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herche avancée
recherches apparenté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mtk, smart phone,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Voir tous
Image de 南山律在家备览  忏悔篇导读 讲记01

南山律在家备览 忏悔篇导读 讲记01

SKU: FS9101715
弘一大师遗著—— 《南山律在家备览》 五浊恶世,光芒再现。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南山律在家备览》

忏悔篇导读  讲记01

主讲法师:因法师

201501 上海斋戒

《南山律在家备览》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大众:阿弥陀佛!

我们这次斋戒会当中要跟各位来介绍《南山律在家备览》的最后两篇:<忏悔篇>,还有<别行篇>。

忏悔,这个佛教徒都很熟悉,我们每天拜八十八佛忏悔,各位也会参加梁皇忏、水忏种种的忏悔的方法,我们都很熟悉“忏悔”这个名词。但是为什么我们要忏悔呢?我们必须要了解。因为你如果了解忏悔的原理,还有这个方法的话,你再修这个忏悔法门,它才会相应。如果说你并不觉得说,好像忏悔是这么必要,也不了解它的原理跟方法的话,那这样子修行忏悔法门,恐怕就事倍功半,效果就很有限。

或者像有的没有学佛的人,或者是刚学佛的人,他会觉得说,“佛教徒老是说要忏悔,我们好像我也没做什么坏事情啊。”那甚至有的学佛的人也是一样,他学了佛,然后呢,烦恼现前或业障现前,他也是会这么说,“我没有做什么坏事情啊,我一向很善良啊,我吃素,我放生……我怎么会需要忏悔,我怎么会有恶业现前呢?不应该的。”

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所有的众生,除了佛之外,都要修忏悔法门。不止是我们业障凡夫要忏悔,各位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四个也是说“忏悔业障”。而这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给谁说的呢?是给法身大士说的,普贤菩萨为华严海会这些初地、二地乃至十地,乃至等觉菩萨这些法身大士所说的迅速成佛的方法,当中的第四点就是“忏悔业障”。所以忏悔这个法,下至凡夫上至等觉菩萨,都是必须要修持的,这是忏悔。

好,我们了解忏悔的这个重要性之后,我们接着翻到讲义的第一页:<忏悔篇>第一课:忏悔法门。

我们先来解释什么是忏悔的意思,先解释名称。

甲一、释名

资持云:梵云忏摩,此翻悔往。有言忏悔,梵华双举。

这个“忏悔”事实上它有两个意思,就梵文来说称为“忏摩”。所以我们有时候会听说,我们现在要修“忏摩”。那梵音就是“忏摩”,翻译成汉文的意思就是“悔往”,追悔过往的一些过失,就称为“悔往。”

“有言忏悔”我们现在习惯说修忏悔法门,实际上是“梵华双举”。梵语就是说“忏摩”,它原文是“忏摩”;那华语的话呢,“悔往。”忏摩加悔往,我们中国人喜欢省略,就把它合称为“忏悔”。这个是“忏悔”这两个字的由来。

接着来看底下进一步的解释。

准业疏云,取其义意谓不造新,忏谓止断未来非,悔谓耻心于往犯。

根据这个道宣律祖所造的《业疏》这本书里面他说,取它的意义,这个忏悔的意思呢,“意谓不造新”的罪业。什么叫忏悔?不止是磕个头啊,磕头的意思就是说,不再造新的罪业。

那么如果再把它细分的话,“忏谓止断未来非,悔谓耻心于往犯。”这个地方所说的“忏”,是约未来的。忏未来的这个过非。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修忏悔的时候,不止是忏除过去的罪业,这个只是一半,同时我们在佛前也要发愿:“从今开始,我不再造作同样的罪业。”不然你说就像一件衣服,你把它洗得干干净净,从洗衣机拿出来,洗得真干净。结果呢,又把它往地上一丢,丢到泥土堆里面去踩一踩,那前面的洗都等于白洗了。所以这个“忏”就是说对于未来的同样的这种过失,我们要“止断”。我们要发愿我不再造作了,要截断,让这种恶业不再相续下去,这是“忏。”

“悔”呢?“谓耻心于往犯。”对于过去所造的罪业的一种追悔,然后把它给灭除,这个是“悔。”

所以就过去来说,必须追悔;对未来来说,必须忏断。这是忏悔的意思,约着未来跟过去。

有将忏字训首训鉴,义虽通得,华梵须分。

有的祖师将这个“忏字”解释,“训”就是解释,解释成“首。” “首”的话,就是说呢,它是修行之首。

像我们刚开始出家,我们师父都要要求我们拜佛,忏悔业障。刚刚出家,我们在莲因寺不可以随便打坐,就是要多拜忏。解释作“首”,因为它是修行之首。如果就像这个杯子,如果你这个杯子里面如果没有洗干净,没有洗干净的话呢,你怎么装水呢?所以你一定要先洗干净;所以这个是修行之“首”。你要装甘露的法水,你一定要先把身心清洁。就像我们受戒的时候也是一样,正式纳受戒体之前,首先要先念忏悔文,同样就这个意思,“忏”字是“首。”

或者解释成“鉴”。“鉴”就是鉴往知来,警戒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过去所造的罪业,在这个地方忏悔不再犯,那么称为借鉴。在义理上虽然说是相通的,但是呢,“华梵须分”。就是说,你要知道他梵文的原意。忏悔的原意是“悔往”的意思,而不是“首”啊,“鉴”。

好,这是第一段,解释这个忏悔的意思。

看到甲二的这个“制意”,为什么我们要忏悔的道理,看这个文。

甲二、制意

事钞云,夫结成罪种,理须忏除,则形清心净。

“结成罪种”我们过去生,乃至今生,乃至现在,甚至学了佛之后,身口意三业当中不断不断地在结罪。就像空气当中啊这种尘埃,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我们心中的尘埃也是一样,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结成罪业;所以必须要忏除,把它忏悔清净。我刚才讲,一些初学佛的或者没有学佛的人会说:“我很善良啊,我也没有杀人啊,我也没有骗人呐,那么我怎么需要忏悔呢?”会有这种错误的这种看法。所以我们看到后面的附表一,讲义,我们看到讲义最后面的附表的部分,第一页,附表一这个十不善业果报。

就是说我们如果造了身业的杀、盗、淫,口业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业的贪、瞋、痴这个十不善业的话,会有怎么样的果报呢?这果报当中从三点来说:第一点是花报,第二点正报,第三点余报。

所谓花报就是说,这种十不善业的正报都是三恶道,而你在没有进入三恶道之前,会有个征兆。就像,比如说天空快下雨了,快下雨之前,天上会,整个天空会潮湿潮湿的,闷闷的,尤其梅雨季节快下雨了,会有这种情况,这个就是之前的一个征兆。花报就是征兆,就像要结果之前要先开花,就称为花报。

我们看这个十不善业有什么花报呢?我们根据这个《了凡四训》里面的这个解说,它说:“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一个人呐,内心有业障,那么是有征兆的。

“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头脑不清楚、迟钝,好像血管堵塞了一样,血管堵塞了,血流不下去。那我们在平常的时候,放逸的时候,看电影呐,吃喝玩乐啊,好像头脑都很清醒。但是一遇到经典,一听经闻法,“哦!我头好痛!”有的话就很想睡觉,这是“心神昏塞”。或者呢,一念佛,或者一拜佛,就觉得头痛啊,或者头脑不清醒,这个就是种业障。甚至呢,“转头即忘”,因为气血不通,烦恼多、业障重,气血不通,所以记忆力也退失,转头即忘。

“或无事而常烦恼。”你看有的人,他没有事情坐在那地方都起烦恼。尤其,世间人说这个闲人不是等闲人。有的人他就是没有目标,然后整天打妄想、起烦恼。坐在那个地方,天气太好了,“哦,好热!”这个天太热了起烦恼;快下雨了,“哦,天气好阴!”起烦恼……整天就是没事就起烦恼,这个也是一种业障,障重的征兆。

“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看到有人在行善的时候,行善业的君子,觉得内心很沮丧;不仅不随喜,而且很沮丧,甚至感到厌烦。看到别人在造善业,内心就是排斥的心态,这个也是业障。

“或闻正论而不乐。”听到别人跟他讲这种世间的正道的言论,或者佛法这种正论,内心不快乐、排斥。

“或施惠而人反怨。”你帮助人家,但是别人反过来反咬你一口,反过来伤害你,这个你也不能完全怪别人呐,有时候就是自己的业障。

“或夜梦颠倒。”晚上睡觉的时候,睡眠品质非常不好,老是做恶梦,或者做一些颠颠倒倒的梦,夜梦颠倒,这个也是征兆。

“甚则妄言失志。”就是说讲话的时候语无伦次,甚至想要说东,却讲到西,想要说是,却往往不自觉讲到不是,等等的。“妄言失志”内心已经极为混乱。

“皆作孽之相也。”像这些相,其实你看现在的人,很多啊。或者是颠颠倒倒,或者是转头即忘,或者是晚上睡觉夜梦颠倒,太多了。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现在的人,随着环境的改变,现在的人造业的力量更强、更快。事实上这个是比较粗的、粗显的这种征兆。但有的人说我没有啊,我身体也很好啊,我心也很清明啊,都没问题啊,那么我就不需要忏悔了。不是的,我们刚刚讲,等觉菩萨都要修忏悔,何况我们?你说好像你没有这么粗重的问题,但是我们都会有烦恼,都有这个习气的,有烦恼习气就是要忏悔。如果说你是一个修行人,你看不到自己的烦恼习气,那这个是很失败的,很不及格。

你说我们都会有贪、瞋、痴的烦恼,烦恼都会有。贪,贪爱眷属,贪爱声名、地位、财富等等的贪;那么瞋,人与人对立,喜欢跟人家比较,看到别人总是喜欢批判,这是瞋;痴,对因果的道理半信半疑。这些都是一种烦恼障跟业障的相状,这个即使是佛教徒也都有,甚至修行人也都会有的。这些就是除了用般若智慧来调伏烦恼之外,再来就是要忏悔。因为很多道理你就算知道了,但是你做不了主,你必须要修忏。就像在天台宗的修行也是一样,打坐,静坐修禅,修这个圆顿止观,但是修着修着,道理虽然知道,但是很久很久无法相应,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要修忏,要拜忏。

所以这是第一个介绍花报,这个是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的,这个都是业障的这个征兆。所以呢我们这个学佛的人呢要多拜忏,这个很重要的。而且,不是说我刚学佛才拜忏,一路都要拜忏。我看那老和尚,九十几岁的老和尚,还是天天拜忏,而且反倒是老和尚,往往用功都比我们这些年轻的还要勤快,很多老和尚他凌晨两点多就起来,开始拜佛了,都很精进的。

第二个正报呢,就是未来的果报,正式的果报就是三恶道。

第三个余报,就是来到人中,从三恶道出来之后剩余的势力,剩余的果报。这当中包括等流果跟增上果。等流果主要就是指的我们正报的这个等流相续的果报,正报的这个余报;增上果的话呢,主要指的就是依报的境界的这个果报。这个我就不介绍了,各位自己去看。

譬如说,你看一个人他短命、多病。为什么呢?这个很有可能就是过去生当中杀生的一个余报。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就是要多忏悔、多拜忏,忏悔这个杀生的罪业。所以你不能够说只是放生,放生只是一部分而已;你还要忏悔,修习这个忏悔法门。

所以,有时候比如说我们要求什么事情呢?求世间的福德。但是有时候求,求很久求不到。求不到,有时候事实上并不是法门的问题,而是什么呢?你除了诵经持咒来求之外,实际上你也要配合忏悔。比如说你要求,世间人他求子、他求婚姻、他求事业,有时候修很久都求不到。为什么呢?事实上就是过去生当中,曾经造作过伤害这些福报现前的罪业。在这些罪业没有消尽之前,那是没有办法福报显现的。所以这个时候必须要配合拜忏,这个很重要。

好,我们再回到前面的正文。

“结成罪种,理须忏除。那么透过忏除的话呢,“则形清心净。这个“形”指的是身体,这个身安;“心净”的话,这个“心”指的是内心很清净。也就是说你没有忏悔之前,你会觉得这个身不安,或者很多的病;或者总是觉得这个身,就觉得头脑不清醒啊,或者各式各样的这种闷重的情况。那么心也是一样,总是听经啊,用功啊,就觉得心就是静不下来;不然就是,或者就是说这个昏沉,这样子。但当你不断地忏悔之后,慢慢你的身慢慢就越来越安定,那种身的闷重慢慢就没有;乃至那个内心也就越来越清净,原本那个昏沉呐、闷重情况慢慢就没有了。所以这个说明为什么要忏悔的意义。

所以看第二段:

故萨婆多云,无有一法,疾于心者。不可以暂恶,便永弃之。故须忏悔。

所以在《萨婆多论》里面它说啊,没有一个法比心造业力还快。“疾于心者”就是说心为业主,心的这个造业力是最强的,一念起,马上就在心中结下一个业种,非常得快。所以不可以因为乃至有小小的起了恶业,“便永弃之”。“永弃之”就是说就是自暴自弃啊。就是说我们这个心造业力很快,那或许我们结了很多的罪业,但是呢,你就忏悔,你好好忏悔的话,这个业总能够转的。

好,这个是说明这个甲二的这个“制意”。

再看到这个甲三“功过”的部分,就是说这个拜忏的时候的这个功德,还有,另外,如果不忏悔的过失,这是功过,看这个文。

甲三、功过

事钞云,涅槃云:犯四重者,生报即受。

在《行事钞》——这个也是道宣律祖的著作。在《行事钞》里面,他引《涅槃经》里面说,在<一切大众所问品第十七>,这个南本的《涅槃经》里面它说,如果犯四重罪——杀盗淫妄,破杀盗淫妄四重罪的众生,“生报即受。”所谓“生报”就是来生的果报,来生的果报决定要受的,这个叫“生报即受。”

好,那么再看第二段“明犯心”。但是呢,透过忏悔可以把未来世堕入三恶道的这个重罪给灭除掉。看第二段“明犯心”,就是说你犯了之后的心态不同,那么结果会不一样。

第一个“约护法说破为不破。”“护法”就是说约着护法的心,虽然说偶然间纵然犯了重罪,但是犯了戒之后呢,你能够生起护法的心来忏悔的话,那么“说破为不破”就是说原本是破戒,但是呢,通过忏悔之后是可以弥补的,所以称之为“说破为不破。”

看到这个文:

若披法服,犹未舍远。常怀惭愧,恐怖自责。其心改悔,生护法心,建立正法,为人分别。我说是人不为破戒。

这是佛陀为我们印证,他说啊,如果说,这个地方假设说这个比丘啊,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当然在家居士也是一样的道理。“若披法服,犹未舍远”就说一个比丘,假设他破戒了,最坏情况他破戒了,但是呢“犹未舍远”,他仍然不想离开三宝。就是说比丘犯了戒,破了戒,本来应该要强迫要还俗的,但是他内心非常……有极大的惭愧忏悔心。然后呢,不想舍戒,不想还俗。那么这个时候呢,“披法服”,仍然披着这个袈裟,然后心中啊对于这个三宝,或者对这个出世的戒法恋恋不舍,这是“未舍远”。内心这个不想弃舍三宝,不想弃舍出家法。第一个,你心中还有三宝的存在。在家居士也是一样,破了戒,但是心中还是对三宝很有信心,忆念着三宝,第一个。

第二个呢,“常怀惭愧,恐怖自责,其心改悔”,这是第二点。常常怀着惭愧心,就是要修忏悔,依着这个惭愧心,然后自责的心,然后呢,“其心改悔”。这个整个就是说要修忏悔法门,不管是律上所说的忏悔,或者就是说经论里面所说的忏悔法门,要配合着修。也就是制教跟化教的忏悔方法都要修,我们待会会讲。

有惭愧心、恐怖心。恐怖什么呢?害怕因果。也就是说,基本上你要相信因果,修忏悔的时候,你要相信因果。为什么我们在修忏的时候,往往有时候觉得不得力?好像这个拜忏的时候,好像跟我没关,好像“师父叫我拜,我不得不拜,不拜的话,对师父不好交代”,会有这种心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去思惟因果的道理。我们要思惟因果的道理,然后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有惭愧心,就有恐怖心。就像我们刚刚前面的附表一所说的十恶业的果报,你必须去体会体会这个道理,就会感到害怕。

“恐怖自责”然后“其心改悔”。所谓“改悔”就是说,不仅过去所造的罪业彻底地忏悔清净,同时发愿:“我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我未来也不再造作。”忏和悔都要具足。这是第二个,就是要具足地来忏悔。忏悔这个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年两年。这样子,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呢“生护法心”。乃至能够生起护持佛法的心,这是一种菩提心。第三点跟下面第四点,这个都是菩提心。为什么说发菩提心可以帮助忏悔呢?第一个,佛陀说,“发菩提心,破除魔障。”你发菩提心之后,可以跟三宝感应。因为三宝的体就是菩提心嘛,你发起菩提心,可以跟三宝感应,而真正得到三宝的加持,那种感应力更强。你在拜忏的时候,你看我们拜八十八佛,我们会念:“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等等的,我们在拜八十八佛之前就先发菩提心。你发菩提心的时候,你心就会像大海、像虚空一样那样一般的广大,这个时候就能够跟遍法界的三宝相应,而得到广大的加持力,这第一个。

第二个呢,你发菩提心可以帮助破除我执。《六祖坛经》说“有我罪即生。”我们众生的这个罪都来自于“我”——我执。所以呢,相反的,你发菩提心,我心中只有众生的离苦得乐,没有说我个人的快乐,我个人的财色名食睡的快乐,或者只是我个人用功的快乐……,没有那么狭隘的心态。我今天,甚至在佛前用功、拜佛,我都是为了众生的离苦得乐而来用功的,这样的菩提心。这样的菩提心之后呢,它跟我执是相违背的。你把对自我的贪爱,转成对众生的无穷的慈悲,这个时候可以破坏我执。因为一切的罪业都来自于我执。比如说为什么我们会做杀盗淫妄的事情?因为我们执着有个“我”的存在。要让“我”快乐,所以我们会去做杀盗淫妄的事情。所以相对的,你发菩提心,破除我执之后,这个罪业的根本,这个我执动摇,罪业也就动摇,是这个道理。所以发菩提心可以帮助我们忏悔业障。

所以第三个“生护法心”,生起护持佛法的心。就是说我今天忏悔清净,也是为了护持佛法,希望以后能够身心清净来护持佛法。

然后乃至第四点“建立正法,为人分别。”意思就是说,乃至我们心中先建立正法,我们心中先有正法。乃至我们更进一步的,将我们心中的正法为人分别演说。也就是说,你心中有了正法,你将你心中的正法随缘地为他人演说。这两个是菩提心相应。

能够这四点:第一点,心中忆念,对三宝眷恋不舍;第二点,如法地忏悔;第三、第四点,发菩提心。那么佛陀说:“我说是人不为破戒。”所谓“不为破戒”就是说,原本是破戒,但是透过这样的方法之后,发菩提心、忏悔业障之后,佛陀说,这样的人,他的戒体能够恢复清净的。恢复清净,这个时候,未来本来要受三恶道果报的罪业,就能够转成没有,或者是重报轻受结束掉。这个就是说约着护法的心,约着菩提心来说。约着菩提心来忏悔的话,乃至四重罪——杀盗淫妄这个重罪也都能够灭除的。

相反的,第二段:

约坏法说为犯--若犯四重,心无怖畏惭愧发露。于彼正法,永无护惜建立之心。毁呰轻贱,言多过咎。若复说言,无佛法僧。并名趣向一閳提道。

相反的,底下就是不可救药。犯了四重罪,然后内心没有害怕、惭愧。没有害怕的心,又不能惭愧,在佛前发露;也没有菩提心想要护持正法;甚至更严重的,对佛法毁呰、毁谤或轻贱,说佛法很多过失。什么意思呢?就像有的人,甚至佛教徒,他这个没有好好地学习这个修行,这个戒定慧三学,结果呢,依着烦恼造恶业。烦恼造恶业之后呢,结果就当然罪业现前,痛苦现前。罪业现前之后呢,他就说,“没有三宝,三宝都不灵的。我这么信佛,我这么护持佛法,”然后呢,“我还每天念佛,怎么我还会有业障现前呢,怎么都不灵?”他不仅没有好好地忏悔,而且甚至产生很多毁谤的言辞。甚至,“若复说言,无佛法僧”。更严重的就是说,“根本就没有三宝,根本就不灵!”那这样的呢,是“趣向一閳提”。“一閳提”就是断善根,这种人就是善根就断掉了,就无可救药了。所以,就是说,这样的心态不可以有。

我们有了这种过失,或者是障碍现前的时候,你就是以菩提心和虔诚的心来忏悔就对了。有时候忏悔不是马上就能够忏悔清净的,有时候可能要忏悔很久。为什么?因为过去造业的时候太快乐了。你看现在的人,造业的时候勇猛不畏,什么都不怕。那么以后,或者来世真的要忏悔的时候,那一定都会是很困难的,要忏很久。当我们忏很久的时候,我们不要失去对佛法的信心,而且更进一步的,要多发起惭愧心,乃至菩提心来忏悔,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忏悔清净。

好,接着看第二段“示悔法”。就是说大略地这个显示这个忏悔的方法,忏悔之后的这个功效。第一段是问:

云何是业能得现报,不未来受?

就是说这个我们这个有的人忏悔,就是说一个人造业之后呢,造业之后,今生“能得现报,不未来受。”就是说透过今生微小的痛苦,然后重报轻受,而免掉未来更加痛苦的三恶道的这个过失、三恶道的痛苦。怎么样才能够重报轻受呢?透过忏悔之后,重报轻受呢?底下回答,第一段:

忏者现报即受--谓忏悔发露,供养三宝,常自呵责。以是善业,今世头目等痛、横罹死殃、鞭打、饥饿。

就是说第一个修这个“忏悔”,这个是我们必须要修的。第二个呢,“发露”。“发露”实际上就是在你修忏之前,要在佛前先“发露”,先“发露”你的过失。然后“发露”过失之后,来彻底地忏悔。第三个呢,“供养三宝”。这个地方为什么“供养三宝”跟修忏有关系呢?这个地方所说的“供养三宝”并不只是为了这个求福报,而是希望透过供养三宝来得到佛力的加持。因为供养三宝当中,跟三宝结缘,希望得到佛力的加持,是这个意思,得到三宝的加持。

在这个地方,我们举一个这个《盲龙经》的一个这个譬喻。在这个经典里面记载,佛陀某个因缘当中,佛陀看到一条龙,这条龙眼睛瞎掉,看不见;然后呢,在这个热水里面被热水煮;同时呢,热水当中又有很多的虫子,咬它的肉、吃它的肉,非常非常得痛苦。然后佛陀就明知故问,佛陀当然知道它为什么,就明知故问说:“某某人呐,你为什么受到这么大的这个痛苦呢?”这条龙它说,“过去生当中,我曾经做个比丘,破了重戒。破了重戒之后呢,然后呢,又接受居士的恭敬、供养很多很多。”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变成这个龙(畜生道这个龙),然后被这个热水烧煮。那同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小虫在它里面钻进钻出吃它的肉呢?就是说,“我过去生当中不仅破戒,看到持戒比丘,我还是尽量种种障碍他;因为他的持戒,显现出我的不清净。所以看到持戒比丘,我尽量障碍他,甚至毁谤他们;结果那些持戒比丘慢慢他就心生怨恨,然后呢就发愿‘以后我要吃你的肉’就这样子。结果现在因缘会遇的时候,他们变成小虫吃我的肉。”痛苦得要命,在那个热水里面翻滚,这个哀嚎。

佛陀很怜悯它,就说,“好,现在我来要解救你的痛苦。”怎么解救呢?佛陀说,“你拿这个清净的水来洗佛的脚,以这个供养佛的原因,能够灭罪。”结果呢,这个龙它就拿这个水来洗佛的脚。但是呢,因为它恶业的原因,它水一拿起来要洗佛脚的时候,马上变成猛火烧起来,无法来洗佛的脚。它很痛苦啊,问佛怎么办。佛陀就跟它说啊:“你要发起广大的誓愿,发起这种殷重的菩提心,然后再来供佛,这个时候就能够成就。”所以它就反过来它发广大的菩提心,然后再来用这个水来洗佛的足。经过几次这样的供养,洗佛的足之后,它就脱离这个盲龙的这个果报。乃至佛陀为它授记,未来迦叶佛出世的时候,它能够出家做比丘,乃至证得阿罗汉。

这就是“供养三宝。”但供养三宝的动机不是为了求福报,就像这个盲龙一样,我供养三宝,那么希望得到三宝的护佑与加持。那同时你看,要发起广大菩提心,发菩提心再供养三宝,就可以得到三宝的加持,帮助你灭罪。这第二个“供养三宝”。

好,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下课休息十分钟。

                                           初校:宗纮  复校:行航  终校:张强

                                                                          (201610法义研习小组终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