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search
Related Search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mtk, smart phone,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View all
Picture of 南山律在家备览 别行篇导读 讲记06

南山律在家备览 别行篇导读 讲记06

SKU: FS9101724
弘一大师遗著—— 《南山律在家备览》 五浊恶世,光芒再现。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南山律在家备览》

别行篇导读  讲记06

主讲法师:因法师

201501上海斋戒

我们刚才把理忏的内容介绍过了,这个比较深,各位随缘随力,懂多少算多少,就算不懂也没关系,“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种般若波罗蜜的种子在我们心中熏习的话,都有大功德,都有大的加持力。

接着我们看比较浅的事忏部分。第二段:

以此无生理观为忏悔主,方用有作事仪为忏悔缘。

这个是说明这些生起的关系,“以无生的理观为忏悔主,就是主要的忏悔的方法,就是“忏悔主”。那这个时候,接着才用“有作”——有造作、有为的“事仪”——大悲忏啊,这些事忏作为忏悔的缘,这个“缘”是种助缘。有主、有助。底下接着说:

其事仪者:即五体投地,如泰山颓;剋责己心,语泪俱下;挫情折意,首罪心哀。

“事仪”就是事相上的仪式是什么呢?从身口意三方面来说。

身业——五体投地。就是说整个五体,头、两个手、两个脚都趴在地上——“五体投地”,就像泰山推倒,泰山崩倒一样,整个身体彻底趴下来,来顶礼。所以我们在拜忏的时候,其实像我们在这个地面拜还是比较好,更能够表达这种“五体投地”的意思在里头,这是身业。

口业的话,是“苛责己心”。口中要说罪,在佛前彻底地发露、说罪,甚至 “语泪俱下”——真正地产生惭愧心、忏悔心,所以说得“语泪俱下。”

意业的话,“挫情折意”。“挫情”,情指的是凡情,把凡情的情和意,就是把凡夫众生的这种思想放下。然后“首罪心哀”,自首自己的罪。自首,就是说在佛前彻底地发露,发露自首我的这个罪,把凡夫的情执、知见全部放下。

这个是事忏当中的身口意三业要做的事情。

如此事行既勤,理观弥进

这个功德是什么呢?你事相上的忏悔如果能够精勤的话,那么,理观就能够更加的精进。因为理跟事本来是互相帮助的。你能够事相上的忏悔,得到三宝的加持。得到三宝加持的时候,那这个时候你的理观能够更加的通达。所以我们在修理忏的时候,事实上也是要求三宝加被的,不只是说观察空性、实相而已,那么也都是要求三宝加被。

就像密宗,他们修这种大圆满、大手印,一样。修无上密的时候,一样,都是要求上师跟本尊的加持。甚至他们认为,今天在修大手印、大圆满,能够开悟证果,完全来自于上师跟本尊的加持,不是说自己多么有智慧,而是因为得到加持力。所以,即使是在修理忏的时候,同时求三宝加持也是非常的重要。不能只是说,我靠我自己的智慧,我的心力,然后来观察无生,那么我就能够开悟证果,那是不可能的,一定要靠三宝的加持力。

再看最后一段,讲事理相资

如洗涤之法,虽净在清水。若不加之灰皂,垢腻难除。

先讲这个譬喻。像在洗手的时候,虽然直接让你的手能够得到干净的是清水,但是你如果不加灰皂,你如果不放肥皂,你的手洗不干净的,尤其是垢腻的东西、油腻的东西,洗不掉。那这个清水指的是理忏,灰皂指的是事忏。事跟理可以互相帮助的。所以底下说:

故正助合行,如目足相假。豈独灭罪?

所以这个“正”,这地方所说的“正”就是理忏;“助”就是事忏。合着一起来修行的话,就像目足相资。理忏是“目”,看到无生的理。看到无生的理之后,你当然要去行,那么行就是事忏。然后在行当中,不是瞎眼啊到处乱跑,你是依着这个无生的理、依着无生的智慧,然后再来修忏,再来修这个事忏。那这个时候就是有目有足,那就很圆满了。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对于实相的理,如果还谈不上的话,至少你先是种事忏,先把那个粗重的罪业洗刷掉。粗重的罪业洗刷掉之后,这个时候再来观察无生的理,那么就容易相应。那这个时候,开了眼目,眼目就打开了,这个时候同样的拜八十八佛,同样的拜大悲忏,就真的是目足相应,真正的是趋向解脱之门。

所以如果“目足相假”的话,那么“豈独灭罪?”就是说,如果有目有足,两个相互帮助的话,豈只是能够灭罪而已,甚至能够证果。因为有“足”,有事相上的修法,得到三宝的加持。也有“目”这个理观——无生的观。那么内外合和之下,那种功夫力强,那么甚至可以断烦恼、证果,所以豈只是灭罪而已,甚至是可以证果。

再看下一段:

既能证真,故六根忏悔若成,六根清净可获。若不以圆观为主,则不名大乘忏法。纵能灭罪,止免三涂,纵能生善,不出三界。

既然能够“证真”,这是事理相助的话,能够证真。能够证得真如本性,那这个时候,“六根忏悔若成”——六根清净了就可以获得。这是依止法华三昧忏,来忏六根。那么忏六根,如果能够清净,那这个清净就不止是忏除粗重的罪业而已,也包括一些我法二执也忏清净。那么,这样子的话,六根清净的阶位就可以获得。“六根清净”的阶位就是已经断见思,出三界。这是圆教的十信位,就可以获得。

相反的,“若不是以圆观为主,则不名大乘忏法。”当然这个标准是比较高,就是说,你要真正修大乘的忏悔的方法的话,它的体必须是圆顿观法。那么如果不是这个体的话,只是纯粹的事忏的话,纵然能够灭罪,但是只是灭掉三途的罪。就像我们上次讲的,事忏,它主要的功能就是灭掉这个罪业能够牵引三途的力量,把牵引三途的力量给去除掉。但是种子并没有全灭,所以是灭三途,纵然能够生起善法,也是“不出三界”,因为有能有所。

先知此意,然诵其文,俾在兼行取成大益也。

知道这个道理,然后再来“诵其文”——诵大乘的忏悔文。“俾在兼行”就是目的是在于事跟理都兼带,都有“兼行。”像天台的忏法,无悔忏悔法,像大悲忏、净土忏这些,它所根据的原理是无悔忏悔法。但是无悔忏悔法这个事相的体,根据的是圆顿的这个理,所以修这个忏法当中有事有理,那么就能够获得大利益,这是说明忏悔是目足相资的道理。

理,理观,理忏是“目”。然后事忏是“足”,目足相资,互相帮助。所以理忏帮助事忏,就是说,因为有理观,所以事忏的这个结果,不只是灭除三恶道的罪业,甚至可以断惑证果,这是理帮助事。那么事帮助理呢?因为有事忏的基础,所以可以得到三宝的加持,先灭除我们粗重的罪业。粗重的罪业灭除了之后,你的理观——无生的理观就能够更清楚。好!这是目足相资。

接着,我们看到第三课:瞻视病人

就是说同参道友之间有病要互相看护,要如法的看护才可以。我们看到:

甲一、制意

事钞云:制意者,夫有待之形,多诸婴累。四大互反,六府成病。

这是说明病患的情况。

 “制意”——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戒法呢?“夫有待之形”,我们众生,都是“有待之形”。“有待之形”就是说这个色身必须有所依托,那么才能够存活,叫做有待之形。这个“待”就是假借、依托。依托什么呢?你要吃饭,你要喝水,必须依托饮食等等的因缘。还要空气,种种的因缘才能够存活,所以说是“有待之形”,本身并不能够独立存活的。

既然是“有待之形”所以必然“多诸婴累”。“婴”就是缠绕。“累”就是负担,一定会有病。为什么?你吃五谷杂粮,那么吃的不对,或者心,或者身不调,身心不调,那自然就会产生病。产生病之后,就会“四大互反”,就是地水火风四大不调。乃至于引发“六府成病”,六个脏腑生病。六府就包括胃、小肠、大肠、胆、膀胱还有三焦——上中下三焦,这都是中医的专有名词。总之就是你的五脏六腑都会生病,这个是病患的生起的原因。

第二段:

瞻视——若不假相提接,薄命则无所托。

既然这个色身是这么脆弱。如果生了病,没有假借同参道友之间的互相的提接,这个提接就是互相的救助,你帮助我,我帮助你,互相救助的话,则“薄命则无所托”,“薄命”就是说色身是非常的脆弱的,我们称为“薄命”。我们没有依托,生了病没有人看,这时候很可能就这么死掉了。而且变成横死,横死的因缘。就是说他本来不会这么早死的,结果因为看护不当,或者没有人看护,就会提早死亡,变成横死的因缘。这是第一个讲到病患的部分。

第二个:凡情。众生在这方面

然则世情流变,始终难一。健壮则亲昵,病弱则损舍。鄙俗恒情,未能忘此

然而,世间的人的内心,世情,就是世间的人的内心状态是“流变”。“流变”就是变动,冷暖不定——变动,冷暖不定。因为变动、冷暖不一,所以始终难以恒长相续。就像世间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看护看护久了,大家都会起烦恼了,这个谁都是一样的。

所以为什么我们在僧团里面,我们会轮流,会轮流去看护病人,就是因为长时间看护病人,谁都是不行的。除非有的人慈悲心特别的好,特别的强,或者你跟他特别有缘。不然的话,看病看久了,都会起烦恼,“始终难一”。

然后,世俗的人,健壮的人则亲昵。大家身体健康的时候,大家哥俩好,推杯换盏,酒肉朋友,喝酒、吃肉,大家很高兴。“病弱则损舍”,生病了,这个时候,甚至久了,大家都把他弃之不顾——“损舍”。“鄙俗恒情”,这个鄙陋的世俗的常情,常情就是这样子。“未能忘此”,都是这样的习气,不能够舍弃,这是凡夫的情况就是这样。所以,因为凡夫的心都是冷冷热热的,身体好的时候,大家都很热,身体不好的时候,大家避之唯恐不及。所以,因此佛陀要制戒,制定戒律,规定佛弟子,尤其是出家的佛弟子,必须要看病。

所以,底下总结:

彰圣引导——故如来深鉴人物,知善未崇,恶必相遵,故亲看病。

所以佛陀深深地鉴知,深深地了解“人物”,就是了解众生的心,凡夫的心就是这样子,冷冷热热的。所以“知善未崇”,知道如果放任不管的话,那个善法不能够崇尚。所谓善法就是互相看病啊、照顾呀,善法是没有办法崇善。然后恶行必定相随,所谓“恶”就是说生了病之后,把他丢在一边不管,这个都是一样。甚至,我们看新闻里面都会登,老父老母生病,孩子不管。甚至我看新闻上,有个女儿说老母亲反正她再也活不久了,就把她丢在路边,不管。还有的孩子,为了照顾父母亲,要轮流照顾父母亲,争执啊,争执不是要照顾,是争着不想照顾,起争执,甚至打官司的都有,这就是“恶必相遵”。所以,“故亲看病”,所以佛亲自来看护病人。就像底下所说的,佛陀亲自为病比丘来看病,这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是表法的。

看下面引证,先引因缘,引律藏的因缘。

故律中,佛言:汝曹不相看视,谁当应为?乃至世尊为病人洗除大小便已,扫治卧处,极令清静,敷衣卧之。

所以,在律文当中佛言,佛陀说,“汝曹”就是说你们不互相看视病人,谁能够来看病人呢?

这个事情缘起是这样。在律上有记载,佛陀有一次,有居士请僧团的大众僧出去吃饭,而佛陀刻意留在僧团里面,而不出去接受应供。为什么呢?因为佛陀这个时候要巡视大众的寮房,那当然也是想假借这个因缘要说法了。那么,大家都出去了,佛陀就开始巡视一间间的寮房,看看大家寮房里面,有没有什么摆设不如法等等的。结果走到一间房间的时候,门口,听到门口里面有个病比丘在那边呻吟、叫唤——没人管他。这个时候,佛陀就进去了,看到一位病比丘躺在床上,身上都是大小便,都没人来管他。他自己也动弹不得,很痛苦。那佛陀当然知道这是为什么,佛陀就明知故问说:“某某比丘啊,你为什么躺在病床上没人照顾你呢?”他说:“我过去的时候,个性就是很自私自利。只管自己,不管人家。我很自私,所以,当我病来的时候,大家也都不管我——因果。”佛陀就说:“大家都不管你,没关系,你不要忧愁烦恼,我来照顾你。”那么,佛陀就亲自为他换洗,把身上沾了大小便的脏衣服脱下来,佛陀亲自给他洗衣服、除秽。身上沾满的大小便,佛陀亲自为他擦洗干净,然后换上干净的衣服、干净的床铺。

然后,这个时候,大众回来之后,佛陀就集合大众,就呵责大众说:“你们大家都是出家人,出了家,已经舍弃了世俗的家,没有世俗的眷属。那没有世俗的眷属,又出了家,那么有人生了病,你们彼此再不互相看护的话,那他又没有俗家眷属来看护,那么谁来看护病人呢?”那么这个就是“汝曹不相看视,谁当应为?”你们既然出了家,大家都是一家人,彼此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就是应该互相照顾才对。

底下说:乃至世尊为病人洗除大小便已,扫治卧处,极令清静,敷衣卧之。

就是我刚刚讲的,为病人亲自洗掉身上的大小便,然后,把他躺的地方整理打扫干净,让他这个地方非常清静,同时再敷上干净的衣服,使他能够穿上,敷衣,使他卧之,使他能够穿上,躺在那里。那后来,这个病比丘看到这么尊贵的佛陀,居然亲自为他洗身上的大小便,还有衣服上的大小便,相当感动,就发起种种的誓愿,然后,佛陀再为他开示种种佛法的道理,他当下就证得了四果的阿罗汉。这就是佛陀看病比丘的一个因缘。这是“引缘”。

第二个:

立制——便立制云:自今已去,应看病比丘,应作瞻病人。若有欲供养我者,应供养病人。

比丘们从外面应供回来之后,佛陀就打板,集合大众,然后制定戒律,就我们出家众来说,这是戒律的一部分了。这不是建议,而是必须这么做的。从今天开始,比丘们之间要互相看护,要看护“病比丘”,大家要轮流做瞻病的人。所谓轮流做,就是说,比如说按照戒腊、亲疏这样排班,然后来看护这个病人。那么,佛陀说,“如果有想要供养我的人,那么应该供病人”。这是“立制”——立下戒律,立下这段文。

再来:

结劝——佛为极地之人,犹励诸比丘,亲自下接;况同法义重,如何相弃。

这是道宣律祖的“结劝”。佛陀是最尊、最贵的极果,称为极地之人,果德圆满之人。尚且,为了鼓励诸比丘而“亲自下接”,也就是亲自来照顾病比丘,甚至为他清洗屎尿的东西。佛陀这么尊贵之身,尚且亲自来照顾病比丘,何况我们出家众之间“同法义重”。“同法”就是说大家受同样的戒,持受同样的戒法,这是“同法”。那么同法之间的道情是很深重的,怎么可以互相弃舍呢?

各位也是一样,各位比如同样一起学习的,大家也是“同法义重”,那么也是一样,不可互相相弃。当然自己家人不可以相弃,那么同参道友之间也不可以互相相弃,要互相照顾生病的人。再看下一段:

释疑——问:供养病者等佛何耶?

前面佛陀说:“若有欲供养我者,应供养病人。”这个地方就问说,供养病者——供养生病的人,等同供养佛。这是什么道理呢?底下回答:第一个,约心行同佛。这就是约着你的发心,跟佛的发心是一样的。

约心行同佛——谓悲心看病,拔苦与乐,慈行同佛故也。

就是说,你今天以慈悲心,来为众生看病,使众生能够离苦,得到安乐。那以这种慈悲的行为,跟佛陀的慈悲之行是一样的。佛陀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对不对!什么叫法供养?就是如教修行,乃至利益众生,这种供养就称为法供养。你能够依着佛陀的教诲、慈悲照顾一切众生,那么这个就是佛陀的孝顺的弟子,这个就是法供养,就是最好的供养。所以能够这样的供养,诸佛欢喜,是真正的供养。这是第一个,约着“心行同佛”,所以佛欢喜。

第二个:

约随顺法制——又论云。随顺我语,名供养佛。

在“论”,就是《成实论》。《成实论》里面说:“能够随顺我(就是佛陀)的教导的话,这样才称为真正的供养佛。”因为这个是法供养,才是最殊胜的供养。

在《摩诃僧祇律》里面也举一个公案,一个例子。它说,有两个比丘一起发心,从远地要去佛陀的地方,要去顶礼,去亲见佛陀。走在路中间的时候,有个比丘生病了,病得很重,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结果,另外一个比丘照顾这个比丘,照顾一天,还可以,照顾到第二天的时候,他有点等不及了,很想见佛陀,等不及了。那么他就跟这个病比丘说:“你在这里好好养病吧,我先去见佛陀了,那么我想见佛陀的心非常的切。”那个病比丘说:“你不要那么急啊,你等等我啊!我病养好了,我们一起去见吧!”另外一个比丘说:“不行呐!我就是很想见。”那这个病比丘没办法说:“好吧,既然你这么急迫的想见佛,你麻烦帮我找質帝利居士来帮我看护一下,不然没有看护也不行。”那这个比丘就去找質帝利居士,请他来看这个病比丘。那这个居士也是跟他说:“我看你还是等到另外一个同伴好了,你们再一起去见佛陀吧。”最后,他也说:“不行,我真的是很想见,好久没见到佛了,这个心非常地殷切,我一定要赶快去见。”但这个居士说:“你这样去见佛,恐怕佛陀还是会告诉你回来照顾病比丘。”但是他不相信,还是去见佛。见到佛之后,佛陀明知故问,说:“某某人,你一个人来吗?怎么没有同伴呢?”他说:“有同伴。”“那你同伴呢?”“他生病了……”等等如是如是的说。最后佛陀就呵责他说:“你这是恶行——不好的行为,你应该去照顾病比丘才对。你这样不随顺我的教导,没有慈悲心。纵然见了我,也是没有意义的。你应该回去照顾病比丘。”这么呵责他。

后来,佛陀就制了戒之后,又有另外一个比丘,他也是,走到一个村庄的附近的时候,听说这个村庄里面有个病比丘。他想佛陀制戒,有病的比丘要去照顾,但是,我现在急着要去见佛陀,但是进去不照顾也不行,佛制了戒律。但是我也很想见佛陀,怎么办呢?我干脆绕道,绕道离开这个村庄。这样的话,就是没有违反戒律了,也可以很快见到佛陀了。当见到佛陀之后,佛陀也是明知故问:“某某人呀,你从哪一条路过来的?”他说:“我从那条路过来。”“你为什么要走那条道呢?”“因为绕道。”“为什么绕道呢?”等等。这个时佛陀也是呵责他:“你这是恶行,不应该的,没有慈悲心呐,见到我也没有用!”

所以这里就是什么呢?——若有欲供养我者,应供养病人。这是佛陀慈悲心,佛陀慈悲心,所以,我们也要像佛陀一样的慈悲,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供佛。

好,这是说明甲一、制意的部分。

接着看:

甲二、安置住处所。就是说,这个病比丘,尤其是病得很严重的病比丘,要放在什么地方?——“安置处所”。

我们看这个文:

《事钞》云:三安置处所——若依中国本传云,祁桓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其中。

这个先讲到“处所”。根据“中国本传”,这个“中国”指的是印度。印度古代的传记里面的记载,在祁桓精舍的西北角。为什么选西北角,就是太阳下山的地方?太阳下山的西北角,“日没”之处为“无常院”。“日没”就代表无常。再一方面,这个日没之处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会接引,所以在西北角日没处,安立“无常院”。做什么呢?如果有重病的病人,则把这个病人安置在“无常院”里面来养病。看底下:

堂号无常,来者及多,还反一二。即事而求,专心念法。

这个地方解释名字。前面上面是讲到方位在西北角。第二个解释名字,为什么殿堂叫“无常院”呢?因为“来者极多”,来这里养病的人很多,但是“还反一二”,真正的能够痊愈而又能够出去的人,可能只有十分之一而已。很少!就叫做“无常院。”

那么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让人感觉好像压力很大,哇!进来就是“无常院”了。主要的目的是“即事而求,专心念法”。这个“事”就是境界,你进去看上面写的是“无常院”,就知道你进来是干什么的,进来不是闭关的,进来这地方是准备要无常的。这个时候,既然知道是无常,然后就能够专心意念正法。因为有时候,比如说出家人,在他的寮房住久了,住久了就会贪染,贪染寮房的一切——这是我的床,我的佛堂,我的衣,我的钵,会贪着。那贪着了以后会障碍他临终的正念。

就像律上有讲一个公案。有个比丘,他很贪爱他的钵。然后,结果他死了之后,根据我们出家众的戒律,比丘死了之后,要按照羯磨法,分他的亡人物。分到他的钵的时候,忽然恶鬼道众生突然出现,很大很丑陋——恶鬼出现。其他比丘看到之后都吓跑了,很恐怖。但这个长老知道,这个恶鬼就是某某比丘的化现,因为悭贪,舍不得这个钵。所以就跟他开示说:“某某人,你要放下,不要再那么执著了。”种种开示之后,结果这个恶鬼道众生也就走了。但在走之前,还是有点贪恋他的钵,就拿他的舌头舔一舔那个钵。结果恶鬼道众生都很臭,他舔钵之后,那个钵变得非常非常得臭。即使把钵融化了,再做其他东西还是臭,这么严重。你看本来是个比丘,就是因为贪恋钵,结果到最后就变成这样子。

所以说,病比丘把他迁到“无常院”,也是为了让他专心,要放下。放下对过去一切房舍、衣物的贪著。那么这个时候放下才能够提起,提起佛法的正念、提起信愿行,然后再破釜沉舟往前冲,所以有这个好处。

所以,有的佛寺后来把“无常院”改成什么安养院,或者延寿院什么的,事实上,这个就比较不如法。因为到那个地方去,就是说你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啊!(延寿院,延续的延,延寿院)你进去延寿院当然感觉心情会好点,来这地方是延寿。你到“无常院”一看,好像进地府一样,觉得心情压力很大,但是这只是一开始心情的差别而已。但是,要紧的是你到那个地方去是为了加功用行,是准备求往生。所以这个时候必须要告诉他,要彻底放下。所以,写“无常院”其实还是比较如法的。只是说现在的人恐怕比较没法接受,看到“无常院”感觉心里压力很大,可能病情马上加重,这个恐怕不行。但理论上应该是写“无常院”。

好!这个是讲到为什么叫“无常院”的道理。

接着,底下讲布置的方法。第一个讲安佛像,

其堂中置一立像,金薄涂之。面向西方。其像右手举,左手中系一五彩幡,脚垂曳地。

佛像。“无常院”当中放了金色的阿弥陀佛像,因为阿弥陀佛有接引的愿。以“金薄涂之”,佛像要贴金,叫金佛。“面向西方”这个面向西方指的是我们,等于阿弥陀佛是背向西方,我们是“面向西方”。然后 “其像右手举”,右手举起来,所谓举起来不是说举向天空,是举起来有接引的意思。这种接引的像,接引的手势。那佛像的左手当中牵一个五彩的幡带,然后五彩的幡带,脚垂曳地。这个幡带的角垂下来,拖在地下,这是安佛像。

再看第二个,安病人。

当安病者在像之后,左手持幡脚,作从佛往净刹之意。

当安病人在这个佛像之后。这个所谓“之后”就是说你还是面对这个佛像。那么所谓“之后”,因为佛在西方,人在东边,所以称之为“之后”,就着西方来讲是“之后”。然后,病人的左手持幡脚,因为刚刚佛陀的左手不是牵一个五彩幡过来嘛,那么病人的左手就拉着五彩幡的另外一端。这是种表法,是说佛来接引我们,我们随着佛到西方。作从佛往净刹的这种观想,这是安病人。

再来:

瞻病者烧香散花,庄严病者

这是属于除晦,去除晦气。

因为有时候病人身上都会有一些排泄物,或者大小便,或者身上会放出一些不好的气味,尤其这个人要断气了,断气之后会有种种尸体死亡的气味。所以,就是在他在活着的时候,尽量在他房间里面烧香,烧檀香或者散华,来庄严病者,让他身心能够安定下来。不然整个房间都臭秽不堪,他的心情也会非常不好。同时你把他的房间弄得很整齐,然后很干净,甚至烧香,让臭秽之气能够驱散掉,那么这个病人感觉比较有尊严,不会说像一堆烂泥一样瘫在那个地方,那么他这个时候身心安定下来,他才能够专心地用功。所以烧香散华。

再下一个除粪秽:

乃至若有屎尿吐唾,随有除之,亦无有罪。

就是说乃至病人一定会有屎尿,或者呕吐物,或者唾,唾口水这些东西,口水或痰。“随有除之”,有的话,马上就可以现场把它排除掉。“亦无有罪”,“无有罪”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这个地方是有佛像。正常情况,在佛像之前不能大小便,那不可以的,这个罪过很大。但这个时候因为生病了,你不可能叫病人还特地跑到厕所去大小便,如果能够这样的话,也不用来“无常院”了。他就是动弹不得了,所以我们在这个时候,比如说放个便壶啊什么的,然后,随有大小便,马上在佛前清除,这没有关系,不必忌讳,也不必说一定要把佛像遮起,不用,这是个特殊情况。

底下讲理由:

传云:原佛垂忍土,为接群生,意在拔除烦恼,不唯粪除为恶。

这理由是说,第一个慈悲。佛的慈悲,佛陀,“垂”就是佛的驾至在忍土。“忍土”就指的是我们娑婆世界。娑婆就是堪忍的意思,所谓堪忍就是说这地方很苦,但还不至于说像地狱、饿鬼、畜生那么苦。所以说,还可以忍受的苦称堪忍,称为“忍土”。佛陀驾至在娑婆世界就是为了要慈悲接引众生,祂的主要目的就为了要拔除众生的烦恼,是慈悲的。所以不会因为粪除——屎尿涕唾在这个地方排除会感到厌恶,不会的!

就佛这方面来说,佛陀他完全是慈悲。就像母亲在照顾小孩子,小孩子生病了,拉屎拉尿,母亲也是一样,真是用手亲手为他去除屎尿,完全没有任何的嫌恶的想法。这完全是一种母爱,一种慈悲。那佛陀更是大慈大悲,所以你们要告诉病人不要挂碍,佛陀是大慈大悲,就像母亲在看护小孩。那么这个时候不要有挂碍,就专心地念佛,提起正念就是了,不要挂碍说我一定要把佛像盖起来,一定要下床去上厕所啊什么的。这样种种的挂碍有时候牵动身体,对重病的人,身一动心也跟着动,就动得很厉害,使他的正念不能够相续,反而得不偿失。所以你要告诉他,佛陀大慈大悲,是没关系的。这个“传”就是指的《天人感通传》。《天人感通传》就是道宣律祖他在定中,入定当中,天上的天人来跟道宣律祖说法。而这个法是什么呢?是这些天人,他们过去都曾经亲自听释迦摩尼佛说法。在这个地方跟道宣律祖转述,后来道宣律祖就写了《天人感通传》,讲到这些天人所转述的,释迦摩尼佛当初所开示的佛法。所以当初有这么一说,所以这个是没有关系的。

当然你如果不是病,不是重病,或者没有病到那么严重,你说我就是很懒惰,我懒得上厕所,在佛前上厕所,那不行的。

上面是说佛的慈悲。底下说佛的智慧。

上午先讲到这个地方。

                                  

打听:慧明  校对:行航 普利 普然

(2016.09法义研习小组终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