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search
Related Search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mtk, smart phone,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View all
Picture of 南山律在家备览  持犯篇导读  讲记01

南山律在家备览 持犯篇导读 讲记01

SKU: FS9101695
弘一大师遗著—— 《南山律在家备览》 五浊恶世,光芒再现。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南山律在家备览》

持犯篇导读  讲记01

主讲法师:因法师

201408上海斋戒版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从今天开始,学人打算花十堂课的时间,来跟各位谈谈《南山律在家备览》当中的持犯篇部分。

先跟各位介绍一下这个《南山律在家备览》。《南山律在家备览》是弘一大师他老人家一生钻研戒律的总集、汇集,是在他晚年往生前两三年的时候才编的这个《南山律在家备览》主要内容,就是介绍戒律的梗概、大概。尤其是针对在家居士,当他没有办法深入这么广大、浩如烟海的律藏这是一个入门的指引,构成了这部《南山律在家备览》。《

在家备览》当中它分为四大篇:第一篇是《宗体篇》、第二篇《持犯篇》、第三篇《忏悔篇》、第四《别行篇》。分为这四篇。那这四篇当中第一《宗体篇》中,介绍戒的四科:法、体、行、相四科也就是说,在《宗体篇》当中它主要告诉我们:1受戒持戒的功德,第一个持戒的功德那第二个呢,就是告诉我们2戒体的观念——样纳受戒体、然后你保护戒体。那这个是戒体篇的观念。这就是宗体篇的内容,《宗体篇》我们之前已经跟各位介绍过了,我们知道了整个戒的戒体的观念,也知道了得到戒体的话,可以承受广大的功德。因此之故呢,我们就是要接着就要研究,怎样保护这个戒体。戒体能够保护我们修行人,当然我们也要所以相对的,我们也要去保护这个戒体。所以要保护戒体的方法,就是要持守佛陀所制定的戒法的内容。那因此呢怎样持守戒法的内容,就是我们这次斋戒会要谈的《持犯篇》的内涵。所以这个是这就是《持犯篇》它,作为整个《在家备览》的第二篇它是有这样的地位在。

那我们讲持戒,大家都知道持戒很重要。那知道持戒很重要,是呢又有很多人又害怕持戒,觉得戒好像是一条条的规矩,就像交通规则,告诉你不能闯红灯、这里不能右转、那不能左转……一种死的规矩,觉得好像绑手绑脚的。那实际上其实不是的。戒律告诉我们的,实际上就是业果的道理。我们佛教徒都知道,我们不要造恶业,但具体的说样算是不造恶业呢?必须有一个轨范,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戒律。透过戒律的学习,我们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善业,什么是恶业。当然我这样讲可能各位还是不是很了解,没关系。我们在这几天当中以下慢慢各位介绍八关斋戒每一条戒的内容,大家就会很清楚明白就知道真的我们确实要学了戒之后,才知道一个佛教徒,什么是善业、恶业,一个最基本的标准。所以这个是。它本身是告诉我们因果的道理,它不是一个死的条约。是因为宇宙当中本来就存在这样的因果法则,但是我们不知道。佛陀很慈悲、很智慧地为我们指引出来这个道理——这就是戒律。就像法律一样你说法律对于基本的、重要的法律,我们都应该要知道,那你说如果不知道,犯了,还是一样啊!要判刑的。一样的道理,为什么?因为它是属于人间一种正当的行为轨则。这就是戒的要义——就是因果的道理。

而创造的因果是那是谁来创造的因果呢?主要是我们这念心在创造因果。所以我们在谈到后面每一条戒的所谓的犯戒或不犯戒之前,我们先来谈谈这个能够造业的这念心。从心上来看、后面判断这个时到底是犯戒还是不犯戒,才会有一个判断的标准。不然常常有人会问我说:“我走在路上,要是不小心踩死一只蚂蚁,犯不犯戒?”或者比如说吃素的人不小心吃到肉,犯不犯戒……等等。你了解了心的道理,我们内心、心的道理的话,对于所谓持戒、犯戒它这个大纲,就能掌握得住。所以我们现在谈这个心、还有心所造的这个业。

我们看到讲义的部分。讲义的第一页,看到第一课的第一课持犯總義

▲资持云『化制两教,辨业天乖。制则从教重轻。化则论心浓薄。教唯楷定,缘具则例入刑科。心既不常,动发则须分体性。因果既异,化制斯分。

我这样讲话有没有声音?听得清楚吗?其实因为在家备览》啊,大家看这个文,因为这个文是唐宋时期、唐朝或者宋朝的这个文,看起来比较生涩,但事实上它实际上其道理并不是不是真的这么我把这文字解释一下各位就了解了。

我们来解释第一句了化制两教,辨业天乖。在佛法中有化教和制教的着两种的差别。那我们待会儿介绍化教和制教两者的差别。事实上《宗体篇》有介绍过了。所谓化教指的是什么呢?化教指的就是经论,如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这就是属于化教,它是佛陀教化众生的方式。制教是佛陀规定、制定嘛,规定你受戒的人必须要做的,属于制教。像出家人的沙弥戒、比丘戒这个是属于制教。就是你出家众身为出家众一定要持守的,属于称为制教。化教呢就是说随着众生根基不同,那么你可以修这个法、修那个法,都可以。比如你想学金刚经也可以,想学法华经楞严经也可以,随各人的因缘,这叫化教。这是基本定义。化制两教的话,辨业天乖,辨别它们之间的业,就像天地悬隔,差距很大。怎么说呢?底下说啊制则从教重轻,制教,制教就是我们这个戒律的部分,尤其是出家戒的部分。制教怎么判定重罪和轻罪,怎么判定呢?是从“教”——即戒法。也就是说、譬如说,杀人,那一定是犯上品罪;那么杀畜生,是犯下品罪,下品的杀罪。它不管你在杀众生时,内心的烦恼粗重还是淡薄,不管这些。它只管你在犯戒时,你再犯戒的时候你所造的业,如果杀人就是重罪,那么如果杀众生就是轻罪。这是从相上来看,这就是制教。但是化则论心浓薄,这个浓薄是说你内心的强弱。化教判断你业啊是重还是轻,的轻重,它不只是看你是杀人还是杀畜生,不是的,它看你在造这个业候你的这念心的轻重。譬如说,同样的,比如说我们杀死一只蚂蚁,你如果是不小心踩死它,这个业很轻。但如果你是用凌虐的手段,很残忍的方法,把一只蚂蚁杀死,把它手脚节节肢解,让它受尽痛苦而死,这个业就很重。这是化教的态度,化教会它要看你在造业时,你的这个心这个烦恼心啊到底是轻还是重,这就叫论心浓薄。最后我再讲一次,你看:制教是看行为,是杀人还是杀蚂蚁,杀人的话,罪一定重,那么判重罪;那么杀蚂蚁,判轻罪。但化教不是,即使同样是杀一只蚂蚁,心、烦恼心很重的话,这个业就重。这就叫论心浓薄。好,所以底下后面接着解释说教唯楷定,缘具则例入刑科。这个地方、这句是说制教部分。制教楷定楷定就是佛陀亲口宣说的,这是不能改变的。比如佛陀说:杀人犯上品罪,杀畜生犯下品,这是不能改变的。为什么?因为所有的戒法,一定必须要佛陀亲口宣说,因为缘起法甚深甚深,即使是等觉菩萨,都会有看不清楚的时候,何况是下位的菩萨乃至凡夫。所以这个制教的教法部分——戒律的部分,就只有佛陀亲口楷定,所以缘具则例入刑科,当缘具足时,那么这个时候就称为犯戒了。我们讲这句话什么意思,比如看讲义第十页我们看杀生戒这个地方甲二、犯相中的乙一、列缘:“事钞云:犯缘具五。一是人。二人想。三起杀心。四兴方便。五命断。”这叫缘具。判断、从律上判断是否犯戒,是从“具缘成犯”来判断。这叫缘具则例入刑科,就这个意思。那么再回到讲义的第一面,制教的话等于说,它的制教的态度是比较死的,根据事相上来判断。这个个大判是这样子。但下一句心既不常,动发则须分体性。这句话是在描述化教的部分。就是说比如说我刚才讲同样是杀一只蚂蚁,但是这个心不会是常的,就是说他不会是一样的心态。比如说他今天杀蚂蚁、明天杀蚂蚁、每天后天杀……他今天杀蚂蚁可能就只是随便的就把它杀掉了,第二天杀蚂蚁,可能是用凌虐的方法,让它很痛苦把蚂蚁给杀了。同样是杀蚂蚁,但是他的心是在改变的,这叫“心是不常”的。所以动发,动发就是发动身口意三业。则须分体性,体性就是善、恶、无记三性。也就是说,化教你要判定轻重的话,要从他的内心的动机来判断。所以我们讲,我们今天若是犯了戒之后,会有两种罪:第一个约制教来说,会有制教的罪;第二个约化教来说,有业道罪。这两种罪,我说明一下。譬如你今天犯了杀生,你杀一只蚂蚁、杀一只蟑螂。第一个,你受五戒的人,不能杀生,但是你却杀生了,第一个。就制教来说,你犯了制教的罪,这是一个。如果杀畜生蚂蚁蟑螂,这是畜生,这是犯下品罪,这是第一个。第二个,约化教来说,这本就属于世间恶法,所以不管你有没有受戒,杀畜生一样都是有罪业的。这就是约化教来说,有另外一个,第二个罪。所以我们受戒的人要注意,你犯杀盗淫妄这四个根本戒的时候,每一条戒都是一样,同时有两种的罪:一个是犯戒的罪,一个是业道罪。

那再看下一句:

因果既异,化制斯分。

好,因果既异是说,你看这个制教,它是约缘具,比如杀戒五缘具足,制教是约缘具,那么就判犯戒了,那么化教的话呢是约这念心,你的烦恼有强弱的不同,而来判罪的差别。所以化教和制教的话,因就不一样因不一样,当然果也就不一样,因果不同,所以化制斯分,化教和制教因此有这样的区别。总结:

必昧宗途,未穷业本。故先料简,委示来蒙。

如果说你,昧:就是不明白。如果你对化制二教的宗途不明白的话,就不能够穷尽业本。我们前面讲,戒律是为了要制止我们造恶业,对不对?戒律是制止我们造恶业,但是你对于业的基本原理了解不够透彻的话,你持戒往往也是持个表相。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今天不杀生,你说你不杀生,但是你内心一天到晚在想,这个蚊子昨晚叮得我睡不着觉,害得我早课打瞌睡,这蚊子太可恶了,我明天一定想办法、我很想啊我很想把它们全部杀死。但是呢又想,哎呦,我是个受戒的人,我又不能杀。不能杀,是因为戒律规定不能杀,内心很想把它杀死。,有的人会说,既然我没有动手杀它,所以我持戒还是清净的。实际上不是的。持戒已经不清净了。为什么?虽然没有做,你没有真正动手去杀它,但是你有杀它的心。,就制教来说,你可能还没有犯戒,就戒律来说,你还没有犯戒;但是就化教的因果来说,你起杀心,这个时候,就有恶业在你心中了。所以我们在持戒,就是要从心上来调。所以有人会说:“持戒只是个表相而已,我们不要重视表相,我们重视心就好了。”其实不是的。持戒,同时也要看你这念心,就像前面的例子一样。表面上看起来不犯戒,事实上实际上,他戒体还是不清净的。所以我们在讲到后面的开遮持犯、犯不犯戒之前,我们先了解这个心和业的相状,才不会说,我们今天学了一大堆,就像学了一大堆交通规则一样,看到红灯不能往前走,这里不能右转、那里不能左转……只是些事相上的东西,你做起来会觉得很呆板、觉得很难过。当你要把这个戒法的修行归到业果的道理果上面,往上面会的时候,你会发现,哦!真的持戒后,我的业清净了。因为我的业清净,所以我的心也清净了。我心清净了,就会感到很快乐,很愉快。真的持戒持得好的人,他内心是愉快的。他身体是健康的、心情是愉快的。为什么?因为他透过持戒清净,他整个生命转变了。整个生命转变了,所以他身心就彻底的脱胎换骨。而所谓持戒清净,我们刚才讲不止是相上来说有没有能够具缘有没有持犯只是个表相,还要看你的内心,与烦恼是否相应。所以我们先来谈这个心,然后我们后面再谈这个外相。所以我们先料简,委示来蒙:

故先料简,委示来蒙。

所以我们先料简,委示来蒙,委,就是详细地,来蒙,就是初学,对初学的人底下做些详细的开示。在家备览中讲的很广啊,关于这个持犯总义讲得很广,我们只是取其中的大海一滴。取这个其中的差不多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取一小部分来跟各位大概介绍一下,细的我们就暂时不说了。

我们看持犯部分总义分为三大段:甲一、明起业之源,甲二、约三性示相;甲三、结示伤叹。

看第一个:

甲一、明起业之源

看到这个文:

事钞云:起业要托三毒而生。然毒之所起,我心为本。此义广张,行人须识,如忏法中具明业相。

好,先来谈这个业。我们今天持戒是为了修行、为了求解脱,那我们就要谈持戒对于修行、解脱的关系到底在哪里?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这样你就不会觉得持戒是呆板,而是你就会很想要去持戒。我们看这个起业的因缘起业要托三毒而生,我们讲这个恶业,就是造恶业啊。什么叫造恶业?是由内心的贪嗔痴三毒而生起的。比如说我今天……像世间人因为贪吃鸡鸭鱼肉然后就去就杀鸡鸭鱼,来吃其肉,为何杀鸡鸭鱼呢?因为他贪。所以这是贪,或者呢,世间人会骂人,我今天不高兴我出恶口骂人,为什么会出恶口骂人?因为嗔这些的。......所以要托贪嗔痴三毒而生业这个业。但是呢还有一个根本,三毒还不是根本、烦恼的根本,根本是什么呢?毒之所起,我心为本,这个三毒的根本在哪里?就是我执。就像那个树,一棵大树先要有树根,树根埋藏在地下,你可能看不到,但树根很重要。有树根才会有上面的茎枝叶这些的等等所以烦恼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我执,我心就是我执。我们认为我们五蕴中,有个常一主宰的这个“我”的存在,就叫做我执,我执的心为根本,因为你有我执,“这是我的身、我的心”,所以当你赞叹我,我的心很快乐;那么当你毁谤我,我的心很痛苦。或者你打我的时候,你打我一下,我的身体很痛苦,那你帮我按摩,那么我的身体很快乐。事实上我们会认为这是我的身、我的心,这是我执,那么执着这个我的身、我的心,执着这个我执后,所以会有贪嗔痴,为什么?对于顺境、我的这个身心的这个顺境就起贪,逆境就起嗔,所以有我执,所以会有贪嗔痴。这是起业的根本。

那它底下说此义广张,这个道理在后面《在家备览的后面啊,会仔细的说。那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个道理呢?我们今天为什么会流转生死?就是因为我执。当阿罗汉破了我执,他就出了三界。好,这时候我们要看,那我执怎么破呢?要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能够破我执、出三界。但是这个般若智慧要成就,必须要有助缘,要帮助。这个助缘是什么呢?就是禅定,这个定力。你如果心很散乱,般若智慧即使知道也使不上力。所以要有定功。而这个定功的基础在哪里?在戒。也就是说,你透过这个戒,然后遮止——不要去做一些不好的业,你不作一些不好的业的时候,这个时候此时,你的身口意三业就清净,身口意三业清净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要再去用般若智慧对治内心的贪嗔痴三毒,乃至根本的我执,那就有力量了。所以为什么参加斋戒会,就可以能够启发我们的善根。像我们在山下,你同样的听《在家备览》听什么戒律的课程、什么经论的课程,你听的时候,可能心很散乱。也没有这种持戒的环境,所以心很散乱,那么所以业也是比较粗重、不清净的,你同样听经,可能吸收只有三、四成。但是你在山上,可能第一天,可能这么早起来有点不太习惯,但等你习惯后,身心越来越清净,同样听法师讲一句话、一堂课,你那个受用,是远远超过你在下面世俗的环境。所以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就是这个原理。所以因为戒来收摄你的这种粗重的三业,这个时候你才有力量用般若智慧去破三毒、乃至我执。所以此义广张,行人须识,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个在忏法中——在家备览<忏悔篇>当中,具明业相,那以后我们谈到<忏悔篇>再来说。当然也会说一点啊,后面也会介绍一点。

好,再看下一段,下一段的正叙重轻

“正叙重轻”当中分为两个:第一个——示犯报分齐,犯戒那个果报,“分齐”就是之间的差别。

我们看这个文:

   

今略述起罪必约三性而生,受报浅深并由意业为本。

好,分为因和果两方面来说:就因来说,这个起罪:这个造罪,一定是由三性:善、恶、无记三性来造罪的。就是你今天造……我们讲犯戒,犯戒时,有可能是善心、有可能是恶心、有可能是无记心,当然无记心就不犯戒了啊,就不一定犯戒。善心、恶心、无记心三性而来判犯戒。果报上来说,受报浅深并由意业为本,就是你未来果报,比如同样杀一只蚂蚁,杀一只蚂蚁的果报,可能堕落到地狱,也可能只是堕到到饿鬼、畜生道,比较浅。那果报为什么会有浅深呢?因为意业为本就是说身口意三业当中,你这一念心——意业,是造业的根本。内心烦恼的轻重是根本、这个是是重点。好,那这个是第一段:示犯报分齐。

 

简单来说,就是你今天造业的时候的因,有善、恶、无记三性的差别,所以未来受果报的时候,就会有轻重的差别,这个意思。如果就制教来说,比如说你杀一只蟑螂、蚂蚁,就制教来说一样只是犯下品的罪。但是未来受果报的时候,那就不一定了,受果报时,有可能到地狱去都有可能。所以我们在持戒时,要有个观念:不要说,哦!我只是事相上做得好就好了,其实不是的。你事相上做到,只是说判罪可能没有像杀人要判到上品罪,但是若不去注重这念心时,有可能犯下罪——下品的罪,但结果还是堕落地狱。为什么?受报浅深由意业为本这个我们待会儿我们后面再详细的说。

所以在家备览持犯篇每一篇都一样,内容虽然不深,但是有点复杂。所以各位,好在我们有斋戒会这种清净的环境,各位身心清净,所以各位能够静下心来,慢慢听我分析这个道理。

好,那这个是正叙轻重。那接下来看底下的这个表,什么意思

我们看还有个引文显相。

 

引文显相:故明了论解云。破戒得罪轻重不定。

这个《明了论》就是<二十二明了论>,它是律部的一个论。它说破戒得罪之后,他未来果报的轻重的。有可能破戒,直接堕落地狱、甚至直接堕无间地狱都有可能;有可能破戒,不堕地狱,这都有可能,这都有可能的。所以各位不要以为破戒一定堕落地狱,不破戒,一定不堕地狱。其实不是的,重点不止是事相上的差别,而在你的心。所以我们就来看这个所谓“心”是什么意思。

以下这个表,那底下这个表呢,是是弘一大师根据律藏里面意,摘录出来的这个。我们看这个表,他说啊

 

 

制轻业重,制,就是制教,我们刚才前面讲的,制教就是重戒,我们受的出家戒,也就是我们受的戒,尤其出家戒,那么这个戒律制的罪是轻的,但未来果报是重的,这个是什么情况呢?就是以重心破轻戒,得罪重。这四种殷重的烦恼心来破即使是轻戒,未来得到的罪是重。所谓破轻戒,比若说:杀生,只是——只是杀蚂蚁;偷盗可能——只是偷一点点的小东西;那么邪淫——可能只是造作一些不好的念头等等的,这个是就制教来说是属于轻戒,但是如果用底下四种心来破轻戒的时候,未来果报是地狱的果报,这就叫业重。我们介绍一下:

第一个无惭心就是没有惭愧。你在造这个业得时候、犯戒的时候,你没有这个没有惭愧心。我先介绍什么是惭愧:惭呀,就是说、我们讲惭己愧他。惭是对自己来说,愧是对他人来说。己愧他,惭己就是说:我对自己的要求,比如说我是一个出家人、是一个比丘。各位来说各位是一个受五戒的甚至菩萨戒的在家居士,你在犯戒候,就是说惭耻心是什么呢?惭耻心就是觉得:哎呀!太羞耻了!我是一个受的人,我居然犯。要有这种羞耻心,这叫“惭耻心”。愧的话呢就是愧他,就是羞愧心,是说害怕别人的指责,“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我今犯戒,觉得别人知道了,觉得太难为情了,觉得我是个佛教徒,居然还犯戒。比如说我现在是个佛教徒在单位里面还偷单位的东西,还犯盗戒,让人家讥嫌啊讲话,这个很不好,这个而有羞愧的心。好,或者即使没人看到,事实实际上有很多的天龙鬼神、诸佛菩萨,他们有他心通的,都知道了,都知道我们在犯戒,啊!这时想到,内心感到羞愧,这是愧。

好,要是无惭无愧,造业无所谓,这个业就很重我们现在末法时代,你说想要每条戒持得清净,真的是有困难,尤其是在家居士尤其是上班的在家居士,常常会有困扰:哎呀!“我不想做假账”、“我不想造一些不好的业”,但是我单位的主管、老总叫我一定要做假账、叫我一定要造一些不好的业,那怎么办呢?拿这个时候啊,你如果我不做,就丢掉工作,做呢?就犯戒。如果说非得要做,就是说你不做就丢掉工作,没有工作就没办法了,候你就是以殷重的惭愧心去造。造的时候,你不得以而造,这个一定要有惭愧心的话,比如同样做假账来说,做假账犯偷盗,就制教罪来说,还有可能是犯了,还可能是犯了上品的偷盗罪,几乎都是反了上品的偷盗罪,但是你在做的时候,内心是很惭愧的,这个在唯识学来说,叫做非意乐所造业——不是你内心的意乐,你是被强迫所造的业,那这种以惭愧心来造的话,这个业相对来说就轻多了。要是你在造业时候你在想:不单我这么做啊,大家都这么做啊,每个人都单位里面,用单位的影印机、打印机来打自己的东西,或者把单位的纸呀、呀,公物带回家用,大家都这么做啊,我不拿白不拿……这种无惭无愧,那的话呢,这个业就重。或者杀生、邪淫什么都是一样,“大家都这么做,我也这么做,这样的话又有什么关系。”各位大家那个佛陀的传记,在佛陀晚年的时候,这个琉璃王啊他因为过去的因缘、过去的怨恨,所以他发兵把整个释迦摩尼佛他们的国家、释迦族全部都灭了,全部杀光光。然后呢候佛弟子当中有这个阿那律目犍连尊者神通很大,他想救里面的人,就把一些人放到钵里面去然后又把钵放到天宫上面去,他想这样就安全了,琉璃王的军队再怎么厉害,也打不到天上去。结果没想到战争结束后,他把钵拿下来一看,钵里的众生全部化为血水,等于还这就是共业所在他们这些人该死的还是全死光光然后呢,这个琉璃王在灭释迦族的时候,世尊的头痛啊痛了三天。为什么会有这个因缘呢?佛陀告诉弟子们说啊:过去久远劫以前,有个村庄,然后这个村庄呢大家合力有一天大家合力捕了一条很大很大的鱼,那这个时候呢,大家很高兴,把这条大鱼的肉你分一块、我分一块,合着把这鱼肉吃光了。然后有个小孩子没吃这个鱼肉,他只是过去看到这个大鱼,觉得很有意思,就手指在这个鱼头上敲三下。就是这个因缘。然后这个大鱼后来就变成琉璃王,这个小孩子,敲三下这个敲鱼头的这个小孩子就是释迦摩尼佛,然后整村的人,就是现在的释迦族。所你看不是说因为人多,这个业就会被减免掉、或者是没有事,不是的,即使人多啊,果报来的时候,人再多,也是一样的受报。像我们台湾,我看以前那个报道,比如说今年鸡的产量过剩,鸡产量过剩的时候,怎么办呢?就是要平衡,怎么平衡呢?就是杀!杀那个小鸡,或者用火烧死、用电电死、推到河里淹死,反正各式各样的方法,在短时间之内,杀死很多小鸡。然后我看有一次,一次杀了几十万只,为了要平衡这个鸡的物价,一次杀了几十万只小鸡。我想:哦,这几十万只,刚好一个城市里面的人差不多了,刚好一个小城市。可能那时候,大家他们都在造同样的业,大家都觉得无所谓,反正我左也这么造、右舍也这么造,前后左右都这么造,我这么造应该没事吧。然后无惭无愧,但果报现前时,再多也是一样受报。就像吃荤的人每天吃的肉,有一年台湾统计呀,他说,一天杀掉的猪,好像几万只,拿杀掉的鸡,一天杀掉的鸡,好像几十万只,还是上百万只,一天。然后我在想,哦!这个世界、全世界,或者大陆、或者全世界,一天杀掉的猪、杀掉的鸡,那要有多少啊!那这些猪和鸡为什么会同一天死呢?就是共业,共业所在。就是大家造业的时候,想反正大家都这么样,整个社会就是这样子的嘛,社会就是这么败坏了,那么大家都这么造,所以我也这么造,没事。无惭无愧,你在造的时候,果报现前,再多,也没有办法分担,不可能说人多,你躲在里面就没事,不会的。所以呢,在这个社会上,我们各位在家居士,我们还是鼓励各位在家居士受戒,当然,重戒是不要犯但是轻戒难免会犯,犯的时候,即使你是被逼着犯的话也要有惭愧心。这是个很重要的观念。所以无惭心,即使轻戒,也会得重罪。

我们先下课休息十分钟。

校对:圆新

2019法義研习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