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search
Related Search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mtk, smart phone,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View all
Picture of 南山律在家备览 宗体篇 第四課 皈依功德

南山律在家备览 宗体篇 第四課 皈依功德

SKU: FS9101686
弘一大师遗著—— 《南山律在家备览》 五浊恶世,光芒再现。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第四课,皈依功德

 我们接着来介绍第四课的皈依功德,我们各位还是请先翻到最前面的大纲表,这个地方仍然是属于戒法的部分,是属于戒法当中的第二科——归戒仪轨。我们刚才讲戒德,不管自利利他、初学、老参,都是需要这个戒。我们知道戒的重要性之后,当然再来之后我们就是要得到这个戒体。你要得到戒体,才有所谓的持戒这件事情。我们昨天也有讲,戒跟世间的善法是不一样的,因为它“有本期誓”和“遍该生境”这两个差别。也就是说有戒体的修行,福报大,功德殊胜,然后能够引导到佛果,所以我们要得到戒体,所以接着我们要介绍怎么样得到戒体的方法,这是个重点。得到戒体的方法之前,归戒仪轨之前,我们先讲戒德高圣。为什么先讲戒德高圣呢?因为你如果对这个戒法有强烈好要心、需求心的时候,在登坛三皈依纳受戒体的时候,才能够生起这种强烈的求戒的心。你生起强烈的求戒的心的时候,才有办法得到上品的戒体。这是得到上品戒体的其中的一个因素,当然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发菩提心。所以我们接着要来跟各位介绍三皈依跟五戒的功德乃至八关斋戒的功德,我们回到讲义第七面,第四课的皈依功德。皈依是入佛门的第一步,虽然它没有戒,但事实上它还是有很大的功德。

甲一归意

我们要皈依三宝,为什么?不止是做这个仪式而已,或者不只是说跟这个法师结个缘、挂个这个法师的法名,这个都只是其次的。我们要知道皈依的目的是做什么。

业疏云『多论云。以三宝为所归。所归以救护为义。』

第一段是示境,显示所皈依的境界。我们今天讲皈依三宝,皈依三宝是什么呢?就是以三宝为所皈依的境界。《多论》就是《萨婆多论》,印度的一个论。就是我们要知道佛、法、僧三宝是我们所皈依的境界,而且缺一不可。第二个显义,显示皈依的意义。为什么?——“所归以救护为义”,皈依的目的就是为了救护。简单地来讲,就是我们要求三宝救护,所以才皈依。底下先举喻来详细地说明:

『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以求救护。彼王敕言,汝求无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

这个举个譬喻来说:比如说一个人得罪了这个国家的国王,那肯定没救了,因为国王最大。他唯一的办法是投靠另外一个强大的国家,寻求保护。另外一个强大的国家的国王告诉他说,要我保护你可以,你希望求没有生死的畏惧来投向我的话是可以的,但是有个条件,第一个,“莫出我境”,不要出我的国境,你要出我的国境到时候被抓走,那别怪我。第二个,“莫违我教”,在我的国境之内,也要遵守我们国家的法令,那么我一定能够救护你。这个是譬喻,我们看底下的合法:

『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归向三宝,魔无如之何?』

众生也是同样的道理,系属于魔。魔是烦恼魔、鬼神魔、五阴魔、生死魔,为四魔所系属,所以有生死的过患。简单来说,我们都有烦恼,所以我们都会在轮回当中不断地投出投没,难以超脱。就像前面讲的,“一个获罪于王,无法得到解脱”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归向三宝”。那什么是“归向三宝”呢?——“莫出我境,莫违我教”。“莫出我境”就是说,你不要离开三宝的境界,要常常跟三宝多接触。“莫违我教”,是在三宝当中,佛菩萨的经典开示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就像一个国家的法令一样,让你不要违背。比如说佛陀告诉我们不要做杀盗淫妄的事情,那我们就要照着教法去做,这叫莫违我教。“魔无如之何?”,这个时候四魔就没有没有对这个人来下手了。

归意就是告诉我们皈依三宝的目的是求救护,我们要去忆念、忆持这件事情,不是说我今天皈依就挂个名:我是某某人的弟子。有时候有人跟我说啊,“法师啊,我要跟你拜师“。拜师这件事情本身没有意义,要的话就好好跟着法来学习,这个最要紧。所谓拜师、挂个名,这些都只是世间的人的一种虚荣心而已,没有意义的。重点是受皈依之后,不管你是跟谁皈依、受皈依的这个法,事实上最主要的还是皈依三宝,你的师长只是一个代受皈依的一个出家众而已。我们的心实际上都是皈依三宝,而皈依三宝的目的是为了求三宝的救护。因为我们是轮回当中的众生,我们有烦恼,所以皈依三宝的目的是为了破除这种烦恼轮回。这个皈依要知道。那我们刚刚讲三宝能够救护我们,那为什么三宝能够救护我们呢?

甲二显相

就是为了要说明三宝的相状,那透过三宝的相状的介绍,我们就知道,确实三宝是可以救护我们的。我们看到第八页,甲二的显相。先介绍这四种三宝,这四个最基本的概念:

戒疏云『有四种三宝:一理体者。如五分法身为佛宝,灭理无为是法宝,声闻学无学功德是僧宝。』

所谓“理体”,就是说它是一种清净无染的、诸佛所亲证的这种法身的理体,所以称之为理体三宝。它就是将我们自性本具的功德彻底地开显出来,这个就是离体的三宝。第一个理体的佛宝是什么呢——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戒我们刚刚讲,就是当它证得清净法身的时候,它永断一切诸恶,这个是戒法身;定呢,佛的心安住在自性当中,恒常的不动摇、不生灭,这是定法身;慧呢,是一种根本智,佛的心安住在自性当中,所以观一切法都不离自性,这是慧法身;那解脱呢,就是说在法身的理体当中安住,所以能够种种的解脱、大妙用,这是解脱法身;那解脱知见呢,就是说他证得解脱之后,他能够自己知道自己证得解脱,或者他度化众生的时候也能够帮助众生、引导众生去向解脱,这是得智,解脱知见法身。成就这五分法身的是谁呢?就是佛宝,完全彻底亲证了。“灭理无为是法宝”,“灭理”就是灭地的这个理,灭地理当然也是无为,所谓无为就是我坐在这个地方啊,或者就像佛像坐在这个佛桌上都不动,让底下的人拜,这叫灭理无为?不是的。就是说你的心能够跟这种不生不灭的法性相应,那么这个不生不灭的法性就是灭理,是灭地的理,也是无为的法。所谓无为是什么呢?不是离开有为之外另外有一个无为,而是当下一切法就是无为,能够知道当下一切法是全体真如,不生不灭的理体的话,那么一切法就是无为。“灭理无为”这个法宝是我们正式皈依的境界。我们说我们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事实上三宝中最主要的皈依的是什么呢——皈依法。这个法是什么呢?是“灭理无为”。我们说我们是佛教徒、我们是三宝弟子,三宝弟子你要知道,所谓三宝的共同的体是什么?就是清净无为的真如的本体。佛是彻底亲证这个清净的本体。僧呢,就是理体的僧宝,是我们的同学,它是分证这个清净无为的理体。但是不管怎么样,三宝的共同的体都是“灭理无为”的这个体,这个是我们正式皈依的境界。为什么我们前面讲三宝能够救护我们,就是因为我们依止的这个体是灭理无为的这个体。这个境界是魔王他所到达不了的境界,魔王他能够到达的境界是六道,能够引导我们到六道投出投没,但灭理无为的境界是魔王到不了的境界,所以这是三宝的境界,所以我们只要入一个境界的话,就像前面的国王一样“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我们心能够常常安住在不生不灭的这种法性的智慧当中,像观察《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果你对法性的道理还不是很懂,你就常常去念这个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或者常去读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多去读诵这个经典,这个经典它所诠释的就是灭理无为的这个道理,你常常去体会这个道理的时候,你的心就跟三宝的境界相应,那这个时候就是魔王到不了的境界,所以三宝是能够真正地救护我们的。那我们同时皈依佛,佛也是亲证这样的道理,然后他就引导我们到这个境界,僧宝也是一样,引导我们到这个境界。所以我们讲真正的皈依是皈依不生不灭的真如的理,这个是我们要知道的。所以皈依后我们要讲我是三宝弟子,不要再讲我是某某人的弟子。当然也有人说你有你的亲教师,这个缘跟一般的法师的缘是不一样的,这个也是对的,但是呢我们要知道,我们同是是皈依三宝,皈依十方的三宝,而十方的三宝的核心就是清净的无染的不生不灭的理体,这是我们一个佛教徒常常要去忆念、要去依止的。不是说我的师父有很大的加持力,能够让我了生脱死,我临终的时候他能怎么怎么的,说这个都是心外求法。你真正的能够得到解脱是因为你的心常常在三宝的境界当中“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心常常安住在三宝的境界当中,所以才能够得到救护。而所谓心常常能够安住在三宝的境界当中,是因为你的心常常安住在不生不灭的理体当中,不管你念佛也好、拜佛也好、诵经持咒……一切一切的都是透过这些方法,将你的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理体,所以你才能够得到三宝的救护,这是根本。我们讲具足功德,所以这就是理体三宝它之所以具足功德的原因,所以“灭理无为是法宝”是我们正式皈依的境界。“声闻学无学功德是僧宝”,“声闻”可以包括小乘的声闻也可以包括大乘的声闻。“学”指的是有学位,小乘来说就是初果到三果,大乘来讲就是初地到十地。“无学”,小乘来说就是阿罗汉,大乘来说就是佛果,这个就是声闻有学和无学位。如果是僧宝来说的话,指的是小乘的无学位,因为大乘的无学位就是佛宝了,所以声闻的学还有无学的功德就是僧宝。这是第一个,理体三宝,它的本质是清净的无染的,安住在五分法身当中、安住在灭理无为当中。

第二个我们看到化相三宝,所谓化相三宝意思是说理体三宝所显现的幻化之相,就是说理体的三宝它本身是无形无相的,它是种清净无染的体。当清净无染的体一般的凡夫众生是接触不到的,除非你有大彻大悟的境界,才能够将心住在这个境界上。一般的佛教徒,你说让他将心安住在理体三宝,做不到。所以对于一个初学的人,必须要透过化相三宝跟住持三宝的帮助、示相上的显现,使他的心有所住。因为还没有办法说心住于空性,如鸟游虚空,毕竟不可得,不行,所以必须要有示相上来帮助我们住。那示相上帮助我们安住的这个就是化相三宝跟后面的住持三宝。我们先来介绍化相三宝:

『二化相者。如释迦道王三千为佛宝,演布谛教为法宝,拘邻等五为僧宝。』

所谓的化相三宝,简单地来说,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的三宝。为了度化众生,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八千返,这一次就是两千五百多年以前,来到印度示现降生等等的乃至宣说佛法、有佛弟子。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的三宝形象称为化相三宝。为什么称为化相——是由不生不灭的理体的法身所变化出来的硬化身,称为化相三宝。化相三宝的佛宝是什么呢?是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道王三千”是说法道遍满三千大千世界。释迦牟尼佛他教化的区域就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范围,称为道王三千。“演布谛教”,“谛”就是真实的意思,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所开示种种真实不虚的教法,这个叫做法宝,这个还不是经典,那时候还没有结集经典,只是他讲出来的这个语言文字就是法宝。“拘邻”,就是阿耨憍陈如,阿耨憍陈如等五比丘就是僧宝,最早的僧宝。佛陀成道之后,第一个他观察因缘,五比丘跟他最有缘,所以他就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五比丘就在佛陀的三转法轮之后次弟地证得圣道。当他们圣得圣道的时候,就是前面说的,证得“声闻学无学功德”,这个时候就成就了真正的僧宝。我们现在出家众被称为僧宝,这只是种形象上的僧宝,但真正的僧宝是什么呢——圣人,就是说他证了初果以上,有学位以上的,或者大乘初地以上,大乘有学位,称之为僧宝。第三个住持三宝:

『三住持者。形像塔庙为佛宝,纸素所传为法宝,戒法仪相为僧宝。』

佛菩萨都是无量慈悲,为了不舍我们这个末法时代的众生,让他们也能够得到理体三宝的加持,所以就示现种种的形像。就佛宝来说,就是佛的形象,还有佛的塔,供佛的庙,这都属于佛宝,这种雕塑的形象就是佛宝,透过这种形象来帮助我们升起皈依的心。“纸素所传”,“纸素”,就是透过纸张印出来的经典的语言文字就是法宝,我们藏经楼所藏的那些就是法宝。“戒法仪相为僧宝”,依着出家的戒法受戒所显现出来的仪相。就像我们几位出家众,虽然我们都是凡夫身,至少我是凡夫身,其他几位我是不知道。虽然是凡夫身,但是透过戒法的受持之后,所显现出来的这种出家的威仪相状,就称之住持僧宝。所以住持的僧宝,他可能是个凡夫,这个凡夫只要他有得到戒体,纵然他还有很多的烦恼,那仍然是我们所恭敬、皈依的境界,他就是住持的僧宝,因为佛法必须要靠僧团来弘扬。佛像它是不会讲话,经典没有人解释,也容易错认消息,所以我们必须有师长,而这个师长必须是专业的,他必须是专业的修行人,那当然就是僧宝。这个出家人他有这样的条件,他能够诠显经典里面的真实义,所以纵然他可能是个凡夫,但也构成所谓的住持的僧宝,也应当恭敬供养。接着年看第四个,一体三宝。前面一、二、三——理体、化相、住持,这个都是属于清净或者是分证清净的境界,那第四个一体三宝的话,它就是通于凡圣,那指的就是我们的自性。我们看这个文:

『四一体者。如常所论。唯约心体义分三相,如涅盘说三宝同性等。』

“如常所论”,如一般的大乘经典所论的。“唯约心体”,这个“心体”就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依着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我们也是具足三宝。你看我们做完早晚课之后都会念: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我以前都以为是自从我皈依佛之后,自从皈依法,自从皈依僧,后来才知道原来不是。所谓“自皈依佛”,是皈依我们自性佛,“自皈依法”,是皈依我们自性法,“自皈依僧”,是皈依我们自性僧。我们自性所具的佛、法、僧三宝,虽然我们是染污的、烦恼的,但就像“衣领明珠”的譬喻一样。我们前面讲了,佛的“三德”与我们众生的“三障”是不二的,所以呢我们不要只是看“三障的表相,而是要回归到不生不灭的“三德”的本体,所以我们自性本来就具足三宝。早晚课的前面都是示相上的持咒、诵经、念佛,后面呢三皈依,皈依到不生不灭的三宝的理体。像藏传佛法,他们修行的时候,最前面会先念三皈依,观想皈依境,然后诵念三皈依。他们会把三皈依放在前面,然后后面再开始修法,那是因为观想三皈依,求三宝加持,然后再修法,能够破障,他们是这种原理,缘着示相上的三宝。而我们汉地的传承会将三皈依放到后面,是因为将前面的有相的修行全部回归到我们自性当中不生不灭的理体,自性的三宝,所以我们会把三皈依放在后面,是这样的差别,是这样的道理。“如涅盘说三宝同性等”,这个“同性”的“性”就是真如理体,我们自性的三宝事实上就是同体,事实上就是我们真如一体,我们真如本性从三方面来说,称之为三形宝。怎么说呢?我们自性的佛宝就是智慧造了的功德,因为佛者觉也,觉就是觉悟的意思、觉了的意思,能够造了的功能。我们今天能够产生造了的功能,这个就是自性的佛宝在起作用,只是我们造了的功能我们造了的不见得是好的,我们会用我们自性的佛宝起烦恼,什么思维啊、什么好坏啊、大小啊、美丑啊,起烦恼。但是这个造了的功能跟佛造了的功能是不二的,这个就是自性的佛宝。那法宝的话,法是一种清净无染的这个体,也就是我们智慧所造了的境界的这个体。一切境界的这个体是不生不灭的,不生不灭的这个体就是法宝。僧宝的僧是和合的意思,和合不二的意思,像我们出家众在一起,为什么称为僧团?因为大家在一起,六和合,所以称为僧团。那在这个地方所谓的自性的僧宝是什么呢?就是能造的这个佛宝跟所造的法宝不二,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举个譬喻来说:你在做梦的时候,你在梦境当中你的眼睛看到一尊佛像,这个时候梦境当中有个能照见的眼睛和你的眼睛所照见的佛像,有个能所的差别,但事实上能够照见的眼睛也啊,所照见的佛像也好,它的本质都是这念能够做梦的心是无二无别的。能所表面上看起来作用有差别,实际上来说,是无二无别,那么这个就是僧宝。自性的佛宝跟自性的法宝,能照跟所照实际上本质都是全体真如,无二无别,所以这个叫做三宝同性。一体三宝是什么呢?是我们众生自性本具的三宝自性,所以我们讲说我们要常常忆念三宝,你不只是忆念外在的三宝,你要不断忆念我们自性本具的三宝。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你不只是拜外在的佛,同时不断地礼敬我们的自性佛;第二个,称叹如来……请佛住世、请转法轮……都是一样,不只是请外在的佛住世转法轮,同时要请我们的自性佛住世转法轮。这样的话,三皈依就更加圆满。我们说皈依三宝能够我们离开魔境界,得到解脱,是一方面来自于三宝,外在三宝的力量加持,还有你常常忆念你的一体三宝,内外和合之下才能够得到解脱。一体三宝也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只是我们暂迷了本来面目,所以一体三宝是通于染,通于净,通于凡圣的。那这四种介绍完了,接着我们看第二段:

戒疏又云,约义略释『此三益世,近拔三有,远清二死。希世独达,可重名宝。』

这个是约义来略释,就是说约三宝的意义来简略地解释它的功德。说佛法僧三宝能够利益世间。为什么能够利益世间?就近的来说,能够拔除三有的苦,三有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就是近的来说你皈依三宝能够超脱六道轮回,这叫“近拔三有”。就远的来说,“无清二死”,“二死”就是这个界内的分断生死、界外的变异生死。就是说你不但能够超过轮回,还能够灭除界外的生死,到达佛果。就是说,你不但能破我执,还能破法执,到成佛,这叫远的来说能清二死。“希世”,就是世间所没有的。“独达”,就是超过一切的之上叫独达。“可重名宝”,它可值得尊重,因为它能够透过三宝的力量使我们跳出轮回乃至成佛,所以值得尊重,可以称之为宝。那这叫略略地说,接着是引文广释,引故宝性论的文来广泛说明三宝的功德。

故宝性论喻分六义『一稀有义。世宝贫穷所无,三宝簿福不遇。』

当《宝性论》中以六种譬喻来说明为什么三宝是尊贵的、是殊胜的,从六点来说。第一个就升起来说,三宝是稀有难得,称为“稀有义”。先用个譬喻来说,世间的宝:黄金、钻石,是贫穷的人所没有的,但是同样的道理,三宝,是薄福的人遇不到。所谓的薄福的人遇不到是什么呢?我们看这四种三宝:第一个,理体三宝,清净无染的境界。这种清净无染的境界,一般的凡夫众生如果他不懂佛法的圆顿的道理的话,他是无法去直接接触到理体三宝的,这是第一类的薄福;第二个,化相三宝,释迦牟尼佛出世说法乃至度众生,如果无缘的众生见不到,像我们现在见不到,缘不够;第三个,住持三宝,像佛像乃至经典的语言文字或者是出家僧众,对这个佛法没有信心的人,他也遇不到。就是说,他没有福报信佛,整天在外面做一些放逸的事情,那么他也遇不到住世三宝,称为薄福;第四个,一体三宝,那二乘的人无法懂,声闻缘觉的人修小乘的人他无法懂一体三宝的道理,他不知道原来自性就具足三宝的特性,那这个也可以称为薄福不遇。

『二离垢义。世宝体无瑕秽,三宝绝离诸漏。』

世间的宝的体是清净的,没有瑕秽的,像黄金、钻石,没有瑕秽。三宝的体能够一切的烦恼的漏。这主要指的是前面的三种:理体三宝、化相三宝、住持三宝,它的本质都是清净无染的。再看第三点:

『三势力义。世宝除贫去毒,三宝六通难思。』

世间的宝能够去除贫穷、去除苦恼,就是说你如果给他黄金或者钻石,他就不再有贫穷的苦恼,这叫去毒。同样的道理,“三宝六通难思”,三宝有大的势力、大神通,佛菩萨现种种的身、现种种的相,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六神通是很难以思议的。各位看外面结缘柜有《大教东来》,这个是我对《四十二章经》的注解。最前面有讲个故事,讲当初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汉地的时候,那时候有很多道家的外道不服,就找两位尊者要求斗法。结果斗法的结果就是道教的法术全部不灵,大败,佛教的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这两位大德现种种神变,两边的经典都在烧,但是道教的经典马上焚毁,而佛教的经典不但烧不坏而且放大光明。这个故事书里面都有记载。三宝的六神通是难以思议,有这种大的势力义、大的威德力,这是度化众生的用。第四个就外相来说,就是庄严义,可以庄严自他。

『四庄严义。世宝严身令好,三宝能严法身。』

世间的钻石、黄金等等,能庄严我们的色身,而三宝呢是庄严我们的法身。是说你今天依止三宝,依止三宝的法拜佛、念佛、听经,能够使我们的法身自性本身的功德开显出来,那这个叫做三宝能庄严法身。能够将我们自性本具的三宝的性给开发出来,来庄严法身。接着第五个是结:最胜义。

『五最胜义。世宝诸物中胜,三宝诸有无上。』

世间的宝物在一切有为的境界当中是最殊胜的,黄钻啊、钻石啊,这些都非常的贵。那三宝的话,在一切有为法上最殊胜。为什么三宝在一切有为法上最殊胜?因为它的本质是无为法。只要是有为法,就有这个比那个庄严,或这个比那个好,有对待的话,一定会有更好的、更庄严的。只有无为法离开一切的比较、一切的对待,还是真正的“无上”。所以三宝在有为法上是无上的,因为它本身是无为法。第四个一体三宝实际上它的本质也是无上,为什么?虽然说我们现在是烦恼的境界,但是我们自性本具的佛性“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还是没有改变,我们只是像“衣领明珠一样,没有开显出来而已,所以乃至一体三宝也是一样,在有为法当中也是无上的。第六个不改义,体性不改,就是说断除我们疑惑。三宝功德这么殊胜,但是它会不会有无常败坏的时候呢?因为佛陀说一切法都是无常,三宝会不会有无常败坏呢?

『六不改义。世宝炼磨不变,三宝八法不动。』

就是说世间的宝物,黄金或钻石炼麿不会变,特别坚固,真金不怕火炼。这个钻石也是一样,它能破坏一切,都是炼磨不变。三宝在八法当中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风当中,它是不会动摇的,不会被一切的境界所动摇的,不会有无常败坏的时候,只有说显现和不显现,众生福德具足它就显现,众生福德不具足它就不显现。但事实上理体的三宝乃至说理体所显现出来的化相和住持三宝,它们是不生不灭的。就像我们举个例子来说,你看智者大师,他在做嘉行修法华三昧忏的时候,做嘉行,然后诵《法华经》,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的时候,这个时候看到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说《法华经》。今天我们到印度灵鹫山,你可能看到一堆废墟,但是智者大师在病中看到世尊还在灵鹫山为众生说《法华经》。或者你到五台山,看到的是一大堆游客还有不如法的现象,但事实上那个地方就是文殊菩萨的首场,在经典里面说文殊菩萨领着万忆的大众在那个地方正静静地修行。那个地方就文殊菩萨他们来说,是个清净琉璃的七宝地,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个很普通的地方。所以这个就是三宝不改、不变,只有福德因缘都具足,它才能够显现出来。所以以《宝性论》的六点来说明三宝的功德,最后看总结:

戒疏又云『四宝为言,理宝为胜,由常住故,为世所归。余三随设,体是有法。』

四种三宝来说,理体三宝是最殊胜的。我们刚刚讲它是一切三宝的本性,是清净无染不生不灭的本体,这个佛菩萨所亲证的境界,所以是常住。因为它是不生灭,所以是常住的,所以是为世间人所皈依的境界,尤其是灭理无为,这个理体的法宝。那其它三个:化相、住持、一体,这个是随着众生因缘而施设的“体是有为法”。但是道宣律祖同时在另外一个地方告诉我们说,末法时代这四种三宝,以住持三宝最为殊胜,为什么?因为理体三宝,除非你大彻大悟,不然你见不到。那化相三宝,释迦牟尼佛灭度了,佛的圣弟子也灭度了,也见不到。唯一能够接触到的就是住持三宝,通过住持三宝的引导,能够让你见到理体三宝,然后开发我们自性本具的理体三宝,所以这个重点的核心在住持三宝。所以虽然说你看到只是佛像,但你仍然要以虔诚恭敬的心来面对佛像,为什么呢?你要想佛的法身是遍满的,虽然住持的佛宝只是雕像,但它事实上也是佛的法身的全体,你对它以虔诚恭敬的心来礼拜,就可以得到佛的加持。像西藏一个很有名的“狗牙舍利”的公案,各位可能都知道。“狗牙舍利”的公案是个很好的例子,你虔诚恭敬地礼拜佛像、住世的佛宝,你就可以得到佛的清净法身的加持。虽然法宝有时候是“标月指”,但你没有“标月指”你还看不到月亮,所以也是工恭敬。那住持的僧宝,你说他是个凡夫僧,但是只要他所说的法是正法的话,你对他虔诚恭敬,一样可以得到三宝的加持。经典里有个公案,简单来说,就是有个老比丘,他就是很混,完全无道的一个出家人,按照僧团的分配,他被请到一个老妇人家中接受应供,应供完之后,按照规矩,他要开示。这个老妇人很虔诚恭敬地请他上座开示。他平常在寺庙里面就是吃饭睡觉混,他都根本没办法开显,但是他又不能不上座,上座之后心里就在暗暗叫苦,实在讲不出任何开显的话语。结果这个优婆夷她很虔诚恭敬,她以为老比丘在跟她说法,说苦苦。她想,是啊,这个世间确实是苦,她透过观察这苦谛:无常固苦,苦即无我,就破了我执,最后她也证果了。因为她以很虔诚恭敬的心来面对老比丘,他只是在诉苦,她却以为他在说法,就是这种虔诚恭敬的心感应到三宝的加持,她也能够证果。所以道宣律祖说末法时代以住持的三宝最为殊胜,这是我们所能够缘的境界,所以要特别地恭敬住持三宝。然后修行的依止是什么呢?当然依止的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也就是一体三宝。外在的理体、化相乃至住持三宝的目的都是开显我们自性本具的一体三宝,这个我们要知道。接着翻到讲义第九页。

甲三、功益

功益是说,受持三皈依的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与利益。首先第一段我们先说明出世间的功德:

归敬仪云—『经云。若人得闻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堕恶趣。斯何故耶?以知法佛本性常故。一时闻解,熏本识心,业种既成,净信无失。

这个首先是以经典的说明,说受持三皈依的功德。“经云”指的是《涅盘经》,《涅盘经》里面说如果一个人得以闻常住二字,我们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常住二字”,不是说只是听到常住二字,不是的。所谓“常住”的话,指的是常住真心,也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的这个道理。那常住真心是什么呢?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第八页的第一行所说的理体的法宝,灭理无为。所谓无为就是能够听闻到这灭理无为这种常住的道理的话,就称之为闻常住二字,而且闻的时候能够欢喜受持才称之为闻。不是左耳进去右耳出来,这样无住的闻不是的,而是欢喜受持的闻。也就是说,如果对理体的法宝能够闻持的话,那这样的人生生不堕恶趣。这个是《涅盘经》里面所说的道理。在这个地方我们举一个公案:在古印度的时候,有个长者叫须菩提,舍利弗尊者有时候会到须菩提长者家去接受应供。他们家有养一只鹦鹉,在接受应供的时候,这只鹦鹉每次见到舍利弗尊者来的时候都会很欢喜地在前面引导这个尊者到室内去。有一次这个尊者为这个长者的家讲四谛的道理,这时候鹦鹉也是很有善根,听了就很欢喜,就从地上飞到树上,从树上又飞到地上,这样来来回回七次。后来过不久之后,这只鹦鹉就被一只狐狸给咬死了。然后长者就问舍利弗尊者说,他们家鹦鹉死后到哪里去了?尊者就用天眼通为他观想说鹦鹉升天了。为什么升天呢?因为它听到四谛的道理很欢喜,就是因为这个功德力的原因就升天了。而且它听到四谛的道理之后,在地上和树上来来去去下下七次,所以它后来因为这个原因感召到七次升天的果报。各位想就只是跟它说声闻四谛的法,功德利益就这么殊胜,何况你要是能够听闻这种常住的理,也就是大乘圆顿的这种常住的这个理,也就是理体的法宝的道理的话,听闻而且能够以欢喜心来受持,那这个人生生不随恶趣。“斯何故耶?”为什么呢——“以知法佛本性常故”,因为知道这个法身佛的本性是常住的。“法身佛”指的是理体的佛宝。我们前面讲,理体的佛宝就是五分的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佛的五分法身的体实际上也是常住的涅盘的体,都是一样的。因为知道法身佛的本性常住,因此“一时闻解”,听到之后,以欢喜心来理解受持,称为闻解。“熏本识心”,熏我们阿赖耶识的心,这时候“业种既成”,这种清净的业种成就之后,能够“净信无失”。“净信无失”就是说,这个种子种种下去之后,能够在心中为断地忆持,让它不要失去。看第二段:

况能立愿归依,奉为师范。固当累劫清胜,义无陷没。

就说我们要能受持法身佛法身不生不灭的这个理,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受持三皈依,就是“立愿归依”。我们上午有讲,所谓的皈依三宝,实际上就是皈依法身不生不灭的理体。“奉为师范”,将理体的三宝作为范:理体的佛宝——五分法身,理体的法宝——灭理无为,理体的僧宝——声闻学无学功德,作为我们修行的引导。“固当累劫清胜”,必然会生生世世清胜。“清胜”就是前面讲的不堕恶趣然后“义无陷没”,不会堕落到三恶道当中,必定生到人到或者生到净土的这个果报。所以这个就是引经典告诉我们说,受持三皈依而且你知道在受持三皈依的时候,你所受持的、你所皈依的是理体的法宝为主。如果将你的心住在这个境界上的话,可以生生世世不堕恶趣。这一段是《涅盘经》的证明,再看下一段:

如经有人受三归依,弥勒初会解脱生死。

“如经”,这个地方所说的经是《弥勒下生经》。在《在弥勒下生经》里面说,有人如果曾经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受持三皈依的话,在“弥勒初会解脱生死”。弥勒菩萨刚成佛的时候有“龙华三会”,会有三次的说法。在第一会当中,他会首先度释迦牟尼佛时代曾经栽培过善根的人。比如说我们曾经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虔诚地受三皈依,那最晚到弥勒佛“龙华三会”的初会的时候,必定能够解脱生死,最起码能够证得阿罗汉的果报。所以根据《在弥勒下生经》说,那时候有九十亿的众生能够证得阿罗汉。那这是以《在弥勒下生经》引证,说明出世功德。最后总结:

此乃出苦海之良津,入佛法之阶位。

“此”是指皈依三宝,尤其是皈依理体的三宝。皈依三宝就是出苦海的良津。“津”就是渡头,一个很好的渡头。通过这个渡头,可以使我们脱离生死的苦海,同时也是入佛法的阶位,进入佛法的大的初阶段。佛海像大海一样汪洋无际,但是首先你要有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果说我们本身对三皈依本身并不具足的时候,纵然我们看了很多经典或者我们参禅做种种的嘉行,事实上功德还是很有限的。因为我们修行的功德是来自于三宝的加持,尤其在密宗法会有强调这一点。它会说你今天修行的功德,事实上并不是说你特别的聪明或者你特别的精进,这只是一个助缘。你今天修行的功德完全来自上师跟本尊的加持,密宗会这样强调。但是让它显教,也是这样意思。我们今天学了很多经论,参禅、念佛,很精进,但是你心中对佛、法、僧三宝如果没有皈依的心的话,你就得不到三宝的加持。得不到三宝加持,这样精进的修行也只是种点人天的福报而已,对于解脱来说关系不大。所以在《广论》里面说,内外道的差别在三皈依,不在于它的思想。就像有的佛教的学者,比如说在大家教佛法,或者研究佛法的思想的学者,很多人他其实是不信佛的,他可能写了很多篇的文章,关于天台也好,关于宗关也好,或者关于唯识等等的文章写了很多,很基本上很多人是不信佛的。就是说他只是对这种哲理有兴趣,但是对于受持或是实践,他是没有太大的兴趣,甚至有的很有名的佛教学者他还是基督教徒,他信基督,他只是喜欢佛法的哲理而已,这样子的话他不能称之为佛教徒,因为他连最基本的三皈依都没有。我们也是一样,我们要去检查我们是不是佛教徒,就看我们对佛、法、僧三宝是不是有真正的信心。那当然这种信心不只是相信三宝能够给我福报,能够使我身体健康,不只是这么浅,而是真的相信三宝能够救拔我们。就像我们上午讲的,“以救护为义”。皈依三宝是希望三宝能够救拔我们,使我们能够脱离今生的苦恼还有来世轮回的苦恼。所以有没有三皈依的心,这个是决定内外道的差别。这个是说入佛法的阶位,在入佛法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成就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对于前面甲二显现所说的这个三皈依,这个三宝的功德要常常去体会,像《宝性论》里面讲的六义,六种的功德,可以常常去体会,或者其它经论里面提到三宝的功德,常常去体会。因为这个是我们到底能不能进入佛门、能不能得到三宝加持的一个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话,后面再多的努力,结果也只是栽培善根、福报而已,跟解脱的关系来之不大。所以这个地方是说明出世的功德。看下一段,下一段是教诫我们对三宝不要有轻慢的心:

但以罪多恶重,轻而慢者,虽曾受归,随缘还失。

但是末法时代的众生罪障多,也常常造恶业。那罪业多,恶业重,因此自然对三宝轻视而且有一种骄慢的心。就是说他可能认为自己可以,不需要一天靠三宝的救护,自己够聪明,自己也能够得解脱。如果是这样的心的话,虽然曾经受皈依,“随缘还失”。随着恶缘的显现,就可能失去三皈依。什么叫失去三皈依?就是说,我们说三宝的意义是它能够救护我们,那如果我们在遇到障碍的因缘,我们不是向三宝祈求,而是向天魔外道、鬼神祈求的话,那三皈依就失去了。我们在念三皈依文的时候,我们是说,皈依佛,不再皈依天魔;皈依法,不再皈依外道的邪知邪见……但是现在很多人在遇到障碍的时候就去找鬼神,你去找鬼神的这个念头生起来的时候,三皈依的体自然就破了,就没有了。或者像有的人也是学佛,但学佛学学之后身体还是很不好,或者一切事情还是不顺,他就可能产生邪见:哎,信佛啊没有用。当他这个邪念生起来的时候,他对佛、法、僧三宝已经失去信心,那这个时候三皈依的体也就自然地就失去了。我们前面也在讲这个皈依对我们今生乃至来世的解脱是非常重要的。当你产生种种邪见:找鬼神啊,或者轻慢啊,或者丧失信心啊等等的,三皈依的体自然就失去了。那这个时候非常的可惜啊,人身难得,佛法又难遇,能够遇到三宝,却又这样子失去了,非常可惜。真的要去皈依其实蛮容易的,尤其是一般的在家居士,很多都是这样子。但到最后很多遇到障碍都是求神问卜,不然就是起烦恼,或者对三宝没信心,或者有的人就认为说我一定要先学好这个世间法,先把这个人做好,我人如果没有做好,我没有资格学佛。实际上这个也是失去三皈依。为什么?因为对佛、法、僧三宝没有信心。当我们学习世间的善法是很好的,对于我们学佛来说,人天乘的基础是很好的。但如果你认为说刚开始还没有资格学佛,一定要先学好世间的善法才能够学佛的话,那这个时候事实上你对佛法的信心已经不够了,事实上也很可能同时失去三皈依的体。所以在大环境当中,种种邪知邪见,种种见浊还有烦恼浊,比如烛盛的五浊恶世的时代,如果你没有常常去学习经论的话,那确实是很容易失去三皈依。三皈依失去了,那后面五戒、八关斋戒什么的就不用说了。这个是警诫我们不要有骄慢的心,不要对三宝轻视,要对三宝绝对地尊重。有什么障碍的话就是祈求三宝加持,不要有障碍来了就求神问卜,然后对三宝的信心飘飘摇摇,到最后失去戒体。看下一段:

是故智人初受归时,专心缘此,得名归依。故感善神随逐护助。』

所以相反的,有智慧的人一受三皈依就专心“缘此”。“缘此”就是缘着三宝的境界,相信唯有三宝能够救拔我们,就像《三宝歌》所说的,“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在三界当中,只有三宝能够真正地救拔我们。有的人说我求鬼神,感应保佑特别快。那当然确实也是没有错,对很多人来说求鬼神感应特别快,为什么呢——物以类聚。鬼神是属于六道众生,说得再不好他是属于三恶道的众生,而我们心跟三恶道相应往往容易得多,所以往往求鬼神感应来得快,而你要跟佛菩萨感应是要有极为清净的心,那要感应要比较努力,也比较慢,所以很多人因此就直接求鬼神,比较快,求鬼神、求感应神通等等的,比较快。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知道,只有三宝是救护主,所以专心地缘三宝。我们在初学的阶段,当然是缘的化相三宝、住持三宝,这种示相上的三宝的形像,慢慢地,我们学习般若经典,我们的心慢慢去注意理体三宝,乃至我们知道这当中又是常住涅盘的理,是我们受三皈依的真实皈依处,将我们的心安住在这个境界上,这样的话就可以真正地称为皈依的佛弟子。那这个也是要通过经论来学习,或者是善知识的引导,不然要成就皈依很不容易。要是以《广论》的标准来说,那要求更高。随着多重经论地去熏习,才能够成就皈依的量。所以皈依的量就是说你遇到什么障碍,那么你想到三宝能够救拔你,而不求其余的天神啊等等的境界,那这也不容易。那另外呢,你说什么是皈依?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尤其是皈依这个法。但是很多人皈依之后他对听闻佛法兴趣不大,只是一路修福报,那这样子的话事实上他的皈依也是残缺不全,他只是祈求三宝给他福报,但是对于三宝能够救护他,得到今生以及来生的解脱这件事情信心还不够,因为信心不够,所以他对听闻佛法也就兴趣不大,所以这样的皈依都是不完整的,没有真正完整的皈依的量生起。但如果专心缘此的话,成就皈依,自然而然能够感应到善神的随逐护助。根据《大灌顶经》里面说,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每皈依一个境界就可以得到十二位善神日夜地守护,三皈依这时候就可以得到三十六位善神日夜地守护。真正请求皈依的人,他是不用再去求什么鬼神的帮忙,因为自然会有天神日夜地守望。有个大人郭记,有人问他说,“师父,如果有人用邪咒加害你你怎么办?”他说,“我就忆念三皈依”。因为他就了解这个道理,他忆念三皈依的时候,自然得到佛菩萨还有三十六位善神的日夜守护,那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安全的呢。那这是劝诫我们不要对三宝有轻慢的心。那刚才说的是出世间的功德,接着来看世间的利益。下一段文:

归敬仪又云『校量功德经云。四大洲中满二乘果,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唯三宝胜故。』

在《校量功德经》里面它比较这个功德说,假设四大部洲的人都变成二乘人,声闻缘觉二乘果位,然后有人尽形寿地供养四大部洲的二乘人,然后这些二乘人往生了之后各各为他们起塔,然后来供养他们的舍利。这个福报是很大的,你看,供养一个二乘人的塔或者佛塔,功德都很大,何况满四大部洲这么多的二乘人,都给他供养乃至起塔,那福报当然很大。这么大的福报还比不上一个善男子善女人真诚地作如是言说:“我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样的福报,因为三皈依当中所得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所有的福田当中,三宝是最大的福田,因为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心中缘的是十方的佛、法、僧三宝。前面讲的四大部洲的二乘人,他只是二乘,只是僧宝当中的一小部分而且还不包括佛宝跟法宝。那你心中缘的是遍法界的三宝,那你缘的境界广,那当然所得的福更加殊胜。那这是说明皈依之后所引发的世间的福报。像我们今天修药师法门,修药师法门可以增加我们的福报,但是你要注意,修药师法门的时候那不只是修念诵的仪轨、咒语、诵经等等的,重点是你要有皈依的心,对药师佛乃至三宝要有皈依的心。透过这种皈依的心,那么所缘的广大三宝的境界那才可以得到三宝的加持,不只是在仪轨上过一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