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herche avancée
recherches apparenté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mtk, smart phone,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Voir tous
Image de 南山律在家备览  持犯篇导读  讲记18

南山律在家备览 持犯篇导读 讲记18

SKU: FS9101712
弘一大师遗著—— 《南山律在家备览》 五浊恶世,光芒再现。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南山律在家备览》

持犯篇导读  讲记18

主讲法师:因法师

201408 上海斋戒

好,请坐!我们接着看到这个乙四的“绮语”这部分,先看第一段文的定义:

乙四、绮语

资持云:言绮语者。古德释云。如世锦绮交错成文。或云绮侧语,言乖道理故名绮侧。亦名无义语。

好,先解释它的意思。所谓“绮语”古德解释什么呢?就像世间的“锦绮。”所谓的“锦绮”就是说织得很漂亮、很庄严的丝织品。“锦”就是丝织品“锦绮。”“交错成文”“文”就是纹路、纹彩。这个世间的美丽的丝织品,它织的花纹交错,很庄严的。描述我们的讲话也一样,说的很好听、很巧妙,但是没有真实意,这个叫做“绮语。”“或云绮侧语”这个“侧”是不正的意思,“绮”是华丽,华丽而不正的话。

其实世间人就是是这个样子,就像我记得以前有人送我们日本的那个糕饼。日本的东西各位都知道包装得很漂亮,而且一层一层的慢慢打开,还怕伤到它那个包装呢。慢慢开、开,开到最后,看到它的里面,唉,居然就是我们华人的麻糬嘛,一样的东西呀。我们华人的麻糬就是用一个大的塑料袋包起来,然后里面放一大堆,这样子卖。他们是一块,纸盒上包装得很漂亮。但是纸盒打开一看,里面就是我们的麻糬嘛,吃的味道也一样嘛。但是包装得特别好看,日本包装啊。这个就什么,就像“绮语”一样,内涵其实是一样的,但是包装很好看,这是一种,叫“绮侧语”。

就是说,世间人喜欢讲一些谄媚的话、好听的话,让大家听了高兴。 但事实上内在的是跟烦恼相应,不是跟慈悲心相应。如果跟慈悲心相应,那就不叫“绮语。”跟慈悲心相应,那个叫做善巧。

比如说我们今天赞叹人家,希望能对他有所帮助而赞叹他,那这个叫善巧。如果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名利等等而赞叹他,那这个就叫“绮语。”就像那个日本的包装一样,很好看,里面一样是那个东西,这个叫“绮侧语”。“侧”就是不正,邪而不正而且华丽,其实华丽而邪而不正的话。那为什么叫“绮侧”呢?“言乖道理故名绮侧”言辞乖违道理,因此称为“绮侧。”“亦名无义语”没有意义的话。

那在这个地方先跟各位讲一下“绮语”的果报,正报的话当然是三恶道,这个是决定不变的。然后它的余报的话,余报当中的等流果就是“言无人受”还有“语不明了。”

所谓“言无人受”就是说,讲话没有人要听。要是我们一个出家众、出家法师讲话没人听,那这个最严重了。我在这里讲了一节课,大家不是看手机就是打瞌睡,那就是很严重了。所以像我们弘法者,我们会特别注意自己的平常的口业。平常我们尽量不去讲这种绮语的话,但是有时候还是会习气,但是我们尽量会去注意。

尤其是像各位也是一样,比如说你在工作岗位当中,或者你在你的团体当中,你希望你讲的话有威信,别人能够信受的话,就少说“绮语。”说些有的、没有的,大家听了哈哈哈笑。不然就讲一些世间没有意义的话,叫“绮语”所以“言无人受”这是第一个,讲话没有人听,没有人在乎。那这样的话,当然这个世间的事业也不可能成功。

第二个呢“语不明了”讲话或者口急,或者就是讲话表达无法清楚,就是说话上会有障碍,“语不明了。”这也就是过去“绮语”的一个余报。

接着看第二段:

事钞云:成论。语虽是实语、以非时故,即名绮语。

这个地方讲的广义的“绮语”一般我们讲,所谓“绮语”就是讲那些好像开玩笑的话、没有意义的话。比如说来到斋戒会,还讲那些外面的车子卖的哪种车子比较好,卖多少钱哪,卖化妆品啊怎么样的,那“绮语。”

那然后呢,这底下讲《成实论》里面所说的广义的绮语,在这边举了三个例子。

第一个算是真实语言,但“非时”——不合时宜,那么叫做“绮语。”

什么叫不合时宜呢?比如说别人要来跟我们出家众要请法,我们要看适不适合跟他说。当然我们的心都是慈悲的,但是要看对他说的这个法到底有没有意义。

像我刚开始,就是我这四年间比较常常接触外在的居士,尤其是大陆的居士。那么刚开始没有经验,比如刚开始有人通过网络来问我问题,刚开始我都很热心地跟他回答。后来发现其实回答的结果只是一个好处,训练我打字速度越来越快,其他没有任何的利益。那是什么意思呢?他来问我问题,实际上有的人根本不是来问问题,他是要来说服你的,他是要说服你来同意他说的说法。

我发现很多网络上的那种所谓的讨论,到最后也是这样。他不是讨论,是在说服,“我来说服你。”所谓“说服你”的结果就是说,当我在引经据典跟他说的时候,他没有来听。他没有来听,他只是想从我的话当中找出漏洞,然后找出适合他的部分,他接着再发挥。这样的心态,他的心门是关起来的。心门关起来的时候,你说什么他根本听不下去,两个人讲的话就像是平行线一样。刚开始我很热心啊,跟他谈、谈、谈。我现在不谈了,我现在直接告诉他请参加网络班,到网络班次第学习,我就回这个就好了,其他我就懒得回答了,那当然也是久了,这个慈悲心毕竟还是有限。

再来也是发现到说,这种“非时”的对谈没有用。就说你看他来,不是那种虔诚恭敬地请法,那就不能跟他说。

就像律上我们比丘戒有规定,比如说别人在台阶上,你在台阶下,你不能跟他说法。你看他高高在上,你跟他说法,他没有恭敬心,你怎么跟他说?

那像各位来请法,各位都长跪合掌,这个就是一个请法的礼节。

我没有要求各位自动这么做,这个就很好,这真正的弟子相,请法的规矩。

在佛经上也是一样啊,阿难尊者和舍利弗尊者跟世尊请法都是一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都是这样子,那些还是阿罗汉,请法尚且这样子。

好像律上讲,人在高处,我们在低处。别人走在前面,我们走在后面,不可以。或者这个人他跟你请法的时候,手上拿刀杖,那也不行,这些的。

就是说他没有显现出恭敬的相状的时候,不能够为他说法。

就像《六祖坛经》里面也是有这个例子的,法达法师他第一次见到六祖慧能大师的时候,跟六祖慧能大师顶礼。顶礼的时候头不点地,弯个腰,头就这样晃一下就上来了。然后六祖大师说:“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顶你这个礼啊,是折服这个慢幢(幢幡的幢)——那种骄慢的幢,把它折服下来。你的心折服了,你的心门才能打开,善知识在说法你才能听。要是高高在上的时候,善知识说法都不能听。这个法达法师也是一个大修行的人,六祖大师说“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然后接着说:“仁者心中必有一物”大概心中一定有个觉得骄傲的地方。

法达法师也是一个大修行人,他知道他自己错了。他说:“对呀!弟子诵《法华经》三千部!”

各位可以想想看,诵《法华经》,他能背诵啊,诵《法华经》三千部。就算你一天诵一部吧,要诵多少天?将近十年的时间。那么诵《法华经》三千部,这样子。所以“心中有一物”,可能看到六祖大师其貌不扬,信心不是很够,所以头不点地。像这种情况六祖大师就不会为他说法,就先折服他:“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头为什么不点地呢?这个时候,他是个有善根的人,一点他就知道了。当然善知识只是会对有善根的人讲。要是没有善根的人,六祖大师就是“合掌令欢喜”这是《六祖坛经》讲的,就是“合掌令欢喜”了。

所以我们今天要跟善知识请法的时候,必须要这种恭敬的相状。为什么?为了求法。尊重法的原因,所以必须尊重善知识。所以如果“非时”就别人没有请,或者别人来请法的时候,根本没有恭敬心,甚至是种就是来责难的心,那我们就不回答了。那我们不回答,这个时候是没关系。但是如果说反过来,别人没有请,或者别人态度不恭敬,我们还是跟他回答,那这个时候,反而我们变成“绮语”了,这个“非时。”这是第一个情况。

第二个,

或虽是时,以随衰恼,无利益故 。

“是时”就是说没有非时的情况,但是“随衰恼”就是随顺于让对方这种“衰恼”,让对方不快乐的这种语言,那么这个时候叫做随顺了“衰恼。”譬如说,别人跟他举罪的时候说:“某某人啊,你有什么过失。”他明明知道在跟他说话,然后就故意要气对方,就说:“你在跟谁说话呀?在说什么事情呀?”甚至跟他再重讲一遍的时候,还在问:“你在说谁啊?什么事啊?”就这样故意调皮捣蛋,让对方“衰恼”让对方起烦恼。“无利益”这个虽然“是时”那么但是呢,随顺 了“衰恼”那也不行,那么他这样讲的话,也叫做“绮语。”

第三个,

虽复利益,以言无本,义理不次,皆名绮语。

虽然有利益众生的心,但是呢“言语无本”“本”就是依据。没有依据,你讲的话是你个人的体会.没有师长的教授的传承,也没有经典的依据,完全是个人的体会,叫做无本之学,那么这叫“绮语。”

那这样看起来,现在的佛教徒“绮语”还真的是不少。我有时候看到网路上讲那话,有的虽然也有引一部分的经典,有的是完全不引经典。但是我感觉就是网路上的那个讲法,基本上很多都是“绮语”按这个定义来说就是“绮语”都是自己想出来的一种很有创意的做法,但是跟经典不相应,“无本。”

或者“义理不次”就是说没有按照应有的这种次序、常轨。就是说你在教授众生的时候,没有按照众生能够接受的次第就直接教授。.

比如说这个人他根本不是接受圆顿法门的根性,你就跟他讲圆顿法门,这叫“绮语。”就是说你没有辨别根机,那么这个人其实他就只能跟他讲讲因果道理,你不应该跟他讲圆顿法门的。但是却或者因为欢喜讲,或者因为卖弄等等原因,就直接跟他讲圆顿法门,那么叫“绮语。”

所以像古代的高僧大德乃至印光大师都是一样,他们都是真正的慈悲。他绝对不会对众生说这些没有意义的“绮语”来显示自己的智慧,绝对不会。像阿底峡尊者,从印度到西藏一个大成就的叫阿底峡尊者。他到西藏的时候,最常常跟人家讲的就是皈依和业果,所以当时的藏人都称他为“皈依喇嘛”或“业果喇嘛。”后来他弟子跟这个尊者说:“尊者啊,师父啊,你这样,人家在后面讥笑你,说你是‘业果喇嘛’或者讥笑你‘皈依喇嘛’就是说你只会讲皈依,只会讲业果。”阿底峡听了之后很高兴:“对、对、对,皈依跟业果就是佛法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法、很基本的一个法,能够常常教授,那大家会这么认为,那是很好的。”

就是说真的有慈悲心的大德,他要看那个时候众生的根机。那个时候众生的根机不到,只能跟他们多讲业果、多讲皈依。因为他们连基本的业果跟皈依都搞不清楚了,跟讲那些大圆满、大手印,那简直纯粹是变成戏论了。所谓戏论,就是“绮语。”

所以也是一样,所以你不要看到有的师长,他就是不常讲空性、实相。像印光大师一样、弘一大师一样,难道他们不懂空性吗?你看弘一大师对《华严经》的深入研究,印光大师阅藏三十年,难道他不懂空性吗?其实我看《印光大师文钞》,我刚出家的时候、我刚学佛的时候看不太懂,只觉得他讲得很不错,一些事相上讲得很不错。但是呢,等到我出家越久、学的教理越多,那自己的实修经验越多的时候,我看《印光大师文钞》,我越觉得他的智慧不可思议。

就是说同样的经论,我们看了之后,没有办法有这么深刻的体验。而且往净土上面汇,而且往心性上面汇。他都是画龙点睛呐,他不像我们这样分析一二三四五六七,不是这么分析,他是画龙点睛点一下重点就好了。然后呢,但是你看他画龙点睛,一点,就觉得这个大智慧啊。我们学教学了几十年,也没有办法汇归到这里,看真的就是再来人啊,大菩萨。

但是呢,他是不露痕迹的。他平常给你感觉就好像在讲因果的道理“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初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话。其他的话,他画龙点睛的时候我们也看不太懂,也没什么印象。但是是后来学佛久了,那么慢慢才懂了。

我听遵因法师说,有一次我师父他老人家圈点《印光大师菁华录》,圈点到忘我了,彻夜不眠。整个晚上这样圈点,忘记时间了。等到圈点完了,白天了,整个天已经亮了。就是说修行越久的人,或者说越深入的人,他看《印光大师文钞》,他看得更加得深入、更加得赞叹。

但是呢,你初学的人看,就觉得,欸,讲了很多的事相的,他不谈玄说妙,你也是一样受益。但他不谈玄说妙不是代表说他不懂玄妙,因为真的懂得玄妙的大德,看了他的文钞之后就知道,印祖太厉害了,不露痕迹地这样画龙点睛。懂得般若波罗蜜的这个大德们看《印祖文钞》都是非常地赞叹。所以说不要认为说喜欢谈玄说妙的人一定很好,不喜欢谈玄说妙的人一定怎么的。你看广钦老和尚开示,他也不谈玄说妙,也都是讲些很基础的,但是却是听了很打动人心的一些重要开示。所以我们在判断善知识的时候,这是一个判断标准。

再来呢,我们为众生说法的时候也是一样,就是不要老是喜欢谈玄说妙。对众生就是说,他真正能够接受的,为他说,不然就变成“绮语”了。因为对现在的人来说,其实最需要的还是皈依跟业果。阿底峡尊者时候是那样子,现在更是这样子。大家连最基本的皈依跟业果的观念都没有,都做不到了,更不要说什么圆顿啊、即空即假即中啊。当然不是说这个不要说,而是说要看根机。这种大法,像《法华经》说“不可妄为人说。”所以“义理不次”没有依照常轨,也不按照按次序来讲,这个叫做“绮语。”

好,第三段。,

事钞云:不犯者,若小语错误等一切不犯。

“小语”就是自己窃窃私语。“小语”时,或者就是错误,“小语”就是说你自己私下窃窃私语,那当然没人听就算了。“错误”是说讲话讲太快了,讲错话了,那个并不是有心要讲“绮语”就不犯。还有这个“等”包括什么呢?包括有人来请法,但是他用恶心来请法。就我刚讲的,他是为了责难而来请法,或者他要说服你接受他的错误思想,那我们不跟他说,那么这个不犯。

因为刚刚前面讲说有人问你话,你故意跟他说“你在说什么?你跟谁说啊?”那这个地方开缘就是说,你就默然不说,不回答,但不犯。或者就是说真的是重听,问说:“你在说什么?你在跟谁讲话?”那真的是重听,那不犯。那这些的就包括“等”。

“绮语”介绍完了,接着我们看第六课“増上戒法”。

以上的是属于性戒的部分,制戒当中的性罪部分。就是说不管你有没有受戒,犯了这些过失,自性都是违背世间的因果,所以称之为性罪。

第六课属于增上戒法,这个是属于制教戒当中的遮罪。所谓遮戒呢,它就像个护城河,制戒就像那个城墙里面的国王。那遮戒就像护城河,护城河是保护城墙里面的国王。你如果城墙有护城河的话,敌人要攻进来没那么容易。

假设,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你这个遮戒,比如第一个不喝酒,你要不喝酒的话,你头脑保持清醒,就比较不会犯杀盗淫妄的事情,在喝酒当中就特别容易犯杀盗淫妄的事。

就像以前我师父他斋戒会的时候讲,他说你看,世间酒楼常常发生凶杀案。大家酒喝多了,然后头脑不清醒,一言不和就发生凶杀案。他说你有听过在素食馆发生凶杀案吗?没有啊,素食馆大家都吃素,都是佛教徒,不会有那种喝了酒头脑不清醒吶,凶杀案,不会有。

所以这个就是遮戒,就是保护我们的这个性罪,有这个目的,所以它称为增上戒法。増上一种更加的帮助,对我们持戒有一种増上的力量,有一种帮助的力量。所以称之为增上戒法。

那增上戒法包括甲一的饮酒;甲二的过中食;甲三的高大床;甲四的严身;甲五的歌舞,有五条戒。所以我们讲八关斋戒,实际上就是这五条戒加上前面的这四条戒,等于是九条戒。只是有时候我们讲八关斋戒,它有的是把过中食,把它给分出来。过午不食,把它分出来。或者有的是把歌舞跟严身合成一条戒,所以还是八条戒,每部经论的开合不太一样。好,我们现在看第一个:

甲一的饮酒。先看第一段制意,为什么佛陀要制这条戒。

《事钞》云:律云:若以我为师者,乃至不得以草木内酒中,滴口。因说酒有十过。

在律上来讲说,佛陀说若是以我——我就是佛陀啊——以佛陀为师的话,就不可以饮酒,乃至什么呢?不可以把草木“内酒中”把那个草木啊伸到酒瓶里面去,沾一点酒,“滴口”乃至一滴都不可以沾的意思。因为你有可能沾了一滴,觉得“味道不错哦。”接着再喝第二滴,“欸,味道不错。”干脆不要滴了,直接拿起来灌了喝了。那个,我昨天讲“防微杜渐”一开始不遮止,那以后就控制不住了。那么因此说,佛陀说酒有十种过失。

当初佛陀制这条戒的时候,就是因为有一个降龙阿罗汉,那么这个阿罗汉降龙之后,当地的村民很高兴,就请他喝酒。因为那个时候佛陀还没有制这个酒戒,请他喝酒,他就喝了。喝酒之后,醉醺醺,就走回精舍路上,倒在路上,起不来了。不但起不来,还呕吐,结果苍蝇在他身上到处满天飞。

结果,这时佛陀这个时候带阿难尊者走过去呀,佛陀就故意明知故问,说:“这个人怎么回事呢?怎么躺在这里呢?”佛陀明知故问。人家说这是降龙的阿罗汉,这个时候喝醉酒倒在路上了。佛陀说:“你看,他现在连身边的苍蝇都降服不住了”苍蝇飞来飞去啊,降服不住了,所以说这个喝酒非常不好。所以就集合大众,说喝酒有十种过失。那么,说十种过失呢,我们看到下一页,三十三页。

《四分律》:饮酒有十过失:色恶、少力、眼不明、现瞋、失财、增病、起鬪诤、有恶名流布、智慧、死堕地狱,是为十。

喝酒啊,我们刚念过一遍,相信各位都差不多了解意思,喜欢喝酒的就是有这个问题。我刚讲的降龙罗汉就是娑伽陀阿罗汉。

饮酒十种过失的第一个,颜色恶。酒喝多了伤肝,伤肝的话脸色就不好看。好,这第一个颜色恶。

第二个 “少力。”也是一样,身体受损了,所以力气减少。

那么第三个,眼视不明。肝跟眼是相通的。肝不好,通常眼睛也不好。所以伤到肝,当然眼睛视线也会受影响,眼视不明。

第四个,现瞋恚相。实际上这个跟肝也是会有关系,肝不好的时候,一个人容易焦虑不安。当然相对来说,一个人焦虑不安久了,肝就不好,互相影响。不过我们这个焦虑不安,焦虑不安还是要去调伏烦恼。你不要说,我因为肝不好,所以焦虑不安,你自己要调伏自己的烦恼。当然喝酒喝多了肝不好,会现瞋恚相,这是受身体健康的影响。

第五个 “失财。”就是说会损失资财。你看这个喝酒喝多的人呐,头脑不清醒。头脑不清醒的时候,他就没有心去经营世间的事业。绝对不会有个世间事业很成功的人喜欢酗酒的,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会损害世间的事业。

第六个“增病。”我刚才讲,喝酒第一个伤肝的。然后当然各式各样的,有时候这个心肝脾肺肾呐,它这个是五脏相通的。刚开始伤肝,但五脏相通,久而久之其他的脏腑都会受影响,所以第六个增疾病。

第七个“起斗诤。”因为他常常起瞋恨心呐,心常常焦虑不安。因为焦虑不安,所以呢,起瞋心,那当然就会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或者是喝醉酒了,头脑不清醒。就刚讲的,喝醉酒头脑不清醒了。那这个时候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杀盗淫妄干得出来,这个时候增加斗讼。

第八个“恶名流布。”人家说,这个人呐,酒鬼呀,少跟他接近。我们看到一个喜欢酗酒的人,喜欢喝酒,然后常常因为喝酒误事的人,我们都是保持距离的,这叫恶名称。

第九“无智慧。”这个喝酒的人呐,他今生也好,下辈子也好,他智慧都会衰退。今生的智慧衰退是因为酒精的力量,下辈子智慧的衰退是因为这个业力的力量。他因为常常喝酒,所以他常常保持在这种痴的状态。这个业力,痴的心不断地熏习,这个时候下辈子就继续愚痴,这是一种等流习气,领纳等流,所以这个就智慧少。

甚至据说科学家有研究出了结果,就是说喜欢酗酒的人,他生出来的小孩子智慧也会受影响。所以智慧少,也是会有。

第十个“死堕地狱。”那当然这么多的坏毛病,造了这么多的业,那死了当然堕地狱,这是必然的。

这个就是说明酒有十过,所以因此之故,我们不喝酒。

当然有的人说:“我在生意场上啊,我工作啊,不能不喝。”但是我是觉得说,你还是慢慢评估一下啦,我们就善巧地回护。甚至呢,慢慢让大家都知道你是学佛的,不喝酒,那其实慢慢的也是可以的。

当然现在大陆这个习惯还没有完全说慢慢建立起来,但久了之后也会,也能够建立起来。什么叫建立起来?就是说有的人说,我要不跟客户喝酒啊,到时候这生意谈不成。或许在大陆的大环境还是这个样子,但是慢慢会改变的。因为过去台湾也是这样子,但是慢慢随着学佛的人越来越多,大家慢慢知道,奥,学佛不喝酒,慢慢也能尊重学佛不喝酒,慢慢也就好了。也就不会说你一定非得喝酒才能够谈生意,或者一定甚至去做杀盗淫妄的事情才能够谈生意,这不至于的。

反倒是说,你不喝酒,人家知道你是信佛的,能够坚持不喝酒,人家反而会因为你信佛,而对你产生更有信心。所以有时候这个事情你要看到长远的影响,刚开始或许你会影响到你一部分的工作。但是当你坚持久了,你这一部分没有办法满大家的愿,但是你其他部分,比如说你对人更加的慈悲、亲切,工作更加的努力等等的,你从其他方面表现得更好。那这样的话,我是觉得说,慢慢大家反而能够更肯定。因为你是个佛教徒、修行人,所以你不喝酒,所以你这个人更可靠,做事更加努力,反而大家会更能够肯定你。所以有时候短时间来说,会有小小的影响。但长时间来说,对自己的业来说也好,甚至对自己的工作来说是有帮助的,我觉得各位还是可以考虑考虑这个事情。当然你在回护的时候,善巧一点。

好,这个是酒戒,为什么制定,制意的部分。

好,接着看到乙一的“犯相”,翻到丙一的“列缘”。

乙一、犯相

丙一、列缘

《戒疏》云,三缘:一是酒。二无重病缘。三饮咽便犯。

三个缘都具足的话,那么就犯。

第一个“是酒。”所谓“是酒”的一个基本定义就是什么呢?它含有酒精成分,叫做酒。当然,到了丙二的时候会仔细地分别。当然一个大原则就是它有酒精成分的话,这个时候就判的比较重,“是酒。”

第二个,没有重病的因缘。就是说因为重病必须喝酒当药引,不是说“我这个病要喝酒才会好”,不是的。没有这种病,所以得喝酒才好的。是说把这个酒当作药引来喝,而且是重病因缘。我们待会儿会讲,那这样可以暂时开缘。

第三个“饮咽便犯。”喝下去之后,“咽”就是吞下去。吞一口,犯一品。所以底下小注,饮咽犯,这个是弘一大师的小注:

饮咽犯须论咽咽者,随一咽结一罪,多咽结多罪。

就是说你吞一口,结一品喝酒的罪。不是说喝一罐才算一品,不是哦。喝一口,就是一品这个饮酒的罪。

好,这是丙一的列缘。

接着看丙二的随释。所谓“是酒”这个事情呐,我们再来详细讨论它种种的差别相。

丙二、随释

事钞云,四分中:但使是酒乃至草木作者无酒色香味,若非酒而有酒色香味,并不合饮。若酒煮和合食饮一切犯。若甜醋酒,食曲,酒糟亦犯。”

这是第一个情况,这第一段先示物体,说什么叫做酒的定义。那《四分律》当中举出几种情况:

第一个就是说只要“是酒”不管它怎么做的,是草、是木,比如像葡萄酒啊——葡萄做的酒,苹果、麦、米。反正不管什么做,这不重要。乃至呢,“无酒色香味”就是说它做出来之后无色,有的酒它没有颜色的,跟水一样,没有颜色的。然后呢,没有酒的香气。可能有的酒味道也比较淡,闻起来味道比较淡。“味”尝起来,酒的感觉比较没有那么多。可能是酒精比较少还是什么的,就是尝起来比较酒的味道没有那么重。

然后呢,《四分律》说,第一个“是酒”乃至草木做的,虽然没什么酒的色香味,跳到上面去哦,“并不合饮”就是不能喝。就说它只要“是酒”所谓“是酒”的基本定义就是说,它有酒精的成分在里面。不管纯度百分之几,百分之十,百分之九十,不管。只要有酒精的成分,那这个就不行。

好,酒色、酒香、酒味如果三个都具足的话,那这个时候就犯中品。那如果说三个缺一个或缺两个的话,那这个时候结方便罪,是这样。这是第一个,“是酒”的话,不管是什么做,都不能喝。

看第二个,第二个“若非酒,而有酒色香味,并不合饮”也是一样的。这个“非酒”呢,就是说它不是酒或者它原本是酒,但是你经过煮过了。煮过了之后呢,已经没有酒精的成分了,或者已经连酒的色香味都没有了,这个叫做“非酒”“并不合饮。”就是说比如说像什么呢? 像有的人煮菜会加一点酒进去,加点酒进去的时候,煮、煮、、、煮到酒的色香味都没有,酒精也都挥发掉了。这个时候呢,《五戒相经笺要》里面说它是不犯。那不犯是什么?不犯饮酒的根本罪,但是要结突吉罗小罪,好,是这样子的。

所以煮菜呢,能够不加,还是别加了。像我们寺院绝对不可能在菜里加点酒啊,然后调味啊,不可能的。各位在家里面也是一样,调味的方法很多。不是说一定非得要加酒的色香味才一定是好的味道,不需要。或者呢这个酒糟——就是那个……不是酒糟,有的东西放久了,放久了会发酵。像梅子或者醋放久了,就是说放久了,有点酒的味道,有酒的色香味,这个时候就不适合去喝。因为他那边是说放久了之后,有点发酵,甚至里面可能都含有酒精在里头了,那就不要喝。

再下面,“若酒煮和合食饮一切犯”“酒煮”或者用酒来“和合”食物。若“食”这个“食”就是说直接食用,那这个直接来“食”或者直接来“饮”那一切都是犯。尤其这个当中要是有酒精成分的话,那就犯中品。要是说已经把酒精成分去掉了,然后还有一点点的酒的色香味,那这个时候就犯小罪。

下一个“若甜醋酒,食曲,酒糟亦犯”这个甜味的或者醋味的这个酒,这个就是种酒精成分很淡的了,甜味和醋味的酒。或者这个“食曲”“食曲”的“曲”就是这个让酒发酵的酵母叫“曲”了,是这个“曲”,酒曲。“酒糟”呢,“酒糟”就是你酿酒之后,沉淀的那个沉淀物叫做“酒糟”吃这些东西呢,也是要犯的。

好,这个是示物体。等于就是说凡是酒、或者曲——酿酒的酵母、或者是制造酒出来的这种残余物(酒糟),或者就是说拿酒来煮东西,这个都尽量避免。当然酒,这个是最明显的了。刚才说,这个酒的副产品的话,也是尽量避免。就是说因为它里面可能含有酒精的成分在,那所以才尽量避免。

那第二段明疑想,

四分:若酒,作酒想若疑,若无酒想。皆犯。莫非取境犯。谓前有方便。

如果是酒,然后你确实地“作酒想”或者疑惑这个是酒不是酒。比如这个桌上一杯饮料,你拿起来喝,可能这个酒的味道很淡,但是又像是酒,那么这个时候是犯的。如果它确实是酒的话,那就犯。“若无酒想”“无酒想”就是说,你原本想喝酒,你看到桌上有瓶饮料,你以为它是酒,想拿来喝。你的心态是以想喝酒的心态而去喝这饮料,喝的时候可能味道很淡,你以为它这个不是酒。但事实上它确实酒,这叫“无酒想”无酒的转想,这个时候都是犯。所以这个酒就跟淫戒一样,你只要喝到酒,想啊、疑啊、或者“无酒想”都是犯的。

好,那这个是丙二的随释的部分。

再看到丙三开缘。

哦,时间到了。好,那我们先讲到这儿,讲到随释好了。其它的话,我们下午再来讲。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校对:宗纮 行航 普灵

(201610法义研习小组终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