟换不过来。所以,除了你家洗手间不要供佛像之外,哪里都可以供佛像。而这一句阿弥陀佛的音声,实在讲洗手间里也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现在念佛机很好,愈做愈进步,这个功德很大。好,下课了。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四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24

  请看一百八十七面,看经文:

  【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

  这是教给我们观法。观法先说明观像,跟前面的日观、水观完全相同,必须开目闭目这个佛像都要在眼前,像经上讲得那么样的微细,这个才是观成。如果纵然心目当中有这个像,不能在眼前现出来,这个观没有成就。

  下面这是「因像见土」,我们看经文,一百八十八面。

  【见像坐已。】

  阿弥陀佛坐在莲台之上。

  【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古德给我们说,这样微细的境界都是在一心妙观之中逐渐转生,所以看的境界愈看愈清楚、愈看愈明了。在这个地方特别要注意的,到真正观察明了,实在是很清净的心。我们今天讲观想念佛,这个观,天台家讲次第三观,一心三观。天台家因为智者大师当年建立了三止三观的修行方法,这个方法是智者大师发明的。印度一些高僧到中国来拜访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将他自己的修行方法说出来,这些印度法师佩服得不得了。告诉智者大师说,在西方有《大佛顶首楞严经》,里面所讲的修学方法跟天台家的三止三观非常相似,很接近,就是《楞严经》上讲的奢摩他、三摩、禅那。因此天台大师他就在天台山筑了一个拜经台,每天向西方礼拜,希望这个经能到中国来。拜了一十八年,智者大师圆寂,这个经还没有到中国来。可是以后确实般刺蜜帝法师把这个经送到中国来了。

  这个经在印度称之为国宝,任何经典都可以流通到外国,这个经典不可以流通到外国。这是印度人吝法,现在佛法没有了,吝法的果报!般刺蜜帝法师把这个经送过来,海关上查得很严,偷渡几次都没成功。最后是把手背剖开,把这个经写成细小的字藏在里面,等伤口完全恢复之后,这样到中国来,把经带来。带到中国来,再把手背剖开,经拿出来,《楞严经》是这样传来的。早期注解经的,因为受了这个影响,都用天台止观来解释奢摩他、三摩、禅那。一直到明朝交光大师才不用这个方法,直接用《楞严》里面的讲法,提倡「舍识用根」,这是非常符合经义。我们在交光法师注解的序文里面看到,交光法师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是在临终,阿弥陀佛来接引他的时候,阿弥陀佛驻在空中接引他往生,他向阿弥陀佛告假。他说《楞严经》自古以来注解,经义都不明,眉注没有讲得清楚,他向阿弥陀佛告假来注解《楞严经》,注好之后再往生。阿弥陀佛也同意了,准了他的假,他是告假做这个注解的。

  他提出的原因在哪里?就是天台家三止三观都用的意识,一心三观也不例外,《楞严经》讲完全不用心意识,这是交光法师在注解里给我们讲清楚了。他这个称之为新疏。所以《楞严》有新旧二派,旧派宗天台的三止三观来解释经,新派的不用三止三观,用交光法师所说的舍识用根,不用心意识。本经这个《疏》是天台大师注的,他注用三止三观;换句话说,还是用的心意识。心意识用得正确,用这个修行,《楞严经》上说可以证得阿罗汉果,可以证到辟支佛的果位;换句话说,在净宗里面讲,确实能够修到事一心不乱,能到这个境界。在事一心不乱,大概经上讲的这些境界都可以能够成就,这个观想能够成就。如果要到真正圆满的成就,必须是理一心不乱才真正见到。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佛教给我们的原则是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注疏只是古大德修学提供我们的参考而已,我们用他来做参考是正确的,也不能够完全死在注下,那就错了,一定要依经。

  我们再看第二段,「观菩萨」。

  【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

  花台、莲座是完全相同,佛菩萨统统一样。当中是阿弥陀佛,左面的,就是阿弥陀佛左手边的,是观世音菩萨,右手边的是大势至菩萨。注解里面,很有趣,注解里讲,「三圣设化,动静必俱」,俱就是一而三、三而一,「一主二臣,非并非别,表乎三法,三妙融,真身既然,像合相似,观二足佛,令妙观成三」。这是观西方三圣。在普通表法,佛是代表法性,代表真如本性,菩萨代表从体起用,就是自性的作用。自性作用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德用可以归纳成两大类,一类是智,一类是行,在佛法里面讲解行,解是属於智慧,行则是讲生活行持。这就是二大菩萨,所以我们供佛像一定是一佛二菩萨,不会供成三个菩萨、四个菩萨,不是这样供法的,因为他表法的意思圆满具足了。

  在西方三圣,观世音菩萨代表行,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他代表行门。大势至菩萨代表解门,代表智慧,唯有智慧才是真正的势力,真正有力。所以,慈悲一定要以智慧为基础,这才叫顺性的慈悲。如果没有智,这个慈悲叫滥慈悲,那会有负面的影响,反而不好。佛门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法非常重视大慈大悲、善巧方便,可是后人也有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是什么原因?智慧失掉了!没有智慧的慈悲,没有智慧的方便,就坏了。佛法在今天,可以说衰微到这个样子,就是理智失掉了,一昧的去滥慈悲。这是我们知道供养佛像他表法的义趣,实在讲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他是代表一体的。下面再看「像放光」。

  【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

  这段很重要,也很容易记。因为我们常常想,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大,人那么多,我们去能见得到佛吗?都很怀疑。不要说别的,我们台湾不大,台北市更小,台北市两百多万市民,我们每个人能够天天跟总统见面吗?这都见不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人能够计算得出来,那么大,我们怎么能天天见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看这段经文才晓得,原来佛菩萨的化身每一宝树下面都有西方三圣,西方三圣的数量跟那边人的数量相等。所以每个人天天都见到佛,天天都不离佛,这好!这个境界我们在十方世界没见过,经上没有这样说过的,唯独西方世界,弥陀观音势至的化身『遍满其国』。所以到西方世界,是常常跟阿弥陀佛在一起,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诸大菩萨天天见面,天天在一块,这就是他们的化身遍满佛国。

  这一段注解里面,我们看一百八十九面,倒数第四行,从第三句看起。「佛之身座,菩萨身座,三无差别」,菩萨身、菩萨座与佛身、佛座完全相同,这个跟《无量寿经》上讲的一样。「唯首相各不同耳」,在头部去看不一样,「佛唯肉髻,不戴华冠」,佛的头上是肉髻相,「二大士虽同戴华冠」,观音、势至都戴帽子。这个帽子,华冠是相同,只有一点不相同,观音菩萨帽子当中是一尊佛像,这个佛像是站著的,立化佛。我说有一天有个人照了一张观音像,他头上帽子的佛像是打坐在那里,我说这个不对,这不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帽子像是站著的。我说你这是什么菩萨,我不知道,你要是观音,这是冒充的观音,不是真正的观音,是仿冒的观音。这也是要注意到。大势至菩萨像帽子当中是个宝瓶,也是立著的一个宝瓶。就是这一点不同,除此之外完全相同。这个跟《无量寿经》上四十八愿讲的都一样。

  我们再翻开来,看经文:

  【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麤想见极乐世界。是为像想。名第八观。】

  这一段经文是说明在观中闻法。水流、光明、宝树这是无情说法,凫雁众鸟是有情说法,情与无情没有一个不说法的,在这段经文上我们见到了。修行的人无论是在定中,是入定或者是出定,统统听得到。就像前面那个观想,睁开眼睛、闭著眼睛这个像都在前面。这个地方说,定中或者不是在定中,音声统统听到。可是你所听到的一定要与经相应,如果不相应,那就是『妄想』,相应的,这是『麤见』,见到极乐世界。这是要辨别清楚的,不能把魔境当做佛境。所以,经典对我们学佛的人有两个用途。第一个用途,是教给我们修行方法。我们也不知道怎么修,经典里有理论、有方法、有境界,是教我们。第二个用途,是我们修到相当境界的时候,它来给我们做证明。到我们修成的时候,我们所见到的境界,要拿经典来对照,一样不一样。譬如说我们见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所见到的跟经上讲的相不相同?如果完全相同,那是真的见到西方世界。如果不相同,那就不是的,那是假的。这个是很重要!经论上常常说佛佛道同,一切诸佛所说的经决定是相同。容或不同,那是言语文字,可以说这里也许有一点不同,所讲的内容决定是相同。为什么?是诸佛亲证的境界,哪有不相同的道理?

  像这些地方如果我们多留意,现在这个世界假佛太多了,伪造的经典也很多,很容易受欺骗。遇到魔事的人太多了,我几乎每个星期都有好几个人来找我。著了魔,实在讲找我,我没有法子,我没有神通,我跟鬼神没有往来。著到魔,要找到与鬼神有往来的那些人,他也许有方法给你调解。但是调解也是有限度的,也得看缘分。所以我劝同修老老实实的念佛,跟鬼神往来是愈少愈好,为什么?我们是凡夫,惹不起。这个鬼神,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你把他找来了很容易,以后你怎么样把他打发走,这个事情麻烦。他要不走,那给你带来的麻烦就太多了,所以最好跟鬼神交往愈少愈好。我们不愿意跟他交往,他也不会来找我们。我们喜欢神通,喜欢供养鬼神,喜欢跟他们往来,他觉得你还不错,我们是好朋友,那交个朋友!这些都要注意到的。

  念咒,咒里面许多都是鬼神名号,你把他念来,然后你怎么把他念走?你们想念楞严咒,念大悲咒,真正的咒语就是最后的几句,从「怛侄他」以下那是咒语,几句话。前面统统是鬼神的名号,一个一个把他们叫来,叫来之后你不能好好的打发他,这个很麻烦。古时候这些大德他们真正有道行,每天用咒语施食供养鬼神,他真正得到利益。我们心不清净,没有道行,去学这个咒子,把鬼神招来了。鬼神一看,你也没有道德,也没有什么修持,他瞧不起你。瞧不起你,好的鬼神他走了就算了,不理你,坏的鬼神有时候他欺负你,那个麻烦就大了。你不惹他,他不找你,你惹他,他会找你麻烦。现在我们看到这个世间,中国、外国太多了。所以我希望同修们,遇到这些事情不要把他介绍来看我,我没有办法。我现在晓得,从前好像广钦法师还有点神通,大家知道的。现在我晓得台南开心法师,他能够看得出一些,他有一点感应。开心法师跟我也很好,我遇到这些疑难杂症,没有法子,我就统统介绍给他。他实在讲也不能怪我,我上次去看他,他送人名片,我说法师,你给我一张名片。他送我一盒。所以我现在有一盒名片,谁有疑难杂症我就送一张给他,叫他去找他。

  这是观想当中有正观、有邪观,不能不留意。所以学佛就是要真诚,依教奉行,不求神通,也不求感应,这样你的心正、行正,鬼神不敢惹你。尤其是一个真正念佛人,诸佛护念,龙天护持,邪门外道这些鬼神根本都不敢接近你,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不敢接近,哪里会著魔?所以念佛的人著魔,这真叫冤枉,这决定不是真正念佛人,真正念佛人不会的。著魔最容易的是学密跟学禅,因为禅定里面,定中他能见到鬼神。密宗里面咒语许多都是鬼神名字,所以他们跟鬼神就比较接近,往来比较密切,容易惹麻烦。净宗念佛,照理说是不可能有这些事情发生。

  底下一段是说「修观利益」,一百九十一面,经文:

  【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於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就是你观想如果成就,现前就得『念佛三昧』,这个「念佛三昧」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就能够得到。

  底下这一观,是本经里面最主要的一段,就是观无量寿佛,我们这个经题是《观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是第九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

  这是前面「圣像观」,就是三圣像观,观成就更进一步观无量寿佛。

  【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

  这个观就相当之微细。

  【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亿万夜摩天阎浮檀金色。】

  佛的身相是金色的,经上讲的金色,是取我们世间的黄金这种颜色相似而已,真正讲起西方的金色,比我们这里不晓得要超胜多少,我们这里黄金跟他那里不能比。但是我们这个世间再见不到更好的金色,不得已用这个来做比喻。所以此地讲的不是讲我们世人间的金色,讲『夜摩天阎浮檀金色』。

  【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这是佛的身高。

  【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

  我们赞佛偈里面,「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就是从这段经文里面来的,白毫宛转五须弥。

  【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

  佛的身相,相好光明,实在讲是无量无边,经上略举二种,白毫相、佛的眼睛,举这两种。

  【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

  佛身上的毛孔放光,『演出光明』,像须弥山一样。佛的圆光,这是讲头部的圆光,有多大?『百亿三千大世界』。

  【於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这些赞佛偈全都是从这段经文里面出来的。

  【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所以十方世界念佛的人再多,往生西方世界,阿弥陀佛绝对不会把你漏掉的,不会把你忘掉的,没有这个事情。你想想阿弥陀佛的化身无量无边,我们这个地方众生起心动念,他都晓得,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怎么会忘掉?没有这个道理!我们凡夫事情多的时候,有时候很容易把事情忘掉。昨天的事情,今天都记不得了,这是常有的。西方极乐世界诸佛菩萨心地清净,智慧神通广大无边,我们凡夫动个杂念他都知道。所以说什么时候往生他也知道,到时候自然就来接引你。这是阿弥陀佛的身相。

  这个后头这一句注解得好,在一百九十四面最后一行,我们从当中看起。「一一下」,这个一一就是经上讲『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光明摄生」。四明尊者在《钞》里面讲「生佛体同,虽土广生多」,土是国土,十方诸佛国土无量无边,这是讲阿弥陀佛他教化范围之大,是一切诸佛所不能比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般一尊佛的教化范围是一个大千世界,也有佛教化范围是两个大千世界、三个大千世界,那都不多,唯独阿弥陀佛的教区是尽虚空遍法界。因为他是一切诸佛国土里面念佛众生统统生到西方世界,这个事情要搞清楚!搞清楚之后我们才明白一桩事实,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像是个佛教大学,阿弥陀佛是校长,是在诸佛刹土里面办的一个佛教大学。十方诸佛都是在外面去招生,替阿弥陀佛招生,招来的学生统统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释迦牟尼佛在我们娑婆世界招生,都送到西方世界去受训去。才知道这个事情真相,才晓得这个法门之广大无边。不晓得实际状况,无量无边的法门摆在我们面前不晓得选择,这么多法门,我选哪个法门?真相搞清楚了,我们当然选择这个法门,而且这个法门很容易去,也不困难。别的法门未必能成就,这个法门是决定可靠。所以虽然是土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生多,念佛往生的人多,「摄无一失」,一个都不漏,临终时佛来接引,一个都不会漏。

  这一句,就是一百九十五面第一行,它是注解,不应该顶格,经文才顶格,这个地方又印错了。这个本子错了不少,没改过来很可惜,我们翻印应当把它改过来才好。好在这次印得不多,下一次印的时候希望把它改过来。在讲座里面,讲这个本子还是好,这个本子精要。因为我们受时间的限制,比讲《妙宗钞》要方便得多,它是《妙宗钞》的精要。

  下面一科是「观成能见」:

  【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

  要细说说不尽。

  【但当忆想。令心眼见。】

  这是教给我们怎样去想,怎么样见到这个境界。

  【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圆满成就了。这是世尊亲口为我们宣说的,见阿弥陀佛就是见十方一切诸佛,所以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生一切诸佛世界,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有许多学佛的人,想见这个佛,想亲近那个菩萨,一天到晚在胡思乱想,能不能见得到?实在是个问题。我见到有些同参道友,他们对於弥勒菩萨的感情很重,一心一意都是念南无弥勒菩萨,念《弥勒下生经》,想亲近弥勒菩萨,修弥勒净土。有没有把握去?大有问题。你看看《虚云老和尚年谱》,虚云老和尚是修弥勒净土的,他是往生弥勒净土。在老和尚年谱里面所记载的,他到兜率内院听弥勒菩萨讲经,他是在定中去的,见到往生的几个人,他所认识的几个人,不多,只见到几个熟人而已!可见得他难,真难!

  但是如果要修念弥陀法门,去见弥勒菩萨就太容易了。弥勒与净土的关系非常之深,《无量寿经》后半部弥勒菩萨当机。所以,往生弥勒内院从西方极乐世界打个转是近路,不要惹那么多麻烦,很容易亲近弥勒菩萨。而且弥勒菩萨对你还非常尊重,为什么?你是阿弥陀佛的学生,他特别要尊重你。你修弥勒净土到内院去,你是他的学生,他对你可以不必要容气。阿弥陀佛的弟子,那是贵客,要好好的接待,不一样。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后面这一句要紧。佛身我们很不容易观成,在此地我们知道『佛心』,佛的心是什么?佛心是无缘大慈。无缘就是无条件的,换句话说,就是从清净、平等、觉里面生出来的慈悲心。这个慈悲心要是拿俗话来讲,就是爱心,博爱两个字也是出在《无量寿经》上的。这就是无缘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要培养这个心。大慈悲心对待众生是要成就众生,真正帮助他、成就他。大慈悲心不是偏爱、不是溺爱,该骂的时候还要骂,该打的时候还要打,该送到地狱的时候,还要把他送到地狱。要知道眼前利益他,来世得不到利益,这个不是慈悲。今世、来世对他有好处、有利益,后世得不到利益,还不是慈悲。由此可知,真正慈悲,慈悲到极处,是劝他往生西方世界,那真是慈悲到极处。因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所以跟诸佛菩萨度化众生的功德没有两样。你用其他的法门不行,未必能成就,修不成,还是六道轮回,所以那个利益有限,功德很少。唯独这个法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底下一段这是「举益劝修」,我们看经文:

  【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

  这是讲修学的功德利益。舍身之后,来生在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无生忍』,这个跟《无量寿经》上四十八愿讲的也相应。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皆是阿鞞跋致菩萨,阿鞞跋致就是得无生忍,七地以上。

  【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

  这一句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劝我们,『智者』你有一点智慧的话,你不能把这个法门舍弃,『应当』是劝我们,『系心谛观』,这是修学的方法,系心谛观『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我们今天观,没有这个能力观,我们执持名号,一心系念,称念阿弥陀佛,跟观阿弥陀佛这种修法没有两样,成就的功德完全相同。所以,李老师在讲《无量寿经》的眉注上讲,不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他说「非愚即狂」,愚是愚痴,要不是愚痴,就是狂妄;换句话说,正常人,就是有一点智慧的人,没有不发愿求生西方的。李老师这个话,跟经上所说的、跟古来祖师大德劝勉我们的完全相同。

  他就是读到阿闍王子五百人这一段事情,他有三点警觉。第一个,你看看阿闍王子他们过去的因果。「住菩萨道,供养四百亿佛」,还有隔阴之迷,还退转。住菩萨道,可见得他从前是菩萨,现在是去做王子、去做长者,退转了。过去生中的事情完全不知道,隔阴之迷,供养四百亿佛还有隔阴之迷,还要退转。善根还是少,还不够厚,只是听释迦牟尼佛讲西方极乐世界心里很欢喜,动一个念头,将来我成佛要跟阿弥陀佛一样,只动这么一念。并没有真正下定决心,我这一生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念还没动。所以,他能不能往生还不一定。这是警觉的第一点。第二点,虽然有这个因,如果缘不成熟,这一生不能真正求生;换句话说,还得要随业流转,六道里头还有很长时间要经历,苦难还是要受。所以第三点他就讲,若不求生西方净土,那非愚即狂,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这一句经文非常重要。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间眉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这教给我们观法。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好有无量光明,光中又化无量无边诸佛,从哪里观起?从『白毫』观起,从一个相观起,一相观成,其他的相自然都会现前。

  【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在授记。是为徧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邪、正需要辨别,见一佛就见一切佛,生一土生一切土,唯独这个法门。

  好,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五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25

  请掀开经本,一百九十八面,倒数第四行,看经文。这是十六观里面的第十观,观观世音菩萨: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

  这是总结前面的观法,观阿弥陀佛观成之后。

  【次复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十八万亿那由他由旬。】

  『十八万亿』,这个在注解里面有。

  【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

  菩萨跟佛也非常的相似,光中也有化佛、化菩萨。

  【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现。】

  不但光中现诸佛菩萨相,同时也现六道众生之相。

  【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这是说菩萨戴的帽子,帽子当中有一尊佛像,这个佛像是站著的,是佛的立像。

  【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

  佛三十二相当中有白毫相,菩萨也有白毫相,而且毫相也放光化佛,变现自在。前面是说佛身光当中化佛变现十方世界六道众生的相,这个地方说无量相好当中的一相,白毫相。实在讲一切相好统统都放光,光中都化佛菩萨,遍满十方世界。

  【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

  前面讲的是正报,都是属於身体的,或者是全体,或者是部分。这个地方讲的是依报,依报是身外之物,璎珞、衣服都是属於依报。正是所说的依正庄严。

  【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手相里面的画,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指纹。他的指纹非常之微细,同时也放光,光明也普照一切。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有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末后这段是讲的足底有『千辐轮相』,轮是圆满,千辐也是代表圆满。足指相好,从轮相当中,「千辐轮相」就是脚底的纹路,脚底下的纹路,一样的也放光。不但放光,而且举足、下足自自然然变化的莲台,『金刚摩尼华』也是属於宝莲花。所以说是举足、下足,这是自然变现的,不是作意,不是有意这样变,自然变现的。他变现当然都有个理,都有理存在,这个理是属於性德,真如本性,具足无量无边的德能,证得自性之后,这些现象全是自然的。所以古人讲,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也就是不晓得成佛的好处。世间法的种种庄严受用,是累世或者是今世修福所现的。诸佛菩萨的依正庄严是性德变现的,性德是自然的,是永远没有衰竭的,不像修德,修德是有尽的时候,性德是无有止境,无穷无尽。由此可知,性德里面的福报比修德的要殊胜太多,这就是求慧求福都要从自性当中去求,这才是正确的。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与佛同异」。在二百零一面倒数第三行。

  【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

  其他的相好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

  【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菩萨示现的是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破,虽然相好同佛,仔细观察还差一点,意思就在此地。

  【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接著看底下经文。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

  『当作是观』就像前面佛所教给我们的这个观法。

  【作是观者。不遇诸祸。】

  远离一切意外的灾难。常常想念观世音菩萨、常常称念观世音菩萨,也就是忆佛念佛,常常能忆念观世音菩萨,不会遇到一切意外的灾难。

  【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

  这是讲观想灭罪的功德。下面是讲得福。

  【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我们把文念下去好了。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注解里面有段话,我们仔细看看,在二百零三面第四行,第二句看起。「行者观於冠、髻、毫、面、身色、光明,一一须用心作心是,而为能观。」行者就是依照这个理论、方法修行的人,怎么个修法?你就观菩萨戴的帽子、肉髻、毫相、面相、身色、光明,就像经上所讲的,一样一样仔细去观想。观想要善於用心,不善於用心就打妄想,就不是观想了。观想跟妄想就差那么一点点,不可以把妄想当作观想,这是很重要。一般人实在讲很多把妄想当作观想,因此罪也灭不了,福也不会现前,这个就是错用了心。怎样才叫善於用心?底下这一句就重要了,「心作心是」,前面经文教给我们,「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要用这样的心。观阿弥陀佛要用这个心,观观世音菩萨也要用这个心,是心作菩萨,是心是菩萨。实在讲为什么会灭罪、除障、生福?最要紧的就是把这种理论、方法,从观佛、观菩萨然后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去观察一切万事万法,那怎么不开智慧?智慧都开了,还不会生福吗?福慧具足,哪里还有罪业?当然消罪业,理是在此地。所以要会用心,这个才是真正用心,绝对不是去打妄想,打妄想那是大错特错了。

  这一段把这个意思说得很清楚,所以一一须用,必须要用,每一个观都必须要用心作心是。「心是」是能现,唯心所现,「心作」就是唯识所变,一切境界相都是自心所现,本识所变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诸佛菩萨统统是自性变现的,所谓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弥陀是自性,观音菩萨又何尝不是自性?知道诸佛菩萨净土是自性变现的,我们眼前境界哪一样不是自性变现的?你这样去观察,观久了自然就明心见性,心地才能真正得到清净平等,不知不觉自然就入佛境界。

  用这个原则去观想,「而为能观,说在像前,用在此处」。说在像前是训练,说在观无量寿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经文是在观无量寿佛那段里面,在第九观里面说的。可是你要会用,现在讲观菩萨,你要会用这个原则去观像,然后再把它推广。「既云作佛是佛」,既然说是作佛是佛,「岂不能作观音是观音耶」,是心作观音,是心是观音。「作髻作冠」,是心作髻,是心是髻,没有一样不是如此,「是髻是冠,皆可为例,不独以佛例观菩萨,亦须例於普杂三辈,岂唯以前例后,亦合以后例前,以令行人,始末经文,俱可修观故」。这十六观,从第一日观到最后持名,都必须运用这个原则。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要用这种心态、原则去执持名号,的确跟一般人念这句阿弥陀佛不一样。一般人念阿弥陀佛有口无心,无什么心?不是无想念阿弥陀佛的心,因为想念阿弥陀佛是妄想,念阿弥陀佛,「我很爱阿弥陀佛,我很想见阿弥陀佛」,这是感情的心,这是妄心,这不是真心。真心是什么?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就对了,就没错了。所以有口无心,向来我们对这个无心的意思没搞清楚,从这里我们搞清楚了。

  这是真心,能现能变的都是真心,是心作心都是真心。不是真心,显不出境界出来,也不可能产生变化。有人说,你们佛家讲一切法唯心所变,我拿这个东西,你给我变一个礼物给我看看,你变得出来变不出来?变不出来,这个话是骗人的。他不晓得能变的是真心,我们今天讲的心是妄心,妄心不能变,真心能变。此地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作都是讲的真心。这是一般人误解了佛法,这是我们应该要晓得。晓得之后,逐渐慢慢去学习,学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见闻觉知之中,这个受用就太大了。现前就可以得到自在解脱,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断烦恼、成佛道。

  下面第十一观,观大势至菩萨。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空光。】

  这个『空』是毛孔当中的空隙放光。

  【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为大势至。】

  这一段经文首先介绍的是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的形状、大小、面貌都相同。菩萨名号之由来,在此地也跟我们介绍,为什么他叫做大势至?他还有一个别号叫『无边光』,我们在这里都见到。因为他能够叫一切有缘众生,远离三途,得无上力,这称为大势至。大势至名号,从这个地方建立的。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经文,二百零五面,「与观音明异同」。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土国土广长之相。皆於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

  『钵头摩华』是红色的莲花。

  【於肉髻上有一宝瓶。】

  这是跟观音菩萨不相同的。

  【盛诸光明。】

  这个宝瓶里面装什么?装著光明。

  【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跟观音菩萨不相同,就是帽子不一样。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

  这是菩萨行的时候所现的境界。

  【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於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这一段是讲菩萨行、坐,行是利益众生的庄严。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

  这段经文给我们介绍西方三圣当中的大势至菩萨。经上说明菩萨行、坐,四威仪当中说到两个,说两个,其他两个就含在其中,这个要知道。行、住、坐、卧全是佛事,全是一切震动。大势至菩萨行住坐卧一切震动,观世音菩萨有没有?当然有的,不必说观音菩萨那个文里头没有说,大概观音菩萨没有。佛说经,有的说在观音菩萨那边,观音菩萨有的,大势至菩萨都有;大势至菩萨说的有的,观世音菩萨也统统都有,没有两样的。

  震动,说一切震动,不是像我们现在说地震,地震还受得了?那菩萨一来,不给我们带来大灾难了?这是错误。他讲大地震动,这个地是心地,一切众生的心地,见佛的光明,听佛的说法,心地震动,觉悟了!从前这个心迷惑颠倒,现在这个一震动,心就开解了,心开意解,是这个意思。所以不要会错了意,会错了意那我们都不欢迎佛菩萨来,来的时候灾难太大了。这是说心地震动,心开意解。所以这个动有涌的意思,涌是什么?智慧往前涌,觉性往上涌。是表这个意思的。一切诸佛菩萨都能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总说。

  底下一段经文说灭罪的功德,在二百零七面第三行。

  【除无数劫阿僧祗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注解里面,总括言之这两位菩萨只有帽子上,一个是化佛,一个是宝瓶,「二种有异,余相皆同」,其余的完全都相同,只有帽子上那么一点点差别。相貌相同,威仪也相同,利生的功德当然还是相同,所以无论说在哪边,两位菩萨统统是一样。

  再接著下面是第十二观,「普往生观」。这里面有两段,第一段「作自身往想」。这是修净宗的人,虽然不修这一观,持名念佛最好也常常作往生想,对我们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很有帮助的。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於西方极乐世界。於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后面还有一段把它念下去,在二百零九面第二行。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当来至此行人之所。】

  这段是叫我们常常忆想自己往生。观想是不容易,尤其我们现在烦恼很重,妄念太多了,所以用观想念佛确实不容易成就。因此我们修行的方法是专采持名,以持名为主,也可以用观想来帮助,这个很有利益的。用观想帮助,我们能想多少就想多少,那就很方便。特别是晚上睡眠的时候,当我们躺在床上,就做往生想,就想佛来接引我们。常常做这个想,最大的好处,临命终时没有恐怖。一般人,实在说这是一切众生都是这样的,六道众生可以说无不如是,贪生怕死。真到要死的时候,就是恐惧现前,真正能够做到心不颠倒,远离恐怖,那要很深的定力。临终的时候,人真正是不颠倒、不恐怖,即使是不念佛的人他也决定不会堕三恶道。三恶道是怎么去的?慌乱的才会去的,哪有头脑清楚的人会去堕三恶道?不可能。只有在慌乱的时候,一切境界见不清楚,随著业力牵引就进去了。神智清楚,不慌不忙,他对於境界看的很清楚,他会选择,必然是人天福报。如果是念佛人,在这个关头当中,他决定选择西方净土。只这一念相应,佛就来迎接了,速度非常之快。你这个一念相应,佛菩萨马上来接引你。所以这种观想,常常做往生的观想,利益非常之大。

  这段经文末后这几句话说得好。就是在我们观想的时候,还没有到命终,阿弥陀佛、观音势至都会来现前,真正是「入我想中」,也就是前面经文上讲的时候,「入众生心想中」。心里想佛,心就作佛了,想菩萨,心就作菩萨。注解末后说,「斯乃三观一心,作是双运,致令心佛,彼此往来,故知观体,诚不可思议」。你常常能做如是想,与佛菩萨感应道交,这是属於事,心作心是属於理。理与事相应,理与事不二,这样念佛、忆佛,功德就不可思议。由此可知,这个经论我们要不读、不明了,虽然说这是易行道,往往我们也把它搞错了。这就是念佛人多,往生人少的缘故。也正是古人所讲,生到西方品位高下是各人遇缘不同,这都是给我们做证明的。我们遇的缘很殊胜,殊胜在哪里?理清楚,方法明了,境界都知道,会用心,会用功,这个缘殊胜,往生西方品位就高。

  品位高下,实在是讲遇缘不同。这个话好像是善导大师讲的,在《四帖疏》里头说,遇缘不同。善导大师这句话,的确对我们念佛人来讲,给我们很大的信心。因为没有听到这个话之前,总觉到自己业障很重,我能不能往生,自己都没有把握。即使往生,下下品我已经很侥幸,很满足了,不敢往上面去想。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有把握,听了祖师这些话心才定了,知道不但有把握往生,还有把握求上上品往生。因为这个与过去世的善根福德关系不大,这一生遇缘关系很大。再跟诸位说清楚一点,为什么讲与过去世善根福德不大?过去善根福德你已经具足了,你要不具足善根福德,不是多善根、多福德,你怎么能相信?你怎么可能有机会遇到?遇不到这个法门。你能够遇到,遇到之后能够相信、能够发愿,这就说明你的善根福德没有问题,具足了。现在问题就是缘的问题,这个缘,就是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上的差别,你是上上品,还是上中品,还是下三品,是遇缘问题。

  这桩事情我们自己搞清楚了,一定要发愿与一切众生做增上缘。我们遇到非常殊胜的因缘,我们自己可以升到高品位,还有一些念佛人不知道的。如果我们有缘遇到他,你能够讲解给他听,使他也能够提升品位,自行化他。千万不要存一个心,「我遇到的缘好,我上上品往生,我可不能告诉别人,别人往生品位都比我低」。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叫做吝法,悭吝心生起来。悭吝是最大的烦恼,属於贪烦恼,贪瞋痴烦恼生起来,就障碍你往生,不但你品位不能提升,还有障碍,你未必能往生。除非是没有缘,有缘就要劝人,有缘就要给人讲解。

  给人讲解,是不是耽误了自己修行?没有耽误。你给人讲解,自己还是忆佛念佛,不一定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才叫念佛。我劝别人念佛,也是在念佛,我心里头没有离开阿弥陀佛。所以,念不一定是口念,心念、忆念、身也在念,身口意三业都在念佛。不单单是口,自行是念,帮助别人也是念。我一个人念这句阿弥陀佛,大家都在念阿弥陀佛,大家念阿弥陀佛就是我在念阿弥陀佛,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大经上一再跟我们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千万要体会到这个意思。我们修行的方法才能够像这个光明一样,光光相照,这个光明才显示出无比的广大。

  好,我们下课,休息几分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六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26

  上面是一个大段落,从第一观到第十二观是属於观想念佛。从十三观则是属於观像念佛,这方法跟前面不一样。我们看底下一段,二百零九面倒数第三行: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科题里面是「杂明佛菩萨观,初观丈六像」。前面所说的佛菩萨的身相都非常高大,实在很难想像。可是观像念佛也得要很有福报才行,如果没有福报很难修行。如果福报很大,自己也不要做事情,生活有人供养,家里有个佛堂,佛堂上雕的佛菩萨形像一丈六尺。现在在大陆上许多佛像都是一丈六尺,很高很大。佛像供养在家里,天天看他,观像。可是如果离开佛堂,这个修因就断掉了,所以要常常在佛堂观像,那只好自己没有工作才能做到。所以这是说明是很大的福报,现在不但是在家人不容易,出家人也很困难,要把一切放下,天天在念佛堂观像,都很不容易。这是丈六金身。

  注解里面我们念一念。「行人於前依正诸观,虽已精修,尚未得入」,这就说虽然像前面这种方法去修观,观不能成就,不能成就不能得力。「其求生之心,弥加敦督,名为至心」,但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非常之殷切。观不成,但是我们很希望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那怎么办?不得已佛再教给我们方法,胜应身观不成,观劣应身,就是丈六之身。「故令此人舍胜观劣」,前面十二观那都是非常殊胜,观不成功,我们放弃,我们观劣应身的像。「未观二侍前想弥陀,故云先当观丈六也」,这一丈六的身,我们作观就容易的多了。「行人欲托彼土莲池,故令观像在池水上」,我们虽然供养佛的形像,要想像佛的像站在七宝池宝莲花当中。所以观像里面还有观想存在,但是观像为主,容易修成。「应知胜身,既心作心是,岂今丈六,非作是耶,圆人作为,皆了唯心。」由此可知,无论是观胜应,或者观劣应身,都不能够舍弃这个原则,是心是、是心作。下面这个字我不说,因为它涵盖一切万法,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菩萨,是心是菩萨。心作、心是涵盖世出世间一切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都离不开这个原则。再看经文。

  【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前面所说,佛知道,很清楚,尤其是末世凡夫决定观不成的。不要说佛的身相,连日观、水观我们都没有办法成就。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

  念佛法门实在讲全凭三宝神力加持,特别是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一定加持我们。我们的心愿愈是清净、愈是恳切,佛力加持力量愈是明显。同修总要晓得,这是我们一条生路,是我们唯一的希望。六道是死路,六道里面的事情一定要放下。六道什么些事情?种种见解、种种妄想、种种分别执著、贪瞋痴慢,全是六道的事情,这要舍弃。不舍弃,那你修什么?修六道。学佛的人,实在讲表面上在学佛,真正在修六道的很多。怎么很多?在佛门里面嫉妒障碍、是非人我,口里念佛,心里还搞这个。那是什么?在佛门里头修六道轮回,在修三恶道。我们看到别人有这个,不要去理他,自己决定不能起这个意念。

  今天早上有几个同修讲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十愿早晚课天天念,「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天天念。什么叫顺?恒顺众生,众生,凡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相都叫众生。一切人是众生,一切物事也是众生,桌椅板凳也都是众生,没有一样不是众生,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怎么样随顺?在一切众生,换句话说,一切人事、一切物质环境,不管是善人恶人、好人坏人,境界顺境、逆境,我们都不起心都不动念,这叫恒顺。起心动念还顺什么?在一切众生里头恒顺自性。自性里头,六祖讲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本来无一物,恒顺自性,一切众生里头恒顺自性、恒顺物性。不起心、不动念就是顺,起心动念就不顺了,这个是要知道的。

  随喜是成人之美,看到人家这桩事情,於众生有利益、於社会有利益,我们尽心尽力去帮助他、成全他。成全怎么叫随喜?成全而不居功,就是随喜。不要名、不要利、不要功德,尽心尽力帮助他,这叫随喜。如果这里面有名利,又要争好处,那就不叫随喜。随喜是完全义务,尽义务不求权利,这才叫随喜。所以,菩萨修学这个纲目,就是科目里面真正的含义,我们要搞不清楚,往往全都修错了。我们看末后这一段。

  【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这是我们塑一尊佛像,或者是彩画的佛像都一样。可是有些佛像,特别是像我们现在所印的,塑的也一样,那个像画的很小,小的佛像随身带方便。但是我们面对佛像观想,要想那个佛像很大,像真人一样,一丈六尺,想到我们在佛像面前很小,要这样子想法。不要想我们很大,佛像一点点大,这个观想就错误。所以,像小一点没有关系,总是想的时候我们人在佛像面前只有佛像一半,只有佛像一半高大,佛比我们大一倍,要常常做这样的观想。礼拜诸佛也要像这样想法,这样就很如法。

  再看下面一段文,二百一十一面顶格的。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

  现丈六身、现八尺身,现八尺身就跟普通人身完全一样。

  【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这一段科题是「拂去众疑」,注解里面有。因为我们看到佛像,有大的佛像、有小的佛像,到底我们观大像好,还是观小像好?给诸位说大小都一样。知道佛示现的相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所现的身相能大能小。大也是法界,小也是法界,只要我们以至诚恭敬心来观想,这就正确,所得的利益决定是相同的。

  再看二百一十二面,看经文。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於一切处。身同众生。】

  菩萨,因为示现的是与众生同学的身分,像《无量寿经》上所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所以他一定要跟众生现同类身,身相跟众生相同。

  【但观手相。】

  这个『手』字可能是个错字,注解里注得很清楚,这个「首」是头部,是这个「首」,头首之首,不是手足的手。因为看头部的面像,我们就认识哪是观世音,哪是大势至,就能看得清楚。

  【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

  从手上看我们看不出来,大势至菩萨跟观音菩萨手是一样的,但是头上就不一样了。

  【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注解里面讲得很好。「观音冠中立佛,势至髻上宝瓶,以此为别,若首作手,不是译人失意,或是抄录之误。」这里可能是经文,决定不会说翻译的人翻错,不可能,可能是后来抄写的人抄错。抄错之后,后人不敢改,还要保持原状,只能在注解上把它加以说明。这是对经典的尊重,不能随意改进,虽然发现错误也不能改。观像我们就介绍到此地,第十三观是观像念佛。下面我们再看第十四观,十四观是观三辈往生。二百一十七面第二行。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

  先说修因,这个就很重要了,这段很重要。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这是佛在本经里面跟我们讲的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这三心。这个三心是一个心,一个心,怎么说三个心?『至诚心』是心之体,后面两种是「至诚心」起的作用,所以说是有体有用。实在讲,佛家讲的菩提心,儒家也发菩提心。儒家讲诚意、正心,诚意就是我们此地讲的至诚心;正心,儒家是把深心跟回向发愿心合起来,正心。正心就是诚意的作用。所以儒家也讲体、用,跟佛法讲的无二无别。前面曾经跟诸位同修报告过,佛法到中国,小乘经论虽然翻的那么完全,我们中国人不要它,那就是以儒家、道家取而代之。儒家思想、修学境界绝对不在小乘之下,他的思想、心量尤其是接近大乘,所以用儒来入佛,比小乘进入大乘确实有它的方便处。这就是劝告同修们,「四书」不可以不读。我们最近印的有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四书」,刚刚送来了一百本。我们印一千本,就是二百本是穿线装的,不装订的,活页的,这个书准备送到国外,我们要劝外国人念「四书」。活页的,人多了,拆开来可以影印做讲义用,方便,不要去拆书。另外八百本我们是装订成册的,这二百本是活页的。

  我们劝外国人念「四书」,劝外国人念孔子的书。将来外国人都念了,我们不念,外国人来做我们的老师,我们要跟他学,这很惭愧。这些东西我在外国曾经尝试了一下,外国人喜欢,一听说,闻所未闻,非常欢喜,乐意接受,可见得就是没有人去教他,没有材料供给他。所以我们现在供给他材料,想方法去帮助他。这是发菩提心。

  「至诚心」简单的讲就是真诚,真诚就是真心。真诚有没有一个标准?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面,对这个「诚」他下了一个定义,就是下了一个注解,「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注解下的很正确,跟佛法讲的相应。心里面没有一个妄念,这才叫诚心,有妄念就不诚。你们念《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注解里讲画符,念咒也是如此。画符,符为什么会灵?要用诚心画。画这一道符,里面起一个妄念,这道符就不灵了。所以画符的人,他画符平常要练,练得很熟。很熟的时候,他一笔一点下去之后,一道符画完成,心里头不起一个妄想,这道符就灵。念咒也是如此,所以咒愈长愈不容易念。你说楞严咒那么长,从头到尾里面打了好多个妄头,这个楞严咒还灵吗?不灵。大悲咒很长,你们念一遍,里面有没有一个妄想?有一个妄想,这个咒就不灵了。诚则灵,不容易。一句阿弥陀佛好念,「阿弥陀佛」这里头没有妄想,这灵。所以古人说念经不如念咒,为什么?经太长,一部经那么长,里头没有一个妄念,难,太难了,不如念咒,咒短。念咒不如念佛,佛号更短,比咒语短的多,道理就在此地。所以,动一个妄念就不灵了。这是真诚。

  『深心』就是自受用,深心就是清净心、平等心,是属於自受用。好善、好德,善德之极就是清净平等。『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慈悲心,利益众生。所以第三是我们真诚为他受用,他受用是大慈大悲。我们自己有一丝毫的善,我们自己不愿意享受,希望把这个善的果实让一切众生来享受。回向发愿,发愿普度一切众生,这是在《起信论》里面称为大悲心。《起信论》里面的三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就是至诚心,深心是相同的,大悲心就是此地讲的回向发愿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不发心,不发菩提心是决定不能往生的。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第二种实在讲就是前面所说的三福,净业正因。可见得《观经》里面这个几段文字是非常重要,一定要牢牢的记住,三福,跟此地讲的菩提心。菩提心实在是不容易,在蕅益大师《弥陀经要解》里面,他老人家告诉我们,他说真正发愿求生西方净土,这个愿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是古人没说过的,我们在古来典籍当中,的确这个说法蕅益大师是头一个人。想一想他这个话对不对?真对!你把这个经这段文字,这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一比照,他讲的话一点都不错,真正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三心就具足了。已经发了自己不晓得,不知道三心圆发,所以他老人家这句话说得好。我们自己要真心求生,不是假心假意,真心求生,这一念心是具足圆满的大菩提心。本经也说一日到七日,与《弥陀经》、《无量寿经》都是同一个说法。由此可知,这个法门是顿教、是顿超。

  我们看下面经文,二百二十面: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这是说明修行人往生的状况。所以只要一心一意去念,不要分别、不要执著,也不要去想品位高下。为什么?想这些都是妄想。甚至於一心不乱都不要想,只是一句佛号一直念下去,这叫老实念佛。真心真意求生净土,你样样都圆满具足了。往生的时候,这个境界太殊胜了,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与无数菩萨、声闻诸天来迎接你。西方世界在哪里不需要知道,他来迎接,我也不要去找路,也不要去找方向,这个自在。所以经上说西方,到底哪里是西方?这个念头不要生,到时候佛来接引我,准错不了的。我现在在国外旅行,我不知道方向,也不知道路,为什么?走到那个地方都有人来迎接,我何必要记路?何必要记方向?不需要。到处都有人迎接,所以根本就不需要。一切他们都给我准备好了,机票,人家说法师,机票多少钱?不知道,不晓得,因为从来没有问过,机票从来看都没看过。

  念佛往生的人好,佛菩萨都替你安排好了,样样不要操心,只要老实念就行了,老实念重要!我们自己只要做到老实念就行了,其他的佛菩萨都安排好了,一点都不要操心,你看这多殊胜,这是你做什么样的好事、修什么样的法门都得不到。修禅、修密修成就了,阿弥陀佛来迎接你吗?有这么多诸佛菩萨来迎吗?没有!由此可知,这个法门确实是殊胜无比。看二百二十一面的经文。

  【行者见已。】

  这个修行人看到这个境界,佛菩萨来迎接。

  【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我们在这个经文上,诸位仔细去看,不要疏忽了,往生是活著往生的,这不死的法门。这个修行人见到这个境界,见是活的时候见的,不是死的时候,死的时候就见不到了,活的时候见的。福报大的,活的时候见到,很清楚,告诉助念的同修,「我看到了,佛来接引我了,我现在跟他去了」,会告诉你,会说出来,这是福报大的。福报差一点的,也见到了,想给你说,嘴巴在动,没有声音,还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见到,往生了。我们看到临终的人嘴巴在动,有时候我们觉得他在跟著念佛,实在讲是他见到这个境界,他想给我们说说不出来,没有声音,这是往生。我们不晓得,以为他嘴动是跟著我们在念佛,其实他在告诉我们,佛菩萨来迎接,他看到了,很欢喜,跟佛走了,那个时候气力很衰,嘴动没有声音。这说明往生是活著往生,不是死了往生。所以这个法门是不死的法门,一生成佛,我们往生不是死了才往生的,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哪里去找这个法门?找不到。舍这个法门不修,那真的叫愚痴,真是叫狂妄。李老师讲愚痴、狂妄,没说错!再看后面这一段。

  【生彼国已。】

  这是讲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了。

  【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

  就跟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境界完全相同。从前是听佛说的,现在是亲身见到,亲自见到的。情与无情都说法,闻到佛法之后就开悟。

  【闻已即悟无生法忍。】

  一听就开悟了,就证无生法忍。

  【经须臾间。】

  须臾是极短的时间。

  【历事诸佛遍十方界。】

  他的神通、道力马上就现前,就能够到十方诸佛刹土去礼佛、去听佛说法。也许我们在这里看到,就怀疑了,怎么刚刚跟阿弥陀佛见了面,马上就走了?诸位要知道,到这时候他的能力不可思议,他的身在阿弥陀佛那里礼拜,他的分身已经遍满十方诸佛国土,每一尊佛菩萨面前都有他的身在,有这样大的能力。不像我们这个世间,修的再好,分身无术。他有能力分身,他有没有离开极乐世界?没有。没有离开极乐世界,化身已经遍满十方。这样的快速成就,所以一般学教的人都不相信,难信之法,哪有这么快!这里才往生,那边已经化身遍满一切诸佛刹土,太快了吧!其实这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

  【於诸佛前。次第授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真的在很短时间有这样殊胜不可思议的成就,这实在是我们应当要觉悟,应当要修学。末后接著:

  【是名上品上生者。】

  这个文在二百二十二面。我们接著再看。

  【上品中生者。】

  这个修因比前面稍为差一点。

  【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於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前面是说上品上生的人有读诵大乘,这个地方不必读诵大乘,但是『深信因果』。因果是什么?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对於这个完全没有怀疑,一句佛号念到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到上品中生,这个地位非常之高。以这段经文来看,谛闲法师以前那个念阿弥陀佛的徒弟,他什么也不懂,就是一句名号念了三年。老法师教给他,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他念了三年站著往生,预知时至。我们要以这个经来判断,这个人非常可能是上品中生,他有这么高的地位往生,遇缘殊胜,什么缘?老法师教他念佛这个缘,他真能完全接受,深信不疑,才有这样殊胜的果报。他对於老师的教诫百分之百的依从,一点折扣都不打,三年不可思议的成就。缘之殊胜是在这个地方去看。

  由此可知,我们同修遇缘不能说不胜,第一殊胜。读诵大乘,读诵《无量寿经》就好,能够读诵五经一论那就更好。五经一论嫌太多、太繁了,一部经就好,依教奉行,把经里面的理论教训统统做到,那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当然上品上生。这个是靠得住的,不必都读,一部经就行了,一经通就是一切经通。所以,这一部《无量寿经》我一再跟诸位介绍,是《华严经》的浓缩,《华严经》是整个三藏十二部的浓缩。由此可知,读这部经就是读整个《大藏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要晓得,这个功德真正不可思议,这个话是古大德,古来祖师大德给我们讲的,我们不能不相信。我们可以说,释迦牟尼佛一代所说之法,都出不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你看看一部《无量寿经》所讲的,全是在解释四十八愿,没有一句违背了四十八愿愿文。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实际上就是《无量寿经》的详细解释,详细的讲解;一部《大藏经》,全部《大藏经》就是《华严经》的细说。到最后归纳,真的,归纳成一部《无量寿经》。经上教给我们读诵大乘,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念这部《无量寿经》一点怀疑都没有,原来我所有一切大乘经统统都读到了。

  这个人是虽然没有读经,他对大乘不毁谤,他只老实念佛,一句佛号成就无上功德,上品中生。我们遇的缘这样殊胜,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上品上生、上品中生,那是很冤枉。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二百二十四面第一行。

  【行此行者。】

  依照这个法门修行的人。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西方三圣与诸佛菩萨,这『千化佛』,诸佛菩萨统统都来迎接。再看下面经文。

  【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

  「花开见佛悟无生」,他比上品时间稍为长一点。上品的到那里花马上就开,这个地方是隔一天,第二天花开见佛。花开见佛就是七地以上的菩萨,没有开是准七地菩萨,一开就真正是七地以上的菩萨,可见得成就实在是太快了。下面经文这说他利益。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

  这个『目』是讲心目。

  【因前宿习。】

  这是过去生中学习的。

  【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於七日。应时即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七天圆证三不退。

  【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

  与上品上生没有两样。上品上生是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能力立刻就得到。上品中生的人七天,七天他的道力、神通、智慧跟上品完全相同。

  【於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

  此地这『无生忍』是真实的无生法忍,就是七地、八地、九地,这属於圆教。我们在此地看到,上品上生是一时证得,上品中生是一小劫才真正证得。这个原因在哪里?我们在经文上应该明确的看到,一个是读诵大乘,一个是没有读诵大乘,原因在这个地方。读诵大乘宿习深厚,一听佛法他就开悟了;过去没有读诵大乘,必须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听经他才开悟,希望同修要牢牢的记住。我们看《六祖坛经》,法达禅师念《法华经》念了三千遍,六祖大师给他一说,他就开悟了。我们《法华经》没有念三千遍,怎么说也开悟不了,才知道读诵功德利益不可思议。现在人怕念经,尤其我叫他要背诵,更害怕了,吓的都不敢念了,这怎么行?诸位从这个经文上你就体会到,读诵与不读诵差别有多大?回过头看看我们这个世间,看看古人,一听经几句话就开悟了,底子都是在读诵;我们今天听经、听开示不能开悟,没有读诵。读到这一段总应该明了了,我劝你读诵没错。

  【是名上品中生者。】

  好,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七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27

  请掀开经本,二百二十七面,看「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这个经文很明显的给我们说明要发菩提心,『无上道心』就是发菩提心。

  我们翻过来看经文,二百二十八面倒数第二行。

  【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

  这一段是说缘。前面中品,经上讲有千佛,阿弥陀佛与化佛千佛来迎接,这个地方佛的数量少了一半,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在这个地方我们要问,阿弥陀佛是不是也有分别执著?为什么上品化佛就多,下品化佛就少,是不是他也有分别执著?这个必须要知道的,往生的时候佛菩萨来迎接,这是真的。来的佛菩萨数目多少,是我们自己心里有感,佛菩萨自然而应,阿弥陀佛决定没有分别执著。见到这些佛,还是我们自性弥陀变化来迎的,所以一切确实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总而言之离不开自己心性的感应。品位愈低,来迎的人人数就愈少,品位愈高的,见的境界就愈殊胜,这个是自然之理。到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四土九品的差别,每一土都有三辈九品,有这个差别。但是我们在《大经》上读到,即使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神通道力、种种受用没有差别,到达西方之后没有差别。这是弥陀神力加持,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平等,就是说在物质生活受用上平等,内心断烦恼、证菩提这个没有法子平等,这是阿弥陀佛帮不上忙的,这个是要自己下功夫。

  底下一段经文说往生。

  【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这是往生的现象。

  【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於众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於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这是说上品下生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日一夜就花开见佛。虽然见佛闻法并不能立刻就开悟,要经三七日后他才明了,三小劫他才明心见性,真正证得初地的果位。我们看起来这个时间也很长,要经三小劫,实际上西方世界人的寿命是无量寿,由无量寿来看三小劫,如果像我们这里人生百岁,大概看三小时的样子,甚至於还不到,恐怕只有三十分钟。他寿命长,三小劫在他们看起来很短,太短的时间。确实这个法门是当生成就的法门。

  末后这一句是总结,二百三十一面第一行。

  【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十四观是讲上三辈。下面是第十五,第十五是讲中品往生,有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於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讲他的修因。由此可知,上品偏重在读诵大乘,中品这一看似乎是二乘人,小乘人回小向大,持戒念佛者,这一类的。他能够受持五戒,五戒是佛法里面的根本戒,无论是古今,这是讲时间,无论在从前的印度,或者现在中国,乃至於其他国家民族,这是个基本的道德理念,都必须要遵守的。没有说杀生是善行,没有这个道理,没有讲偷盗是好事情,古今中外都不承认。所以,杀盗淫妄酒不是好事情。现在这个世界上虽然卖酒,劣酒也提出警告,这也不是很好的东西。可见得这个五条戒确实超越了时空,是一切众生所公认的善行,必须要遵守。其他的生活规范,可以说是因时、因人、因地不同,这样来制订的。它的基本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就是断恶修善,这是自律以及处世的规范。『无众过患』,持戒很清净,以这个善根回向,求生西方,这是中品上生之因。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这是说明往生的利益。根据这一段经文来看,在后面来看,小乘的果位是非常的清楚。小乘根性持戒念佛,回向求生西方净土,得这样的果位。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二百三十四面。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

  『具足戒』就是比丘戒。

  【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

  到这个地方是讲生因。十戒是沙弥戒,沙弥戒跟八关斋戒非常的接近。八关斋戒是在家居士修出家戒一日一夜,八关斋戒的时间就是二十四小时,如果要再受,得重新再受,可以每天受。如果没有法师,这个戒可以在佛菩萨形像面前自己受。有八条戒跟沙弥戒相同,有一条是斋,斋是过中不食,中是日中,每天日中的时间都不相同,过中不食。过中要再吃东西就破斋,八关斋戒就破掉了。实在讲这是不太容易持,下午只可以喝水,连饮料都不能用。因为在斋戒里面讲,饮料里面不能有沉淀,假如放一下它会沉淀的话,就不能吃。牛奶会沉淀,豆浆也会沉淀,果汁也会沉淀。蜂蜜不会沉淀,蜂蜜跟水调和起来不会沉淀,那个可以吃,糖水可以吃。著重在斋,日中一食,这个叫斋。早晨再吃一点的时候,这也破了斋,这个也不行,决定是日中一食。

  所以有很多同修持午,持午实在讲有没有必要?诸位要晓得斋戒是形式,目的是得清净心,目的在这个地方。斋戒持得很严,心不清净,这个斋戒是世间有漏福报,不是生因。如果生因要是这样说法,那西方极乐世界完全讲外表,这是决定讲不通的,这个理论是讲不通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晚上少吃对自己身体决定有好处,我们中国古人讲饮食主张的是,早晨吃的好,中午吃的饱,晚上要吃的少,晚上能不吃,的确是非常好。可是现在人的习惯不相同,晚上到半夜还要吃个宵夜。尤其是外国人,外国人一天的正餐是晚餐,我们中国人的正餐是午餐,他们正餐是晚餐。晚餐吃得很多,吃得很好,中午多半在工作,随便吃一点,这是饮食生活习惯不相同。要晓得佛家饮食还是帮助我们修定,帮助心地清净,目的在此地。这是讲持戒念佛。

  【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一句经文,『随顺三世诸佛教』。持戒念佛求生净土,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都是这样教化众生,劝一切众生持戒念佛,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三世诸佛教。

  【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於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往生。

  【在宝池中。经於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这个品位比前面更低,来接引的盛况比前面也差了很多,到西方极乐世界,经半劫才能证阿罗汉果。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阿罗汉,也没有须陀洹,这个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过的。说这些名词都是比喻,他的果位等於他方世界的须陀洹跟阿罗汉,须陀洹就是见惑断尽,阿罗汉是思惑断尽。在大乘菩萨果位里面,须陀洹相当於圆教初信位的菩萨,阿罗汉相当於第七信位的菩萨。到七信,就从凡圣土提升到方便土,到方便有余土。

  再看底下这一段,在二百三十五面最后一行。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中品下生,在这个地方经文省略,并没有详细的给我们说明。这个生因是说这个人是世法的善人,临终的时候闻到善知识为他说法,他就能够相信。经上没有说佛来接引,我们想想佛会不会来接引?不接引,他怎么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读这个经一定要跟三经合看,这桩事实我们才能看的圆满,才能够把一切疑惑断尽。在四十八愿里面,这一点诸位要记住,西方净土最重要的依据是四十八愿。一切诸佛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与四十八愿相抵触、相违背,我们都不能相信,即使本师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一定要以四十八愿做依据。四十八愿里面没有说,中品下生以下我就不来接引,没有这一句。临命终时佛来接引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他一定来的,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佛也来接引。

  尤其是在,这算前年,华盛顿DC周广大居士,我们看看情形好像就是这个情形。他看到西方三圣来接引他,他没有说许多佛菩萨,他没有说,他只说是西方三圣从云端里面下降,接引他往生。他是临命终时念了三天三夜,一生没有遇到过佛法,就是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求生净土,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了。这是距离我们不远,也就是一、两年的光景,有这么一个人往生,这是决定往生。他自己见到佛,跟大家说佛来了,他见到,在云端里面下降,这不是假的,决定是真的。

  像这个,我们一定要读《大经》,才晓得经典里面有些地方省略,这个地方省了,那个地方有,像《无量寿经》,这个本子省略的,别的本子有;别的本子有的时候省了一点,那个本子有。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说,这就是确实有会集的必要,会集等於是把所有的本子我们统统都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说的,我们全部都听到了,意思才完整,才不至有缺陷。同样的,三经会起来看,还得把所有本子会起来看。像《弥陀经》,玄奘大师译本里面就有些句子罗什大师的没有,足可以补充罗什译本之不足。这样看才能看到完全,使我们许多的疑问能够断掉,这是很重要的。

  末后一章第十六观,「下品生观」,下品往生著重在持名。我们看经文,二百三十八面最后一行。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从这一段,这是讲生因,由这个修因来看,可以说中上辈往生都是修福的,下三辈往生都是造作罪业的众生。前面都修福,在世间是善人君子,是有道德之人,以下三种这是罪业浅深不同,上品是罪业比较浅的,愈往下去造作罪业就愈重。他们修观当然是不可能,观想、观佛都做不到,善友教给他持名念佛。在此地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个事实,观想、观像这些方法,业障很重的人不能修,没法子修,执持名号可以能度他。你们想一想,这三种念佛的方法,观想、观像、持名,哪一种殊胜?这应该可以知道。一切方法度不了的,这个方法能度,这个方法是第一殊胜,这个要知道。所以,十六观里面讲的这三种方法,殊胜无比的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能度地狱极苦众生,其他的都不必说了,就统统都度了,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不提倡持名的。《无量寿经》上提倡持名念佛,《阿弥陀经》上也提倡持名念佛。为什么不提倡观想、观像,你就晓得了,那些方法都能往生,度业障比较轻的。业障深重的就要靠这个方法,前面那两种方法度不了,这才用最殊胜无比的方便法门,成就一切众生。

  圆顿教里面主张的是,即使在最重的罪业,忏悔都能够灭除,所以心里面一念回心就能与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但是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遇善知识很不容易,那实在讲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师生亦复如是,一个好的老师可遇不可求,我们到哪里去找?找不到;老师要找个学生传法给他也找不到。夏莲居老居士一生就传一个人,黄念祖老居士,就传一个人,何尝不想多传几个人,找不到,这是机缘,找不到。李老师当年在台中,我每一次见他,就劝他老人家多传几个人。因为我们在外面讲经很辛苦,总感觉到太孤单,师兄弟多一些好,彼此可以支援。这个话我说了总有十几二十遍,每次说了,点头,是!最后一次我给他讲的时候,他跟我说,他说你替我找学生!我从此以后不再说了,我知道了,找不到,到哪里去找?学生什么条件?百分之百的服从,我到哪里去找?我找不到,现在这个社会,找个那么听话的学生确实找不到。

  我这些同修们,跟我出家的,就是演培法师所说的话,都是同参道友,不能把他看做徒弟、看做学生,不可以,你要把这些人看做徒弟、学生,那就错了,大大的错了。同参道友,朋友,哪有学生?学生是百分之百的服从,那是学生。不能服从,大家住在一块,相处欢欢喜喜的,朋友,彼此都要恭敬,都要客气。我们称都称法师,真正徒弟没有这么客气的称呼,师父对学生跟父母一样,称名。所以对你客气,就晓得我们现在社会不一样,彼此在一块同参而已。

  师资道合,自古以来就是个难事,相当不容易。达摩祖师那样圣人,在少林寺还面壁九年,等一个学生,一个传法的。达摩一直到五祖,一代一代都是传一个,惠能大师因缘聚会,那是缘成熟了,他传了四十三个人。这是在中国禅宗史里面过去没有,一直到今天也没有,传了这么多人。六祖以后,传两、三个有的,像六祖那样殊胜的就没有了。善知识实在难遇,我们自己求法也实在是不容易,所以要真正觉悟、彻底觉悟。彻底觉悟从哪里做起?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是决定沾不得,一沾上这个,全部都毁掉了。今天这个社会处处充满了诱惑,你能够禁得起吗?能不受诱惑吗?这个就难。所以有人问我,要什么条件才能够弘法利生?我其他的条件都不谈,我只说两个条件,第一个,内心清净不生烦恼;第二个,不被外境诱惑。你能做到这两条,也许就可以了。这两条做不到,好好的念佛,能往生就不错了,就不容易了。所以这外面环境诱惑力量太大。这是说明忏罪往生。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你看这是西方三圣出现了,凡是来接迎,全都是化佛。上品上生的,虽然经上没有说化佛,我们想想是佛本身来的?十方世界同时去往生的人太多了,阿弥陀佛这样去迎接,那他受不了,那还得了吗?所以全是化佛。不过化的那个佛是随众生心,佛不是我要化一个什么样子去接引,不是的,随众生心念而变化。佛有没有心?佛没有心,是我们自己心念,化佛,这个佛大小、相好庄严殊胜是不一样,随著自己境界来变化的。

  就像我们敲磬一样,我们敲一下磬就会响。磬响,它有没有分别执著,我要怎样响、怎样应?没有。你敲得重,它响的声音大;你敲得轻,它响的声音小。音声大小、长短恰如你这个所感,感应道交,是这样来的。所以,即使下下品往生,都是佛来接引,佛的化身尽虚空遍法界。这是实际上的事实的状况,我们要晓得。下品上生,既然三圣都来接引了,那中品下生比这个高的多了,哪有佛不来接迎的道理?所以从上下文来看,前面决定是有。

  【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

  先见到佛光。

  【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

  『敷』是开。

  【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这是『下品上生』的人,在西方极乐世界十小劫之后就证得初地菩萨的果位。初地就是提升到实报庄严土,地上菩萨生实报庄严土。在这段注解里面,二百四十面,我们把注解念一念。请看第二行,从第二句。「圆顿教说,罪无轻重,悔者皆灭」,忏悔力量非常之大,「如仙欲杀诸婆罗门」,这是举经典上讲的公案,欲是有预谋,这是讲仙人有预谋杀了婆罗门,「地狱三念,知谤方等,心生改悔,即生佛国」。这是举一个例子,造极重的罪业,如果不忏悔求生净土,必定堕阿鼻地狱,就是这样重的罪,真正悔改还能够往生。下面是谛闲法师他老人家的开示。「窃谓,此人法虽不谤」,这是讲这个下品上生的人他虽然不谤法,「其余一切恶业,无不具造」,十恶业他都造。「以其无惭愧故,无所不为也」,这是现前社会里面普遍我们能够见的到的,甚至於我们自己也不免是这一类的人,这个自己必须要觉悟,要回头,「好在临终遇缘,自非宿善所追,万不能有此儌幸」。所以实在讲,他这一生遇缘能悔改往生,还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个时候现行,绝对没有侥幸之理。

  「但闻诸经首题名字,便除千劫重罪,大法不可思议」,这是讲听到诸经的名字能够灭罪。所以日本人他们不念经,他也不念佛号,日本人念《南无妙法莲华经》,他就是从这儿来的。大乘经题就能够灭罪,这是真的,经上确实是有这个说法。可是这也是一种偏见、执著,经题里的含义他不知道,我到日本去访问,问过很多人,他会念,问他什么意思?不知道。那就很难了,一定要晓得意思,不晓得意思,利益非常之少。这就是像小孩唱歌一样,三、四岁小朋友会唱国歌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什么?他不知道,这个没有用处的。

  所以念佛名亦复如此。念佛名,名是经的总纲,名义要是明了,经义就思之过半了,这样才能受持,才能够得真实利益。哪有说闻名不懂意思的,这个不可能的事情,这个很难得到真实利益。譬如说我们这部经,这样略略的介绍一下,对於我们念佛就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不读、不研究、不去探讨,名号往往念的自己没有感觉到得力,天天念,念了没有受用。明白一些了,晓得这个名号有起作用,好像念的时候心里起了变化;不明了的时候,虽然念,念得很勤,心里不起变化,可见得经题的意义一定要知道。一切经题,说实在的话,意义最明显、最完备,无过於《大乘无量寿经》,它题里头确实非常的圆满,《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所以确实,往生品位高低在遇缘不同。

  下课了。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八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28

  请掀开经本,二百四十一面,看第二段,「下品中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祗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

  这一段前面是讲生因,后面是说往生的状况,讲生因讲得很多。这一段我们看到的往生的人,生前是破戒,毁犯五戒及具足戒,这是破戒之人。经里面特别举出两桩事情,一个是偷盗,一个是『不净说法』。「不净说法」是以说法这种手段取得世间的名闻利养,这一类都叫做不净说法,所谓是稗贩如来,目的是达到自私自利,所以果报都是在地狱。如果在临命终时遇到善友,为他赞叹西方依正庄严的殊胜,劝他念佛,他能够一念回心也能往生。但是诸位要晓得,实际上绝对不是这么简单,原因在哪里?还是《弥陀经》上的一句话,「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说这个人一生造的罪业,他哪里还有什么善根福德因缘?诸位要晓得,那个善根福德因缘是过去生中所修的。他所造的罪业是他这一生没有遇到善缘,没有遇到善知识,交了一些坏朋友,这一生造的罪业,不是他前生善根不深厚。正因为前生善根深厚,也就像经上讲的,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所以临终的时候,一句话提醒他,他善根能现前。如果没有那么样深厚的善根,临终你劝他念佛,他不爱听!这种事情我们也真的见过。

  我初出家的时候,在圆山临济寺,临济寺有个念佛会,一直到现在还有,这个念佛会有三十多年了。念佛会的副会长林道奇居士,他那时候是台湾银行的襄理,地位也很高,是我们临济寺的大护法,念佛会的副会长。他能敲法器,可以当维那,法器敲的很好。他得癌症过世,临终的时候我们去帮他念佛,不听,听到佛号就讨厌,就骂人!临终业障现前,我们看他一生没造这么重的罪,才晓得往生的事情一定是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过去生中没有这样深厚的基础,说是靠这一生就能往生,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一生当中就那么容易往生,这个法门也不必叫难信之法了。确实是要深厚的基础,现前三宝加持,所以他一念回心,众罪就能够消灭,这样往生的。

  这一段在注解里面,「此品行人,有道俗二类」,就是有修行人、有在家居士。在家居士,「俗人或毁五戒八戒」,这是在家,「比丘或犯具足大戒,如此二类,皆是不智愚人」。讲到偷盗,特别是常住,偷常住物,就是偷寺院里面东西,这个罪太重了,这点诸位要晓得。因为他结罪不一样,譬如我们偷一个人的东西,我们所犯的罪只对他一个对象,这一个对象好解决。如果我们要是偷政府机关的东西,譬如说是公共电话,这是政府设置的,是我们这个地方老百姓税收、纳税装置的。你要偷这个东西,结罪跟谁结罪?这一个地方老百姓,凡是纳税人你都偷了他的东西,这个麻烦大了,这个罪太重了,这搞不清楚的。如果这个公共设施是国家建立的,你要偷它,就是偷一分钱,全国的人你都要跟他结罪。所以结罪不相同。

  『僧祇物』,寺庙里的物,从前寺庙叫十方常住,凡是出家人都有分。不但我们这个世界出家人有分,尽虚空遍法界,他方诸佛国度出家人也有分,因为只要出家人,没有界限的,佛国度界限都没有的,这个罪就永远算不清了。所以,经论上一再劝勉我们,佛寺院里面东西决不能盗取,这个盗取决定是阿鼻罪业;不是像你偷一个人的东西,偷两个人东西,那不一样。他结罪比偷国家东西的罪还要重,因为他范围大,人数多,晓得这样一个关系。当然了,现在寺院变质的很多,真正十方常住才有这么重的罪,如果不是十方常住,罪就不会有这么重。十方常住这个寺庙是一切出家受戒人所有,他来的时候都可以挂单,都可以受用。现在有很多寺庙叫子孙庙,子孙庙结罪范围就小的多,就很小。是他寺庙里头常住,充其量是他寺庙这些护法、信徒,不可能再结罪结到外面去。为什么?外面人来挂单他不准的,那就不是属于十方常住。

  在中国大陆,从前丛林寺院都是十方常住,以后演变为子孙庙。十方常住里面,住持当家是选举产生的,一任是一年,就是腊月三十辞职,正月初一新的执事上任。是选举产生的,不是他喜欢交给那个就交给那个,不是这样的。当然,老的住持可以推荐,但是要大众同意才行。所以佛教里面,自古以来就实行民主选举的制度,不是专制的。这个罪是非常重。「不净说法」这个罪重,因为他破坏佛法形象,这个罪是重大恶极。后面是讲利益。

  【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这段是讲利益。

  末后再看「下品下生」,下品下生这是造五逆十恶极重之罪。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称』是称念,前面那个『念』是观想、观像。观想、观像都来不及了,应该称念『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一段经文与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完全相应,十念必生。这是临终十念,十念就是十句,不是尽一口气一念,这是十声佛号就能够灭罪往生,而且是极重罪业之人。可是诸位还是要记住我刚才的提示,多生多劫的他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否则的话,在临命终时,实在讲造这样深重的罪业,他临终头脑还清楚,还不颠倒,这个很难得。一般人一害病,病重的时候,家亲眷属都不认得,他还能念佛吗?所以往生的人,第一个条件就是头脑要清楚,这一点就非常难得。所以凡是这样罪业悔过往生的,一定要具备三个要紧的条件,第一个是清楚;第二个是遇缘,有善友劝他;第三个条件,一听了马上就接受,没有一丝毫疑虑,立刻就接受就照辨,就行。在这个时候要有疑惑,要考虑考虑,就不行了。你想想看这三个条件多难,没有那么容易的事情。

  所以,我们同修不往生则已,要往生绝对不是下品下生,这是李老师从前说过的,不可能。为什么?我们不具下品下生的条件。就像我们接触这个法门很久,平常就在念佛,纵然有罪业,罪业没有这么重。真正念佛往生了,品位总是在下品中生以上,甚至于中品下生以上,这个都是非常可能的。下品生,像我们一般往生机会都不太大,这是应当要知道的。底下是讲往生的利益。

  【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发菩提心』就是圆教初住,就是法身大士,生实报庄严土。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生实报庄严土。

  【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注解里头有几句,我们要把它念一念,从注解第一行当中看起。「言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者」,这个人造作恶业,无善可成,「则毁坏三宝,谤大乘经,断学般若,杀害父母等,无所不为,故言具也」,这是世间这样一个罪业的愚人。「既有如是极重恶因,势必堕于阿鼻地狱,出苦无期,此界坏时,转寄他方,他方坏时,展转相寄,从地狱出,复堕饿鬼,饿鬼毕已,复投畜生,故云经历恶道,受苦无穷。」这些事情,详细说明都在《地藏菩萨本愿经》,果报非常可怕。可是现在有许多人,不学佛的人则不必说,学佛的人不相信因果,不怕报应,现在还是为欲所为,真是愚痴到了极处;稍稍有一点智慧,不敢做。

  我们今天劝导同修,为什么特别着重在《了凡四训》跟《感应篇》,我给我们同修订的七门课程里面有这两样,就是教大家要深深的知道因果报应的事实。不但不能做坏事,不能起恶念,一定要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缘果报决定没有法子避免的。《感应篇》是善恶的标准,什么叫善?什么叫恶?我们不用戒律,戒律里面讲的深,境界很广,看不清楚;《感应篇》浅显,一看就懂得。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一生极力提倡,印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我们要能信得过。所以,这两种书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今天不读小乘经,也不念孔子书,用这个东西来代替,用《了凡四训》、《感应篇》来代替,弥补基础之不足。这两样东西一定要熟读,要依教奉行,改过自新,这个提倡目的是在此地。有这样善根、福德,将来才是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粮。

  下面说得好,接下去看。「不料于无量劫前,值佛闻法,种过善根」,这个恶业的人,临终遇到善知识劝他十念能往生,是他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种的善根太深厚了,这一生当中迷惑颠倒,不是偶然的。我们也学他那个样子,包堕地狱,决定不会往生,这个东西学不得的,不能侥幸干的,这是一定要注意。「但有闻思,未曾修习,后为烦恼覆障,竟被沉埋,直至垂终,为苦逼出,得遇善知识,安慰其心,先为说法,启其心智,后令念佛,教以往生」,这是无量劫的善根,在末后这一刹那被苦逼出来的。就像唐朝的张善和,一生杀牛,临命终时见到许多牛头人来向他讨命,这个时候他着急了,大声喊救命。这就是他的缘好,刚好在喊救命的时候,一个出家人从他门口过,听到他喊救命,就进来问问什么事情。他说好多牛头人来问他要命,这个出家人心里就明白了,赶紧给他点了一把香叫他拿着,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他就大声的念,念不到几声,他说牛头人没有了,又念了几声,他说阿弥陀佛来了,他往生了。这不容易,相当不容易,无量劫来善根成熟,这不是侥幸的事情。

  所以我们自己要晓得,我们今天有缘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样圆满、这样殊胜,可见善根福德决定不少;如果要少善根、少福德,我们这一生遇不到。对于教理多少明白了一些,方法也懂得,一定要认真努力的修学,决定不能空过。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切极重的罪业都能消除。怎样消灭罪业?诸位要知道,就是你念念心里头有阿弥陀佛,就没有罪业了。罪业的样子是什么?就是妄想、烦恼、忧虑,这是罪相,罪业样子是什么,总得要知道。妄想多就是罪业之相,心地清净这是好相;一天到晚念佛,那你是佛相。连看相的人都说相随心转,你们念佛念多了,将来慢慢相貌都变成佛相,相貌好。相随心转,这是真的,相是可以转的。末后一节。

  【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到这个地方是释迦牟尼佛教给韦提希夫人往生的方法,教她正受,到这里是讲完了。

  末后这是总结,我们看二百四十八面第一行。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

  这个『逮』就是得到的意思。得无生忍是韦提希夫人,佛当时一面跟她讲解,她是随文入观,听了之后就是修行,就是开解。这是大乘菩萨根性,夫人是大乘菩萨根性,三慧具足,三慧是闻、思、修。闻是接触,听到佛的说法这叫闻,听闻是接触。一听就明了,就开悟了,这个是思,是思慧。开悟了之后就不迷了,就不颠倒了,从不迷、不颠倒来讲是修慧;换句话说,就是烦恼、习气、妄想、执着随着听随着就断掉了。佛讲经讲完了,她的烦恼习气也断干净,当时就证得七地菩萨。从凡夫位一下就证到七地菩萨,这个法门是圆顿大法,没有经过次第,一下就证到这个境界。再看下面一段。

  【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这一句是说侍女她闻法所得的利益。夫人证得无生法忍,生了七地,侍女也不简单,缘也非常深,听佛说法,菩提心发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前面所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圆发了,圆教初住菩萨的果位。佛讲这个经是在宫中讲的,听众只有这么多人,个个得殊胜无比的利益。经文正宗分到这里讲完了。末后是本经的「流通分」,请看经文,在二百五十面第一行。

  【尔时阿难即从坐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佛教韦提希夫人忆持,忆念、受持,统统都教完了。阿难尊者这是受命传持佛法,所以他有责任,在这里请教世尊,这个经应该提什么名称?『何名此经』,要怎样受持?

  【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这是佛说的经名。

  【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

  这个经,佛讲了两个名称。第一个名称是从修学方法上建立的,观西方三圣。传到中国,翻译的大师把题目简化了,名题称之为《观无量寿佛经》。因为说到无量寿佛,当然极乐世界也包括在里面,观音、势至也包括在里面,所以题目简化了。题虽然简化,意思具足。另外一个题是从这个经的功德利益上来建立的,所以这个经叫《净除业障生诸佛前经》,『汝当受持,无令忘失』。再看下面经文。

  【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

  真正依照这个方法修行,成就念佛三昧,现前一定能够见到西方三圣。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

  这是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不管你有心无心,你能解或者不能解,这一生当中有缘能够听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南无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殊胜的功德利益,没有能够跟他相比的。何况我们能够常常忆念?这个功德利益是更不可思议了。再看底下的经文,二百五十二面。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

  『分陀利』是梵语,白色的莲花。四色莲花是以白莲为最殊胜、最好,这是世尊对于念佛人的赞叹。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有些人轻视了念佛人,瞧不起念佛人。实在讲,念佛人何必要他瞧得起?你看看观音、势至跟你做好朋友。有些人对观世音菩萨很恭敬、礼拜,对念佛人没瞧得起,这就是迷惑颠倒,认识不清。这些话都是佛说的,绝对不是妄语,绝对不是念佛人自己在这里夸耀,佛说的。后面说: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这「得果超行」。真正念佛人必定往生,往生成佛,所以『坐道场』就是度化众生;『生诸佛家』,见一尊佛阿弥陀佛就是见十方一切诸佛,确实是生诸佛家。这种功德利益,其他经论法门里面我们都未曾见到过。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

  这是嘱咐里面有勉励,你要好好的受持『是语』。「是语」是指佛前面所说的。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这句话也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的。这个意思很明显,念这个经就是念无量寿佛,念佛跟念经功德等同无异。你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经》,跟念这个经,都是念阿弥陀佛,没有两样。所以我们念经,有人说我到底是念经好,还是念阿弥陀佛名号好?都可以。念经、念名号都好,都是忆佛念佛。看看自己的修学状况,如果能够摄心,心地清净,名号就很好了。如果名号还不能摄心,妄想、杂念很多,念经比较容易摄心,经念完了,就念阿弥陀佛名号。散念称名,功德也不可思议,希望二六时中能够保持不间断就好。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这个经到这个地方是一个结束。但是经在王宫里面讲的,耆阇崛山里面一些大众还没听到,所以后面还有附注。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阿难尊者随着佛回到灵山之后,就将世尊在王宫里面所宣说的,重复对大众讲一遍。阿难所说如佛所说,所以大家听了之后是『闻佛所说』,不是闻阿难所说,其实是阿难宣说的。阿难一句也没讲错,所以是等于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这些话我们就不必多说了,因为每一部经流通分里面都详细的说过。这部经我们到此地就讲圆满了。

  经是圆满了,希望诸位同修能够依照经里面重要的开示,忆持不忘,依教奉行。如果我们对于佛法稍有认识,就晓得世出世间一切法中,没有比佛法更为宝贵的。尤其是佛法当中净宗法门,第一殊胜无比,古人赞叹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们今天遇到了。遇到,要不能紧紧把它抓到,这样一生空过,太可惜了,你要说第二次再遇到,那又要经过无量劫,相当不容易。你要是把握到了,真正觉悟,放下万缘。我们人身体,在这一生当中这太可贵了,只要我们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了,求往生要紧!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大自在,你再想回来到这个世界去帮助一切众生,菩萨乘愿再来,来去自由,这多殊胜。为什么还要去搞六道轮回?还要去受这些苦难?这是愚痴。遇不到这个法门,那是没有法子,想超越超不了,没有条件;遇到了,所有条件统统具足,你要是把它放弃了,这个可惜,这个是没法子。

  所以希望同修们要真正发心,能够发心弘扬这个法门,那当然是更难得。弘扬这个法门,说实在话,要把世间法要远离,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要舍的干干净净,不要去搞这些。弘法利生是要遇到缘熟的人,看看他真肯接受,真正能够听懂,真正能够依教修行,一个人我也要给他讲。给他讲了,他这一生念佛往生成佛,这个不得了!决定不能说我要搞个很大道场,要几千几万人来听,那是什么?那是作秀,是表演,是出风头,这个事情我们不能做的,这毫无意义,完全做外表,这个做不得。

  真正共修,实在讲人数是贵精不贵多,人多了,搞热闹,没有效果。我们这个道场在此地建立这么多年,也有不少同修来找我,找到杭州南路讲堂,要送地给我,送这个送那个,我统统不要。为什么?哪里去找人?庙盖了,盖好了之后争权夺利,斗争道场,果报在三途,我们不能做这个事情。所以,我跟馆长说,我们这个小地方够了,听众太多坐不下,我们不要宣传,够了,不可以再扩大。道场小,开销小,不要求人,心安理得。我们这一生能往生就好了,决定不在这个世界出风头。要老老实实,死尽偷心,我们把佛法这个责任担负起来,真正能够继起弘法,说实在话人不要多,三个、五个就不得了了,有十个、八个,净土宗就能传遍全世界。问题就是谁肯把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放下?真放下,过的生活,你们说是很苦,我说是最乐,我们苦乐的标准不一样。你们是有钱有势,那个叫乐;我们是心地清净,没有牵挂、没有烦恼、没有忧虑,这个是乐。身心清净就自在快乐,无拘无束,什么也没有,但是什么还能过得去,没有什么太大的缺乏,怎么不快乐?这个就是苦乐标准不一样。所以,真正彻底放下,有真乐,不是世间人所能够想像得到的。

  好,我们这一座就到此地圆满。谢谢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