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相关搜索: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mtk, smart phone,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查看更多
南山律在家备览 别行篇导读 讲记02

南山律在家备览 别行篇导读 讲记02

SKU编号: FS9101720
弘一大师遗著—— 《南山律在家备览》 五浊恶世,光芒再现。
欢迎转载 功德无量
     

《南山律在家备览》

别行篇导读  讲记02

主讲法师:因法师

201501上海斋戒

我们现在看下一段入塔法:

毗尼母:不得着革屣入塔绕塔。富罗不得入塔者,彼土诸人著者,皆起慢心,故不听着。寒雪多处听着靴、富罗。

“毗尼母”就是《毗尼母论》,这是律藏的一个论。它里面说,我们不可以着“革屣”,革屣就是皮靴,皮鞋、靴子,不可以穿鞋子入塔,或者绕塔。也就是说,我们要到塔里面去绕塔,或是进去塔里面的时候要脱鞋。这个“塔”也包括所有的佛殿,就是说正常情况的话,进去佛殿都要脱鞋,这代表一种恭敬的意思。

那底下解释“富罗不得入塔者”。“富罗”跟革屣都是靴子,只是富罗,它是一种短筒的靴。为什么鞋子不能够穿进佛塔或是佛殿呢?这是根据印度的习俗,“彼土诸人著者,皆起慢心。”因为印度是一个比较热带的国家,所以他们进入佛塔的话他们要脱鞋,不然的话就代表一种骄慢的意思。像我们在礼佛的时候,或者绕佛的时候,他们都是脱鞋,所以在印度来说不可以穿鞋子进入佛塔里面。

但底下开缘。“寒雪多处听着靴、富罗。”像我们,比如说在中国,这是比较冷的地方,当进去佛塔里面,如果说要脱鞋,恐怕是没办法。那这个时候开缘,可以穿着鞋子进去佛殿里面。不过像现在物质条件比较好了,我们佛堂里面都有垫子,这个时候,我们在佛殿里面,你要绕佛也好、拜佛也好,那个鞋子要脱下来,这是一种恭敬的礼。除非说你到外面,比如说到别的殿堂,它底下没有垫垫子,那么你这个时候不得已才穿鞋进去。不过你穿鞋进去佛堂的时候,要注意把泥土、秽物把它蹭掉,弄掉之后再进去,这是第一个。第二个:

三千云绕塔法:一、低头视佛,二、不得蹈虫,三、不左右视,四、不唾地,五、不与人语。

“三千”就是《三千威仪》,这也是一个律典。在《三千威仪》律典里面它说,绕塔(就是旋绕佛塔),你看像五台山,这个是藏传佛法的地方,他们就会特别注重绕佛塔,在印度传统也是注重绕塔。绕塔时有五点要注意:

第一个“低头视佛”。不要说好象跟佛平起平坐,头抬的高高的看着佛,这个代表什么呢?就是卑下的态度。我们是佛弟子嘛,佛弟子面对着佛,当然是一种卑下的态度。所以,就算你要看着佛,也不要直直的仰头的看,要低头视佛。我们到大殿里面,也是一样这个道理。

第二个“不得蹈虫”。就是说你在绕塔的时候你视线要注意,看地上,不要东张西望。那么注意看地上的时候,一方面是为了摄心,另一方面就是注意才不会踩到地上的小虫,这个是慈悲心。因为塔、佛塔一般都在户外嘛,所以要注意。

第三个“不左右视”,这个是摄心。我们绕塔的时候,当然要多配合持咒、念佛、诵经,那么这个时候就是要专心。不要左右张望,看看“有没有人在看我绕啊?”不需要。

第四个“不唾地。”就是说你绕佛,绕到一半的时候,不可以在地上吐痰、吐口水,这个果报很不好。在佛塔的内外,或是佛殿的内外都一样,不可以随便吐痰、吐口水,或者丢垃圾,这个都非常不好。

第五个“不与人语”。专心用功,你在绕塔的时候,你就专心用功,别人过来,你不需要跟他打招呼。同样的,我们看到别人在绕塔,比如说在佛殿里绕佛,或是在户外绕塔的时候,你不要去跟他讲话。除非是很重要的事情,不然不要打扰他。那么绕塔的人本身也是,别人来了你不用打招呼,继续用你的功就好了。这个是属于身业的部分。

第二段讲意业:

又当念佛恩大难报,念佛智慧,念佛经戒,念佛功德,念佛精进乃至泥洹。

这地方有六念。第一个,念佛陀的恩德是很大的,我们难以报答。就像我们刚刚讲的,释迦牟尼佛来到娑婆世界已经八千返,八千次来来去去、娑婆世界的每一寸土,没有一寸土不是释迦牟尼佛为了度化众生而舍头目脑髓的地方,这种深恩厚德难以报答。当然这个只是说你旋绕的时候,偶尔稍微忆念一下。但主修,比如说你持咒还是专心持咒,但有时候可以配合稍微忆念一下,忆念佛的恩,让我们生起恭敬心。因为你在绕佛塔嘛,你绕佛塔要有恭敬心,所以你就稍微忆念一下佛的恩,让我们生起报恩、恭敬的心。

第二个“念佛的智慧”,这个权实二智的智慧的功德。

第三个“念佛经戒”,忆念佛陀所宣说的经律论三藏,经戒就是经律论三藏,意念佛陀所宣说的三藏,能够引导我们了脱生死,也就是说忆念三藏的功德。

第四个“念佛的功德”,一切的功德,身口意三业的功德。

乃至第五个“念佛的精进”,来到娑婆世界广度众生的精进。

“乃至泥洹” 泥洹什么呢?这个所谓“乃至泥洹”就是念佛的八相成道的功德,从佛陀降生兜率天、降生母胎、出生、乃至说法,然后降魔、说法等等的,到涅槃的八相成道的功德。

总的来说,就是念佛的恩德和念佛的功德。这个是我们旋绕的时候心态要配合上去,以这种知恩、念恩,还有知功德的心来绕这个塔。所以我们绕塔的时候不只是专心,专心只是个基础,再来还要有这样的心态。

看第二段明用心:

又念僧恩、师恩、父母恩、同学恩。

在绕塔的时候同时也可以配合着念大众僧的恩德。这个僧是个大福田,我们供养僧,因此可以为我们培福,这个是僧恩。师恩呢,就是师长的恩德,有师长的教授,所以我们才能够得到解脱——师恩。父母恩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同学恩,就是同学之间互相切磋、互相扶持,在道业上互相扶持的恩德。

就是说,我们在这种旋绕当中,就是偶尔稍微忆念一下这个恩德。做什么呢?让我们以一种报恩的心态来修法。“四恩三有”念一切众生的恩,上至三宝下至一切众生的恩德。那么我们忆念恩德之后,接着转念,告诉自己,我是为了报恩——报四重恩,所以我来修行,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

又念一切人,皆使解脱离苦。

这是忆念菩提心。就是说我们今天绕塔,不只是说我们绕塔能够自己得到利益而已,我今天绕塔的目的是跟菩提心相应的,我是为了使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而来绕塔,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

又念学慧,除其三毒,求出要道。

这个是属于加行的部分。“学慧”就是又当忆念你所学的智慧,你所学的智慧般若波罗蜜的法门。那么,一边旋绕,一边忆念佛法的般若智慧,使我们能够破除内心的贪嗔痴的三毒。那么“求出要道”。这个都是属于心态。

第四个:

见塔上草,念手去之。有不净,即分除之。

看到塔上有杂草或者有不净物,那么我们必须要把它给去除掉,这是为自己培福,同时也是表达对师长的一种恭敬的心。因为佛陀是我们的大导师,导师的塔上有这些不净物,我们当然要把它给去除掉。

最后:

若天雨,当脱履塔下,乃上礼佛。

下雨天的时候,进去佛塔或者佛堂要脱鞋。主要是什么呢?因为这个下雨天路上泥泞,很多的泥巴,走过去的时候会粘到鞋子上,粘到鞋子上我们就直接踏到佛堂里面,这样的话对佛很不恭敬,那么也是损自己的福报。所以要脱了鞋,再上去礼佛。那当然如果比如像现在的话,脱鞋进去,比如说其它的殿堂,你脱了鞋进去不方便,太冷了,你至少把鞋子在鞋垫上稍微蹭一蹭,把它弄干净再进去。

这些都是些细行,微细的细行。那么注意这些细行,一方面为自己培福,再一方面你注意细行,你的心会变得比较微细,比较寂静,那这个也是修定,修禅定的一个基础。

所以,为什么“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你如果在二六时中常常去注意戒律还有威仪,戒律跟威仪很多很多的细节尤其注意,你不要觉得这个绑手绑脚,“我就是观无生就好了。”不要这个态度。你注意每个戒律跟威仪的细节的时候,你就最后养成一个习惯——去照破你的念头。养成习惯照破你的念头的时候,这个时候你未来修定就会有基础。才不会像有的人呢,一进佛堂劈哩啪啦的,这个声音又很大,动作又很粗,然后也是心很粗重。那这样子的话,这么粗重的心,你没有养成看你念头习惯的话,你这个修定很难成就。

看下一段旋绕法:

第一段的息嫌疑

五百问云:比丘绕塔,女众随者,不得。有优婆塞,不犯。

“五百问”是《五百问论》,这个是律藏的一个论。它说如果比丘在绕塔的时候,后面有女居士跟着绕,这是不如法的。除非什么呢?有优婆塞,也就是男居士跟着,那就可以开缘不犯。为什么呢?避免讥嫌。人家想,这个比丘在前面绕塔,后面紧跟着一个女居士,或几个女居士——世间人总是这样子,嫉妒心啊:“这个绕塔还会有女众相随?”起嫉妒心或者起种种不好的心态。所以绕塔的时候,一定要有男众跟着,有其它男居士跟着,那就开缘不犯。

所以我们各位女居士也是注意,也是一样,你说你看到比丘在那边绕塔,或者比丘在佛堂里面用功,就是你不要习惯性的想着:“哦,跟着师父一起用功多好!”就跟着紧挨着上去了。那这样子的话,当然别人看到讥嫌啊,对你、对出家众、对讥嫌的人都不好。

第二段示绕法

大论:如法供养法,必应右绕。

顺时针旋绕,这个是如法的。我们在佛堂里面绕佛一定要右绕。左绕是外道之法。同时在印度,左绕代表一个人的这种轻慢的心,那么右绕。这是个规矩。这是显示绕法。

第三个明礼辞

善见云: 辞佛法, 绕佛三帀,四方作礼而去。 合十指爪掌,叉手于顶上,却行。绝不见如来。更复作礼,回前而去。

这是讲印度的礼俗。在《善见律》里面说,拜辞佛陀的方法。你到大殿礼佛用功,然后要出去,离开佛陀的方法呢,首先是绕佛三帀,当然你也可以说,条件允许的话,你进佛堂先绕佛三圈,顺绕,绕三圈。你看经典里面的这个习俗都是这样子,比如说菩萨或是阿罗汉,见到佛很欢喜,都是绕佛三帀。绕佛代表什么呢?这种依恋的意思。我们佛弟子嘛,对佛是一种依恋、依止的态度。我们心,就像世俗人的话所说的,我们的心中满满的装的都是佛,这种依恋的意思,所以绕佛三圈。

那走的时候,再绕佛三圈。绕佛三圈之后,“四方作礼而去”,顶礼四方,代表顶礼四方的诸佛。然后走的时候,就是倒退着出去,“却行”。手的话呢,是“十指爪掌”。这个十指,这个手掌合在一起。手掌合在一起代表什么呢?一心。或是有古德解释是真俗二谛呀,归于一心;那至少简单来讲,左右两个手掌合在一起代表一心,一心一意的意思。那么一心一意,然后“叉手于顶上”,这个在藏传佛法留下这个习惯,泰国也是一样,这个手叉手在顶上,然后却行,就是倒退着走出去,不要背着佛出去。

所以我们出佛堂门的时候,我们最后到门口的时候,面对着佛像,再一问讯,再出去。不要大摇大摆的背对着佛像就走出去,好像佛陀跟我没关系一样。我们倒也不必说像泰国或是西藏,这样子手掌在头顶上,我们我们汉地这没这个习惯。但至少你出佛堂的时候,在门口向佛一问讯,然后再退出去。你心中要有佛陀,虽然说这是个佛像,但是你要想这是佛真实的法身的显现,你这样就可以得到佛的加持力。甚至呢,“绝不见如来”,却行到看不见佛的时候,“更复作礼”,再拜一拜,代表对佛的这种依止、依恋的心,深深依恋的心,再拜一拜,然后再“回前而去”,这个时候才转身走出去。到佛堂外面,看不到佛了,这个时候才转身走出去。那这个是一个礼。至少我们在出了佛堂的时候,在佛堂门口问个讯,再出去。这个是旋绕法。

甲二、正明敬相

乙一、总斥非法

先说明一切非法的情况,大家常常会犯的。我们看底下什么是非法。

这当中,第一段是通斥,是总的来斥责非法的情况。这段文分为两段,第一段斥非致毁,这是从反面来说明非法的相状。

看第一个叙合敬,叙述我们应当要恭敬。

佛像经教住持灵仪,并是我等所尊敬,则至真齐观。

佛像也好、经典也好,这些都是属于住持三宝。我们过去《宗体篇》有介绍过,有四种三宝:理体三宝、一体三宝、化相三宝,住持三宝。所谓“住持三宝”是什么呢?就是佛陀灭度之后,那么所显现的三宝的形像。住持的佛宝就是佛的雕像或是画像,这是住持的佛宝;住持的法宝就是一切的经典,纸上印的啊,一切的经典,就是住持的法宝;住持的僧宝就是指的一切的出家众,不管他是圣人是凡夫,只要他现僧相,这个就是住持僧宝。

所以佛像跟经典这个是住持的灵仪,也就是住持的三宝。所以,应当是我等所尊敬。因为他代表的就是真实的三宝,代表的就是理体三宝。所以呢,应当“至真齐观”,与至真的佛陀相同的看待,叫“至真齐观”。所以在《广论》里面讲了一个例子:有个弟子问阿底峡尊者说:“这尊文殊菩萨像,好不好?”尊者说:“文殊菩萨像都是好的,但是这个工人在塑造的时候,这个工巧的技术比较差,但是菩萨像都是好的。”说完之后把文殊菩萨像擎在头上顶礼一下。也就是说,菩萨像不管工人塑的好还是不好,我们的心态应该是什么呢?——看到这个佛像,就等同见到真佛一样的恭敬,这个叫“至真齐观”。与真实的佛陀一样的这种的态度来看待它,这是应该有的态度。就是说,佛像会有……有的做的确实不太好,但是你要去想,这是工不好,佛像都是好的,因为他代表的都是佛的真实的法身的显现。要有这样的心态。

第二段正斥。

今多不奉佛法。并愚教网,内无正信,见不高远,致亏大节。

接着讲到现在的情况。现在的人呢,大多没有恭敬三宝。为什么呢?——“并愚教网”。 “愚教”就是说对于经论他没有去好好的学习。因为对经论没有好好学习,所以他对三宝很难以生起真正的恭敬的心。就像我刚刚说的,你要对佛的恭敬心怎么生起?不能说只是一时的感动,那个都是会退的。真正对佛的恭敬心的生起,是来自于经典当中对于佛功德的描述,你常常去思维观察,因此生起觉受。相反的,愚于教网,没有去看经典,因此之故,“内无正信”,对三宝没有真正的信心。

第二个呢,见地不高远。他视野很狭隘,他的视野只能够看到他所能够理解的部分。对于佛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如果你不看经典的话,你是无法真正的理解,所以,这个就是见不高远。

那么“致亏大节”,大节就是关系很重大的事情,就是因为他的见地很有限,所以在面对三宝的时候,就不能够恭敬,就称为“致亏大节”。

底下举出实际的例子,比如说什么呢?

或在形像之前,更相戏弄,出非法语;举目攘臂,偏指圣仪;或端坐倨傲,情无畏惮;虽见经像,不起奉迎。

种种的例子。

第一个,在经像之前,第一个,更相戏弄。——开玩笑。比如有的人来到佛堂说说笑笑,好像那个佛像就像空气不存在一样,在里面就开玩笑,这个是很不好的,所以我们来到佛堂不可以开玩笑。你要想来到佛堂,就是佛陀的真身所在之处。虽然佛像只是木雕的,或者是纸画的,但是你要看他是真实的,是佛的真身。你想,如果佛陀真正的在这个佛殿的话,你怎么可能开玩笑?不会的。这是第一个更相戏弄。就是开玩笑啊、互相打打闹闹啊,这很不好。

第二个“出非法语”。就是在佛堂里面聊天,聊一些世间法呀,或者在佛堂里面接手机呀,或者讲一些世间法的语言啊,这些都是属于非法语。所以我们在佛堂里,就算执事,纵然有公事要谈——除非是属于大殿内部的事情——比如说你要谈大寮饭菜怎么做啊,虽然这也是公务,但是不要在佛堂里面讲,你要到佛堂外面去说。就像比如说,你想如果佛陀亲自在眼前,就算你要谈公务,你一定也到偏点的地方去谈,不可能在佛陀面前谈说大寮的菜要怎么煮啊,或者这个寮房要怎么打扫啊,不会。所以“非法语”包括聊天,甚至一些不相关的公务,也不要在佛堂里面谈。

第三个“举目攘臂,偏指圣仪”举目就是说头抬得高高的,跟佛像这样直视,一点恭敬的心都没有。就像世间人看艺术作品一样,这样高高的跟佛像对视。也是一样的道理,你今天如果看到佛在眼前,你一定是恭敬、低目的。这个是举目。

各位看像藏传佛法,一般的藏传的看到仁波切来的时候,全部都低头。为什么?因为他认为仁波切就是佛的现身,所以看到仁波切来了,每个人都低头。绝不可能说,你看仁波切来了,你跟他对视,他看你,你看他,这样子,除非是不信佛的。对仁波切是这样,对于佛陀更是应当如此,这是种恭敬的态度。

“攘臂”是什么呢?就是把袖子卷起来,伸出手臂、胳膊,在这里面无所谓。天气太热了,穿个居士服啊,就把这个居士服的袖子卷起来,在里面用功,这个不好。除非你穿短袖,那当然无所谓了。你如果穿的不是短袖,穿的是长袖的居士服,就不要在佛堂里把袖子卷起来。你想啊,今天如果来了一个长官,非常非常高贵的长官,比如说国家主席或者省长什么的,你也不可能在他面前袖子卷起来,就像很粗俗的样子,不会的。那你在世间的大官面前或是长者面前不会做的事情,那么你在佛陀面前怎么可以那么做呢?

“偏指圣仪”。 偏指圣仪就是说你拿手指头直直的指向佛陀,这个是观世音菩萨,那个是大势至菩萨,这样指着,用手指头这样指,这也不恭敬。但如果你要为人家介绍的话,这个是大势至菩萨,这是观音菩萨,你要用手掌,手掌这样对指着可以,不要用手指头这样指着。一样道理,比如说你跟人家介绍,“这是我爸,这是我妈”——你应该不会这么做。你应该是:“这是我父亲,这是我母亲。”对父母亲都不会说“这是我爸,这是我妈,”你都不会这么做了,对佛像怎么可以这么做呢?——偏指圣仪。

第四个“端坐倨傲,情无畏惮”就是在佛前端坐,这个端坐不是盘腿坐,就是说拿一般的椅子,脚放下来坐。我们后面会讲到,在佛前除了阿罗汉可以这样脚放下来坐,大部分的其它的佛弟子,除了阿罗汉和外道之外——外道不信佛就算了,阿罗汉是烦恼已经断了,其它的佛弟子在佛前要坐的话,要盘腿坐,不可以将脚放下来坐。这叫做“端坐倨傲,情无畏惮”当然除非说你年纪大了,真的脚太僵硬了,盘不起来了,当然没办法,那是生病的原因,可以开缘;不然的话,你在佛前坐就是盘腿,乃至散盘都好,不可以这样搬个椅子在佛前,佛像还站着嘞,你要坐祂前面?你坐祂前面脚还放下来——不好。

第五个“虽见经像,不起奉迎”,这是迎接,供奉。你看世间的,比如说长官来了,你也不可能说:“嗳~进来吧!”然后还坐在那个地方,除非你想下岗,不然的话,你绝对不敢这么做。那么世间的长官来,我们都会想到赶快站起来迎接;佛陀是至尊的,三界至尊的佛陀,或者经典,我们怎么可以坐在那边呢?如果有人请一本经典给你,你要站起来迎接。或是有人把佛像给你,你也要站起来迎接。或者说,这个住持的佛宝和法宝,住持的僧宝也是一样,出家众进来的时候,大家也要站起来迎接。那当然,这主要是修你自己的福报,并不是说佛菩萨或者三宝需要各位这么做,就是主要是修自己的福报。一分恭敬一分利益,你对三宝的一分恭敬,就得到一分的利益。

各位不要说“我心中有佛就好了,这些都是外相,着相……”其实各位可不要这样讲。各位看看《高僧传》就知道,真正开悟甚至证果的圣人们,他们对于三宝的恭敬是远远超过我们的。因为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开悟证果了,所以他对三宝的信心是远远超过我们的。对三宝的信心远超过我们,所以,恭敬也是远远超过我们的。他们对三宝是非常的、非常的恭敬。绝对没有说开悟证果的人看到佛像会无所谓,绝对不可能的。即使禅宗也是一样,真正的禅宗的古德,也都是非常恭敬这个三宝的形像,绝对不会说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不会的。各位看看《高僧传》就会知道。

最后一段:

致令俗人轻笑,损灭正法

就是说,我们一个佛弟子,佛弟子对三宝就是一种很轻慢的态度,那么,这个时候导致俗人“轻笑”,轻慢、嘲笑。他想:“你是三宝弟子,那么你对你所尊重的境界你都这么轻慢,那你叫我怎么信佛呢?”那么我们佛弟子轻慢三宝,那世俗的人更加轻慢,结果“损灭正法”,就是这个道理。但是相对的,你对三宝的是种恭敬,自然而然的就能够引发别人的这种恭敬的心。所以对三宝的恭敬不仅是自利,还牵涉到利他,也在里头。所以,这些非法的行为我们都要注意。其实简单地来讲就是什么呢?就是你要想想,你面对世间的长官或是世间的长辈,什么事情你不会做的,你在佛前就不要这么做,这是最简单的判断方法。你不要说佛陀是无我,佛已经无所谓了,所以我也无所谓了,不要这种态度。

好,接着看第二段的“引教伸诫”,说明正确的做法。

故僧祇中:礼人不得对于佛、法。

“僧祇”就是《僧祇律》。在律中它说,礼人就是礼拜他人,不得对于佛宝或是法宝。就是说,你在佛像或是经典的法宝之前,那么去礼拜其他僧众的时候,你的师长僧众的时候,那是不可以的。那么唯有什么呢?——向佛拜。所以你看,我们会说“向佛一拜”。就是因为我们都是凡夫,面对佛宝、僧宝最高、最尊重的境界的时候,我们也一样,要契合弟子相。所以各位在佛前顶礼自己师长的时候,要向着佛来拜。各位想一个道理,比如说我们某一个出家人,如果我的师长在旁边的时候,我也不敢接受各位的礼拜,因为这个不如法。因为在我们的师长面前,我们就永远是一个弟子,所以在我们师长面前,我们不会接受其他弟子的礼拜。那面对师长是这个态度,面对佛宝、法宝当然更是要这个态度。在佛宝、法宝面前不接受礼拜,除非就是向佛宝来拜或是向法宝来拜,这样子。

第二个:

乃至悬施旛盖,不得蹈像,别施梯凳。以此文证,明敬处别。

比如说你要在佛像的上面悬挂幡盖——幢幡宝盖,佛像的宝盖,或者圆形的幢,或扁扁的幡,这个时候呢,你不能说:“佛像啊我是帮你悬这个幡盖,”所以就把脚踏在佛像上面,或者踏在佛的肩膀上,来悬挂这个幡盖,绝对不可以。你应该拿个梯子,寺院都有很高的梯子,用梯子然后上去挂这个幡盖。佛桌也是一样,也不要踩上去,最好要用梯子,往上挂幡盖这些的,不可以踩在像上面。

那么“以此文证”,《僧祇律》的文字来证明什么呢?——“明敬处别”。这个“别”就是特别,这个三宝是我们恭敬的处所,祂是应当特别恭敬尊重的处所,这个是“明敬处别”。

看第二段的伸诫

既知多过,弥须大慎。示法─至堂殿塔庙,如履冰临深,睹形像经教,必慑然加敬。

“既知多过”,既然知道前面轻慢的话,有很大的过失。不仅损自己的福报,甚至这个种子种下去,你未来呀,生生世世遇不到三宝。所以就像早上跟各位说,各位盘腿完了之后,脚很痛,想放松,这个没关系,但是你脚不要直直地伸向佛像,这个损自己的福报。而且,这个恶种子种下去之后,有可能让你以后都碰不到三宝。你看一样的道理,你所恭敬世间的人,长辈或你的长官,在你前面,你说我盘腿脚很痛,我放腿就一脚伸过去,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啊。世间的长官、长辈你都不可能那么做,对佛像怎么可以这么做呢?所以,既然知道过失会很多,就特别要谨慎。所以到堂殿、塔庙里面的时候,就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因为这个是个大福田,也可能是个蒺藜园,就看你怎么用心。那么看到佛的形像或是经典的法宝的时候,必须“慑然加敬”。这个“慑”是威服或者害怕,是种戒慎恐惧的态度,这种因为恭敬而戒慎恐惧,是这个意思。

此道俗通知奉法,贤圣达其信心。

这是彰益。你如果能够这么做的话,就利他来说,一切道俗都知道敬重佛法。你看为什么现在大陆的很多的俗人不恭敬佛法?当然有种种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佛教徒本身就不恭敬佛法了。来到佛堂就是逛大观园一样,在佛堂里面可以聊天,可以接手机,可以嗑瓜子。你说一般世俗的人啊,他看到一种比较高级的聚会,都不会有这些事情;那么看到你们佛教徒的聚会,都是在那里讲话、嗑瓜子,乱七八糟的,那么一看就知道不是一个高级的聚会,那么他自然而然就会把这个事情跟迷信结合在一起,说这些都是迷信。

所以我们本身佛教徒如果不重视佛法的话,不重视、恭敬三宝的话,那么就会构成灭法的因缘。所以在《四分律》里面有长者问佛陀,怎么样佛法才能够久住?怎么样佛法会很快衰亡?佛陀说如果一个比丘不敬佛法僧还有戒定……佛法僧就是三宝,还有戒定慧,如果一个比丘本身久不恭敬三宝的话,佛法很快就灭了。那比丘是这样,各位居士也是一样,你本身就不恭敬三宝的话,别人看到你佛教徒不恭敬,那他怎么恭敬?所以相反的,各位现在学完这个,回去对三宝都非常的恭敬,而且这种恭敬不只是表相上的做,而是发自于内在的这种知恩、报恩的心,观察佛的功德,观功念恩的心,然后对三宝极为恭敬,那么自然而然就能够感化周围的人,而使得“道俗通知奉法”,道俗都能够知道敬奉佛法。不只是影响在家人,甚至也会影响出家人。比如说来参加过斋戒的人,大家的威仪、相貌都非常的好,那个常住的法师们或其他法师看到,也是会非常的尊重,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心,这是利他来说。

就自利来说,“贤圣达其信心”。就是说,因为这样的恭敬,所以感召到三宝的加持。所谓“贤圣”指的就是佛菩萨,佛是圣,菩萨是贤。“达其信心”就是说因为你的恭敬,所以感应到佛菩萨的加持;因为佛菩萨的加持,可以生起我们修行人的信心,“一分恭敬一分利益。”

关于这一点,各位可以多看看《高僧传》,因为现在环境已经变化很大了,你看看《高僧传》,古代的在家人、出家人是怎么恭敬三宝的,我们多学这个相。

且如对王臣令长,事亦可会,凡情难任,圣法宜遵。

你看我们一般老百姓对于国王,国家元首或是大臣(王臣)、县长、省长(令长),一样的道理。你看世间人面对这些长官或者长辈都是非常恭敬,你用这个道理来面对三宝,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所以最后结论“凡情难任,圣法宜遵”凡情就是世间人无所谓的态度,“反正这个是就是木雕的佛像、纸画的佛像,是假的嘛,也不是真的,我心中有佛就好了”,这都是世俗的凡情。那么他说他心中有佛,事实上那是他自己想的。要是心中有佛的话,哪个地方不是佛的法身?何况这个佛像,这个更是佛法身的显现。你既然心中有佛,你看到佛像,这个佛像也不离开你的心呢,那么这样的话更是要恭敬了。所以世间没有智慧的人的做法——难任,“任”就是信、相信,我们不要学着他们的做法而去做。我们要以古德为师,不要以现在的人做法作为你行为的标准。

“圣法宜遵”,佛陀的教诫、律上的教诫或是古德的开示、传记,这个是我们应当遵守的。这个是通斥。

接着,别斥居床设礼。

比世中,多有在下床上礼佛者。此全无楷模。敬人尚自被责;敬佛自心在慢,有心存道者,必不行之。

就是有人在“下床”,就是低矮的床上礼佛,在床上拜佛啊,这个事情全无楷模,是不如法的。就是说你今天要顶礼一个人,礼拜一个人你都不可能在床上,你怎么可能在床上礼佛呢?除非你生病,那另当别论;不是生病,怎么可以在床上礼佛呢?所以有心修道的人,必然不这么做。

余亲问天竺诸僧, 诸国无有此法,来此方见。

道宣律祖他说,他曾经亲自问西域来的出家人,问西域有没有这个情况,在床上礼佛,在下床上礼佛,就是在低床上礼佛。他说,西域没有这个方法。这个所谓“下床上礼佛”就包括比如说站在床上礼佛,也包括这种高拜垫。那么这种高拜垫,它是一种开缘的情况,就是佛陀允许在比较潮湿的国家、地方,允许在一个高拜垫上礼佛,这是允许的。但如果说正常礼佛的话,应当就是五体投地,整个身体、头、两个手、两个脚全部贴在地上,这样的礼佛,把我们的身体彻底的放下,这才是真正的、恭敬的礼佛。所以我们在家里面的话就不用高拜垫了,就是用五体投地趴在地上礼拜,这样子。这个是属于总斥非法的部分。

今天上午先讲到这个地方

 

 

听打:广霖    校对:妙萍 行航 广霖 普灵

(2016.09法义研习小组终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