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search
Related Search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mtk, smart phone,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View all
Picture of 南山律在家备览 忏悔篇导读  讲记03

南山律在家备览 忏悔篇导读 讲记03

SKU: FS9101719
弘一大师遗著—— 《南山律在家备览》 五浊恶世,光芒再现。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南山律在家备览》

忏悔篇导读  讲记03

主讲法师:因法师

201501上海斋戒

《南山律在家备览》,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同学,阿弥陀佛!(大众:阿弥陀佛!)

各位请翻到讲义第四面,我们接着来介绍这种“理忏”跟“事忏”的部分,这个都属于“化教”的忏法。那么我们早上有说“若据通忏,理事二别。”“化教”的忏法有“礼忏”跟“事忏”的两种的差别。

   首先来介绍第一个理忏,那理忏当中第一段标根性,

理据智利

就是说谁能够来修“理忏”呢?就是他的智慧,尤其是般若无生的这个智慧是比较锐利的。也就是说他曾经在般若的这种无生,这种空性的理论当中曾经闻思修过。也就是说他不只是世间的聪明,那他必须有善知识的引导,然后曾经在般若的经论上闻思过。那么有这个基础,那才有办法修理观、修理忏。因为理忏本身是一种禅观,那这种禅观必须要有这个经论的依据,还有善知识的引导。那具足这些条件之后,而且他能够在这个道理上得到通达,那么这样子的通达就称之为“智利”智慧比较猛利的根性。

接着第二段示观行,所谓“观行”的话,都是有所观境和能观的智慧。那么所观境是什么呢?就是,

观彼罪性

观察这个“罪性”“罪性”是怎么生起的。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观察“罪性”呢?因为修理观就是为了要破这个罪。那所以呢,就我们所造的这个罪,比如说我们要忏悔杀生的罪业,那这个杀生的罪业是我们所破。那么因此,也就是我们修理观的时候所观的境界,那么这个是“所观境。”

接着呢,能观的智慧,

由妄覆心,便结妄业。还须识妄,本性无生。

好,就是说我们看到这个理,由颠倒妄想心来覆盖我们的心,所以我们就“结妄业。”那就说我们为什么会造这个妄业、罪业呢?因为我们有颠倒心。

所以《六祖坛经》说的“有我罪即生”因为有这个我执,所以我执的颠倒覆盖我们的真心,所以会造作种种的贪瞋痴;那么因为贪瞋痴,所以结下种种的恶业。

所以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还须识妄,本性无生。”就是从根本上,罪业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这念妄心、妄想心。我们观察妄想心本身是虚妄不实的,那么因此由妄想心所造的罪业,自然也就不真实。因跟果嘛,这个因本身是不真实的一个幻境,由因所创造出来的果,当然也是不真实的一个幻境,就是这个原理。

所以我们就观察,我们说我在造罪,那么我在哪里?就像禅宗观察念佛人是谁,一样的,这个地方观察谁在造罪?那么说我在造罪,我良因师在造罪,那么我在哪里?可以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这个我,从时间上来观察:这个心,过去心当中是有我吗?没有。因为过去心一刹那就消失掉了,就变成过去心。那过去心当中已经消失了,你要找这个真实的心也找不到,所以过去心当中它是没有我(一个真实的我)的存在;你说现在的心,现在你听我讲话,现在能够思维的现在这一刹那的心当中有我吗?这当中也没有我。因为现在的心一刹那就变成过去的心了,然后再也找不到了,所以现在的心当中也没有我可得;那未来的心当中有我吗?未来的心它只是我的一个概念,它还没有一个真正地生起。没有真正地生起的一个概念当中,更是没有一个所谓的我的存在。

所谓我这个主体,或者这个法,它必须是具有“常一主宰”的特性----恒常住、不变异。而且它不随着任何因缘,它自己就能够独立成就的,叫做“我。”比如说我们总会认为说,我听你讲话,在我的这个心中有个坚定的主体叫做我。我在听你讲话,然后我在说话。虽然说听你讲话的声音是刹那刹那生灭,或者声音刹那生灭,或者能够听你讲话的这颗心,也是刹那刹那生灭。但是在这当中有个不生不灭的主体,那叫做“我”。

那我们刚观察,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当中都没有这个我的存在。或者从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缘生,或者内外中间......等等的观察,透过经论的观察,种种《般若经》的观察,这个我实际上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错误的概念。

什么叫错误的概念呢?我们举个譬喻,比如说我们在晚上,我们在这个树林里面走。那你看到远远的一个形象,看起来好像鬼一样,张牙舞爪,像鬼一样。但是你走近一看:啊!原来不是鬼,只是一个树。在黑暗当中,它的形象看起来像个鬼的形象。那我们就知道:哦,原来这个树的形象,它是假有的。但是呢,由树当中你所生起的鬼的概念,你个人的虚妄的概念,那是没有的,那是你自己想出来的。

所以你认为我在思维、我在听课、我在吃饭、我在睡觉,这个我就像树上所变化出来的这个鬼的形象一样,它只是你幻想出的一个虚妄的概念,没有真实性可得。在般若经典,尤其大乘般若经典当中,以不同的方式来告诉我们,就这个道理----我不可得。

当我们知道我不可得的时候,由我所造的这个罪更是没有依托。因为有我嘛,这是我造的罪,我要来承担;那我都不可得了,那么我所造的罪,那它哪有真实性。那这个就是观察这个能够造罪的妄心“本性无生”这是一个观察能造罪的心的方法。

或者呢,你观察罪业本身也是无生的。

比如说我今天拿一个刀杀这只鸡,所以我造了这个杀罪。好,那杀罪这个罪的法,它是怎么组成的呢?因为我的杀心,加上我的手,加上我手上的刀,加上这个鸡,这一切法和合在一起,所以构成所谓的杀鸡的这个罪业。那么这个杀鸡的这个罪业,它是从哪里生起的呢?由我这颗心生起的吗?当然不是。没有刀,没有鸡,那也构不成罪业;由我的手生起吗?不是。单独的手生起,不是。由刀生起吗?也不是。由鸡生起吗?也不是。只是这我的心,还有我的手,还有刀,还有鸡,这些法合在一起,构成了所谓的杀生的这个事情,杀生的这个罪业。所以呢,既然它是由四个法假合之下,而且四个法当中每一个法单独都不能构成所谓杀生的这个罪,所以它只是因缘假合之下所构成的一个幻境而已。好,所以这个是从罪业上来观察,它这个真实性不可得,这是第二个方法。

所以,或者观察能够造罪的心不可得,或者直接观察所造的这个罪不可得,那么这些都可以,都可以去观察这个罪性无生的道理。

好,那这个是能观的智慧第一段。

第二段,

念念分心,业随迷遣

好,那么念念分辨,或者是分析、分辨这念心。那这个分辨也是观照,念念观照这个能造罪的心不可得,则“业随迷遣”这个业是妄业——虚妄的罪业,也就随着虚妄的心的破除,虚妄的罪业也就慢慢破除,我们所谓的罪业也就慢慢被消除掉,那么这个就是理忏。

所以你要修理忏,就像我刚才说的,你必须要有般若经论的依据,还有善知识的引导。那么这两个和合之下,你对于般若空性的这种理观的理论方法你已经很熟悉了,没有问题,很熟悉了,这个时候才能够修理忏。

那么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那么也没有般若经论的学习的话,那修理忏基本上来说,往往很容易打妄想,自己在那个地方打妄想。

但是如果这些条件都具足来修理忏的话,那确实它灭罪的功能是很强大的。就像这个蕅益大师他举的譬喻“如翻大地,草木皆枯。”就是说如果是事忏,要以这个去除杂草做譬喻,事忏的话,它可能只是把这个草拔起来,根还在,那可能这个春风吹又生。但如果理忏的话呢,它就把这个大地整个翻过来,整个根裸露出来。那这个根裸露出来,那当然,这个慢慢它自然枯竭了,这个杂草就自然枯竭。

所以理忏跟事忏的差别在哪里呢?

事忏因为有这个能所的对待,有我在拜忏,有这个能所的对待,虽然说也能够灭罪,但是它灭罪只是把这个罪业的种子的力量,能够感召到三恶道果报的势力给去掉。

比如说我造杀业,未来能感召到三恶道的果报,透过事忏,拜八十八佛等等的事忏,它能够把我未来感召到三恶道的罪业的这个力量给去掉。然后呢?但是种子并没有完全破灭掉,只是不再感三恶道。那或者他以后也不会任意改过,但种子还在;

但是理忏的话呢,就是把这个种子彻底地破坏掉----粉碎、破坏。所以这两个有这样的一个差别。

所以这个理忏就是要观察空性。观察空性,所以我不可得,法不可得,所以罪也不可得。不过有个很重要的条件,什么呢?就是你在修理忏的时候,虽然观一切法不可得,但是不是没有,这个很重要的观念,罪不可得不等于没有。

比如说我晚上做梦,我梦到这个我被老虎追杀,梦醒了,我发现原来梦中的我、梦中的老虎都不可得。但是并不代表,我在梦境当中,这个老虎还有我的作用不存在的,还是有它作用在的。比如说我们在梦境当中,我们梦到跟所爱的人这种悲欢离合,那么我们还是心会……,我们会感到种种的痛苦。虽然说这种痛苦是如梦如幻的,但是还是有它如梦如幻的作用,所以不可得不是没有。

同样的,罪不可得是说它的真实性不可得,但并不代表它的作用是没有的。有罪业就会感召到三恶道,虽然罪业本身也好,三恶道本身也好都是如梦如幻的。但是作用不无,还是有它的作用存在的。

所以你在修理观的时候,你本身般若智慧如果不够、没有善知识的引导。然后把这个不可得变成没有,然后这个时候甚至对罪业既没有恐惧心、没有惭愧心,那你这个理观肯定是有错误的。

一个修理观的人,他能够见到空性,因为见到空性,所以他能够见到缘起。所以他对于缘起——因果的缘起,是比没有见到空性的人更加地相信。就像初果须陀洹,他证得空性,他证得空性之后,他对于佛法的这个因果的这个道理真是至死不渝,能够深信不疑。

所以说你要修理观,发现你的惭愧心、忏悔心越来越薄弱,那就不要再修了,代表你的理观绝对是错误的。如果像有些狂禅者,或者是修理观错误的人,他越修越无所谓:反正罪业不可得,我就胡搞瞎搞。胡搞瞎搞,反正罪也不可得,地狱也不可得,担心干嘛?你要最后是像这种心态的话,你千万不能再修了,因为你已经修错了。

真正古德们,真正大彻大悟的人,他们忏悔的心呀,那这种殷重的心,是远远超过我们的。因为就像我刚讲的,他见到了缘起。他真正地见到了缘起,所以他相信“性空缘起”这个理绝对不虚的。

我们有时候还会心存侥幸,好像有的人造罪业,好像还是过得很快乐。我们有意无意之间,我们还会心存侥幸。但证得空性的人,他见到了缘起,他心中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侥幸,他真正地相信因果丝毫不爽,所以他对于这种忏罪的事情比我们殷重得多。

所以这个理忏它有具足的条件,就是“理据智利”他智慧是很猛利的,那这个事情也不能妄自承担。所以如果我们没有这种猛利的智慧,也没关系,先从事忏来下手,所以我们接着来介绍下一段的事忏。

第一个标机宜:

若论事忏,属彼愚钝

事忏是谁来修呢?“愚钝”这地方所说的“愚钝”不一定是很笨的人,而是说他对空性的道理,还没有办法完全地掌握,那么这个时候称之为“愚钝”不能够见到空性的理。

那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是“愚钝”没关系,就怕我们啊自作聪明。修行人就怕我们自己觉得说:我很了不起,我很行,我怎么怎么的,最怕这个。修行要紧的是老老实实,老实头啊!这个是最重要了。

第二段示忏法,先说第一段不堪理观,

由未见理,我倒常行,妄业翳心,随境缠附,动必起行,行缠三有。为说真观,心昏智迷。

就是说像一般的人“未见理”没有在般若经论上闻思修,所以对于空性的理,还没有办法真的真正见到,因此之故“我倒常行”这种我执颠倒是常常在造作的。那么因为我执的颠倒,所以会造“妄业。”惑业苦,起惑的话自然会造业。那么因此妄业会覆盖我们的这个心,使得我们的心随着这个境界不断地“缠附。”不是这个境界来“缠附”我们,而是我们的心在攀缘,这个叫做“缠附。”那么心“缠附”因此“动必起行”起心动念必定造作三业的染污之行,那这个叫做“行。”那“行缠三有”有这种染污之行,那么决定会20:47造三界的业,决定在三界当中牵缠不断,“行缠三有。”

这样的人呢“为说真观”你为他说这种空性的理观,称为“真观。”则“心昏智迷”就是说他内心是无法理解。就像各位如果是初学的,听我刚才讲这种“我不可得,法不可得”你觉得很勉强。那这个时候还是要先从这种事相、这种事忏来修,要紧。

看第二段的正明事忏

止得严净道场,称叹虔仰,或因礼拜、或假诵持、旋绕竭诚,心缘胜境。

这个讲到事修上的方法,清静道场,然后呢,于三宝前称叹,然后虔诚皈依。那么这个方法而言,或者拜佛,或者诵持,持咒,或者诵经。从身业的威仪来说,或者你坐着念,或者旋绕,虔诚恭敬地修,那么心中缘着三宝这种殊胜的境界,那这个地方讲得比较略。

我们看到附表三,我们详细地来说明这个事忏,比如说拜八十八佛、大悲忏啊这些事忏,你在修的时候要具足怎么样的条件。

附表三,附表的第五页。明事忏的方法,第一段呢,这个“叙忏意。”叙述我们这个修忏这个意义的意思。那么第二段“叙境心。”“叙境心”就是说,说明我们面对这个理忏境界的时候,要怎么样正确地用心,叫做“叙境心。”

    如世常行:或依堂塔、或依缮造、佛名经教、礼诵诸业,皆缘事起。依此运心,随所兴起,计功分课。

好,那这个讲到这个方法。那首先讲到这个依止:“或依堂塔,或依缮造。”就是说你今天要修事忏,要有个依止,依止这个“堂塔”就是殿堂、塔院,在这个佛堂,这是我们的依止。“缮造”指的是经典,你在殿堂里面修忏要依止经论。比方说你修大悲忏、八十八佛,那么这个就是依止经论。

那接着呢,他所修的或者佛名,这个持诵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万佛的名号,或者读诵经教,或者“礼诵”--礼拜呀读诵,这些“诸业。” 皆缘事相而起。所谓缘事相而起,就是说有事相上的境界,还不能缘。那当然更重要是什么呢?你在修这个法的时候,心中是有“能修的我”跟“所修的法”,这个“人、我”还存在的。

那你说理忏,理忏的话,他一定不缘事相吗?其实不一定。比如说我们今天拜八十八佛,你拜八十八佛的时候,你能够观察能拜的我不可得,所拜的法也不可得,然后虔诚恭敬地礼拜。你能够这样子拜的话,实际上你就是理忏。所以呢所谓的理忏,道理的理,理忏并不是说我一定把经本丢掉、佛号丢掉,那么这个时候才叫作理忏,不是的。就算你缘着事相上的----持咒、诵经、念佛、拜佛。只要你的心,内心的智慧跟二空真如的理相应,那就是理忏。

所以这个地方所说的事忏,缘着事相而生起。各位不要误会,好像缘着事相有个仪轨,那就是事忏。把仪轨丢掉那叫理忏,那是错觉。

所谓的理,任何一个地方,一切时、一切处,穿衣吃饭、行住坐卧都不离开这个理。你要懂得这个理,拜佛也是理忏、持咒也是理忏。

好,这是附带说明的。

然后呢,“依此运心,随所兴起”依着这个仪轨,然后虔诚恭敬地这个随文入观。然后呢,要“计功分课”要做功课。每天定功课,或者是我有个功课的计划。譬如说拜十万拜,那这是个很好的方法。

就是说你如果说你没有固定的功课的话,你这个心的力量没有办法集中。今天想拜就多拜,不想拜就少拜。总是散散乱乱的心,散乱的心跟虔诚的心那是不相应的。而且你的心不是很专注,今天想多拜,明天少拜,你的心根本没有完全放在上面。

但如果说你规定我一天五百拜,一千拜。然后呢,我就要拜到十万拜为止,或者我要拜一百万拜为止。你有这样的这种决心的时候,就像那个在太阳底下拿这个放大镜,一聚光火就能烧起来。

那你有功课的话,你的心呀就能够很专注。很专注,就能感动到三宝加被,就会有力量。整个事忏的功德的生起,其实不是说因为你很努力地拜,就生起,不是的。是因为你很努力地拜忏,所以感召到三宝的加持,那么因此你能够灭罪。这个事忏的关键是在于他力的加持,三宝的加持。

那你要感应到三宝的加持,你一定要专注,专注这个法。譬如说专心地拜八十八佛、专心地修大悲忏、专心地持百字明。你专注在一点上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这个滴水穿石啊,就容易有力量,就能够感应到三宝的加持力。就像放大镜,那么这个三宝的加持力就像太阳一样,那么你的专注力就像太阳放大镜,放大镜放大,那么就能把这个火燃起来。

看第二段,

称情爱恋,违意憎嫌,此不净心,未足除罪。

这是说明在修忏的时候,我们在拜忏,比如说我现在闭关要来拜忏,或者我现在发心每天拜一部八十八佛,我要拜一百部,我要拜忏,你发心拜忏的时候,有这些错误的心态,它会使你的拜忏失败。

什么呢?“称情爱恋”在拜忏的时候,还是一样过去的那种习气:要是让我高兴的境界,我就贪恋不舍。在拜忏的时候,这个佛堂庄严,我就会贪恋。或者是在拜忏的时候,别人对我们的护持,这个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对我护持非常得好,就贪恋。或者拜忏的时候,别人对我的恭敬,我就贪恋,那这“称情爱恋。”

“违意憎嫌”拜忏的时候,别人护持得很差,佛堂也很差,住的条件也很差......等等,那么“憎嫌”内心憎恶讥嫌。

这种不清净的心是不能够除罪的。为什么?因为你还是随顺于你的我执,所有的作业都还是来自于我执。你一方面努力地拜忏,一方面却随顺于你的我执,那要拜到什么时候?就像一边装水,一边底下有个漏洞在漏水,一边装一边漏,那你要装到什么时候,水才能够满呢?所以这样子不清净的心是不能除罪的。所以底下说要怎么做呢?

要先折伏人我贪竞,衔悲自咎,曲身退迹,推举于他。

好,“要先折服人我贪竞”这个人我的对待,然后因为这个贪染心而互相竞争。什么意思呢?我跟你呀,我们两个同样修忏,我跟你开始比啊,比看谁更用功,你一天拜一百拜、拜两百拜,那你拜二百拜,那我拜五百拜。那么这个动机不是说为了要忏罪而进行,而是为了攀比,我就是不想输给你。

当然适当的竞争,人与人之间适当的竞争,这个不是坏事。

但是如果你过头了,整个拜忏的动机就是想跟人家比,那比看谁定课多,比看谁能够见到瑞相比较多,谁的瑞相比较殊胜,全部是颠倒妄想。

所以你看有的人拜忏啊,拜的也是很用功,但始终啊没有任何征兆,为什么呢?就是这个“人我贪竞”比啊,然后互相攀比,然后互相这种竞争,没有意义的竞争。那这个要折伏,要常常提醒自己----我为什么要拜忏?我不是跟他比的,我是要折服我自己的罪业的,这个最要紧。

再者呢“衔悲自咎” “衔”就是含着。那么所谓“衔悲自咎”就是说,内心对所造罪业的内心的恐惧和悲哀,这叫“衔悲自咎。”想想我们能够得到睱满人身,那么甚至我们能够学佛,甚至能够出了家。但是呢,却造了这些种种的罪业,内心感到非常的悲痛。因为悲痛,所以我们就是一定要好好地忏悔。好,这是“衔悲自咎。”

那么表现在外的就是“曲身退迹”真正的这个在大众当中真正地低调,而不张扬。不要在大众当中显示我就是修忏的人,我就是用功的人。表现得很高调、很骄傲,这个都是跟我执相应的,所以应当“曲身退迹。”

那这个“曲身退迹”是真正地跟无我相应。而不是说,只是说我在大众当中学这个老二哲学。做老大,到时候这个就像这个世间人说“枪打出头鸟”我为了不做出头鸟,为了保护自己,所以我就退做老二。不是这种世间的权谋,不是这个东西。

而是真正地以忏悔心、惭愧心,觉得我真的没什么了不起。那么就算我读了很多的经论,就算我现在能够讲经说法,就算我做了再多的加行,毕竟我们还是有一大堆的烦恼,没有什么好炫耀、好夸耀的,所以这个就是“曲身退迹。”

乃至于“推举于他”那么这个,要出头,让他人出头。那么我们自己就是尽量低调,那么尽量跟这个大众配合。

就像我师父他老人家说:“怎么做对大家好就怎么做。”不要说我就是要出头呀,要做老大呀,让大家听我的呀,因为我修行很好啊,这些都是颠倒妄想。而且这样的心跟你拜忏的心是不相应的。你这样子的心态,如果不去调整的话,做很多的功课、很多的加行,结果也只是人天福报而已。而且福报越大,你的我执越重。那这样子的话,对你的解脱不仅没有帮助,甚至是束缚。

好,再看到下一段。

   以事抑故,由我惑壮,不解思微,屈苦低抑,犹不可伏。何况特忏,用以为功?

因为这个是事忏,只是“事抑”也就是说,透过三宝的这个加持,来伏住我们的烦恼、我们的罪业。好,那这个是事相上的这种抑制。

但是呢?“由我惑壮”我的这股烦恼,它是很强大的。因为我的烦恼很强大,所以“不解思微”这个“微”就是实相,我们不了解实相的道理,而我执的烦恼是很强大。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即使我们“屈苦低抑,犹不可伏”“屈苦”就是非常的委屈、非常辛辛苦苦地、放下自我地去拜忏。那么在这个当中,你已经努力放掉自我了。但是毕竟没有我空的智慧、法空的智慧。那么这样子的忏悔,像事忏,往往要收到功效,还是要很努力。“犹不可伏”这个罪业要把它伏住,尚且很困难。“何况特忏,用以为功”何况一个修行人,他只是事相上的拜佛如捣蒜,然后内心呢,这个人我对立啊,这个心很强,那么认为“用以为功”认为这就是功德。那么这样子的心态来说的话呢,那更不用说忏悔能够清静。

所以这个就是讲到用心。我们面对这种拜忏,修这个法的时候,你的心一定要——虽然说不是理忏——但是一定要跟谦卑、跟调柔相应,惭愧心、忏悔心这种调柔的心,要相应。而且要常常去注意,我现在这个心,是跟谦卑、调柔这种惭愧、忏悔心相应呢?还是我觉得我这个用功很相应了,然后我就很了不起了,这种烦恼心相应呢?要常常地去检查,检查自己。

因为我们的心很容易的跟这种烦恼心相应。这个用功,用得很功好,就觉得我很了不起了。那实际上你还是被自己的我执所欺骗,这样子的忏悔就很难以达到功效。

所以这个古德说,这个上品的忏悔心,是拜忏的时候,是惭愧、忏悔到血泪俱出,血都出了,鲜血啊和泪都出。那中品呢?至少涕泪,涕泪没有啊,要流泪。下品最起码你要有惭愧、忏悔心。

要是这些都没有的时候,那如果说都没有,就是说你实在生不起惭愧心、忏悔心,最起码你去注意你内心的状态不要骄慢。因为你连惭愧心、忏悔心都生不起来,更不用说这个修忏的功德。那么没有修忏的功德,那就谈不上罪业的真正的灭除。我们做很多的功课,往往也只是福报的增加,不见得就能够真正的对治习气。那么这样子情况之下,我们有什么好值得夸耀、值得骄傲的地方呢?好,这是第一段,叙述面对境界的用心。

    第二段,明事业。

所以大圣布此良规,正治我等麤重人也。万五千佛,日须一遍。 阿弥陀佛,日十万遍,如是读诵营事诸业,并定头数,计功自励。

一天一“万五千佛”这个念佛啦,或者念阿弥陀佛“十万遍”每天就是要有个功课。“布此良规”这“良规”就是事忏。就是说佛陀开示很多事忏的方法,就是为了对治我们内心粗重的人。所以我们要每天修忏,而且修忏必须要有功课。

不要说我就是很随缘、很自在,那么我想做就做,那么我不执着,那个这样不行。

你看不要说我们,即使开悟的古德们,每天也都还在功课,都是一样的功课。尤其越是大修行的,他往往功课越多。像那个彻悟禅师,他每天念佛数目都有固定。所以他每天会客时间一炷香,一炷香过了,谁也不见,专心念佛。

那么我过去也曾经见过一位格鲁派的一个大仁波切,他跟我们讲话也是算时间呀,就是他只给我一点时间,然后重大问题,问一问,再来他做什么?他到佛堂去做他的定课去,没时间跟我们在这个地方闲聊。越是大修行人,他们对自己的功课,抓得越紧。好,那这个代表什么呢?这个定课很重要。

好,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下课休息十五分钟。

                                                                              初校:宗弘 复校:圆新

(201610法义研习小组终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