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herche avancée
recherches apparenté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mtk, smart phone,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Voir tous
Image de 南山律在家备览 宗体篇 第十课 戒行戒相

南山律在家备览 宗体篇 第十课 戒行戒相

SKU: FS9101693
弘一大师遗著—— 《南山律在家备览》 五浊恶世,光芒再现。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第十课,戒行戒相

 我们知道戒有四科,道宣律祖在介绍戒的时候分为四门来介绍法体行相四科。戒法就是圣人制教名为法称为戒法。第二戒体就是纳法成业,记住关键词圣人制教名为法称为戒法。通过如法的仪规发心将这个法纳入到身心当中成为一个无作的业性叫纳法成业。戒行依体即护就是戒行,戒相为行有仪名戒相。戒行是依体即护就是依着你这个所纳的戒体来行这种保护的修行称之为戒行,戒行简单来说来保护你的戒体,戒体能够保护你,但是你要保护它,就像古代武士配的刀,这个刀呢肯保护他,但是你也保护那个刀啊,不能乱砍石头啊或是这个刀随便乱丢啊,你保护好刀,刀才能保护你,戒体也是一样的,你保护它,它给你无作力量,才能任由成奇来保护我们修行人。接下来我们介绍怎么样保护戒体方法,甲一的戒行中分为两段乙一正明随行,证明戒行怎么样修。

事钞云:戒行者:既受得此戒,禀之在心。

蹑前科就是说顺着前面戒体科来说,戒行说什么呢?通过如法犯人仪轨受得戒体之后,戒体的种子就在我们心,心就是阿赖耶识,戒体就在我们阿赖耶识里面储存着,那它恒长的去现行,现行无作的力量。第二个示行相:

必须广修方便,检察身口威仪之行。克志专崇,高慕前圣。

这段分为行跟愿二门,就是说守护戒体这个行门,“广修方便,检察身口威仪之行”这是行,这是守护戒体的行门。“克制专崇、高慕前圣”这是愿,有行有愿这两门来保护戒体。我们介绍下第二行的话广修种种方便,就说你要保护戒体不只是说当戒体起作用的时候排斥作用的时候你不去造作,这个只是消极说我不造作而已,同时你要积极的修种种方便来保护这个戒体。那么保持方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第一个方便教,第二方便行。教的方面就是说你要去学戒,不学戒法的话你怎么保护戒体,那只是个空愿而已没有用。各位受了五戒乃至受了菩萨戒,你受戒之后就是应当要学戒。你说各位受了五戒你就要听戒法的讲解内容,如果各位有需要我们到时发到群里面通告跟各位说明下当那边可以下载听法师讲戒,你听了戒的开遮持犯之后你才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而不是道听途说,这个要必须要有律的依据,不然道听途说思想太多了,像说八关斋戒啊中午之前不能吃东西这个都是道听途说。真正该严的没有去严格持守,不需要严格的反而多增加,这几条戒多增加,这都是不如法的,所以必须要学戒,你看道宣律祖啊他听比丘戒听四分律藏听了二十一遍听了这么多遍。佛陀说缘起法甚深甚深啊,戒的开遮持犯你不能自己去想,我想应该怎么怎么的不行,一定要学习,通过学习之后知道很明确不杀生戒就无缘成犯,无缘是什么情况,什么开缘,什么是遮止的,学戒之后判罪的轻重,因为犯戒之后要忏悔的,那么忏悔的时候要跟对方说比丘比丘尼说犯中品罪下品罪这个时候你要说才来忏悔,这个必须要学习,教的方面要学戒而且不止学一次就够的。就是说你学一次之后固定一两年有机会再听第二次再听第三次,因为戒法对一般在家居士比较生疏的,所以要悚悚学习多去听,听了之后有一些容易去犯的戒条方面记录下来,然后常常提醒自己不要犯,如果犯的时候要忏悔,这个是第一个教的方便。

第二个行方便就是包括积资忏净,积资忏净包括积集福德资粮还有忏悔业障。另外积资忏净之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不断的去修菩提心的法门,为什么呢?各位昨天发了上品心纳受了上品的戒体三皈五戒的戒体,纳受起来了。戒体它怎么纳受的呢?主依来自于上品菩提心为了使戒体更加坚固的话,除了说碰到哪个境界的时候随顺戒体的力量不造恶业之外消极来说之外,积极的修学菩提心法门。因为我们当时登坛的时候发愿我们未来面对十法界有情无情境界我们都要断恶修善度众生这是菩提心,你为使菩提心戒体种子增广的话你未来还不断熏习菩提心法门,像《普贤行愿品》、《普门品》、《华严经》、《法华经》等等,关于菩提心教授经典要常常念诵甚至学习,行门第一个方便熏习菩提心,像今天早上我们带各位的因果配合的班修这也是。以菩提心以qiandao之后呢就是junshichanji(35分40秒)接着是积资忏净,积集福德智慧资粮忏悔业障,我们经常忏悔业障,我们为什么会生长在这个地方,持戒这么困难那么这个是我们过去恶业所感,有的持戒环境就很好,有的持戒环境就很差,那是为什么,过去恶业所感,所以呢就去忏悔。比如说在你的环境也好或者是说你来的烦恼也好常常打妄语可能是环境所迫,有可能是自己的习气常常打妄语,那个是过去恶业所感,这个时候要多忏悔,忏悔打妄语的习气。比如说你在拜八十八佛之前你要先观想,观想皈依境佛陀全身发金光,皈依境之后在佛前发露忏悔求加持,发露忏悔你要看五戒当中哪条戒过去持的不好,习气特别重,从这一两条当中去忏,要忏悔业障,你不断不断忏悔业障之后,业清净了,慢慢持戒你才有办法越持越清净,同时你的戒体也会越来越清静。第一条要忏悔业障。

再者积集福德资粮,过去世尊成道时候,魔王干扰他。魔王干扰他,他就做如四威仪,他观察魔王的福报,魔王为什么做魔王呢过去生当中曾经办一次无遮大会,广泛布施众生这个无遮大会,因为这个福报所以今生中他做魔王,世尊他自己无量劫修行当中为众生而舍无量头目脑髓,然后精进修行他累积了无量无边福报,这个福报跟魔王福报比的话,魔王福报太差了,动不了世尊,所以世尊知道魔王干扰没事。这是为什么呢?福报大的话这个内魔外魔不容易生起,生起也不容易动摇这个修行人,所以多培福,多积集福德资粮。福德资粮培养最主要是什么呢?多发慈悲心,你看日常生活当中面对家人面对朋友面对同事乃至一切众生人道非人道一切众生常常提醒自己要以慈悲心来面对他们,甚至有一种施善慈悲的行为。有慈悲心才会有福报,所以为什么有的人放生之后福报很大,那是因为放生的时候会滋起他的慈悲心。慈悲心是重点,所以要培报培福,护持三宝,孝养父母。三宝也好,父母也好这都是非常重大的福田,在父母跟三宝之中培福那也是特别的快,这是积集福德资粮。

再是积集智慧资粮,你要持戒清净的话你很有智慧,有智能的话才能善巧来避开一些恶缘,也就是说过午不食,受八关斋戒必须要过午不食,看要怎么样才够满足这个条件,有时候需要智慧善巧方便才能满这个愿,所以要持戒清净还必须要智慧,同时在持戒的时候必须要违背自己烦恼习气,违背自己烦恼习气的话这也要智慧才不会硬熬,怎么智慧?你多去思维持戒的功德,然后多去想想烦恼的过犯,或者观察烦恼境界无常无我用这种般若波罗蜜这种智慧的善巧方便,那可以使大众持戒,硬熬老是勉强自己不去做,若只是靠勉强的话通常不会持续太久,所以需要这个智慧资粮,所以广修方便就教来说就要学戒,就行来说是发菩提心,积资忏净那么这一切切的都是持戒固持戒体方便内容,每个都要去做下去看看哪个不足的,尽量去给它补足,哪些是在做的持续下去。(继续看29页)必须广修方便,广修方便包括教包括行我们介绍完了。广修接着检查身口威仪之行,广修方便属于前行,就是说在保护戒体的前行,而面对境界这个正行检查身口威仪之行,正式面对境界的时候正知保护戒体的方法,当然正行来自于前行。因为你有这个广修方便你才有这个能力真正检查身口威仪之行,前面有教行基础的时候,你面对境界检查身口威仪才有办法做得到,才真正守护自己的心,也是守护戒体,那至于怎么样检查身口威仪之行 ,我们看左边小字的副表,这当中根据律学之论内容可以大类分两个,一个诸根不掉,诸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掉,简单来说眼睛不要乱看,耳朵不要乱听,就像我们来到斋戒会当中,我们保持诸根不掉,才能常常保持色身。不要说斋戒会来的前几天很摄身,过几天就松散了,就开始嘻嘻,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啊,那么这些都不好,这样变成有点前功尽弃,斋戒会不过才几天而已,这几天就守住六根,守住六根门头,不止在佛堂守住六根门头,回到房间外面都是一样,守住六根就像今年蜥蜴龟缩六,乌龟它平常遇到障碍之后它开始把头尾巴手脚六根收起来,如龟缩六。我们面对境界的时候也是一样收摄我们六根,那收摄六根,诸根不掉第一个最起码收摄六根,乃至更进一步就说要观,通过观来诸根不掉,那么观什么呢?就说你今天在做任何一件事,行住坐卧当中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想一想这个跟你受戒当时愿相应不相应,当初我们受戒的时候发心,我未来面对十法界有情无情境界我都要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当初你发愿面对一切境界都要断恶修善度众生那么你这个时候面对境界你要想一想,我今天面对境界作为跟我当时登坛受戒时本愿菩提本愿相应不想应,如果相应比如说来佛堂拜佛听经这个相应于当初登坛本愿,如果我在这个房间里聊聊天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这个跟我的本愿不相应,相应的继续让它相续下去,不相应让它停下来,那个是要用观的方法,观会的方法来守护我们六根诸根不掉,乃至于更进一步不止于菩提心,不止观菩提心,更进一步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你面对一切境界眼睛看到好色恶色,好看颜色不好看颜色,耳朵听到好听声音不好听声音等等都观这个境界如梦幻泡影,乃至于你观察这个内心,谁在听我讲话,是谁在听声音,是谁在念佛。能够念佛能够造作这个心也是如梦幻泡影,当我心住于平等位,平等状态平等位,这个时候你过空慧,空关这个智慧,收摄我们心诸根不掉,诸根不掉包括止跟观力量,止来话来说就是收摄,收摄六根不要向外攀缘或者让你的心收回来,回到佛号上没事多念佛,用止的力量。用观的力量,意念当初登坛菩提心,我这样做为跟当初登坛断恶修善度众生的菩提心相应不相应第一个,第二个行平等位空观智慧观察外境也好,能取的心也好当体不犯这是行平等位,这是诸根不掉。

对内来说诸根不掉方法,再对外来说守护律仪,守护律仪包括三点,第一个轨则圆满就说四威仪要符合戒法要求那么这个叫轨则圆满。不要让世间人讥笑受五戒的人受菩萨戒人怎么怎么的,这是轨则圆满。第二个所行圆满,你所到之处也要是清净的,不要到一些放逸或者是造恶业的地方,比像世间特种农业里面有杀盗淫妄酒场所或者接近淫男淫女或者屠夫家或者是攀缘权贵的人等等这个是所行圆满,注意自己所到之处,各位看楞严经缘起,阿难尊者碰到摩登伽女,到淫女家去托钵结果被大梵天咒语所迷差点破了戒,所以我们守护律仪的话也要注意自己去的地方,看这条清净不清净,不清净地方不要随便去,这个所行圆满很重要。第三个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就像梵网经菩萨戒所说水滴虽微,见云大器,刹那造罪,当堕无间。就说你不要看小罪,小罪你不发露不忏悔,久而久之它会累积,因为第一个小罪本身因果会增长广大,再来你造小罪在阿赖耶识形成种子,种子也会去现形,现形之后也会继续去造形成种子,互相熏习,种子和现形互相熏习结果,那么原先微弱罪业种子烦恼种子到时越熏越强,到时烦恼就很强,这个杀盗淫妄都是一样的,所以于微小罪见大怖畏。为什么见大怖畏,第一个果报不增广,可能有小罪就是地狱果报了,所以大怖畏。第二个大怖畏慢慢累积啊,不再熏习的时候,小的烦恼以后是大的烦恼,所以诸根不掉跟守护律仪,守护就是检查身口威仪之行。在面对境界的时候我们戒体会产生一种排斥的功能,能御能持功能,能防功能这个时候你要随顺它,通过身口威仪之行包括诸根不掉包括守护律仪来保护它。以上广修方便跟检查身口威仪之行这个是行部分,那个行需要愿力来推动,菩提愿力菩提心愿力来推动这个行才能够坚固才能持久。就像以前我记得我师父跟我和师兄两个人问说怎样对治这个淫欲心,那个时候我马上答就是修不净观,那我师父他没有说什么话。结果我师兄他说发菩提心,那我师父说对发菩提心。因为你单单你修不净观没有这个愿,没有菩提心的愿推动的时候这个不净观力量有时候还是有限,因为欲心无量劫熏习烦恼,习气太重,那只是说观这个白骨等等,有时候还不足以对治无量劫习气,但是当你配得上菩萨心,我要成佛度众生,是要度众生所以我不伤害众生的事情,不做邪淫的事情。这个时候做不净观那就有力量了,所以这个持戒之后行,再来就是愿,这个愿,是什么愿呢?克志专崇,高慕前圣,克是定,定下我们志向,专崇是崇重意思,定下我们志向特别尊重,特别高慕前圣就是特别仰慕,前圣是古代贤圣们持戒典范,做为我们楷模做为我们效仿学习的目标这个是克志把我们心啊向者这个方面,就像经典里面讲的鹅珠比丘持戒公案海板比丘持戒公案这个我们应当学习去意念,什么叫鹅珠比丘公案呢,就是说有一个比丘他带着穿珠家,就是说专门帮人家穿珠子,带着穿珠袈去托钵乞食,那个穿珠师他那个时候正在跟国王穿珠子,这个时候看到比丘来乞食,他也信佛他就叫内务去取食物,去取食物的时候他就把国王给的珠子放在桌上,放在桌上的时候刚好来头鹅,那头鹅看到珠子肉色,以为什么肉啊就把那颗吞下去了,吞下去之后穿珠师从内务拿食物出来之后看到桌位上少了一颗珠子,这里还会有谁啊,比丘在这里,他就想一定是比丘偷的问比丘,比丘默然,为什么默然不回答,他想他告诉穿珠师珠子被鹅吞下去的,那珠师一定把鹅肚子剖开从里面挖出珠子,这样子的话 就杀生了,虽然不是自己杀,但实在犯了杀生。所以他宁可自己受委屈也不说。穿珠师因为这个是国王的珠子不是别人的,不是随便别的,他赔不起,比丘他不会拿,他很恼火就拿棍子打比丘殴打比丘,打到比丘口鼻都流血。比丘就是不说他为了保护众生生命,不想犯杀戒不说。那这个时候口鼻出血,旁边鹅,就是吞了珠子那个鹅啊它过来看到这个血啊它又贪心想过来吃两口这个比丘身上血,穿珠师本来心情就不好看到鹅过来捣乱就很火大就拿棍棒一棒打死,当打死之后,这个比丘就说实话,当初我就知道是这只鹅它把珠子吞下去,但是我不能告诉你,告诉你,你就杀它了,所以我只好自己受委屈,现在它既然已经死了我可以告诉你珠子在它肚子里面,就说比丘为了持戒他宁可受伤害他也要持戒,这个在古代律典里常常印的鹅珠比丘公案。

第二个海板比丘的公案就说有一次啊一个出家人他坐船出海,出海的时候中间遇到海难,结果这个船沉没,沉没之后有个年少比丘看到海中浮了一根木板赶快抱住木板就没有沉下去,没有被淹死,结果来了上座比丘他看到年少比丘有木板,他没有木板他就跟年少比丘说啊根据律上说好东西要分给上座,海板比丘说你这个东西要给我啊,年少比丘他想对在律上是这么说,我是个持戒的人我应当遵从律法,所以他把唯一赖以生存木板浮木给上座比丘,当然他这种持戒精神感动海神,海神就把他安全送回去。这一则告诉我们,他宁可牺牲生命他也要遵守戒法,当像鹅珠比丘海板比丘这种作为一般人肯定做不到,但是做不到我们要像这个文说克志专崇,高慕前圣。我们仰慕他们这样清净行为,我们虽然做不到,但至少我们可以学习,我们说喔这是高标准,高标准厉害的地方,我们趋防误上,你趋防误上的时候就像你做不到一百分最起码能做到六七十分,你说现在一般的人大家受了戒之后就跟没受戒一样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你觉得大家都这样子,我也这样子,按世俗人标准的话结果趋防误上,到最后只是下甘堕落,所以我们趋防误上,高慕前圣。但是我们做不到这么高境界,这个时候我们生起惭愧心,所以佛陀在律典里面告诉我们说一个受戒的人要时时惭愧心,这是不免不能够称为持戒清净。意思说大多数的人是不可能轻重等持的,做不到轻重等持的话,我们又希望持戒清净的话怎么办,就是要惭愧心。你有惭愧心的话第一个就算不能轻重等持你造这个业这样因果也比较轻,第二个你有惭愧心,有惭愧心引导你现在虽然做不到有个惭愧心引导你未来慢慢趋向这种轻重秉持,趋向持戒清净。所以惭愧在持戒当中很重要善业善法,惭愧怎么来的所以克志专崇,高慕前圣,多看看高深大德传记,看看他们怎么持戒的精神这个就是愿,有行有愿正是说明戒行内容。

结示明义|持心后行,义顺于前,名为戒行。

以上我们所以行愿啊,这个持戒的心,随着戒体之后而生起。所谓戒行,先得到戒体,保护这个戒体,才成戒行,随后生起。义顺于前,义就是宗旨,就说你因为要广修方便,身口威仪之行,乃至克志专崇,高慕前圣,为什么呢?不只是因为道心,而是因为保护这个戒体,也是保护当初受戒那一念菩提心,就义理上来说,宗理来说,随顺于前面受戒戒体,因此称为戒行。所谓戒行前提是说当然你要先得到戒体,你得到戒体之后,然后你随顺这个戒体来保护它,种种方便来保护它,我们称为戒行。

然后看第三十页分为两大段,第一大段说明受随相知,受随相知就说你受戒这个戒体跟你后面那个随行啊互相说明,互相需要,互相依存,你需要我,我需要你叫做受随相知。分为两段,第一段对体辨行,对着戒体来辨别,来分别戒行。第二段约法明

然则受是要期誓愿,随是称愿修行。

用法的理论来说纳受这个戒体,纳受戒体是要通过要期誓愿,前面讲的面对十法有情无情发起断恶修善度众生的誓愿,那个叫要期誓愿。通过要期誓愿纳受戒体,然后随是修行,也是称愿修行,就说你今天为什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等,不只是因为我不想做,不是的。而是因为随顺于或者是要符合我当初登坛那个愿,就断恶修善度众生愿,为了符合当初菩提本愿而来修行,这个时候称之为戒行或称为随行。比如随着戒体这个行门称为随行,那这是约法明来说于。

第二个约喻显,用譬喻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

譬如筑营宫宅。先立院墙周匝,即谓坛场受体也。后便随处营构尽于一生,谓受后随行。

也就是我们盖房子像古代豪门,豪宅一定外面就个很大围墙把这个地方先圈起来,墙很高也很广啊,外面的人进不来保护里面,墙圈起来之后呢,里面可以盖很多很精致的宫殿楼阁。因为围墙保护,所以里面的宫殿楼阁盖精致才不怕外面小偷等等坏人来破坏。所以他说譬喻筑营宫宅,建筑宫殿,搭宫殿或者豪宅都要先建面墙,周匝围绕,来围起来。这面墙周匝围绕使坛场建立起来,指的这个戒体,戒体建下的围墙。你房子盖很多大很庄严,围墙雕维很广,你盖的小房子,围墙稍微围下,竹篱笆围下就好。你要盖宫殿的话就像北京故宫那么大,围墙就要相当大,所以也就说里面宫殿要大,你想盖多大的宫殿你就要多大的围墙。也就是说你未来持戒要想成就多大功德,当初受行发心就要多大。希望未来持戒能成佛,你受戒时候的发心就要发上等心,发上等的菩提心。所以这个围墙把地圈起来了就像我们登坛时受戒体发心大小,所以围墙就是戒体。当然我们围墙这个戒体是说可以显现你们的房子有多大这是一个,再来围墙保护的作用,里面房子盖的很庄严但必须要围墙的保护,就像我们这个持戒的功德是很殊胜的,但必须要戒体无作的力量能与能持无作力量来保护它,使我们的功德不断相续存在,围墙的戒体是这个意思.

后便随处营构尽于一生

      后来有了围墙之后就在围墙里面随了院内空间,营构就是造房子,尽于一生是一生都能受用,这个代表受后随行,受后随行就是依愿而行对不对,那也是依围墙大小来盖房子,盖了房子可以有很庄严的,相状有很多功能,这个就是依着戒体来受后随行之后能够产生很多很多功能,就像里面很精致房子一样,所以说戒体是围墙,戒行就是里面的宫殿楼阁,这样了解了。对体辨行,说我们这个体,戒体跟戒行关系。第二个互显相须,这个戒体跟戒行是相互需要的,它从两个方面来说,第一个叙互阙,两个互相阙的话有什么过失,看第一段。

若但有受无随,直是空愿之院,不免寒露之弊。

有受无随就说其实很多人到庙里去受戒,热热闹闹去受戒,但是呢没有随行,就像什么呢?空愿之院,就像房子里面只有围墙,很大围墙,围墙里面没有任何房子,不免寒露之弊。你看围墙这么大里面空空荡荡没有房子,冬天来了自然很寒冷。不免寒露之弊就是说你只有戒体没有戒行来保护它的话,那这个戒体也很难保得住,那这叫寒露之弊。可以这么解释,那也可以另外一个解释是怎么解释,说你这个戒体但是没戒行的话,我们讲真正持戒功德是来自于受后的随行,你受戒这个戒体它只是一个善种子,它功德相当有限很微薄,真正持戒有这么多功德来自于受后随行而来的。所以说你只有纳受戒体而没有随行的话是没有什么功德的,那一直承寒露,寒露这种过失的,所以有受无随这是过失,再看第二个相反的

若但有随无受,此行或随生死,又是局狭不周,譬如无院屋宇,不免怨贼之穿窬也。

相反有随行但是没有受体,这样可能有很多人,他在佛制受戒,实际上他可能在三皈依的时候,可能完全是空白的心中一片空白那么也没有如法发心这叫有随无受。他就随行表像,就严格来叫不能称之为随行。因为随行是保护戒体行为叫随行,随着戒体行为叫随行,它严格来叫不能叫随行,只能说他有这个善业,但没有受戒,这样行有两个过失,第一个或随生死,随着这个生死而流转,因为什么呢?因为毕竟不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只是世间善业而已,如果没有戒体来做引导的话,它是不能够通过不杀生等等的只能生到人天,人天福报享尽了,就会堕落,还会堕落三恶道。它是不能够引导到解脱的,然后到最后还是随着生死流转,这是第一个随着生死。第二个局狭不周,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为什么要遍十法界有情无情境界来发心,前面也有讲只是限于某时,某个时段或是某个处所要持或者不持这种心不遍满也不得戒这是因为这个戒它必须要凭,要凭十法戒境界来发,这样才能够成就佛种子,所以说如果你只是修世间善业并没有发这个十法界这种心的话,那这只是世间善业,那世间善业功德是有限的叫局狭不周。我们今天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等结果只是一点有限的人天果报而已,这是局狭不周。就像无院屋宇,不免怨贼之穿越。穿越墙指作,房子盖得漂亮,如果没有围墙的话,难免会遇到小偷攀墙而入。那就是说你随行当中没有戒体这个愿来保护它,那这个时候很容易被穿墙而入,那同时呢,这个随行没有广大的墙话那这个盖也不可能盖太大,第一段叙互阙过失。第二段:

示相叙|必须受随相资,方有所至。

受戒体还有随行想到资助,受戒引发随行,随行来保护受戒体这叫受随相资。方所至,当哪里都成佛,这说明受随相资道理。第二说明随行功德,就像我刚刚讲的受戒之后的功德主要来自于随行,而不在这个戒体。我们看这个文:

事钞云|「问:今受具戒,招生乐果为受为随。」

我们今天受具足戒,当然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戒,不止具足戒所有戒都是一样,所有的戒都可以感招未来乐果,人天乃至成佛的果报,殊胜果报。那么感招果报来自于受体呢还是随行,是当初你受戒纳下种子而感招到未来果报呢?还是因为后来随行保护戒体随行而引发这个果报呢?像我前面讲的三皈五戒八关斋戒功德很多很多,它是来自于登坛受戒的戒体呢?还是来自于随行呢?问这个问题,这个很重要,我们看底下文回答,第一段对显亲疏

受疏|受是助缘,未有行功。

你当初在佛前在三宝前纳受五戒八戒戒体,这个受戒只是个助缘,未来成就功德助缘,为什么称之为助缘呢?因为主要的因缘,成就功德主要因缘来自于随行,而随行必须要有这个受体这个前行,有戒体的前行才有所谓随行,所以受戒只是助缘。未有行功,未有行持功德,它纯粹善种子而已,你还没有依着它来修善业之前,保护它之前,还没有什么功德的,未有行功,这叫受疏。受体就功德生起来说它只是个助缘,疏的因缘。第二个随亲,随亲它是个轻缘,为了功德生起的轻因缘。

必须因随对境防拟,以此随行至得圣果,不亲受体。

必须因为随行,随行当中对境界而生起防范,生起一种抗拒,生起一种防拟功能。就刚讲的检查身口威仪之行这些,那么因为随行,才能够得至圣果。因为有随行会反熏阿赖耶识的戒体种子,戒体种子再成为随行。随行反生为种子,那么以此之故阿赖耶识清净种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烦恼种子慢慢被破坏掉,慢慢趋向于成佛圣果。不亲受体就是说不是因为受体为功德成就的轻因缘叫不亲受体。受体只是个助缘而已,所以我们要知道因为什么这个很重要呢?很多人觉得受戒之后就像解脱一样,就像得了功德,受了戒之后我就有功德,实际上你受戒戒体只是作为未来功德成就助缘而已,你受戒之后必须要好好持戒,我们之前所说持戒什么功德出世间功德,是在随行当中慢慢生起的,这个我们必须要知道,所以受戒之后我们刚才讲的广修方便,要教法当中学戒,行当中发菩提心,积资忏净,这样子不断造作才会有所谓受戒功德。所以有的人说我怎么受戒之后,不是说受戒功德这么很多,我感觉不到。你当然感觉不到啊,因为我们所说这些随行,你都没有,所以当然没有了,没有功德。第二段别彰行相

成随之相|故知一受已后,尽寿已来,方便正念,护本所受,流入行心,三善为体,则明戒行随相可修。

所以我们知道一受戒以后,尽形寿以来,因为我们受戒不是都念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受戒之后这个戒体存在时间尽形寿,这辈子时间。尽寿以来呢既然这个戒体都存在,所以我们要以方便正念。方便是前面讲的种种方便,教跟行的种种方便来生起护戒正念。有护戒正念才能够护持本来所受这个戒体,护本所受。然后流入行心,这个行心其实是造作的意思,就所说在一切行心我们心不断造作,不断造作任何念头,在这行心当中那都是以这个意念,都是以这个三善作为这个体。那以此之故呢说明这个受行随相,这个相是四威仪相,这个可以修,因为随相可修,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的相都可以修,内心都有邪心造作,都有不断造作念头,那不断造作念头的时候都是以这个时候都要跟这个戒体三善的心,无贪、无嗔、无痴三善心来相应,来保护它,对它成随,成就随行相状。简单来讲在四威仪当中你念头是不断的,念头不断你就要让你的念头保护它,不断跟无贪、无嗔、无痴相应,跟护持戒体相应这个叫成随之相。

无随之失|若但有受无随行者,反为戒欺,流入苦海。不如不受,无戒可违。

如果只有受戒体,而没有随行保护戒体的话,反而为戒欺。为什么为戒欺呢?因为你如果不受戒,你做杀生的事情你只有个性罪没有犯戒罪,但是呢你如果受戒之后你做杀生事情你除了犯戒,除了性罪之外另外加个犯戒罪。比如说你犯了杀生这个罪之后你要忏悔,忏悔要忏悔两个,第一个做对手法,做法忏,做法忏对着比丘来忏这条罪,这只是忏悔,这犯戒的罪,犯制教罪。另外你还有一个业道罪,就是说它本身是性罪,你还要去做取相忏,八十八佛取相忏来灭犯罪的罪,在家备览后面忏悔篇它都有详细说明。那就是说你受戒之后你这边得到戒体了,但是你不去保护它,你犯了罪就有两种罪,一个是性罪,一个是制教罪,犯戒的制教罪。本来世俗的人就一种罪,你有两种罪,这个叫反而为戒欺,受戒反为违戒,反而违戒而伤害,当然不是因为戒伤害你,而是你受戒的人违背当初受戒誓言,另外结一种罪,叫反而为戒欺。因此流入苦海,还不如不受,还不如不受戒这样反而无戒可违。不如不受,无戒可违这实际上是勉励我们受戒的人,而不是说真正没有受戒的人。是勉励我们已受戒的人要好好护持我们这个戒体,才不会犯了戒,变两种罪,性罪部分变成两种罪。那有人这样想那还不如我不受戒,不受戒的话我做杀盗淫妄我自在,我顶多是性罪而已还没有犯戒破戒罪,但是你不能这么想啊。就像我们刚才前面讲的,受五戒有三十五条戒在里头,受八关斋戒有七九六十三条戒戒体在里面,那戒体功德很殊胜,这戒体乃至随行功德很殊胜,前面说了很多很多。纵然你说有犯戒但是你要想到其他持戒功德更殊胜,所以还是要持戒。当然要持戒,但是我们还是要随行,保护我们戒体才不会结两种罪。第三段结诰

是故行者明须善识,业性灼然,非为滥述。

我们修行人必须要明须善识,必须要善识什么呢?明须律师在注解里告诉我们要善识教行业果。教就是你要认识这个戒的开遮持犯,听法师讲戒,不要自己瞎猜,教上来说你要学习开遮持犯。那么在行当中你要去注意四威仪这个行,是随顺于戒呢还是违背于戒,行随顺于戒要注意。那三个是业,要注意你现在造作这个业是善业还是恶业,这个也是要注意下。就说有时你在行上来说好像没用问题,但可能你动机有问题,你念头还是不清净,动机有问题,业还是不好的业,所以要注意自己的业。第四个是果,果报苦乐果报,知道苦果心生畏惧。知道持戒的功德跟乐果,我们心生可仰,心生追求。这对教行业果这四件事情要善加认识。业性灼然,灼然就说像火在烧很光明样子。业性业果法则啊律例上是丝毫不爽的,没有任何侥幸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就像有的人说我今天啊犯了偷盗再来护持三宝好不好,是不是可以将功赎罪,这是不能的。你护持三宝有护持三宝的功德,然后犯戒有犯戒过失,这两个未来受报的时候始终是分开算的,就像我们前面讲的这个破戒行布施未来堕三恶道,但是在三恶道当中还是有布施福报,在三恶道当中去享福报去,那就不太好了,这因果实在是分明的。你也不要看世间的人啊他怎么造恶业还是荣华福贵,我们是佛教徒佛弟子我们要相信因果,他的荣华福贵来自于过去福报,而他造恶业未来必须受恶报。看有的人啊受五戒,犯戒都没事,可能不是没事,是时还没到而已。所以业性灼然,非为滥述,不是随便说说的相信这个道理。

乙二、因示舍戒

这个地方说明有不得宜情况话可能会有破戒因缘的话那舍戒是可以的,大家可能会奇怪怎么会前面一再赞叹持戒,守戒,说的说的怎么说到舍戒去呢?实际上这也是对戒法的恭敬才这么做。因为如果带戒那么犯戒的话也就是破戒话那因果也是非常重,那么我们畏惧因果也是对戒法的尊重。所以如果说受戒之后这条戒实在受不住,甚至会有破戒因缘的话,那佛陀是允许我们舍戒的。等到以后有因缘之后再来受,那是可以的。不然以后破戒,虽然理论上可以修取相忏,好像灭罪。但取相忏建得好像灭罪那也是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还是不要这种因缘来得好。所以有的人会认为受戒之后不要舍,因为你受了之后舍了之后好像缘起不好。但实际我觉得这也是要看人,如果有人的正念够强的话还是可以的,但是有的人受戒胡里胡涂的去受,或者是说受了之后正念不够强的话还以其让它破戒还不如说先退了戒,那以后因缘再重新受,那样更好。你的心态是对戒法的尊重,对因果律的尊重,而舍戒的话,那并不是因为这种轻慢而舍戒,还不会因此构成不好的缘起,还不至于。这要看我们怎么舍戒的方法。

戒疏云「泛列经论舍相不同。如杂心说,若舍命终断善二形生也。善生经,加受恶戒时舍善戒。俱舍论,八戒期心尽夜分终故舍。且列如此。」

关于舍戒一事来说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都可以分受,就说这几条戒当中你哪些戒要受也都可以。就像五戒的话就在你受戒的时候就可以选择了,像八关斋戒一般我们习惯都是受的时候全部受,菩萨戒也是一样受的时候全部受,但是你出了戒场之后有些菩萨戒,八关斋戒比较少,有些菩萨戒有些都很难你做不到肯定是做不到的,而且会常常犯的还不是偶尔犯,如果偶尔犯还无所谓那忏悔就好,你做不到还常常犯的,你愿意舍戒,就菩萨戒来说可以舍的,受的时候一起全部受,然后你觉得哪几条戒会几乎天天犯的,而且是比较重的业,那你就可以舍,舍这一条可以,那舍的方法底下说泛列经论,广泛列出经论当中的舍相,舍戒的相有种种的不同,第一个根据《杂心论》里面所说的有四种情况:

第一个舍,做法舍,我们待会会讲到做法舍的方法。就是两个人做对做法舍。

第二个命终,死掉之后这个自然舍,尤其五戒,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当初受戒的时候是念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都是念尽形寿,所以当生命结束的时候戒体自然舍掉,变成阿赖耶识普通善种子而已。有的人也有问说这五戒我们可不可以念我某甲尽未来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五戒。像这种受未来戒尽佛陀是不允许的,那为什么呢?主要众生都有隔音之迷啊,你说都尽未来际都受五戒,可能这辈子没有问题。下辈子隔音之迷哪里还记得受五戒的人,一下子就破戒了。假设佛陀允许尽未来际,下辈子出生还有戒体的话那一下子就破戒。因此佛陀不会允许尽未来际,只有尽形寿,临命终就舍。

第三个断善根,起邪见远离三宝,断善根。

第四个二形生,这个主要约的出家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的话还不至于,如果是菩萨戒,黄门、二根这些都是可以受的,还不至于说这个犯戒体,二形生就是说他本来是男众突然生了女根,或者是女众突然生出男根,一个人同时具足男根女根,这叫二形生。那这比丘戒来说或比丘尼戒来说这是不允许的,是这是《杂心论》说法。接着看《善生经》的说法它说:《善生经》,加受恶戒时舍善戒。加受恶戒时就是说用外在的方法或者是世界的方法受恶戒,那这个时候自然就舍掉善戒,比如说:因为世界的方法,你常常要做杀生的或者什么事情。而且这个事情也必须这么做,那就是加受恶戒舍善戒。你在外道受的戒,自然就舍掉善戒。

八戒期心尽夜分终故舍。且列如此。』就是你做八关斋戒的时候,你内心要起尽夜分终,这个时候自然就舍八关斋戒。第二天早上的时候这个戒体自然的消失。(这段没有听清楚。)

前面就是讲舍戒的方法。下面是讲断善。

 

断善即起邪见者,邪见语通,未能的指。考行宗别文云。断善失戒,四舍之一,即生邪见远舍三宝。

断善即起邪见者,邪见语通,未能的指。

这个《杂心论》说就是说命终断善生非,断善简单来说就是起邪见,

邪见语通

那这个事情就是定义比较广泛,

未能的指

没有明白的说出来什么样的邪见,才称为邪见。才舍掉这个戒体。

考行宗别文云

参考道宗律祖的行宗记里面有提到。

断善失戒

四舍之一,断善失戒是属于四舍之一,是《杂心论》说的,命中断善二性身这是四种舍戒之一。

其中的断善是邪见,即生邪见远舍三宝。我们皈依的时候讲我某甲将尽形瘦,皈依佛归依法皈依僧 ,起了邪见之后就再也不信三宝了,信外道了。 再也就舍弃了,如果之后再想我们之前讲的皈依三宝,遇到一些障碍,如果心中起了恶念,再也不信三宝了,对三宝没有信心了,心中就起了恶念 那像升起这种强烈的定情被识破 ,很可能随着你的嗔恨升起,邪见升起。你这个戒体就消失掉了,我看见一个人起烦恼的时候就佛菩萨三宝都不信,但是这个诚恳的就起邪见,然后戒体就舍掉了

▲戒疏云『问:今舍戒者,为舍已生随行为因之业,为舍初愿本受无作体耶?

当舍戒舍掉有两种情况是舍戒的。第一种是已生随行为因之业。就是说我们受戒之后这个随行为因,这个因可以感知到未来快乐的福报。那这个随行为因的业也就是,未来快乐的福报。舍戒是把这个快乐的福报通过之前的随行产生的福报来舍掉。第二种是舍初愿本受无作体 还是舍掉登坛时候我们所发的誓愿也就是本所受无作体的。他的问题就是说:所谓的舍戒,是说把我们受戒时的随行和所修行当中所升起的善业和福报舍掉,善业都没有了,还有舍掉当初所发的无作为的戒。

因业不失在随行的因中所造成的善因是不会失去的。

已生为因,不可舍也。得圣无漏,方倾善习。

我们通过受戒到持戒,那持戒身体所修的善因称为已生为因,他是未来快乐福报的因果。它是已生的未来感受快乐福报的因种他是不会舍掉的,比如说你舍戒了。你过去在修行当中所造的善因还是不会舍掉的。你该有的福报未来还是会显现的。而舍戒称为兵败如山倒,所积累的善业全部撤掉,灭掉,枯萎的。未来所得的福报和过去积累的持续的福报都还在。

得圣无漏

得到人间福报的这种因种直到成佛,得圣无漏境界的时候当起善行。不是成佛的时候善业全部倒掉,而是在成佛的时候转识成zhi 。本来通过持戒所产生的这种有肉的快乐的因果当你成佛的时候转识成zhi .有肉的这种种子全部转成这种无肉的清静的种子这个叫方倾善习,他是转识成zhi,把有肉的转成无肉的。它不是说所有的善因都没有不是的。

无作体失—今所舍者,止是本体。更不相续。

我们所舍的就是舍掉本体和阿赖识这种戒体的种子就是无作的种子。所以当你舍掉以后不是全部没有了。只是更不相续,只是无作的相聚的力量而不再相续。原本是一个戒体的种子起到的功能,当舍戒之后这个戒体的种子就转成阿赖识当中一种纯粹的善种子更不相续而已。

引证—故杂心云。言舍戒者,戒身种类灭也。』

杂心论》所说的舍戒是什么呢。舍掉两个自己。第一个戒身,戒身就是戒体舍掉。第二种就是戒体的种类也就是跟戒体想随行的种类。跟戒体的种类就是相随行。所谓舍戒就是舍掉戒体还有舍掉后面的随行。你未来在做这种善业只是人的善业而已。它不再称之为戒体,戒体可以保护这个不戒体。这个总的来说你舍戒的只是把无作的戒体转成不同的善种子,但是在过去的持戒当中所修的功德 这时候还是没有被舍掉,所以我们就不用担心。

下面介绍做法的方法,还有一种是通过做法。借助于做法始终是:

一初是住自性者。

所谓做法有条件称之为住自性。自己是受害的戒体。我们所谓的犯戒破戒要舍戒,这个先决的条件就是这个人他是有戒体的住自性甘愿舍戒的事情就没有意义了。

二所对人境。如多论云。若无出家人,随得白衣外道相解者成。

我们持戒的时候要知道跟对的这个人在境界,如果没有出家人,如果你找不到出家人来舍戒的话,你所持的戒,在家居士真正的他不是居士,他只是在家的普通人,不信佛的人也可以。随得白衣外道也可以,只要能相解者互相对方的语言就可以了。告诉他你要持戒 他不是外国人。不是说英语的说法语的,而且也不需要他同意。你告诉他你要舍戒就可以了。

三有舍心。

你决定有舍戒的这个心。不是开玩笑的舍戒,开玩笑就会得不偿失。他只是逼迫,而没有真正的舍弃。而且犹豫也不行。想舍又不想舍也不行 这个时候是个人心态的犹豫。这个时候也不能舍戒  所以要注意心决定要舍

四心境相当。如律,中边不领,前人不解,并不成舍。

我们的心境相当,怎么样相当呢就要像下面所说的:彼此互相不理解,或者呢前人不解不了解讲的话,有时候不是语言不懂而是有时候你讲的快对方不了解你说什么。或者对方只是小孩子,你要告他舍戒,他不懂这个意思 同样不行。或者对方这愚痴或者是耳朵聋听不到他不了解你在说什么,或者是不理解不能够舍戒的情况。

五一说便成。

比如说你要舍掉五戒的不杀生戒,跟对方说你要舍掉不杀生的五戒,比如说你是满分的优婆塞要舍掉五戒的不杀生戒,然后你就很人说要舍掉五戒的不杀生戒成多分优婆塞。如果你原本只受一条戒,而且还舍掉,那就成为舍掉五戒的三皈依的优婆塞优婆夷。如果你是受三皈的要把这三皈依舍掉。就跟人家说你要舍掉三皈依。这个就像爬山一样,上山的话很累很慢,但是你从山上滚下来很快。受戒的时候讲这个缘境发心,面对广大的境什么什么的造作,才会纳受戒体,有戒体不容易,但是要舍戒的话一说就好了。成就善业不容易 ,但是要舍掉善业那是很快的。

『所以开者。凡夫退位,知何不为?带戒犯非,业则难拔,

所以舍戒的原因是为什么呢?凡夫退位就是凡夫心不定,进进推推,就像空中的云一样忽上忽下,今天道心来了我要持戒,离开寺院过两天其烦恼了,戒就守不住了。退位就是有退的机会。起烦恼的时候哪里还知道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呢,当失去正定的时候,能做不能做也就不知道了,那么这个时候带戒犯非的话业则难拔。头脑一胡涂,破戒业是很难治的

 显开意—  故开舍戒,往来无障。

所以佛祖慈悲开源让大家可以舍戒然后使得往来无障。往就是离开去舍戒。来就是受戒。舍戒或再来都没有障碍。所以无障的意思就是说你可以无限次的舍戒,无限次的受戒。在家五戒菩萨戒。也没有限制规定几次。我们出家人受比丘戒有规定七次。为什么7次呢?我们根据律上的记载是不简单的,这个出家之后起烦恼回家,回家之后出家,而出家之后再起烦恼,往来7次,最后一次出家之后。所以佛祖规定可以来回7次。但是女众的话只能1此。一次就是受比丘尼的戒,就像现在短期的出家受沙弥戒八关斋戒这个不算一次。但是要受比丘尼戒的话只能有一次。但是在家呢五戒八关斋戒或者是菩萨戒那就是无限次来来去去就像来佛寺的客人你可以无限次的有空来,来来去去的好几次没关系,但是像常住就是有限的,起了烦恼离开两次或者三次有规定老是像这样来来去去是不行的。

结叹权巧

即是大圣善达机缘,这样子安定舍戒的这个法门就是大乘的佛陀擅长的表达和众生的机缘。

任物垂教,号法王也

任就是随顺,物就是事物的根基。能够随顺众生的根基垂教,而进行教化,正式这样的教化是擅长的所以佛陀也称为法王也。法王就是一切自在的意思。所以就是说佛陀鼓励大家受戒的意思,受戒后你破戒就舍戒。舍戒之后你觉得受戒的因缘成熟了再受戒没有关系的。

  以上就是说明戒体的部分

甲二、戒相

我们所说的法体形象。戒相有两个意思,其中一个就是威行有仪,通过戒行表现出来的清静庄毅的仪表。下面看定义:

▲事钞云『戒相者。威仪行成。随所施造,动则称法,美德光显,故名戒相。』

所谓的戒相就是在四威仪当中这个行成就是四威仪都很清静很自然,对境界自然而然的持久的不犯。随着他所施造的行为,他的行为中内在称为戒法,表现在外的话就是美德的光显,清静庄严,就像当初舍利佛尊者看到比丘的威仪非常的好,因此对佛法起很大的信心,后来跟佛祖出家。乃至古代高僧大德他们的画像都是美德光显。就是清静庄严非常好。还有一种你看见在家里的人,和高僧大德,比起来感觉是不一样的,差别在哪里呢,就在高僧大德有出家的这种戒法,表现出来特别清静庄严的相貌,所以称之为戒相。所以戒相就是你持戒之后所产生出来的清静庄严的相貌。

戒相有二义。一约行为相。

人持戒所表现的行为相。

二以法为相。

以因地的这个法为相状。

事钞标宗显德篇中,

标显示戒法的宗旨功德,通过这种戒行产生出来的美的行为「约行为相」,即此略文也。

事钞随戒释相篇中,「以法为相」,即今编「持犯篇」所引据也。

    戒相有两种:一种是美德的光显,一种是因地的法。

甲三、结劝

今天学了这个戒法之后大家要好好的持戒,但是呢我们还是要归宿处,但是精神的归宿处在哪里呢?

▲芝苑云『每以两端开诱来学。一者入道须有始。二者期心必有终。 言有始者。即须受戒,专志奉持。令于一切时中,对诸尘境,常忆受体,着衣吃饭、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不可暂忘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人常常有两件事情来开始诱导学。第一个就是以入道为始,以般若波罗蜜为始 为起点,必须要有起点,什么为起点呢,就是持戒,就是前面因戒生定,因定生发的道理。受戒是第一步。最好还是随行。在随行当中专志奉持。专心的奉持戒法。令我们持戒的人于一切时中,对诸尘境对一些境界常忆受体。所以就是随行当中产生意念帮助受戒的人修善。同时也常常意念所受戒的条目,杀盗淫妄酒,八关斋戒,菩萨戒所以我们在着衣吃饭、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中都不可暂忘所受的这个戒体。

言其终者,谓归心净土,决誓往生也。

学戒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成佛,但是有个终成的目标是往生净土。以持戒的力量来加持帮助我们往生净土。尤其是我们末法时代持戒的众生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为什么呢?往下解释:以五浊恶世末法之时,惑业深缠,惯习难断,自无道力,何由修证。

我们是在五浊恶世解脱。世尊出世也是在五浊恶世。我们在末法时代和五浊恶世中恶上加恶,惑业深缠,烦恼恶业深深的缠缚着我们的心,惑业深缠习惯了很难断 ,自无道力,何由修证-我们自己的道力很薄的谈修正是没有办法的。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修正无声了托生死那是做不到的。第一个定功就不行,这个智慧也不够,福报也不够,各方面的资源都不够才会生在五浊恶世的末法,那既然如此的话靠自己断惑证正是不行的。

故释迦出世五十余年,说无量法,应可度者,皆悉已度。世尊说法擅长,很多强根都是可度的人,那么现场没有得度的世尊为他们留下的善法,也成为他们得度的因缘。因此之故我们末法时代得度的这个因缘虽然很多。但是大多数难以趋入。因此在我们的末法时代虽然得度的因缘很多,但是大多难为造入,就是你如果不知道这个标准的话你会觉得道理懂了,离解脱就不远了。但事实上你要了解正规的标准的话你就知道是没有那么容易的。要证的果的话要很强的功夫,那你还要长时间的在山上和寺院不断的加行,这个是不容易的。

唯净土法门是修行径路。故诸经论偏赞净土。佛法灭尽,唯无量寿佛经百年在世。十方劝赞,信不徒然。

所以只有净土法门才是修行的径路。依仗佛陀的力量不需要断惑证果但是可以超出轮回。你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想超出轮回那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不要说什么断惑证果,单单一个人在山上几十年的不下山好好用功然后都耐的住不容易啊。惠智禅师证果后发起神通,发起神通的过程他看到他过去生7生7世都在山洞中终生的修行,这个不容易啊, 我看见有些人在讲课没完就想山下的事情了。所以法师和我说人心浮动有的人的心开始动起来了,这个快结束了。回到家,继续过正常人的生活,在山上心情不错,所以在这里在熬个两天也没有关系。有这样的心情你要想证果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这里不过才几天而已后来就觉得在动了。所以我们要认识自己,知道修行的困难。就不像是小孩子学习大人讲话,说的和真的一样。修行证果很困难,你看永嘉大师证道歌。我也曾经累劫修,他老人家精神上有这个开悟的证果,但他说他是累劫不断的修行才能够开悟证果,没那么简单的。所以净土法门是修行的快捷方式,因此在大乘的经论中偏赞净土。特别的称扬赞叹净土法门。甚至在《无量寿经》里面讲佛祖特别加持让无量寿经多住世五百年。因为这是末法时代唯一得度的希望。如果这个再修不起来这个就没有办法了。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来赞叹净土法门。信净土。我们绝对不是徒然的,绝不不是没有原因的。真是我们末法时代度世的精粮,所以我们今天学戒的目的,也是希望借般若波罗蜜心经后,通过信愿行的三资粮聚集。因此我们作为往生的一个祝愿,我们要知道不是为了持戒而持戒。或者为了断惑证真而持戒。这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切实际的,真正来说都是为了往生净土。作为往生净土的资粮来持戒。因为往生净土你要信、愿、行,你要愿离娑婆信就极乐这个愿,你如果没有戒的基础的话,心情浮动躁动不安,那怎么往生极乐呢?不可能。在行当中要念念相续地持佛名号,那你如果没有戒的力量,心就像这个风和蜡烛一样,那持佛名号的心也没有办法成就,所以信愿行都是要戒的基础。所以我们要知道入到心由始,其心必有终。那这个就是关于我们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宗体篇》灵芝律师对我们的劝勉。整个《南山律在家备览—宗体篇》就介绍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