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search
Related Search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mtk, smart phone,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View all
Picture of 南山律在家备览  持犯篇导读  讲记17

南山律在家备览 持犯篇导读 讲记17

SKU: FS9101711
弘一大师遗著—— 《南山律在家备览》 五浊恶世,光芒再现。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南山律在家备览》

持犯篇导读 讲记17

主讲法师:因法师

201408上海斋戒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大众:阿弥陀佛!)

各位请翻到讲义第三十页,我们接着看甲二的示四过。

那这个是妄语戒当中的部分。妄语戒分为两大类:第一个是大妄语,第二个是小妄语。那大妄语已经介绍过了,接着我们要介绍小妄语的部分。那所谓小妄语的话,它总摄起来包括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所以要是依着我们这个南山律宗所依的《成实论》的这个说法,各位要是受了小妄语戒,不妄语戒的话,它事实上包括口四过都在内了。当然如果是根据《萨婆多论》---多宗的这个说法,那它们就只有制不妄语这件事情。但是我们是根据《南山律》,根据《南山律》的说法就包括这四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都包括在内了。好,所以这个我们必须要知道。

    好,看这个乙一小妄语的部分:

资持云:小者对大为言。但离圣法以外,一切皆归此摄。大局小通,寻之可解。

所谓小妄语的这个“小”呢,是对着大妄语的“大”相对来说,称之为小。好,是说什么呢?“离圣法以外”就是说它所说的内容,他他打的妄语内容啊他不是打这种大妄语,因为说圣法的话就是大妄语了。就是我们昨天讲,说他证得“五停心位”以上。或者呢,他没有见到天龙鬼神、佛菩萨,却说他见到天龙鬼神、佛菩萨,等等的,那是属于圣法。离开这些圣法以外的这些妄语,一切都是归于这个小妄语所收摄的。“大局小通”这个大妄语是局限于说“过人法”小妄语就通一切的,所谓的心口相违都称为这个小妄语。那么“寻之可解”,就是说我们寻求这个义理呀,就可以知道它这个小妄语的意思。

所以呢,小妄语的基本定义就是说心口相违。“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乃至闻说不闻,不闻说闻。”就是这样----见闻觉知,你却说没有见闻觉知。乃至于反过来,没有见闻觉知,你却说你有见闻觉知,那个就是小妄语,那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谎言呀。不管你是善意的谎言、恶意的谎言,那么都是小妄语。所以有时候大家会觉得说我这个是为了他好,那么说善意的谎言。但是有时候就是人的这个习气啊,你善意的谎言说久了,我们人都是会有我执啊,保护自己,善意的谎言说久了,再来就是恶意的谎言都会出来了。因为那个习惯就像吃饭一样,到最后讲妄语讲成习惯了。现在这个社会上就是这样子啊,大家已经不觉得这个有什么不好的,反正就是觉得保护自己也好,或者所谓的善意谎言也好,反正就是习惯性的妄语满天飞呀,很难找到这个真实语。好,那这是小妄语。

佛法说“直心是道场”这个“道场”就是修道的地方,当然最主要指的是我们的心。那么心必须要直,那直当然就是说最起码你的心要诚实呀、正直,然后才有办法是说真正地跟“中道”的直心相应。那诚实、正直,这个时候就最起码不要打妄语。那么真的打妄语必须要忏悔,因为如果妄语打成习惯的话,那个心常常谄曲呀,像蛇一样。你看蛇走路都弯弯曲曲的这样走,那你这怎么能够入道呢?所以这种世俗的习气不要沾上。尤其像各位都是住在大都市的,这种杭州、上海这些大都市啊,这大都市的人这种习惯更是容易沾染这种习惯,这个特别要注意一下。

再来看下一段,开缘:

事钞云:四分,不犯中,但称想说故不犯。文如注戒本中。

好,开缘的情况根据《四分律》里面的这个说法,这个什么叫不犯呢?“称想说”---你知道什么就说什么,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不要打妄语。那有时候我们为了保护众生,有时候有的话不能直说。但是呢,你也不能打妄语,这个时候你必须要有智慧的善巧方便,尽量去回避。

就像律上举的公案呀:有个人,有个修行人,有一个比丘啊,他在山上打坐,突然看到一只鹿从前面跑过去,然后逃走了。过一阵子呢,后面一群猎人过来追。猎人问这个修行人说“你有没有看到那头鹿?”你要是说看到的话,然后说它往哪跑,那这个时候就犯杀戒。因为你的指引这只鹿死掉了,就犯杀戒。你要是说没看到,这个打妄语。那这个时候当然你可以选择默然,都不讲话。但是呢你也可以选择律上说你也可以选择说,告诉猎人说:“你自己看脚印啊。”意思就是说你自己看脚印,你寻着脚印去追就好了,不要问我。那这样的话,他就善巧地回护了这个戒,又不犯杀生,也不犯妄语。

所以就是什么事情都是你要有心的话,它就能够做得好。就像世间人为了赚钱,他就想办法,削尽了脑袋呀,想办法就能够钻营,走旁门左道,走关系,他就能够想办法去赚钱。只要用这个心思啊,拿来护持你的戒,我看也差不多,也不会差距太大了。就是你认为这个很重要,那你就有办法能够护持清净的戒体。而且你真的有这个心的话,自然就会感应到三宝龙天的这个护持。好,那么这是小妄语的部分。

再来呢,第二个这个恶口:这个“恶口”就是粗恶的语言,那称之为恶口。

我们看到这个文:

律云:佛言。凡有所说,当说善语,不应恶语便自热恼。乃至畜生闻毁惭愧,况于人也。

好,佛陀说,凡是你有所说的话,要说善语。就是说尽量用说慈悲语、柔软语。不要说一些粗犷的骂人的话、很粗恶的话。因为粗恶的话就像那个刀剑一样,射出去啊,射到人的心里面,有时候很难以平复。所以应当要说善语,不应当说粗恶的语言。

为什么呢?----“便自热恼”。你是要说恶语的话,不但伤害对方,实际上也伤害你自己。为什么呢?这个是有果报的,这个是性罪。不管有受戒没受戒,它都要感召果报。那恶口的果报的话,正式的果报是三恶道----地狱、恶鬼、畜生。那余报的话呢,可以从等流果跟增上果来说。从等流果,就是领纳等流,就是相随顺的果叫等流果。

等流果是有两个:

第一个,“常闻恶声”。就是说啊,一个常常恶口的人,他对别人恶口,自然而然他也会常常听到别人对他起恶口。一方面这个众生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啊。你看那个讲话很粗鲁、很粗俗的人,他的朋友大概跟他也差不多----这物以类聚。再一方面也是感应,什么样的人就会感应到什么样的业。常常对人家恶口,那么这个时候自己就会遇到很多恶口。所以有时候在我们工作的岗位呀或者是个人的环境当中,要是有的人常遇到恶口,不要急着骂回去,你要先什么呢?多忏悔呀,忏悔自己的恶口的业。

就像以前我们净律寺有个出家众,他刚出家的时候也是一样,口舌是非特别多,他随便讲一句话别人都会误会。他也很懊恼,我也不是这个意思啊,怎么大家都往这个地方汇?但是他随便讲什么话,别人很自然而然就会往不好的地方去想,然后这个口舌是非特别多。不过呢,他有这个善根呀,他就是很精进地拜佛,一天拜十部八十八佛,连续拜,拜了十几二十年,现在还在拜,一天十部八十八佛。他就是我们讲单板汉的那种行力啊、那种个性啊。他反正说没有关系,我就是忍耐。他也不会想说我在这个地方老是跟人家处不好,我干脆走,他也不会这么想,他就是说我就忍耐,我就拜八十八佛----忏悔。而且刚开始拜佛的时候,那个全身的汗都是黄色的汗垢,味道很难闻,这个是业障的相状。但是好在他有这个善根,他一天拜十部八十八佛,这样拜拜拜。后来过几年之后这个业就慢慢转掉了,就没有这种恶口的业了。

所以你看世间的人,这个比如说他有这个恶口的果报,常闻恶声。那世间人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他骂我一句,我回他三句,什么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就是这样的做法。这样的做法结果呢,只会恶上加恶,雪上加霜。所以世间的人没有智慧,他过去的恶业感招今生的苦果。为了要止住这苦果怎么办呢?——继续造恶业。就像贫穷的人,他这个苦果,结果怎么办呢?因为贫穷,所以他就用偷盗、欺骗。那有的人常常遭遇到恶口,怎么办呢?保护自己,全身装满了刀枪剑棘。那么别人骂他一句,可以回他十句,这种恶口。这样子的话,只会让未来的果报越来越痛苦而已。第一个----常闻恶声。

第二个,“言多诤讼”。这个自然而然就是口舌是非特别的多。所以你要是讲话口舌是非特别多,你要去学净律寺那位法师啊,好好忏悔要紧。这个他再怎么辩解也没有用,因为有时候越描越黑呀,越变越复杂,那么就像弘一大师说“云何止谤?谓之无辩”。你要是越辩解,说实在,你越辩解,信的还是信,不信的还是不信,所以何必浪费这个心思起烦恼辩解呢?不如说好好地自己用功,多拜忏,忏悔过去的这个恶口的这个业。

那么另外呢,像世间的人,他有时候“诈现威仪”。就是说世间的有时候人和人之间是一种对立的状态,人和人之间这种对立的状态呢,所以说有时候怕......像世间人说怕我被他吃掉,怕被他欺负,所以我要表现很凶,很吭吭然的样子,甚至有时候必须示现恶口的样子。那事实上这样子好吗?我在这个地方跟各位讲个公案啊,突然想到一个公案,跟各位讲一讲。《尊者阿迦曼传》里面讲的公案----阿迦曼尊者,他有一天到一个地方叫沙里卡洞,去那边禅修。因为他们泰国的比丘都是到处行脚、云游,遇到山洞或者遇到森林,就在那个地方住一阵子,禅修。

他有一次到一个地方,那到那个地方呢,那个村民说:“山上有个山洞,但是呢,法师你最好不要去,因为凡是去过的人,要不是被吓得连夜逃下山,要不是呢,是被吓得精神错乱。还有呢,之前有几个法师自称法力高强的,什么都不怕,想去降伏里面的这个魔王,因为里面魔王干扰,想要去降服魔王的干扰。结果去了之后呢,那四个人再没回来了,就这样子。所以法师你最好别去。”但尊者他还是去,他讲:“没有关系,我只是修行,我也不招谁惹谁啊,我就修行就是了。”

因为那个地方特别地寂静,没有人敢去啊,所以特别的寂静。他刚开始去的时候,前几天都觉得非常的好,和禅修很相应。入于禅定当中啊,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觉得身心很安乐。过几天之后,就慢慢觉得身体不舒服,越来越不舒服。他过去的宿疾,有胃病,复发了。复发了,然后到最后上吐下泻,很严重。所以他就考虑,我是应该下山去找医生治疗呢,还是继续禅修呢?这个时候,最后他决定还是继续禅修,用法的力量来治疗这个病。他想这个病既然很可能是宿业所感,那么医生也治疗不好,所以他就在山上继续禅修。然后透过禅修的力量,慢慢慢慢地,这个病就慢慢缓和,乃至恢复了。然后就在病恢复的时候,突然在打坐当中突然前面出现影像,一个非常高大的黑人,拿一个棒子,那个棒子的粗啊,就像那个大黑人的腿一样那么粗,大棒子。他拿着棒子指着尊者说:“这是我的山洞,这是我管理的地盘,我要你马上走。不然我就把你打成粉末,我这个棒子打下去呀,即使一头大象也会被打死。你要不走,我就用这个棒子把你打死。”

结果尊者就跟他说:“我来这个地方,我只是一个佛陀座下的一个修行的比丘,我来这个地方,我也不想侵犯谁,也不想跟谁对立,我只是修行求解脱之行。然后呢,你没有道理对一个修行的比丘这样子做。”乃至尊者用佛法的道理种种地跟他开示,开示之后呢,这个黑人本来是很粗暴很高大的黑人样子,随着尊者的开示,慢慢身体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然后小了之后,变成一个正常人的高度,然后那个棒子也没了,然后看着就像一个绅士的样子。最后呢,他皈依这个尊者。

然后呢,他就跟尊者坦诚说,因为他是那个地方的这个老大----这个鬼神界的老大,所以他平常必须装成很凶恶的样子,不然那些小弟不服,他要是慈眉善目的话,他怕那些小弟不服会爬到他头上来,所以必须要装成凶恶的样子。但是他说啊,他感觉他非常疲倦,很厌倦。为什么呢?在这当中也造了很多的恶业。造很多的恶业呢,恶业不断地累积,但是他又要维护他的尊严,那必须保持这个形象。那恶业的累积,还有烦恼的累积,让他觉得非常非常地疲倦。今天遇到尊者的开示,终于得到解脱了,所以他就把他那个附近那些山神土地、鬼神啊,他那些小弟呀,全部叫来,来听尊者开示。

所以讲这个公案意思就是说----事实上你看世间的人吭吭然的样子,好像我很了不起,谁怕谁啊的那样子。甚至有时候出恶口、诈现威仪这些的。事实上就像那个大鬼一样,他的心呀是很累的。世俗人都是这样子啊——谁怕谁啊,表现太软弱就会被你吃掉。所以我看有些中年来僧团出家,有的人就是这个习气----谁怕谁啊,然后我也不怕你,你也别惹我,我也别惹你,类似这种个性。这是种社会上带来的习气,因为社会上是人吃人嘛,那人吃人大家不知道怎么用佛法来调、化解这个恶因缘,只会用恶口或这种恶行或这种形相来保护自己,事实上这个都不是个好的办法。当然有的是因为保护自己而现这个相,但有的人根本就是这个习气。稍微怎么样不满意呀就现恶口,粗恶的语言,这个更是要去调整。我们刚刚讲,这个恶口的果报,余报是“常闻恶声”;然后呢,“言多诤讼”,这个是等流果。

还有“增上果”,增上果就是未来你所感召到外在环境。感召外在环境就是说,他会感召到有个地方长满了很多的荆棘,那树木都是枯树的地方,那地面充满了瓦砾、枯树,瓦砾、荆棘的这种地方当然就像那种沙漠地区啊,中东啊,那种沙漠地区这样,差不多这个意思。所以你看中东人的个性,确实跟他的依报环境很相称。真的像经典里讲的增上果,他感召到那种增上果的人那种个性都是特别的粗犷,甚至有的是粗暴,就是这种相由心生啊。那这个是余报而已,那正报的话呢,就是三恶道。

在《法苑珠林》里面它引那个经典《护口经》,保护的护、口。《护口经》它里面说个公案:它说,在迦叶佛。过去那个迦叶佛灭度之后,有个比丘,他的名字叫黄头,黄色的黄啊,头顶的头----黄头。他是个三藏法师,很有学问。因为他很有学问,能够为众僧啊,大众僧来讲经说法。所以呢这个僧团就允许他不用服僧团的劳役,不用出坡,专门为大众讲经说法。

那其他人都要出坡,就他不用出坡。这个时候他就感到内心骄慢。我是三藏法师啊,所以我高你们一等,所以你们出坡,那我不用。所以因为他这种骄慢心,所以他面对出家僧众的时候、跟他们上课的时候,也都是一种很骄慢的态度。

比如说他叫一个人过来,说“喂,象头!”可能那个出家众的头长得像大象一样。 “喂,象头过来!”“喂,那个马头过来!”“喂,那个狗头过来!”“那个驴头过来!”……都是这样子,叫很多的动物,什么象、马、骡、驴、什么狗啊、猪啊……反正他想到的动物他全叫了,给每个出家众都取个绰号。

结果呢,他死了之后堕地狱,无量劫的生命当中堕地狱当中受烧煮的痛苦,因为他面对的是僧众。面对的是僧众,然后对僧众出恶口,像这个业啊,又比一般的人来说严重很多,所以无量劫当中受这种地狱的烧煮的痛苦。

然后地狱的果报受完之后,余报来到人间做一头大鱼。这个鱼身上有好几百个头:象头、马头、牛头、猪头……什么头一大堆,身体非常庞大。所有海中的动物看到这头鱼啊,全部吓得跑光光,没有人会跟它在一起。这个从《护口经》里面出来的。

所以恶口这个习惯一定要改,不要说社会上这样子,这样做我们也跟着做,这样做才能保护自己啊,或者是像有的人就说我的个性就这样子。

以前我师父他跟我们讲,这个解门很认真学习也好,或者行门也是很精进也好,但性格不改啊,那这个修行就是不行。

所以我们今天早上也是告诉各位要舍,重点不在累积什么,累积什么知识、什么加行,那个不是重点,那个是方便,那个不是根本。根本是透过那个方便,把个人的不好的习气给舍掉。要是有恶口习惯的人,老是喜欢这个一个不高兴就骂人,就想办法用你所有的解行的功夫去调整这个习气。不然的话呢,就像这个里面所说的“便自热恼”----未来的果报、三恶道的果报,乃至人间的余报,都是热恼、痛苦的。

好,那底下接着举例子呢,“乃至畜生闻毁惭愧,况于人也。”这是讲独角牛,“畜生”指的是独角牛的公案。那简单讲一讲,就是说,这个古代有一头牛,它头上只有一个角。然后呢,它主人对它很好。那么有一天它跟它的主人说:“主人啊,你对我这么好,那么我要有所报答。”这样子怎么报答呢?“我力气很大,下次你带我去找人家的牛来比力气,那么我一定能够帮你赢过它,然后打赌赚钱,把那个钱赚过来。”它主人就相信:“好,我带你去跟人家比试。”

结果一比试的时候,结果竟然居然输掉了。输掉了之后,然后这个主人很丧气,这头独角牛也很丧气,两个就走在路上。因为那个时候是劫初的时候,那时候动物都能讲话啦,所以它就跟它主人对谈。它主人就抱怨它说“你啊,你说这个打赌要帮我赢钱,结果到最后输掉了,怎么会以这样子?”独角牛说“其实啊,主人你不能怪我,当初在开始比赛之前,我这头牛都没有力气。说着说着呢,你就说,但是我这头牛只有一只角。就刚好刺中我的要害了,这个是我一生当中觉得最羞耻的事情。被你这么一说,我的自信心全部受到很大的打击,所以呢我这个比赛比力气就输掉了。”它说:“你下次再跟人家比赛的时候不要提到这个独角的事情,就赞叹我的优点就好了。赞叹我的优点,那这样我一定能帮你赢回来。”果然下一次这个主人再比赛就赞叹这只牛的优点:肥壮啊、多力啊,就不提独角的事情。果然这个牛大为振奋,这个比赛就赢了。

所以呢,这个时候“畜生闻毁惭愧”,畜生这种愚痴的状态,听到这种毁谤的恶口,尚且惭愧,何况是人?他是有思想的。有思想的人听到这种恶口,那更是要起烦恼。而且他那个果报就像反弹一样,它会反弹到我们身上来。所以如果你不希望听到恶口的话,首先你自己别去造恶口,这是个关键。当然你常遇到恶口,就多忏悔吧。

好,接着看下一段:开缘。

事钞云:不犯中。相利故说,为法故说,为律故说,为教授故说,为亲友故说。

好,它这个底下的小注,这个小注是弘一大师的这个小注啊。就是“上皆内无嫌恨,慈济故示恶语。这一段话其实是文字的小注,当初排版的时候没有排好。这是个弘一大师的小注。“为亲友故说”底下,所以这段文是小字,是弘一大师的注解。这个地方指出五种的开缘情况。好,就是说这个小注上面有五种。

第一个呢,“相利故说。”就是说同参道友之间互相没有“嫌恨”然后呢是以慈悲心----这是重点。慈悲心呢来教导他,比如说某某人啊,你哪条戒啊,哪条戒没有持好,你应该好好持。你在说的时候是以慈悲心来教授对方的同参道友,那么这个叫“相利故说”,这是开缘的。虽然有时候说的话可能不见得很好听,但是你真的是慈悲心的话,那别人会受到影响的。

那你说我讲话也是慈悲心啊,那怎么他听了会起烦恼?那代表说有两个可能:第一个,其实你并不是真的慈悲心,还是带有这种个人的虚妄分别心。什么叫虚妄分别心呢?----就是阿修罗。阿修罗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看到社会上有什么不平,看到这个同参道友有什么不对,马上就说。像一般道场里面有很多那种老菩萨就是这种个性,阿修罗的个性。一到道场去的话,就找那些刚来的、初学的莲友,找他们的麻烦。你这个人走路威仪不对,那个海青不对,你那个拜佛的姿势不对,你这个规矩不对……讲话这个人就是全身都是毛病啊,都是习气,这样的人啊,像这种老菩萨在道场很多。就是说他事实上的内心是跟阿修罗相应,他不是真的慈悲心。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利益众生的心,也是有。但是呢更多的是内心的这种对立的心,他不是慈悲心。所以不是慈悲心讲出来的话,感应到,众生就不能接受。

就像什么呢?就是说那就像弘一大师,弘一大师他对人都是相当的慈悲,所以呢跟弘一大师在一起的人,不会说因为他是个律师而感到有压力。不会说因为你是律师,你会拿戒律的尺子来量我,然后我会觉得压力很大,不会。跟弘一大师在一起的人,不管在家众、出家众,都感到那种如沐春风的那种感觉。虽然觉得大师是有点严肃,还带点孤僻的个性。但是真的跟他接触,觉得他很慈悲。因为就是说他不会用,就是说真的有慈悲心的人,他能够散发出那种磁场就是慈悲。就像刚才我讲的那个阿迦曼尊者的故事。那个鬼王他也说啊,阿迦曼尊者进来的时候,在禅修当中,他就看到尊者身上散发出一种慈悲的光明。因为有禅定的人呀他的内心是柔软的、慈悲的,散发出慈悲的光明,他就知道这不是个普通的人。

所以你要讲话、讲人家的缺点,别人不能接受。你不要说这个人业障,不听我的。不要这个态度,而是呢惭愧忏悔,这是我慈悲心不够、道德不够,所以呢就少开尊口,别讲了,管好自己要紧。尤其我们初学的人,不要急着去教说别人,当别人的老师----不急。因为你要真的有实修经验的话。比如你一个人静下来看好自己的心,你就会发现这个心像魔术师一样,它是到处变化,变种种的形象骗你,起种种烦恼告诉你把烦恼合理化。那么具体我就不说了,这个说来话长。总之,看好自己内心就很困难了,要认清自己的烦恼、看到自己的烦恼就不容易,不要被它骗,就不容易了,哪有这个多余的心思去管人家?所以我们讲了别人不能接受,第一个就是我们道德不够、慈悲心不够----第一个。

第二个呢,或许有慈悲心,但是善巧方便不够。讲得太直白了,那么劝诫别人啊,这个《格言别录》里有说啊,劝谏别人啊,切忌把话说得太满、太多、太白,就是说你要借种种善巧方便。那这个善巧方便你当然可以看看一些儒学的,学习这些善巧方便。好,所以这个“相利故说”,就是说在那个什么基础他能够接受你的劝谏,你们两个是好的同参道友。好的同参道友呢,然后你真的是以慈悲心、利他的心来说,那么再说。那如果不是的话呢,那还是别说了,免得彼此结恶缘----这第一个“相利故说。” 第二个呢,“为法故说。”什么叫“为法故说”?就是为了说佛法的原因而说这种恶口。比如说我们来介绍、我们来说明这个恶口的种种形相,各式名样的形相,你在介绍各式各样的形相,这个叫做“为法故说。”你并不是真的在说恶口,你在介绍恶口的形相,这是一个解释。

再来呢,再举另外一个解释,这是比较特殊的:古代一个禅师啊,他是一个很有修为、有智慧的人。那么有一天来一个大将军啊,然后大将军也是信佛,他问这个禅师说:“这个<普门品>里面讲‘飘堕罗刹鬼国’这句话怎么解释啊?”禅师就看了他一眼就说:“像你这样的人,配问这样的问题吗?”大将军听了火大了,我是个统领万军的大将军,我很尊重地来请法,你居然对我怎么说。拿起剑就要动手了,结果禅师就笑一笑跟大将军说“这就是‘飘堕罗刹鬼国’,这个就是你的心已经到罗刹鬼国去了。”大将军就知道,原来这是“为法故说”。是为了让他有这个直接的觉受啊,不然你跟他讲很多道理,或许大将军啊,或许他可能听啊还听不太懂,干脆让他直接去感受一下,他就最清楚了,这是大智慧。

第三个,“为律故说。”像佛陀制戒的时候,每次在制戒,就集合大众。集合大众的时候,先诃责犯戒的比丘,用种种很严厉的话来诃责他。但我们相信佛陀的心绝对是慈悲,绝对是没有任何的我、法二执的。他的诃责也是为了教育弟子,那“为律故说”这个“律”就是调伏,为调伏弟子的“律”而来说,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为教授故说。”师长为了教授弟子而来说。那比如说师长诃责弟子,然后告诉弟子这个事不该做、那个不该做。那么甚至诃责弟子的时候,有时候讲的话可能很难听啊,那这个时候但他主要他的内心是慈悲的。就像我记得有一次,我师父把我叫到旁边去骂,骂骂骂......骂得狗血淋头。结果旁边一个新来的居士走过去,然后我师父马上转过为很慈悲和蔼地跟他合掌,合掌完了之后接着继续骂。这个是用他的内心慈悲的,不管用骂的也好,还是慈悲合掌微笑,都是慈悲,所以他不是真的动怒啊。所以我们刚刚讲,说你要教授他人,你自己心中要保持不动,这才是慈悲心。你要是真的心已经动了,那这个时候,还是保持默然好了,免得遭恶口的业。

第五个呢,“为亲友故说。”你跟他很要好的亲友、同学,你为了要利益他,你跟他讲讲啊这个该做不该做的。虽然有时候讲得比较直白,让对方听了不舒服,但是你真正的:第一个,两个真的有善缘,这是前提,两个有善缘;然后呢,你真的有慈悲心,那这样可以开缘。

这五个,这五个都是属于内在有慈悲心而说的。

那后面再看六七两个。

或因语次失口,或误说等。皆不犯。

这个“语次”的“次”就是顺序,说话的顺序。说话的顺序呢,“失口”就是口误啊,本来不想说恶口,结果呢讲话讲太快,说恶口了。

说到这我想起来,我昨天在讲那个淫戒的时候,有个地方也是口误啊,讲太快了。这个所谓男二处女三处,男二处指的是男众的口道跟大便道,不是小便道跟大便道啊,是口道跟大便道。昨天我也是讲快了,口误了,这个地方修正一下。

好,“语次失口”----口误,这是一个情况,这第六个。

那么第七个“误说”----误忘而说。这个误忘而说的话,那这个就是属于开缘,不犯。好,那这是属于恶口的部分。

那接着看到乙三:两舌的部分。

“两舌”的话呢过去的翻译叫作“两舌”,那后来的翻译叫作“离间语”,离间彼此的这种话,那么叫作离间语。

我们先看定义:

律云:两舌者彼此斗乱令他破也。

所谓“两舌”或者离间语是什么呢?彼此做斗乱,那么来破坏两方面的和合。跟甲说乙讲你怎么怎么的,跟乙说甲说你怎么怎么的。这个在社会上也是很多,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意或者无意之间就会造这样的业。

那造这样的业的果报是什么呢?正报当然也是三恶道,这是决定不失的。那么余报的话呢,就是从三恶道出来的话,余报的话就是什么?第一个“眷属乖离”这个是等流果----“眷属乖离”,还有“亲族弊恶”这是等流果。就是说有的人他老是跟他的恩爱眷属,老是常常会聚少离多,或者真的感应到妻离子散,这些种种悲惨的命运。这个时候要怪谁呢?就只能怪自己过去啊造这种离间语的罪业。因为你因地里面离间他人嘛,果上当然你的眷属就分离,这个“法尔如是”因果自然相应的,这是个眷属乖离。第二个“亲族弊恶”,“弊”就是作弊的“弊”,“亲族弊恶”就是说你就眷属没有乖离,但是跟你在一起的这种亲朋好友啊都很“弊恶”。大家在一起,虽然说在一起没有乖离,但是还不如不见,就是这样子。在一起了就常常会有争执、这种吵架什么的,这个都是离间语的这个果报。

好,那这是关于离间语的两舌的定义。

再看到开缘的部分:

事钞云:律不犯者,破恶知识,恶伴党等。

律中讲的开缘不犯的话呢,有几种情况:第一个,“破恶知识”,就是邪师啊。这个邪师说法,那么比如说你有亲朋友好友去亲近这个邪师说法,你告诉他不要去亲近。当然你不要带个人的情绪、个人的好恶,纯粹就法上来说。就说他这个知见哪个地方,哪个地方不对,真的有法的依据。当然你最好还是请教善知识、请问师长,真的是恶知识的话,那么你劝你的这个亲朋好友不要去亲近,那这样子的话是不犯的。像世界上很多这些、恶知识很多啊,就是说你有缘的了,你再劝他。如果没有缘,也别劝的了。

因为,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师兄弟回莲因寺,我师父就突然跟我们讲啊,这个师徒的缘不是一生一世的,有时候是多生多世,再度相逢。就像《广论》里面讲的----在无明的黑暗当中寻觅我者,善知识啊,在无明的大岸当中寻觅我者,在轮回当中救拔我者。善知识那种大德啊、大善知识啊,他会在轮回的大海当中不断地寻找我们、救护我们,所以有时候师徒的缘不是一生一世。

当然“恶伴党”那种师徒的缘往往有时候也不是一生一世的,邪见跟邪见的人在一起。所以我们昨天有谈到,怎么样避免邪知邪见,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你自己的心。自己的动机、求法的心有问题,就容易遇到恶知识。想求快、想求感应吶,那就容易碰到恶知识。

当然如果说这个人还可以转,你跟他讲,那就不犯两舌。

好,“恶伴党”,“恶伴党”就是这群人在一起做坏事的,或做不如法的事情,你把他们破坏掉,那么这个时候也是可以的。比如说这群人在一起专门就是要破坏三宝的、破坏出家人的,那你把这些人把他离间、分开,那这样的话不但没有过失,而且是有功德的。好,那这个是讲到两舌的部分。

好,那另外再补充一点,刚才那个小妄语的部分哦,有一点忘记讲了。犯小妄语的话,具足六缘成犯:第一个是“人”,你对境的是人;第二个“起人想”,你也知道是人想;第三个“违想说”,违背的“违”想法的“想”,就是说你“见言不见,不见言见”等,叫作违想说。就是说你心中所想的跟你嘴巴所讲的是违背的,叫违想说;第四个“知违想说”,知道你这个是违想说;第五个“言了了”,讲得很清楚分明;第六个“前人解”,听你讲话的那个人,他理解你讲的话,叫前人解。具这六缘的话就构成了犯戒的因缘。

当然,之前有人问我说:“法师,我之前在佛前发愿,发愿说我要诵一百部《地藏经》,但是后来呢我没有完成,这个算不算妄语?”其实这个不算妄语。当然你在佛前发愿没有完成,这不是一个好的业,这个缘起不好。缘起不好,这是属于因果来说。但是呢就制教的妄语戒来说,没有犯。为什么说没有犯妄语呢?因为你当时在佛前发愿诵一百部《地藏经》的时候,你心中确实是真的想诵一百部。至于事后不能完成,是当初在发愿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个事情。主要是你在发愿的时候,心中确实是想到要诵一百部的,所以没有违想说,没有违背心中的想法而说,所以那不犯妄语。但是呢以后我们在佛前发愿要谨慎,发愿这是一个缘起,这个发愿之后做不到,这个缘起非常不好,你跟这个法门就结恶缘,以后再修这个法会有障碍,所以你发愿的时候要谨慎。不要说我这辈子就终身受持《地藏经》,先不要说这么满。比如说你今天先发心受持一百部再说,不要说一下子发太大的愿,到时候做不到,跟法结恶缘。当然佛菩萨是不会怪你的,但这是你自己的业,跟这个法结恶缘的业,对你自己的修行来说是个障道的因缘。

好,我们先下课,顺延十五分钟。

 

校对:宗纮 圆新 慧印

(201610法义研习小组终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