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herche avancée
recherches apparenté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mtk, smart phone,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Voir tous
Image de 南山律在家备览 别行篇导读 讲记04

南山律在家备览 别行篇导读 讲记04

SKU: FS9101722
弘一大师遗著—— 《南山律在家备览》 五浊恶世,光芒再现。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南山律在家备览

 别行篇导读 讲记04

主讲法师:因法师

2016.01上海斋戒

好,接着看下一段的小注:

始学时名僧,终满足名佛。僧时未免诸过,佛时一切恶尽一切善满也。

我们从这个角度观察就是说,佛宝跟住持的这个僧宝,事实上就只是个因果关系。一切功德圆满的果就是佛,就是佛宝。那么僧的时候,就是因地的修行人,称之为僧宝。那既然是因地的修行,难免会有过失。难免过失,但是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他们是种因果的相互关系。我们既然尊重果上的佛宝,那么也应当尊重因地里面的僧宝。就像我们世间的人,他尊重国王,那么他也应当要尊重王子。一样道理,因为王子是王种。好,下一段。

今我未出家学道,名俗人。回俗即是道器。如此深思,我亦有道分,云何轻侮?宜志心归依,自作出家因缘者,是名围绕念佛法僧之大意矣。

这个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想,像各位在家居士,还没有出家学道,称之为在家的俗人。如果哪一天,你回心转意了,弃舍世间,然后出家,那么这个时候就称之为僧人,也就是道器,修道的道器。这样子深思,去想,俗人跟出家人之间,实际上差别只在一念间而已。 一念回转,俗人就有可能变成道人,所以俗人和道人的距离也不见得就距离那么远。意思就是说,我们尊重自己,同时也要尊重其他的出家的道人,因为我亦有道分,我们和出家道人之间只是一念差距而已,差距不是这么远,所以我们尊重自己的同时我们也要尊重道人,因为彼此差距不是这么大。同时当我们至心皈依僧团,这样也可以为我们作出家的因缘,未来做出家的种子。这是总结。

“是名围绕”,围绕三宝的时候,面对三宝的时候,念佛法僧的大意。

总之就是,心中不要虚妄分别,我们要想三宝是一体的。当然我们要尊重佛宝跟法宝这个是很容易的,但面对僧宝的时候,就算看到僧宝有过失,你就想:他跟佛宝是因果关系,相随顺的。既然是佛宝的因,所以我们也要尊重。同时你也想,你未来哪一天回心转意,你也可能是出家众,那么尊重自己。所以我们和出家众距离不是这么远,所以你尊重自己,同时也要尊重僧宝。同时你也可以想,比如说今生或者来世,哪一天或许你也出家了,那么你今天看到出家众就很容易而且很欢喜去找他们的过失,你未来出家的时候,一样,别人很容易而且很欢喜找你的过失。因为我们都不是圣人,都会有过失,你喜欢找人家的过失,因果法尔如是,你出家的时候别人也容易找你的过失。就算不出家,你习惯找别人的过失,因果法尔如是,别人也很喜欢找你的过失。你看有的人,他的是非特别多,称为是非人,是非特别多。为什么呢?因为他本身心中装的就不是正念,心中装的就是人我是非。他看到别人的人我是非,自然而然也就会感召到自己的很多的人我是非。因果法尔如是,所以不要怪谁啊,不要怪别人,为什么别人老是说我什么什么的,要怪就怪自己,为什么不保持正念。这是念三宝。看第二段:

离诸过——低头看地,不得高视。

就是说在僧团走路的时候,不要像进观光区一样的东张西望,而是低头看着地上前面七尺的地方,差不多一公尺多的地方。做什么呢——护生,以免踩到地上的小虫子。因为佛寺一般都在山上,走路的时候注意看地上,才不会踩到路上的小虫。这一方面,也是摄心,摄心的原因。

见地有虫,勿误伤杀。

我们刚才讲的,看在地上,所以注意地上有虫子的时候才不会误杀。再来:

不唾僧地

在僧团的里面,不可以随便吐痰、吐口水,这个是非常严重的。我看古代《高僧传》的记载,曾经有个出家众,他在佛寺里面坐禅,坐禅到一半的时候,可能习惯,吐口痰,吐出去。吐出去的时候,他马上看到护法神拿着手捧他吐出去的痰。为什么?因为是三宝地,供的是佛法僧三宝,护法神看了心中不忍。所以在寺院里面不可以随便吐痰,当然也不可以随便丢垃圾。来到寺院,自己垃圾自己带回家,不要把家里垃圾带到寺院里面。这也是为自己培福。寺院是个清净的地方,我们要留就留下我们的虔诚心,还有我们的福报,不要留下一些垃圾出来。

下一段:修净福——歌呗赞叹。若见草土,自手除之。

修清净的福报,就是常常用歌咏来赞叹三宝。见到寺院里面有草或泥土或灰尘,“要自手除之”,就是自己主动地来为寺院除草。不过除草之前,最好要问一下,跟执事法师讲一下,说这个地方的草要不要除掉。不然有的地方说不定是他们种的草,你看起来像杂草,就把他除掉了。就像我记得我在家刚到莲因寺的时候,参加大专生斋戒学会,我负责打扫僧众的寮房,我就拿吸尘器吸,看到僧众寮房外面有些橘黄色的粉,我以为是脏东西,我就花很多时间把橘黄色的粉一个个全部吸干净,后来他们告诉我是雄黄。因为山上有很多毒蛇,他们在门口撒雄黄粉,我才知道原来是雄黄粉,不是泥土,我以前没看过。所以你要除之前最好问一下,看看确认是杂草,再把它除掉。好,看下一段:有缘暂宿等法 .

有因缘在寺里面暂住要注意哪些:

第一个:护毁损——守护毁损僧物,“若有因缘寺中宿者,不得卧僧床席,当以己物藉之。亦勿卧沙门被中。”

如果有因缘到寺里过夜的时候,不可以在僧众的床席上躺着。如果说真的不得已,就是说佛寺里面没有专门为居士准备的床铺,你不得已必须住在僧众的床铺上的时候,也要用自己的东西垫在上面,以免染污了僧众的床被。在这个地方跟各位举个例子:我记得我有一阵子在莲因寺的茅棚,在丰丘这个地方住茅棚的时候,我俗家母亲带我俗家的侄子,还有些亲戚来看我。我那个小外甥,他那个时候年纪很小,还用尿布,他用尿布之后,他就尿尿,我母亲要帮他换尿布,把我的小外甥放到我床上换尿布,换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我那小外甥流鼻血,流出来,我们一看赶快把他抱起来。就是僧众的东西有时候会有护法神在,居士如果说随便染污了僧众的卧具等等,当然,就自己来说,损福报,再来有护法神在。所以如果不得,没有其他专门为居士准备的床铺的话,你要用自己的垫子把它垫一下,以免睡觉的时候,身体污垢等等染污了僧众的床席,那就是很不好的业。也不要卧沙门的被中。就是说你到寺里面 ,你最好住专门为居士准备的寮房,不要住在专门为出家人设的寮房,因为里面的东西都属于僧物,出家人的僧物,在家居士没有这个福报去受用僧物。同时我们刚刚讲的,或者对这个东西有所染污,那更是不好。各位想,就像比如说我们对于我们自己的师长,我们不会随便躺到他的卧铺里面。比如说我对我师父,我绝对不敢说随便躺到他的床铺里面去。为什么?因为对师长的尊重。那么各位在家居士既然称为三宝弟子,弟子到师长的地方当然要守规矩,不可以随便躺在专门为出家人准备的卧铺里头去。底下小注说:

应自设供供养于僧。岂损他供,自害善器。

一个在家居士应当供养僧众,岂可以损害其他施主的供僧之物呢?因为这些都是其他施主专门来供养僧众的,在家居士没有这个福报来受用。那你真的硬要受用,对你来说是损福报的。各位不要觉得说这个出家人这么小气,暂时用一下又没有什么大不了,最后把它洗干净就好了。不是这个概念,也不是出家众特别小气抠门不借,而是真的是没有这个福报。你来到寺院是修福的,而不是损福的,以免损害他供,而自害善器。“善器”就指的是自己,我们自己本身是修法的善器、修法的法器,自己不要伤害自己。所以到寺院你要住的话要住专门给居士准备的房间,卧具专门给居士用的,不要跟出家众混着用。如果真的不得已的时候,你最好带着垫被什么的去把它垫一下。

第二个:

除调戏--并调戏言笑,说非法事。

这个都是要避免的,在寺院里面不要说说笑笑,让人家起心动念。来到寺院里面,就应该跟出家众谈论正法,不要跟出家众谈一些世俗的很好笑的事情,或者一些绮语,让出家众修行人失去正念,那不好。或者说些非法的事情,说些社会新闻,或者歌舞娼妓的事情。这些都不好,损自己福报,然后又障碍他人修行,造这些恶业。

第三个:

不先卧─沙门未眠,不得先寝,为除憍慢故。

大多数沙门,出家人,还没有睡觉的时候,你不可以比他们早睡。我们寺院晚上都有安板,比如说我们晚上九点钟安板,安板,大多数的出家人睡了,那个时候你可以睡。早上比如四点钟打板,打板,起来,你要起来。安板之后,大部分出家人都睡了,你才可以睡。为什么呢?为去除骄慢心的缘故。既然我们称为三宝弟子,在家居士称为三宝弟子,哪有弟子比师父还早睡的。当然是大部分,不是每个出家众,因为有些出家众很用功,你不可能说比他晚睡,所以说大部分。像我们过去在伺奉师长的时候,师长还没有睡,我们是不可能睡觉的,一定是比师长要晚睡,要早起的。也是为了去除内心的骄慢。自称三宝弟子,如果对三宝的境界,都不能够折服内心的骄慢,那还有谁能够折服你的骄慢,那你还怎么解脱生死呢?所以不先卧。尤其在佛寺,叩钟没有叩完前不能睡觉。不止居士在家众,出家众也是一样,叩钟没有叩完就睡觉,以后会堕大蟒蛇身,三恶道。所以我们一般是叩钟完了之后会安板,在没有叩钟、没有安板之前不可以睡觉,你在房间里再用用功看看书都好。再来:

敬僧坐处。第一个:

举况——又勿坐僧床席,轻侮僧故。俗中贵士之座,犹不许贱人升之。况出世高僧,辄便相拟。

僧众的床席、座椅不要随便坐。比如这个地方是特别属于僧众的,尤其在僧寮里面的僧众的床铺、坐位,不要随便坐。它底下举个比况,好比说,贵士之座,一个大福报的人的座位,“犹不许贱人升之”,“贱人”是指地位卑下的人,比如说在单位里面,老总的座位别人是不能随便坐的。一样的道理,三宝弟子面对三宝境界的时候也是一样,不要随便坐专属于僧众的椅子。或者到大殿里面,像有的人到大殿里面就习惯了,有的大殿没有用围栏围起来,他习惯在正中央拜,很多居士在正中央拜,拜佛,不知道正中央那是方丈和尚拜的地方。那你又不是方丈和尚,出家众都不能随便在正中央拜,何况在家居士,损自己的福报,总之,就是到寺院里面就是要注意,专属于僧众的东西不要随便用。底下说:

况出世高僧,辄便相拟。

何况如果面对的是出世的修行的高僧,怎么可以随随便便的“相拟”呢?相比拟就是说,你随随便便认为说他也是修行人,我也是修行人,然后就随便地认为说我们是平等的。甚至有的人就认为说,我们都是一样,都是同样大和尚的弟子,你是出家弟子,我们是在家弟子,所以我们是法兄弟。没这回事情。虽然说是同样是一个长老的弟子,但是出家众就是出家众,在家众就是在家众,在家众不管怎么样就是三宝弟子,永远保持这个心态。我讲这些不是说好像要特别标注我们出家众多么伟大,重点是告诉各位,如果你来到佛门,是为了培福,真的为了陪福,增长对佛法功德的话,那你就要这样去想,我们刚才前面所说的这些,你要这样去如理地思维,保持正念。不要说我跟他很熟,跟这个出家众很熟,我们哥俩好,在一起的时候无所谓。那不好。当然,不过有时候出家众他很随和,但是他随和并不代表我们就能够随便。或者就是说他很随和,但是如果不如法,他没注意到,但我们注意到了,还是要避免,善巧的避免,当然也不能跟出家众说,诶,你这样做不如法。也不可以这样子,你就是善巧的回避就好了,怎么善巧回避,我相信各位都很有智慧,各位都很会回避的,就自己去看什么样的理由,回避掉就是了。

看引证:

是以经中,共僧同床,半身枯也。如是因缘,如别广说。

《宝梁经》里面它说,共僧同床,就是说在僧团里面跟出家众共同躺在僧床上,结果半身枯,半身枯就是你现在还是人,但是实际上你已经有一半,一脚堕落到在地狱里面去了,结下地狱的果报。“如是因缘如别”,如别就是其他经典,像《文殊问经》等等的经典,广泛说明这个果报。因为现在是末法时代,有时候出家众有时候也是随和过度了,尤其是女众,大家在一起就像好姐妹一样,白天聊聊不够,晚上还睡在一起,表面上看,好像这个出家众很慈悲,事实上,对你来说很不好,因为那是僧众的卧具。僧众的卧具,我们一方面没有这个福报去受用,同时就像《宝梁经》所说的,半身枯,结下罪业的种子,地狱的种子,那不好。   

最后一个:

不后起——若至明晨,先沙门起。修恭敬之行。

我们要比大多数的出家众都早起,就是为了修恭敬之行。就像我们面对师长,要比师长早起,意思一样。最起码的打板了你要起来,不敢说比寺院的香灯师早起,因为香灯师很早起来,不敢说比他早起,至少比大多数的出家众要早起,最起码同时起床,打板以后赶快起来,不要等打板了叩钟了,还躺在床上听叩钟,这个时候也是结下罪业的种子。好,这是有缘到寺里面暂住的方法。不过各位也不要听了之后觉得压力很大,以后不敢住寺院了。其实是这样子,一些原则你掌握到了,你到寺院里面去,还是能够增福增慧,对你来说还是非常的好,不要说因小失大,不要说因为怕这个怕那个,再也不敢去寺院,这样你是损失。就是这些注意一下就好了,凡是寺院、出家众的东西,你不要随便用,掌握这个大原则就好了。

前面所说的都是如法的作为,接着我们看下面一页,第二段:是非法的行为。

凡入寺之行,与俗人作入道之缘。建立寺者,开净土之因。供养僧者,为出离之轶也。

这个地方说明为什么我们要到寺院的本意,从三点来说:第一个,入寺是为了使俗人作入道学佛的因缘。就像我们办斋戒会,各位来到寺院参加斋戒会,所以作为契入佛道的因缘。因为你在家修,固然在家修也可以,但是在家修跟来到寺院亲近三宝这样修行能够一样吗?当然不会一样,不要说来到这个地方跟着大家共修,单单你现场听法师讲课,跟你私下听录音,那个感受绝对不会一样,更何况说来到这个寺院,亲近了三宝,亲近了大众,这个都是作为我们入道学佛的因缘,让你能够深入佛法的大海,所以入寺来修——作为入道因缘很重要。

第二个:建立寺者,开未来净土之因。为什么要建立寺院?现世在这个秽土建立净土,作为未来成就佛国净土的一个原因,这个是就建寺的这个角度来说。

第三呢:供养大众僧者,为出离之轶也。轶,就是这种车则,车轨.就是说,供养大众僧,是作为出离的轨则,帮助你出离的轨则。因为你供养大众僧,为自己培……供养大众僧的同时,自然僧众会为我们说法,也为我们栽培出世的善根,所以这是出世的轨则,所以这个是我们来到佛寺的主要目的。所以我们来到佛寺为什么呢?就是为了要契入佛道,为了栽培出世的善根,这是我们来到佛寺唯一的目的。或者修福,或者修慧,这是我们来到佛寺的目的。

底下第二个:

明非法之相。就是动机不纯正,因此造作种种非法的行为,第一段:

叙无知

今末法中,善根浅薄,不感圣人示导,仅知有寺而己,不体法意。都无敬重佛法超生因缘,供养福田,而入寺也。

现在末法时代,众生的善根都很浅薄。所以,不能够感召圣人圣僧来开示引导。你想,如果说今天印光大师还在苏州灵岩山寺,来教化我们,那这个圣人示导,我们自然能亲近印光大师,我们自然而然能栽培很多出世的善根。但是呢,现在大家善根浅薄,所以很难以遇到圣人的出世。因此之故,没有人教导,仅仅知道有寺院而已,知道有这么个寺院,而不能够体会法义,为什么要进入寺院的原因,就前面讲的这三点。入寺之行,与俗人做入道因缘,第一点。

第二点建立寺者,开净土之因。第三点供养僧者,为出离之轶

不知道为什么要建寺,不知道为什么来到寺院,也不提法义。不提法义,当然都没有敬重的心。来到寺院,好一点的,跟某某法师很熟,来到这个地方,来找法师聊聊天。所以有的法师抱怨,他说,他就像三陪一样,居士来到寺院,就陪聊天,陪泡茶,陪什么我忘记了,反正就是三陪。居士来到寺院不是谈法,都是找法师聊天。现在出家众也不好当,居士来都要陪着他,都没有敬重的心,都无敬重佛法的超胜因缘。就是说我们来到寺院是为了栽培出世的善根,做超胜的因缘,对这种事情都没有放在心中,这是修慧;也没有供养福田,这是修福。没有修慧也没有修福,而来到寺院,那为什么?因为无知,没有人教导,自己也不学习,所以无知,那第二个,底下开始说非法的情况,第一段:

叙无智,没有智慧的人来到寺院胡搞瞎搞的情况:

 多有人情来往,非法聚会。

把这寺院当做联谊中心——世间的人情的往来,来到寺院不是来请法的,不是来共修的,就是来到这个地方,找法师聊天、泡茶、谈论世间的文学艺术,或者谈论世间法,这个叫非法聚会。把寺院当作清客闲散联谊的地方,现在很多寺院都是这样子,惨不忍睹,甚至来到这个地方,抽烟,喝酒,赌博什么都来,把这个地方当做村里面的联谊中心,然后呢:

又在寺止宿,坐卧床褥,随意食噉。乞索取借,如俗去还,遂意则喜,违心必瞋。系缀胸抱,望当图剥,犹失牛羊之抵突,恣顽痴之鄙情。

这个逐意改成遂。又在寺院止宿,止宿不是问题,而是什么呢?止宿的时候坐卧僧众的床褥,刚才讲的。然后随意食噉,随便吃僧团的东西。到寺院就像到自己家一样,想吃什么,到库房伸手一拿就好了。这个有时候,各位要知道,我们之前讲过偷盗戒,你到寺院随便拿东西吃,然后你拿的时候,也没有想说过我以后要补贴,那这往往犯偷盗,而且犯偷盗这个盗僧物非常重。佛陀说“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不救是说这个罪太重。因为你盗僧物,这个僧物主人是属于十方的一切出家众,你等于是向十方的出家众来结罪,这个罪当然重了,那当然就超过五逆四重的罪了。“随意食噉”,到寺院里面拿了就吃,也没有贴补。就是说你在寺院拿任何东西来吃的时候,来受用的时候,你心中都要想:我要补贴。要有这个想法。然后,“乞索借取”,随便跟出家人要东西,“法师,这东西不错,我想请回去”,或者“树上结的果子不错,我想摘回家吃”,一般的出家众,因为居士他也没学戒律,有时候也不太好拒绝,只好勉强答应。勉强答应之后两个人都结罪,你也结罪,出家众也结罪,结个的都是地狱的罪业。借取,随便借常住的东西,而且办的不是常住的公务。比如借常住的车子,借常住的饮食,或者借常住的钱等等的,作个人用途,有时候甚至名目上是借取,事实上连补贴都不补贴。像有的人借常住的车,开车去放生,他认为大家都是善事嘛。开常住的车去放生,然后车子送回来,也不补贴油钱,开出去被开罚单也都不管,拍拍屁股走人,那你这放生的功德远远抵不过侵损常住的罪业。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太多了,也没有人去教。所谓借取当中,往往都是有侵损常住的情况。车子,钱财,饮食,有时你忘记了,或者有时候是有意无意之间的随便拿,这个业都很重,都是属于盗僧物的这个罪业。“如俗去还”,就像俗人的往还一样。“遂意则喜”,满你的心意,就说“哇,这个法师对我太好了,他真慈悲,我跟某某法师特别的熟”。常常有些不是特别信佛的人和我说,“我跟某某大和尚很熟”,我最讨厌听这句话,因为他跟我很熟,往往都是世俗的很熟,我要什么他就能满我的愿,我最不喜欢看到这种人。“遂意则喜,违心必瞋”,不满他的心意,他就生气,甚至想整治他一下,这个都是罪业。甚至“系缀胸抱”,胸抱就是内心,系缀就是念念不舍,心中怀恨不舍。或者是常常想要贪图僧众的东西,念念不舍,系缀胸抱。“望当图剥”,图剥就是侵损谋害,常常想到侵损谋害常住的东西,就像什么呢?牛羊之抵突,互相拿角顶,抵触,个性就像牛羊拿角互相抵触,非常强横的样子。“恣顽痴之鄙情”,放纵这种固执、粗鄙的想法,这都属于侵损常住,业都是非常的重。那我相信各位都不会做这种事情的,那如果你们附近有认识的学佛的佛教徒,也劝他们绝对别做这种事情,曾经做过这种事情,要好好的忏悔。因为现在往往很多佛教徒到寺院里面,把寺院当做自己的家一样,随意的使用,甚至随意使唤出家人做自己的私事,随意的说是借用寺院的车子,房子,做自己私人的俗事,这些全部都是地狱的罪业。来到僧团,来到佛寺,培的不是福,而是一个个地狱的种子。好,底下看:

或用力势逼掠,打扑抄夺。

更严重的用暴力,他有强大的力量,用暴力来夺取。“打扑”,打伤出家人。来夺取出家人的东西,公开用抢的,更严重。

总结;

具造恶业,必死何疑。一旦横骸,神何可灭?随业受苦,永无救护,可共悲哉!

像这样具足地造种种的恶业,第一个,必死,很可能短命,必死何疑。各位可能听过很多类似的例子。在文革期间,很多人拆毁寺院,结果到最后不但个人横死,甚至影响到家人也横死,这必死何疑。我记得以前在莲因寺住的时候,我们莲因寺隔壁有个人,他也是不信佛的,他就把莲因寺的地界把它移过来,侵损莲因寺的地。我师父提醒他说,“你这样做很不好,因果很重”。他那个人不信佛,他讲说:“哦,你出家人还恐吓我。”他以为我师父在恐吓他,对他不利。不是,我师父给他讲因果的道理,但那个人不相信。结果呢,我听说后来他们家的孩子爬到树上去玩,从树上掉下来,底下有根竹子,然后被那根竹子插死了。所以众生在造业的时候都很愉快,想着出家人,反正我对他怎么样,出家人都很慈悲,都很忍辱,他也不会怎么样,但是你忘记了,还有护法神,虽然出家人不会怎么样,但护法神他会有意见,所以必死何疑。第二个“一旦横骸”,一旦死亡的时候,神何可灭?就我们的神识,就我们众生的心不会灭的,还有轮回的,还有轮回的话,必定随业受苦,符合地狱的果报,永远没有办法救护,可共悲哉!底下说:

非三宝不能救,由此人不可拔

因为罪太重。我看在《历史感应统记》里面,它记载一个公案,后周世宗柴荣的一个公案,后周世宗,说实在他也是一个很好的皇帝,但是他做错了很严重的事情。什么事情呢?因为那个时候,五代十国的时候,天下大乱,常常征战不停,所以全国缺铜。周世宗就打寺院的主意,因为寺院里面有很多铜做的佛像,非常高大,他就想把铜的佛像融化,做成铜币。你看他也不是为了个人私欲,他也是为了老百姓的好,做成铜币,然后来流通。有大臣信佛的劝他不可以这么做,但是他说:“佛陀告诉我们要行善,我这样做是为了老百姓,就是行善,那我和供佛是一样的,佛像是假的,把佛像融化作铜钱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也是读过佛经的,他说:“佛过去为了度化众生,舍无量头目脑髓,那么我现在把铜的佛融化掉,为了众生,那有什么关系呢?”不但造恶业,而且还邪见,甚至在郑州,有个大悲观音像,特别的灵感,他下令把天下的铜像全部打破融掉,结果有三千多个佛寺的铜佛都被融掉,那其中郑州有个大悲观音像特别感应 ,没人敢去动,没人敢去动的时候,周世宗自己动手,拿大斧头、大铁锤去把观音像的脸跟胸口用斧头打碎和打破,他说:“你看,我做了也没事。”结果,他今生花报,花报什么呢?他后来北伐的时候,在路中间,他胸口过去的脓疮复发,就这样暴死,三十几岁就死掉了。这个还没完,这只个是花报,后来果报呢,就是有个叫周百胜的一个人,偶然间到地狱,到地狱就看到周世宗在地狱里面受苦,受什么苦呢?被地狱的狱卒拿这个大斧头刨开胸口,把烧热的铜汁灌进去,然后他问地狱的阎罗王,“这个果报什么时候才能够结束?”他说“当天下的后周的铜钱全部消失掉之后,地狱的果报才能够结束”。各位想想那铜钱,你就算要磨,也要磨很久,那让它自然的消失掉,那要到什么时候。所以后来周世宗就托梦,托梦给他过去的老部下,就是宋汉祖赵匡胤,把这个事托梦告诉他“你要救我啊”。结果赵匡胤下令把天下的后周的铜钱全部收集起来,然后改铸成铜的佛像,为他的老长官来灭罪。后来怎么样就不知道了,后来有没有从地狱出来就不知道。所以你看他还是为公为众的,但业造的太重,没有办法……好,这是叙无智,没有智慧的人是这样的。下一段:

有智获益------若有智之人,终不行此。敬重寺法,准而行之。护惜三宝,咨请法训,自招大益

各位都是有智慧的人,我们绝对不会做这种非法的事情。来到寺院,我们会很重视戒律,而且很重视我们的心态,敬重入寺的这种轨则,而且依着这些轨则去做,好好的护惜三宝物,依着戒律护持三宝物,同时供养三宝为自己培福。“咨请法训”,就是同时和僧众请法,栽培智慧的善根,这样福慧双修,就能够召感很大的利益。像各位来到斋戒,然后都能一切如理如法,来这个地方修福修慧,以这样的大智慧来入寺,就能够获得大的利益。

下一段引经合证:

故经云:「众僧良福田,亦是蒺藜园。」斯言实矣!当知衰利由心,非前境咎。』

经典里面说,众僧僧团是殊胜的福田,你能来到这个地方,好好耕耘这个殊胜的福田。相对的,也可能是蒺藜园,充满荆棘的园。就是你在这个地方造罪业,感果报也特别的快、特别的强,就等于你在种植荆棘一样。“众僧良福田,也是蒺藜园”,这是经典里面所说的。“斯言实矣!”这是道宣律祖他的感叹,他说这句话真的是这样没有错。我们应当知,或者是衰损蒺藜园,或者是良福田的利益,由你这一念心,如法不如法,你有没有保持正念,不是前境,不是僧团的过失。那这个是后面非法的情况。乙一的清净士法,我们就到这个地方介绍完了。

 

           

打听:真林   校对:普然  慧印  普戒  

(2016.09法义研习小组终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