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search
Related Search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mtk, smart phone,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View all
Picture of 南山律在家备览 宗体篇 第七課 正式作法

南山律在家备览 宗体篇 第七課 正式作法

SKU: FS9101689
弘一大师遗著—— 《南山律在家备览》 五浊恶世,光芒再现。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第七课,正式作法

各位请翻到讲义的第十六页,第七课正式作法。前面第六课是预习发戒,在发戒前,发起戒律之前,我们应当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心还有境界,要心境相合。第七课就是正式的介绍受三皈五戒的仪轨,我们受戒前要对仪轨有了解,那我们在登坛受戒的时候就不会慌乱,或者就不会觉得生疏了。那你能够熟悉这个仪轨,在你登坛受戒的话,三皈依你这个很稳定的心来发起这个上等的心。那我们来把受戒的仪轨的要义主要部分来做个主要的介绍。第七课正是作法当中分为四段:甲一、简人是非,甲二、叹功问相,甲三、忏悔清净,甲四、作法差别。

甲一、简人是非   

就是受五戒或者是八关斋戒的前,就是先要简择受戒的人是非,是非就是是否有遮难。如果是受三皈依前是不需要简择,因为佛的态度就是说。即使你犯忤逆罪,只要你愿意从新开始学佛那都好。但是五戒,八关斋戒是初始戒法的阶梯,最初的阶梯。这个时候是必须要简择。它本身要业不能太重,太重的话就不容易发起这个戒体,除非他忏悔干净了。就是在受戒的时候必须要简择一下。他会不会有这个障碍,影响他发起戒体的障碍。

▲羯磨注云『当于受戒前,具问遮难。故善生经云。汝不盗现僧物否?于六亲所比丘比丘尼所行不净行否?父母师长有病弃去否?杀发菩提心众生否?』   

遮难有这四条。在真正受戒的时候要知道这个受戒的人是不是就有这些遮难,故善生经云,《善生经》就是《优婆塞戒经》里面就有问汝不盗现僧物否?就是你过去去佛寺的时候有没有偷盗佛寺的东西,就是佛寺经常供奉的水果看着不错就拿来吃,看着大殿有不错的贡品看着不错就带回家。这个就是盗取现前僧物。这个是构成发起戒体的障碍。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呢是于六亲所比丘比丘尼所行不净行否?所谓六亲就是指父母兄弟妻子,就是对父母不敬。对比丘比丘尼强迫他们行淫。像现在来说就是性侵犯。我们发生过这种事情。意思就是很严重。第三点,父母师长有病弃去否?父母是我们的恩田,师长是我们的敬田那这两个都是大福田  境界都是很重的境界,那这个很重的境界我们在这当中造恶业。在父母有病的时候抛弃他们。这个也是障碍。第四个,杀发菩提心众生否?杀害发菩提心的一切众生。人道或者是其它道的众生都是一样的。就是这四点遮难就是问一下。那这四点做的了的话就可以为他做五戒,八关斋戒。看底下的小字:

『若有遮难者,忏净可受五戒。唯污尼或污比丘者,已后不许出家』

若是有遮难的话,通过这个做法忏,就是说拜大悲忏或者是八十八佛,或者是礼忏等等的方法。忏悔清静之后还可以受五戒。唯有污尼或污比丘,恶意的侵犯比丘比丘尼,虽经过忏悔,但是以后呢不许出家。

这是第一个简人是非,一般人是不会有问题的。如果没有第一个遮难的话,没有问题的话那么:

甲二、叹功问相

赞叹持戒的功德,问相就是要问要受持多少分的戒。

▲羯磨注云『善生经云。具问遮难已。若无者。应语言。此戒甚难,能为声闻菩萨戒而作根本

根据这个《善生经》的说法,我们戒师在问完这个遮难之后,一般的人是没有遮难的。如果没有遮难之后应当问说:五戒是很难的,就是很难得,难遭难遇。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佛陀出世才会有戒。因为这个戒法,唯有佛才会宣说。其他的菩萨或者是声闻缘觉就算是修得正果,也是不能制定戒条。一定要等到佛陀出世才能制定戒条。所以称之为圣,所以这个是第一个难得。

第二个呢五戒或者是八关斋戒能为声闻缘觉菩萨而作根本-。就是说五戒杀盗淫妄酒,或者八关斋戒他会扩展,八关斋戒就比五戒少一条而已。所以就声闻戒来说受完这个五戒八关斋戒,然后就有机会出家,才能受声闻的三皈戒。然后受比丘比丘尼戒。这个越来越深。这个戒条越细。这个后面的要看前面的。这个后面的八关斋戒要看五戒,沙弥戒要看八关斋戒,比丘比丘尼戒要沙弥戒。所以这个叫根本。声闻戒这个根本就是小学中学大学慢慢学上去的意思一样,这个是第一个对声闻戒来说。

第二个对于菩萨戒来说为什么是根本呢。因为声闻戒的这个重点在出离心,而菩萨的重点在菩提心。所以有的人会问他适不适合受菩萨戒。重点不是说他能不能持八关斋戒,这个才不会是重点。重点就是说你愿不愿意学习,发菩提心。或者说你正在初发菩提心,想让菩提心更加的坚固。所以透过菩萨戒的方式来说明你的菩提心更加的坚固。所以你有这样的心要发起来的话。纵然菩萨戒的戒条不一定你会持的很清静,但是你仍然可以受菩萨戒。但是相反如果你对菩提心没有概念,那是没有这种学习菩提心的这种计划。那你不打算不了解菩提心的话。如果停在戒相上、八关斋戒啊、菩萨戒啊你在这个相上做的很好,但是这个事实上只是你的福报而已。菩萨戒的戒条。你如果没有这个菩提心来摄持的话,所以这个菩萨戒的重点不在戒条,不只是在这个戒条,而在菩提心,这个戒条是帮助去摄受菩提心。因为我们知道菩提心有愿菩提心和心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话,就是有发菩提心的仪轨,而这个受菩萨戒就是发愿之后的心,这个心菩提心那根本在这个愿菩提心,声闻戒的这个重点在出离心。而菩萨的重点在菩提心,出离心当然是菩提心的基础,这个是可以理解的。这个五戒本身涉足声闻戒,然后呢对这个声闻戒出离心,出离心就是菩提心的基础。所以说是菩萨戒的根本。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要按照律宗的方法来受五戒的话,在受五戒的同时就升起三种誓愿,愿舍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 那你发的这三种誓愿的话,再来受五戒的话,你的五戒就会具足。具足菩萨的三聚境界。那这个时候就跟菩萨戒就相随顺,只是菩萨戒的戒条比较广。五戒的戒条比较少。但是就戒体来说,他们这个是相随顺的。所以这个五戒八关斋戒,成为声闻和菩萨戒的根本是这个道理。

第一个说这个戒条比较略,第二个说这个声闻戒出离心是菩萨戒菩提心的基础。那这个是赞叹功德,前面所说的五戒的功德,世间的福报。通上的功德等等,那么这个在受戒之前受戒师可以在受戒的弟子中宣说,来增加他这个求戒的殷重之情。

那下来就是问相,就是问受多少戒:

『善男子。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优婆塞。具持五戒,名为满分优婆塞。汝今欲受何分之戒,当随意受。尔时智者应随语为受。』

虽说修五戒功德的殊胜,但在受戒的时候应当随顺随礼的去受,所以问善男子,戒有五种,从不杀生到不饮酒,若若受一戒,就是一分优婆塞,如果受两戒的话,是少分优婆塞。如果说受三戒,四戒的话就是多分的优婆塞。如果受五戒的话就是满分优婆塞。这个时候你要受几条戒,一般的做法是这个受五戒的时候,不知道这个五戒的戒相,杀盗淫妄,这个是重罪的标准。起码不要杀盗淫妄不要太重。犯众忏悔就比较困难,犯众相对来说做个拜忏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呢你要是杀盗淫妄,有可能会犯众的话,这条戒就先不要受,比如说杀戒的话,犯众都是杀,比如杀蚂蚁 虽然这个不是什么好的业,但是这个是杀戒当中的下等戒,杀人是,那就称为过戒。所以有人说师傅我不小心踩死蚂蚁了,这个是破戒是没有那么严重的,破戒第一个就是你是蓄意的,第二个蓄意杀人就是破戒。不小心踩死蚂蚁这时候不犯杀戒。不小心踩死小虫子不犯戒,但是你欠他一条命这是有的,但是不犯戒, 就算不是蓄意,比如说家里打扫,知道有虫蚁,不得不杀他的时候,这个时候是犯杀罪的。所以讲这个杀戒破戒杀人。

偷盗的这个标准,就是偷东西超过五钱以上,古代的这个古钱呢相当于台币1000块左右。人民币一两百块钱左右。以上就是犯众,就是偷盗。

邪淫就是:在男儿处,女儿处行淫就是犯众。如果只是身体的接触没有进入男儿处,女儿处的话那不犯众。当然犯众就是犯中等罪和下等罪。

妄语的话就是习惯性的谎话。这个是犯中等或者下等的罪。如果犯上罪的话,就是骗别人说佛菩萨来给我开式。或者说我是正果了或者我是圣人呢,这个是大妄,犯上等的罪。基本上来说这个要犯众,但是你在受戒之前,那就要了解犯众的标准,如果是中下等偶尔会犯,那还是可以受,偶尔犯犯了之后忏悔。如果肯定是持不住的,那就暂时不受。

饮酒戒,喝酒的话只要你一滴入口,那就犯中等的罪,那五戒的戒相就是,那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时候受戒斟酌自己的情况,如果有这个戒你能持,只是偶尔会犯拿这个时候还是可以受,就是自己斟酌自己的情况。顺带说一下,这个学长反映了有些同学听别人讲的这个戒,一方面觉得这个受戒的功德三皈五戒功德的殊胜,在过去受戒的时候并并不是很鲁莽,所以想重受。来重新受三皈依或者是五戒。那我们明天下午下课的时间,在5:15左右如果想要重受的人,可以来到这个大殿给各位在重受一次。就像上次这个预习发戒的部分,我们要发上等的心才能得到上等的戒,所以想要重受的人先把这个上等戒的道理不断的去思维,然后呢慢慢的酝酿,自己的菩提心能够升起。断恶修善度众生的这个誓愿面对十法界有情无情的境界这个心量慢慢的把他升起来。你要受的话可以在5:15来受。到时候学长引导大家一下。这个问相就是问自己要受几条戒。当随意受,随个人的发心。尔时智者应随语为受,受戒师应该随语他所说的话与他的这个心意而为他来受。那我们刚才是讲五戒这个广泛的情况,各位都知道,自己斟酌,看自己要受几条戒。都可以。接着看第十七页 

甲三、忏悔清净

就是我们在受戒之前我们要忏悔,要先忏悔清静,那么这个时候才能够再受戒,那为什么呢就像这个杯子要洗干净,里面才能够装甘露水,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要纳受这个法界的善法到我们心中的时候,所以我们也是要先忏悔清静,然后再来受

▲羯磨注云『阿含等经云。于受前忏罪已,然后受法。』

在阿含等经云等经典当中说在受戒之前要忏悔这个罪业,忏悔这个罪业包括过去和无量劫来的今生所造的罪业,以及彻底的忏悔,忏悔之后再来受法。忏悔最好在受戒之前忏悔。预定下个月要受戒,这个月当中就好好的多修忏。当然正式登坛的时候会有这个忏悔的程序。最好在受戒之前多拜忏。多拜忏忏悔清静之后你登坛才有办法升起上进的菩提心。上等的发心。就像给位的话,明天要受戒,今天要多拜佛,忏悔业障。也许只有一天,但是你一天勇猛精进的心 这时候还是很强大的。所以要忏悔清静之后再来受这个戒法。大忏的时候就是事忏,比如说拜88佛,拜大悲忏,或者拜阿弥陀佛。拜佛的方法来忏悔业障。然后底下附带说这个忏悔的时候要有方法。你内心的这个动机很重要。动机的这个耻心,畏心,勇心,就是这种惭愧心。就说你在拜忏的时候不要胡里胡涂的拜。不是这个样子的。一进佛堂的时候你先发起这三种心,先意念一下。耻心,畏心,勇心。耻心就是惭愧心,惭愧心就是说我是个受戒的人或者是我是个佛教徒我怎么会造受这样的罪业呢,或者说这个罪业可能是我们过去没有学佛之前我们造的。我们众生都有佛性。那我们依着佛性沉沦,造这样的罪业是在是不应该,对于过去所造的这个罪业有羞耻,有惭愧,这种羞耻的心。那有这种惭愧心,羞耻心可以帮助我们在拜忏的时候产生力量,然后来洗刷我们的罪业。当然我们这个拜忏,事忏,取相忏中能够清洗我们罪业的力量是来自于我们三宝。是三宝的加持,比如说你拜88佛,是因为八十八佛的加持使我们的罪业能够忏悔的清静,但是呢如果我们有惭愧心,忏悔心的时候就能够与八十八佛感应。更加的殊胜,因此之故得到佛菩萨的加持的力量,也就更强大,所以这个惭愧心忏悔心,他就像一个媒介,出发的媒介,通过这个出发的媒介,能够更加感应到三宝的加持。那这个耻心。

在经典里面记载一个心庆比丘的公案。这个比丘犯了四重戒 ,就是破比丘戒,那是很严重的。就破了这个杀盗淫妄的这个重罪。那他也知道这个事情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将来要堕落到地狱里面受苦。因此之故因为某个因缘他就发起这种殷重的惭愧心,忏悔心,在99天当中,他强大的忏悔心,居然把这个破戒的业全部灭除掉。不但是破戒的性罪灭除清静,同时也讲他这个比丘戒的戒体通过这个忏悔的方法恢复清静。·就像我们拜忏可以恢复我们戒体意思是一样的。将比丘戒的戒体恢复清静就像一棵树在这个地方钟的快死了,就把它移到第二个地方去种,结果活起来,现在长的更好,欣欣向荣这个意思。后来这个比丘忏悔清静,恢复比丘比丘戒之后,接着在经过这个7年的惭愧忏悔精进的修行后来他也证得阿罗汉果。

  本来理论上说破戒比丘一生戒是不可能恢复的。破戒就破戒的没办法恢复的。第二个破戒的人也不能证得阿罗汉一生很难说。但他就是强大的惭愧的忏悔心的加持,所以感应到这个三宝的加持力。不但比丘戒的戒体恢复了而且还证得阿罗汉。各位知道破戒是很严重的事情他都能够恢复比丘戒的戒体甚至能够证得阿罗汉何况我们又没有破戒。没有破戒我们要有惭愧心忏悔心,来忏悔的话。一定可以得到三宝的加持。那么这个我们要有信心。不要说有人忏悔之后还在想这个我忏悔有效没效。有清静没清静,当有这种心升起对三宝的信心不够,这种心就很难让你忏悔,能够清静,所以在这个忏悔当中拜忏的时候有两种心,第一种就是惭愧忏悔的心。在佛前彻底的发露我弟子某甲无量劫来的今生犯了业,尤其看自己的习气偏重,在佛前特别的忏悔。第一个是惭愧忏悔的心。第二个是求加持的心。因为我们刚才说拜忏之所以灭罪是因为你所礼拜的三宝境界的加持,所以这个惭愧忏悔的心是一个影子,一个引导。导火线一样,这个影子感通三宝的加持,第二个你就要转念求皈依三宝,求三宝的加持,所以有惭愧心的这个耻心。这个是第一个根本,所以我们在拜忏的时候,有的人忏悔很久很久都不见效果。有种种原因有的人可能过去业太重的原因。第二种情况有可能就是拜忏的时候是没有心的,什么是没有心就是她没有惭愧心。反正就是功课,该做的就去做,所以我们在拜佛的时候除了观想皈依境,佛陀放金光等等的,观想皈依境之后,这个我们在佛前彻底的发露发起惭愧心,忏悔心,这是第一个耻心。

第二个是畏心,畏惧因果的心,畏惧鬼神他人知道的心,还有第三个畏惧死无常的心。第一个畏惧因果的心,害怕因果,就是我们知道我们造罪业绝对是有因果的绝对的逃不掉的,所以我们在拜忏的时候因为深信因果会害怕因果。害怕因果我们在忏悔的时候才能够殷重的心。什么是殷重的心,忏悔的时候痛哭流涕。这种惭愧忏悔痛哭流涕,甚至在殷重的流的不是眼泪流血这么严重。就像这样子,最起码在拜忏的时候透过这种思维,升起因果,这个时候要用畏惧的心或者是惭愧的心。所以受恶果决定你就可以想想,这个时间所有的一切众生都逃离不了这个因果律。不要说我们这个凡夫众生,就是证得阿罗汉之后,只要他还没有成佛,或者入于这个涅盘之前,他还是受因果律的支配,他涅盘或者是成佛不是说不受因果律,佛陀也不能违背因果为什么呐,他的业还在。他的业还在但是他可以决定显现或者是不显现。或者是阿罗汉入定,入定就是暂时的修行,暂时的修行这个因果暂时的不显现,当然还有一个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当然也不是逃出因果律。也是在佛力的加持之下,暂时不受轮回,暂时不受因果律的影响。佛力的强大摄受,一般的除了这个入涅盘或者是往生西方成佛等等的话,其他都是再受因果律的主导当中。就像经典记载,他在没有出家之前曾经杀很多的人杀999个人,最后还想杀他母亲,那个时候他着魔了,后来他出家很快证得阿罗汉,但是在证得阿罗汉后每天在这个房间当中就要受地狱的这种火烧的痛苦。因为他杀的人太多了,他杀人太多所以他这个业的显现,它本身业的清静,所以她显现的快。什么意思呢?现在有的人说他福报很大,他做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杀了很多人或者做很多不好的事情,但是他的业好像都没有显现还是很快乐的福报很大。但是有的人稍微造一点他的业就显现,这个差别在哪里呢,差别在于有的人业比较清静,业比较清静的时候他显现比较快。当然是还有一种情况是福报很大,福报很大暂时不显现。撇开福报很大情况不讲,业比较清静,反而是他的业比较清静显现的快,所以他这个修行有时候好像恶业显现特别快。那个不是坏事,反而是因为他的业清静所以才显现的快,所以像上面的那个每天在房间里要受这个火烧的痛苦,但是目建联尊者也是证得阿罗汉,但是他在死的时候是被外道用乱棒打成肉酱被打死的,甚至佛陀还出现九脑,背痛啊等果报,这个是佛示现的九脑,那告诉我们什么呢,因果是决定的所以第一个我们要畏惧因果,害怕因果,害怕因果就是如果你现在很多在家人他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他这个戒,或者是善业没有办法很好的持守,但是你仍然要相信因果,还是要有惭愧心,忏悔心,你造什么样的业,因为你有深信因果你有惭愧心忏悔心,一样的恶业,但是这个果报就轻得多。你要是看说大家都这么做,那我也这么做那么造业果报更重。比如在社会上做生意偷税啊  多多少少难免的,那这个时候就是有惭愧心。因为我们相信惭愧心  忏悔心  因为我们相信这个业果的决定。

第一个畏惧因果,第二个畏惧鬼神,还有他人的不知道,一些佛菩萨知道,就是我们在暗地里做的事情实际上佛菩萨或者鬼神具有天眼的鬼神大家都看的到,都知道。所以畏惧这些神通的众生看到所以我们称为畏心。 第三个畏惧死无常,就是说害怕生命是无常的,因为无常之后我们造罪业没有忏悔,那么最后要受报,这个是畏惧死无常。畏惧死无常也是来自于对因果的畏惧。这是第二个畏心。

第三个勇心,就是勇猛的心,就是说在忏悔的时候要发起勇猛的心,坚定的心,不要苟且,反正我这个习惯多少年的将就将就凑合的过吧 这个叫苟且的心,如果业力不断的窜起的话随着窜起的越久,以后要忏悔就越困难。就像我们每天在家里煮饭菜,你看那个厨房的那个桌面,如果说你好久才擦洗一次,那个要擦洗就很困难,如果说你习惯性的擦洗,每次做饭菜完了之后马上把厨房桌面擦干净,就能很快的把他清理干净,我们的习气也是这样的这个从早到晚都是要忏悔的,这个业总是要忏悔的。所以我们要尽早的忏悔,尽早的忏悔这个恶业。不要产生这个因循的习惯。反之,你早晚都要忏悔。就是要越早的忏悔业障。就算你今生不忏悔,来世还是要忏悔的。总有一天你是必须要忏悔这个罪业的。因为你罪业不缠回清静还是没有办法成佛。所以早晚还是要忏悔的,所以就要早点忏悔。越累积越久越难以忏悔,一个是勇猛的心不要因循,所以忏悔的意思:耻心,畏心,勇心之后对三宝产生大的皈依。相信三宝可以救拔我以这种:耻心,畏心,勇心作为影子,作为媒介使我们能够感动三宝的加持。所以像这种忏悔清静就是最好你在受戒之前一个月两个月或者多久就开始拜忏,所以各位以后有机会再去受戒,五戒或者菩萨戒等等最好呢就是之前都拜忏

甲四、作法差别

就是正式的作法的差别内容

乙一、临时开导

这个受戒师在受戒之前还是要临时的,所以这个道理要之前给他说,之前一个月多久就要给他说,说这个上进心的道理,就是在受戒的时候就是再提醒他一下。提醒他一下过去和他所说的道理。激发他一下这个时候能够升起上进心

『若至此时,正须广张示导发戒正宗。不得但言起上品心。则受者知何是上品。徒自枉问。今薄示相貌,临事未必诵文。』,

正好这个受戒的时候正是需要广泛的为他开展种种的善巧方便,宣誓引导凡夫的心,因为凡夫的心和菩提心是天地悬差很大,所以在受戒前受戒师应该善巧的激励他利用种种的广泛的善巧来激励戒子,使他能够升起菩提心,作为发戒的正宗我们一再强调戒体成就的这个因来自于菩提心。这个戒师是一个助缘而已。所以你也不用很执着的就一定要和谁受戒,但是如果是戒师清静,戒师是有一个菩提心心量的人,你在他旁边受戒,你的清静心也好菩提心也好都会受影响,这个确实也是,但是呢依据大乘观点来说你的这个戒体不是给你的,不是像小乘的思想他认为这个戒体是戒师给你的,所以戒师很重要,大乘的思想不是,戒师只是一个助缘而已,真正的戒体是来自于内心的菩提心,内心的菩提心是发戒的正宗。主要的宗旨,主要的核心就是你内在的菩提心所以不得但言起上品心,临死的时候你才说你要起上等心。那受者知何是上品。你就像发菩提心来受上品戒,平常的时候有没有窜起,有没有忏悔业障,有没有积极储蓄自己的资粮。那这个时候让他发上等心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徒自枉问。不过是白白的告诉他发上等心,所以今薄示相貌,所以只是略略的显示上等心的相貌。临事未必诵文。当面临这个受戒事情的时候受戒师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引导戒子发起菩提心。我们接着翻到第17页最后倒数第二行,第二段说明我们在受戒的时候应当要升起怎样的心。

事钞续》云:「应语言:善男子!深戒上善,广周法戒,当发上心,可得上法。今受此戒,为趣泥洹果,向三解脱门,成就三聚戒,令正法久住等,此名上品心。」

戒师应当和这个戒子开始说:善男子,五戒或者是八关斋戒是深戒上善。所谓深戒就是说他是个圣法。就是虽然你在因地受戒的时候你还是一个凡夫,但是你所受的这个戒体跟佛的五分法的戒法身是相同一类的。所以他的本质来说是相随胜于圣法的。就称之为深戒。那这个戒只有佛陀才能够制定。其他菩萨声闻缘觉乃至天人,是不能制定戒的。因此称之为深戒。

因为是深戒所以是上善。超过一切世间善法之上。称之为上善。那为什么说超过世间善法之上?前两天我们有说:因为它和世间善法的差别就在两点。第一个要期誓愿,第二个遍该生境.这两点的差别。各位这样复习前面的就知道了。所以这个深戒上善本质是广周法界,就是说这个戒的量是遍法界的量。因此之故,当发上品心,可以得上法,得上品的戒体。

 那怎么样发上品心呢?底下就说:你要去想一件事情,是什么呢?你受这个戒的最后的果报是为趣泥洹果,趣泥洹果就是趋向涅盘,涅盘的果,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第15页,17页和15页对照着看。趣向泥洹果就是佛的三身呢,再向上面推,从果王向上面推的话,就是趋向三解脱门,然后在往上推就这样成就菩萨的三聚境界的因。从趣泥洹果到成就三聚戒就成就资历的部分来说。令正法久住等,令正法久住这个是属于护法,等就是属于利他。 就是我们看第14页上等心有三种:有自利型,利他型,护法型,前面说的趣泥洹果到向解脱门,成就三聚戒,这属于自利型的部分。为正法久住这个属于护法型。等就包括利他型。这就是上品心的这三类。这个我们上午讲过的,就不用再说了。

接着看到第18页,刚才讲的是能缘的心,接着介绍登坛受戒所缘的境。

『次为开广汝怀者。由尘沙戒法注汝身中,终不以报得身心而得容受。应发心作虚空量身,方得受法界善法。』

这个就是帮助我们扩展心量,开广汝怀。所以我们必须要缘得十法界有情无情的境界,都作为我们的所缘境。那既然是十法界有情无情的境界,过去是造恶的境界,现在反而变成我们修善的境界。所以十法界如尘沙般的戒法同时升起。升起之后注入到我们的身心当中。这个是尘沙戒法注汝身中。因此呢终究不能以凡夫这种果报的身心而得容受这个尘沙般遍法界的这个善法,要注入身心是不可能的。所以呢应该发心做虚空量身。观想我们的身心向虚空。本来是遍法界。就是说观察我们的自性,我们的自性遍法界,以这个遍法界的自性方能够容受这个遍法界的这种戒法。所以方得容受法界善法。接着看下面的:

『故论云。若此戒法有形色者,当入汝身作天崩地裂之声。是非色法故,令汝不觉。汝当发惊悚意,发上品殷重心。』

所以这个底下在这个论里面说:这个戒法,他是有这个具体的形象,颜色的话,有它所占的空间的话,这个法界般的尘沙戒法注入到我们身心当中的话,应该发起天崩地裂之声。为什么,他是遍法界的善法都灌进来,所以当然要发出天崩地裂般的声音。主要是因为这个戒法他本身主要不是色法。所以我们感觉不到它这个量是遍法界的量。所以底下劝我们说我们应当发惊悚意,惊就是警策,悚就是畏惧,警策就是说这个是一个重要的因缘,我们要发警策的心。悚就是畏惧,畏惧就是说这个是戒慎恐惧的心。提醒自己不要荒废了,不要懈怠。如果要是荒废懈怠,害怕这个今生就像是空过了。这个就是悚,惊悚意。然后再发起上品的殷重心,前面讲的上品的殷重心才能够容纳法界尘沙般的戒法入于我们的身心当中。这是第二个所缘境。

第三个是总结:『今为汝作法。此是如来所制。发得尘沙法界善法,注汝身心,汝须知之。』

那现在呢将为你做法,做三皈依的法。这个法呢是如来所制定的。通过做法和我们的发心,可以把这个法界尘沙般的善法灌入到我们的身心当中。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件事情,你要知道这个时候是急需要用心意的时候。让你全身恭敬,摄心,让你发起广大的心。来领纳广大的量。那整个理论我们在前面的预习发戒都讲过了。只是说在这个受戒的时候,戒师要在稍微提醒一下这个受戒的人。好,乙一的开导讲完了。下面讲:

乙二、正纳戒体

 前面讲了很多很多包括这个受戒的功德,包括预习发戒的理论,还有前面讲的这个简人是非,还包括忏悔业障等等的目的都是为了要正纳戒体的时候,能够纳戒。所以这个正纳戒体是整个三皈五戒仪轨当中的核心。前面的都是可以使这个核心能升起这个相应的量。下面看正文:

《行事钞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为五戒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

那这个是皈依的誓言,那当中分为这个几段:

第一段讲我某甲,要自己称呼自己的名字,那如果你不自称自己名字的话那是不能够成就这个法的。所以要自称我某甲,法名或者是俗名都可以。

第二个呢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就是说我们在纳受戒体的时候是在三皈依的时候纳受戒体,所以说受五戒可以称为五戒三皈,受八戒呢称为八戒三皈。有人说不管我今天受什么戒,它事实上他主要的依据就是来自于三皈依。这个必须要知道,知识说我们受三皈依之后,我们只是单纯的受三皈依不受戒,那我们受五戒八戒是我们受三皈依后接着再受戒,就叫五戒三皈,或者是八戒三皈。如果说纯粹的三皈叫反邪三皈。但是他的体都是皈依佛归依法皈依僧,祈求三宝的救护。要寻求三宝的皈依救护只是深浅不一样。所以都是在三皈依的时候,纳受戒体,这个时候要念三皈依,皈依佛归依法皈依僧。也就是通过我们念三皈依就是希望得到三宝的加持。祈求救护。受五戒是祈求三宝的加持。能够救护我,趋向佛果。脱离一切的苦恼。是这个意思。另外一方面我们念三皈依也是希望成就三宝的功德。不只是求救护。同时也是希望未来成就三宝的功德。这个是第二个三皈依。

第三个讲时间上是尽形瘦,就是说受戒的时候是尽形瘦,当然你未来愿意舍戒,那个是另外的因缘,但是你在受戒的时候都死念的尽形瘦。所谓的尽形瘦就是这一辈子到我的生命结束为止,是尽形瘦,这个是第三句。

第四句就是五戒五戒优婆塞或者是优婆夷。第四句就是你皈依后你所要受戒的内容。

第五句呢就是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那这个是说明我们这个法的缘起。这个法依止来自于佛陀,那为什么不直接说佛陀就好了呢,他这个地方显示佛的三身如来至真等正觉,如来呢是成如是道而来。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那我们之前有讲过这个意思。所以成如是道而来,这个是真实相而随缘显现的,那么这个是化身,至真就是他的智慧契入真实,就是契入真实的实相,智慧圆满就是报身。等正觉就是等同于十方三世的佛陀,就是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是同一位而不是同一个。就是证得同一位法身,那这个指的是法身,所以化身报身法身。三身,是我世尊,就是世间应当遵从的依指处。这个是念皈依的誓言。皈依的誓言念完之后呢就是拜下去开始观想,

这是这个第二段。第一段这个发起誓愿,第二段观想就是依者这个誓愿来成就这个业,这个具体的业,所以在拜下去的时候做三次的观想:,

若约受五八戒言,即三说三归誓而纳戒体,如下文所载。

第一偏说归誓时,法界善法,由心业力,翻恶为善,悉皆动转。

就是说受五戒,八关斋戒的时候都是一样的都是说三皈依誓言的时候,拜下去的时候做这个观想,然后来成就这个戒体的。第一遍再说这个三皈的誓言的时候,做底下的这个观想,就是做受戒的时候把他分开,念三皈依的时候我就虔诚的念、拜下去的观想、发菩提心这些的分开。那事实上这两个事情是要同时具足的,就是你在念三皈的时候就是要念发这个菩提心的,只是拜下去的时候再把这个菩提心再具体化形象化一下。第一遍的时候就观察有新的业力,这个菩提心的业力,菩提心的力量把这个十法界的法把恶改成善,这个时候我们观想大地震动裂开。然后从大地上涌现出无限多的云彩,那这个云彩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过去造恶的境界。十法界的有情无情的境界过去这些都是我们造罪业的境界,今天的我们为了受戒,得到上品的戒体,所以将这些造罪业的境界反过来成为我们修善的境界。所以十法界的一正二法,一切法全部变成善界,然后这个善界从大地涌现出来,所以这个时候重点在菩提心,缘这十法界的一正二法,这个心量,重在自己菩提心的作用,观想这个云彩等等这个是辅助。不要到时候很努力的观想云彩,庄严漂亮啊,心中怎么样来灌入菩提心,那就颠倒了,本末倒置了,云彩只是帮助你缘这个十法界有情无情的境界,十法界的善法,帮助你缘它的一个具体方法而已。但是十法界的善法不会是云彩。他只是一个表法而已。就是第一遍的时候拜下去的时候就这么观想。但是完整的来说你应当在念的时候同时就发菩提心,只是拜下去的时候再次加强这个菩提心的力量。

第二偏说归誓时,法界善法,聚集空中,如云如盖。

第二遍的时候观想菩提心的力量推动,十法界的善法全部聚集在我们的头顶上聚集空中,如云如盖,是菩提心的推动。

第三偏说归誓时,法界善法,从空中下,注入身心,充满正报。

观想法界的善法从空中下注入身心充满正报,这个法界的善法透过我们菩提心的力量的引导灌入我们的身心当中,那这个时候就正式的纳受了五戒,八关斋戒的这个戒体,那菩萨戒的时候也是在说三皈依的时候来纳受这个戒体,那另外比丘戒做这个观想来纳受戒体,不管是声闻戒还是菩萨戒都是一样的,依据这个南山律的说法来说都是观想,然后来发菩提心,来纳受戒体。那这个是皈依的誓言,是在皈依当中纳受戒体,所以这个是整个的受戒的核心在皈依誓当中,那三次观想完之后,最后

归结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尽形寿为五戒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

这个等于再次的在佛前宣誓,这个时候实际上已经受了三皈依五戒八戒的戒体已经成就了,只是再次的自我提醒一下 ,我已经受了三皈五戒八戒了我应当以三宝为所依护。为皈依的境界,尽形瘦来持戒,好这个是归结。归结的时候就不用观想了,至诚的念完,拜完就起来了,好接着看:

乙三、示相教诫

宣誓这个戒相,同时教戒受戒之后应当要怎么做,我不是受完戒就到彼岸了。不是啊受戒只是学戒的开始。所以受完戒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所以这个教戒告诉我们该做的事情.

 事钞云『智论。戒师应语言。汝优婆塞听是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貌三佛陀,为优婆塞说五戒法相。

事钞说,根据这个大智度论经说:龙叔菩萨的记载:受戒师傅应当对戒子这么说汝优婆塞听,如果是男众的话是优婆塞,女就是优婆夷,谛听,第一段是事相,宣誓这个戒相。是多陀阿伽度。这个是多陀就是梵音如的意思,阿伽度就是来的意思。是多陀阿伽度就是如来的意思。我们前面讲的佛的化身,阿罗就是阿罗汉,佛是大阿罗汉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无声或者是应供。等于这个智慧是圆满的。这个是佛的报身。三貌三佛陀称为正等正觉,我们有时候持咒就会念三貌三佛陀。三貌就是正等三佛陀就是正觉。正等正觉就是前面讲的等正觉,正遍知。那就是佛的法身,那和如来前的等正觉意思是一样的。只是翻译的不太一样,就是佛陀为优婆塞说五戒法相汝当听受:下面就是一条条的宣誓戒相。已经成就了,只是在宣誓的内容。

 『尽形寿不杀生是优婆塞戒,能持否?答能尽形寿不盗是优婆塞戒,能持否?答能尽形寿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并准上说。』

都要回答:能。就是戒师在问的时候。你要是能持你就说能,不能持就木然。就是在佛前继续的宣誓这条戒我们持,但是我们要知道一点就是说,你受五戒的时候你可以分受,但是你在观想的时候,你心中缘的十法界的有情无情的境界,我要断恶修善度众生,这个语言都是遍法界的,就是不管你受几条戒,你在纳受上品戒的戒体的时候你同时要缘十法界的有情无情的境界。发起三种誓愿。这个是圆满的,你的这个动机是圆满地才能得到这个上品的戒体,不能因为说我可能只受一戒,所以我就不缘十法界的有情无情的境界发誓愿不是的。所以发誓愿是发誓愿,受其他戒是其他戒。你有这个愿心但是你不能马上做的到,你可以从一条戒来学,这个没有关系,但是你这个成佛的愿必须是圆满的,所以即使你不能够全部受的话也是三皈依不能圆满的。三种誓言,面对十法界有情无情的境界这个所缘境都要圆满,以上事实上讲完了。然后呢教戒,这个教戒就是说这个受戒师对这个戒子做种种的开示,然后让他回去好好的护持这个戒法。

是为在家人五戒,汝尽形受持。

 第一个就是告诉我们戒的本身要尽形瘦来受持,在你没有舍戒之前,你要好好的受持他。当然这个受持也包括忏悔。我们不可能说受了之后永远不犯,没有那么大的善根,所谓受持也包括犯戒之后的发露忏悔。发露就是你今天犯就今天找一个人来发露,不一定要找出家人,可以找受五戒的人发露。忏悔的话就是有因缘,这个叫出家众来做这个法,这个就是忏悔

当供养三宝,劝化作诸功德。

就是培养世间的福田,在培福当中最重要的是供养三宝,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三宝弟子,做三宝弟子的义务就是常来供养三宝,那这个地方主要是财供养三宝,不是法供养三宝是世间的福田,最殊胜的福田,所以要供养三宝为自己培福。然后,劝化他人作诸功德,来有缘来培福。这个培福不是说以后可以享受快乐。培福就是希望做解脱道的地基。或者是帮助。

年三月六常须持齌。

受持八关斋戒就是一年中的农历的1、5、9月这个三个月称为三常斋月,那要来持斋戒,一个月的六斋日,这六天要持八关斋戒,但是这个不像菩萨戒,因为菩萨戒必须要三个月三常斋月或者是六斋日需要受八关斋戒,而五戒的话并不是一定要受,只是鼓励。顺带说一下为什么要选择三个月三常斋月或者是六斋日呢?这个是有特殊的意义。根据这个经典的记载,在农历一月的时候,幽冥界阎王的夜禁,会照耀南善部州,因为我们在南善部州,会轮流的照,第二是五月的时候四大天王会巡视,在九月的时候恶鬼势力很强,修斋戒没有人敢侵犯你,三常斋月是这个道理。六斋日就是每个月的初八、十四、十五号,下半月就是二十三或者月底的两天二十九、三十或者二十八、二十九,被称为黑夜,因为这六天当中四大天王的使者巡视南善部州,中间的十四和二十九是四天王的太子巡视,然后就是十五号和三十号是四大天王本人巡视,这个时候你特别修功德的话,天王会护佑你。功德特别的殊胜,按理说不只是天王的护佑,这几天能修斋戒,特别修行的话,功德也是特别的殊胜。

这个用此功德,回施众生,果成佛道。』

 第四个回向,不要仅仅回向身体健康,事业顺利。但是首先要回向法界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乃至顿悟成佛。就是这四个法。第一个戒好好持,第二个多培福,供养三宝,第三个练习持八关斋戒,因为为了以后往上受戒做准备。第四个回向,与一切众生成就菩萨菩提。这事件事情,就是受五戒之后。应当要做的。那整个受戒的仪轨就介绍完了。